求真、扬善、达美

来源 :早期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gguo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求真、扬善、达美”是钟勇为在《科学教育的价值追求》一文中提出的观点,这种观点引领我们在儿童的科学活动中应同时兼顾态度、道德、人文三方面的核心素养。我园有两棵树龄320年的古银杏树,近几年长势良好,可今年五月原本翠绿的树叶变得枯黄。一次户外活动,中班的几个小朋友发现了这个秘密,他们自发地讨论:“咦,银杏树的叶子黄了!”“为什么会黄呢?”“它们是不是病了?”“它们会死吗?”《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幼儿科学学习中,成人要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据此,中班科学活动“古银杏树生病了”生成,教研组的教师以此展开研讨,旨在通过活动培养幼儿求真的科学态度、求善的科学道德、求美的人文素养。
  一、第一次研讨:如何有效培养幼儿求真的科学态度
  求真,即儿童根据自身兴趣生发银杏研究主题,以儿童自己的方式进行实验、操作,自主投入的研究性学习。本次研讨形式为图文结合的对话讨论。
  1.经验分享
  师A:我将探究的主动权还给幼儿,他们先用绘画的方式绘制研究地图,然后教师辅以文字说明。这种方法不仅调动了幼儿的学习热情,还使我们捕捉到他们的兴趣点:树形、病情、治疗方法,及他们想采用的研究方法(眼看、手摸、嘴问、记录)等,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支撑。
  师B:我班幼儿对树形研究很感兴趣,他们用卷尺和皮尺测量两棵大树的胸径,并分别记录下180cm、200cm。
  师C:在病情及治疗方面,我班幼儿通过直接观摩园林医生对大树的体检及病情诊治,向医生调查询问病因,掌握了体检需要的药箱和工具箱,知道测心电图要在树干上钉钉子。通过实地考察,他们还发现了藏在枯叶里的卷叶蛾,知道大树得的是卷叶蛾虫病,需要通过打点滴进行治疗。幼儿还在枯叶上系白色布带作为标记,观察黄叶何时转绿。
  师D:我班的悠悠在小组记录纸上画出粗糙程度不同、数量不同的虫子,表示两棵银杏的病情程度不同。晨曦却对此产生质疑,他认为两棵树的树皮粗糙程度与病情程度一样。对此,悠悠提议进行现场观察比较,在触摸树皮、比较黄叶范围后,他们发现两棵树的树皮并未存在明显差别,但一棵树的黄叶却比另一棵多很多。
  2.话题研讨
  话题一:前面提到的用尺测量算不算幼儿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师:中班幼儿应该不会读尺,尤其是这么长的尺,他们记在记录表中的200cm和180cm,可能是模仿成人。仅凭两个数字,对儿童的数概念发展作用不大,虽然幼儿能说出树的胸径是多少,但究竟多长,儿童并没有概念,这体现不了求真的科学态度。
  师:我们应以幼儿自己的方式进行测量。如合抱测量:多名幼儿围着大树合抱,然后来到操场上,数数有几名幼儿手拉手,用粉笔记录下直线长度。然后再用椅子一个接着一个摆放在直线旁边,直到椅子与直线一样长,数椅子有多少张,从而得出大树的胸径有多少张椅子长。除此之外,还可以用其他物品或玩具替代椅子。这样的测量既体现幼儿立场,又使长度概念深入他们内心。
  话题二:上面提到的卷叶蛾看不见摸不着,如果孩子想深入探究,我们该怎么做?
  师:我们曾试着掰开枯叶棒观察卷叶蛾,发现里面只是一个小小的茧,卷叶蛾虫何时破茧而出,这很难把握。
  师:在班级设立破茧成蛾观察角,将若干枯叶棒放在虾笼里,看看经过一段时间,蛾虫会不会飞出来,攀附在虾笼网纱上。
  师:询问农艺师或在网站上搜索卷叶蛾圖片,线上了解虫病病因及防治知识。帮助幼儿积累关于植物生长方面的认知经验,发现植物的生长变化及基本条件,满足儿童求真的需求。
  话题三:银杏课程有太多研究主题,不同主题的关键经验如何把握?
  教师们秉承求真的科学观,根据幼儿可能感兴趣的话题,预设相应主题,并遵循儿童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对各主题的关键经验进行如下预期:
  3.教研小结
  通过第一次教研,教师们对科学活动求真价值的认同感增强,从思想到行动,均关注幼儿的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在提升幼儿求真素养方面达成了两点共识:①开设幼儿喜欢的真课程。让幼儿成为课程的主人,自主决定研究方式、研究方向、研究内容。②进行基于幼儿经验的真研究。研讨中教师既关注幼儿现有经验,又对幼儿可能感兴趣且探索有困难的问题进行大胆质疑,积极思考对策,为幼儿搭建学习支架(邀请园林医生现场诊治、设立破茧成蛾观察角、梳理关键经验等),经验积累支架(观察记录表、以图记事等),促进幼儿带着问题观察学习,在比较观察、连续观察中尝试解决问题,记录发现,积累经验,使幼儿的研究得以深入,内涵得以延展。
  二、第二次研讨:如何激活幼儿向善的科学道德
  向善是指幼儿对病树的关切,在研究中表现出与同伴的共享合作、承认错误结果或操作失败的勇气、关爱生命的行动等。如何将思想层面的教育内容迁移到幼儿的行动中,使幼儿获得向善的行动力,成为自然的守护者?结合幼儿园开展的活动,教师们进行了第二次研讨。
  1.做法反馈
  中一班:我班进行的是“爱心育苗”行动。以家庭为单位进行亲子育苗,或盆栽,或土培,幼儿参与给幼苗浇水、施肥、除草、松土等劳动,记录苗木的生长变化。
  中二班:我班为建立了银杏“生长档案”。幼儿每日观察两棵古银杏,记录发现。全班幼儿轮流记录,如发现趣事、奇事进行大组分享。
  中三班:我们结合四季变化进行“专项养护”行动——春季培育幼苗,夏季引渠防暴雨积水,秋季捡拾银杏果,冬季覆土防寒、绑麻绳铺地膜保暖,定期协助园艺师给古树浇灌营养液等。
  中四班:我班针对社会上一些不良行为开展“爱树护树”行动,主要包括“八不做”:不折树枝,不攀爬树干,不采摘树叶,不在树干上刻画,不利用树干晾晒衣物,不踩踏树苗,不随意砍伐,不在树上刷小广告。班级成立爱树宣传队,进社区宣传爱树、护树宣言,践行去除小广告、插放爱树宣传牌等护树行动。   2.建议汇聚
  师A:“爱心育苗”行动要加强过程的跟踪管理,可定期组织“观察记录观摩评比、苗木生长写真照观赏、育苗经验、我和苗木的小故事”等活动,引领亲子育苗行动长效、常态开展。
  师B:供幼儿合作探究的校园古银杏“生长档案”活动可细化。如果单纯记录生长变化,与“爱心育苗”雷同,且校园古树每日变化微乎其微,不妨拓展观察内容,如记录叶的变化、昆虫朋友、根系幼苗的萌生、天气及风力变化对银杏的影响等,这样记录的价值及可操作性更强。
  师C:“专项养护”需建立资源保障体系,不能仅仅局限于园内的两棵古树,不妨与荷花池公园、仙鹤寺、八怪纪念馆等建立合作,将孩子们带至园外实践基地进行养护行动。这样,更容易激发幼儿博大的向善品德。
  师D:建议尽量多以拍照、画图等直观方式保留和积累幼儿觉得有趣的探索和发现。
  主持人:以上四个活动的范围宽泛,涉及园内园外;形式多样,集体、小组、亲子、个别;参与主体多元,幼儿、家长、教师、专业人员。既给予幼儿丰富的照顾体验,又促进幼儿与同伴、父母、园艺师等人的合作。尤其在向善的科学道德培养方面,“爱心育苗”“爱树护树”侧重培养幼儿的责任担当意識,“生长档案”“专项养护”侧重萌发幼儿关注环境、敬畏自然意识,让幼儿在亲历银杏养护过程中,养成热爱自然、关爱生命的积极情感,形成关心古树、养护古树的行动力。
  三、第三次研讨:探讨古银杏的美育价值
  达美是指幼儿在科学学习研究中获得美的熏陶与体验,既包括银杏自身具有的美的属性,也包括揭示银杏奥秘的各类创意活动所展示的外显的物化美,以及蕴藏在求真的科学态度中、扬善的科学道德里的意识美等。如何发掘古银杏的美育价值?我们观摩四个中班以银杏叶为媒的“一班一品”古银杏美育课程及科学游戏环境;调研美育公共环境,感受“银杏树下”休闲吧、凉亭、长椅、草坪、紫藤、小道的惬意;集中观看美育微视频展播,2017年全国教育电视微课一等奖“中班科学活动:古银杏探秘”以及《扬城古银杏之最》《银杏树下》美育研究精品微视频,回顾古银杏研究之旅。
  1.互动研讨
  组长:我们将达美的目标渗透在幼儿日常的科学游戏中,通过对银杏叶的多面研究,提升幼儿审美感知力和表现力。
  中一班“叶之美”——重点观察比较叶的形状、颜色,比较叶柄长短、粗细,比较裂缺深浅、数量,比较叶色浓淡,观察叶脉、叶形、叶片大小,尝试记录、分类,感受形、色美;中二班“叶之趣”——用干叶磨粉,用湿叶捣叶泥,体验干湿叶的形变之趣;中三班“叶之味”——银杏茶艺,品味茶香,感受茶汤的浓淡、苦甜,感受水温对茶的影响,体验加入奶、糖、蜜、花茶等调味的异同。中四班“叶之乐”——泡刷染色,感受叶肉叶脉分离过程中,不同刷子、不同力度对效果的影响,尝试用叶脉制作书签,体验创意美。
  师A:“一班一品”的银杏叶探究游戏形式很好,内容也比较丰富,但是否可以再投放一些其他树叶,供幼儿观察、比较、摆弄、操作,这样不仅丰富幼儿对不同树叶的认知,更利于幼儿比较学习,巩固对银杏叶形色美的认知。
  师B:“叶之乐”游戏区可增加撕叶脉、叶脉拓印等形式,投放叶脉差别较大的几种树叶让幼儿操作,在看看、比比、撕撕、印印中更好地感知、了解银杏叶。
  2.专家点评
  课程的求美价值立体、动态呈现,具有较强的冲击力。幼儿在真学习中发现美,在善行中体验美,在美育课程中表达美。文学艺术作品、承载探究行动的多媒体作品,更是以直观、生动的音、视、画效果,尽显课程的美育价值,此项目可作为园本特色课程,进行长期滚动研究。后续研究中,仍应将重点落实在科学活动“求真、向善、达美”的核心素养上,思考如何更好地促进幼儿真学习,促进幼儿关爱生命,促进幼儿美的表达。思考课程实施具体框架,厘清脉络,形成完整的实施方案,思考课程内容的层次性、渐进性及适切性。
  四、教研感悟
  本次教研,我们始终明晰三个研究层次:求真——价值核心,扬善——精神追求,达美——美好愿景,这三个层次缺一不可。研究中,教师既充分尊重儿童科学探究品质的完整性,又给予幼儿自主探究机会,支持幼儿追求真理、解决困惑的科学热情,支持幼儿扬善行动和求美的艺术创作,始终关注儿童科学素养的和谐提升,获得较高的课程价值。
  1.本土性:园内真实场景,与幼儿生活密切相连,便于即时观察研究。银杏作为扬州市树,园外相关资源也特别丰富,为课程拓展提供了可能。本次探究正是基于这一点,从幼儿对叶子变黄的兴趣点入手,借助本地资源,生成观察古树病情、了解诊治过程、记录生长档案、进行爱心养护及叶的创作等系列科学探究活动,因地制宜,关注需要,提供支持,使幼儿探究兴趣得以生长。
  2.丰富性:研究成员多元。研究主体——全体中班教师(每班一名市级骨干)、幼儿。卷入者——课程领导小组成员(其中教研组长为项目领衔人)、其他卷入教师、全体中班家长、外聘专家、园林医生、其他社会人士;研究形式多样。即班级自研与大组教研结合,自主教研与专家引领结合,静态研究与动态展示结合,传统研究与现代信息技术研究结合;研究内容多彩。银杏本身的自然资源极其丰富,与之相关联的社会性资源、人文资源也得到较好拓展,从中衍生出的活动内容全面、生动,能有效促进幼儿“真、善、美”科学素养的提升。
  3.实践性:此项目源于真环境,成于真探索,基于幼儿经验衍生出的研究资源丰富可操作,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如叶、果、树干的特征及用途,四季生长变化、扬城古树等研究主题……每项内容又可形成独立的小课题,如亲身测量、寻找蛾虫、爱心养护、体验创作等,利于幼儿在观察探究中生成更多的实践智慧。
其他文献
当“生活”邂逅“科学”。是说当科学活动的契机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初露端倪时,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才能让幼儿走近科学,去体验科学发现的乐趣。在一次“影子游戏”的科学生成活动中,我就深深地感受到了“生活”邂逅“科学”时的那一份美妙和感动。同时思考了很多。  一、邂逅——教师要做科学家勤观察,善于抓住瞬时的触发点  幼儿对周围的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他们的求知欲非常旺盛,但这种
“不见个人得与失,才能逐渐显端倪!”  “能力伴随经验长,勤于笔耕会更强!”  “为别人鼓掌是一种胸怀,为自己鼓掌是一种追求,相信自己,期待下一次的优质活动有你的掌声与精彩!”  ……  以上是我在新年晚会上给每个教师的“特殊红包”里写的新年寄语,教师们饶有兴趣地看着,若有所思地想着,激动地感慨着、议论着……参加工作不久的小蓝老师说:“包园长的话推心置腹、如话家常,看了心里很温暖。”中班组的王老师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在科学领域中对自然探索方面的发展目标有所侧重,如大班能察觉到动植物的外形特征、习性与生存环境的适应关系,知道季节的变化顺序等;中班能感知发现动植物的生长变化及基本条件,体验季节对动植物和人的影响;小班喜欢接触自然,发现周围动植物的多种多样性。幼儿园应合理而有效地创设自然角环境,发挥自然角的教育功能,利用自然角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的兴趣。  一、调
一、缘起  华泰剑桥幼儿园社会体验区创建于2016年9月,其核心理念是“儿童为本”以及“发展适宜性教育”。小人国社会体验区设置在幼儿园二楼、三楼长廊及8个活动区中,总面积600多平方米。经教师和家长精心设计,并通过中大班幼儿投票表决,确定了华幼影院、华幼医院、华幼邮局、华幼银行(总行和支行)、宁波小吃、蜗牛西点、跳蚤市场、巧手陶泥吧、泡泡礼品屋、小书虫书吧等小铺。小铺设计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并
绘画活动中,一位幼儿扑闪着亮亮的大眼睛对教师说:“老师,我不会画帽子。”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向教师抛了一道难题。若被幼儿询问的教师,心中所想的是“我不教,孩子就无法学会,所以我必须要教他画帽子”,那么他可能会直接提供范画,让幼儿照着范例来画,或是把着幼儿的手画出帽子。幼儿园里采用此类做法的教师不在少数,他们理所应当的认为这样做是教师职责所在。但这恰恰反映了片面、错误的儿童观和教师观,以及“教师本位
低结构材料,是指结构简单、可操作性强的材料,这类材料可变性大,功能也很多样化。低结构材料区就是以某种低结构材料作为幼儿的主要操作材料,它是区域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幼儿在活动区中通过操作、摆弄材料,自主创造玩法规则,实现在区域中的学习。低结构材料区的出现为幼儿自由、自主、创意的游戏提供了空间保障。  在低结构材料区中,教师由于对材料的预设比较少,主要通过观察幼儿的活动,及时捕捉教育契机,引导幼儿不断
无锡市滨湖实验幼儿园创办于1987年,经过历年的变革和发展,目前已成为拥有一园七址的集团化幼儿园。  2014年8月,我园的青祁园区在滨湖区政府的关心下,完成加固改造,成为了河埒口地区的亮点工程——  幼儿园外框架造型、材质、色调与周边环境(万达广场)融为一体,统一、协调;  活动室(含盥洗室、保育操作间、午睡室)布局合理、功能凸显;  设计与开发的“树屋乐园”“万达小镇”等特色运动游戏项目富有自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为每一个幼儿的近期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要为每一个儿童,包括对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积极的支持和帮助。”但在现实生活中,普通幼教机构常常以各种理由拒收特殊孩子,有的即使收了,也只是表面上的随班就读,不能做到真正的融合教育。从2002年开始,我园就学前融合教育进行了实践探索。  1.建立学前融合教育联合办学体系。联合办学,是指普通托幼机构与特殊学
鞋子好朋友  午睡起床穿鞋时,小班幼儿常常会把左脚的鞋子穿在右脚上,而把右脚的鞋子穿在了左脚上。面对这种状况,我拍摄了一张摆放在小床前的一双小鞋的照片,投放在大屏幕上,让孩子们仔细看一看和说一说一双小鞋摆放在地面上的样子,孩子们一致认为“小鞋子好像是两个好朋友,它们头靠头”。然后,我将许多小鞋打乱了让孩子们自主摆放练习。在此基础上,我在卧室地面贴上用即时贴剪的一双双小鞋印,当孩子们对哪只脚应该穿哪
时序还是盛夏,或许因为几日阴雨,已有不少树叶变黄坠落,公园地上新添了一片金黄。不像深秋落叶那么繁密,有时疏疏落落几片,衬映在沙地上,特别显出叶子形状的完美。  我从地上捡起一片叶子,想要收存在用来素描记事的空白笔记本里。叶子椭圆形,放在手掌上,刚好是掌心的大小。  树上的叶子,长在高处,在阳光和风里翻飞闪耀,色彩的层次和光的绚丽,使人不容易发现单一一片叶子形状的完美。地上的落叶变成淡淡的金黃,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