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数学中离不开推理,而推理又离不开判断,判断又是以概念为基础的。.可以说,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础,数学概念是进行数学推理、判断、证明的依据,是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载体。 数学概念是整个数学知识结构的基础,理解与掌握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关键,传授教学知识,必须先从数学概念入手,能否把数学概念讲好,直接影响教学教学效果。怎样才能上好概念课呢?我的体会如下:
一、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
形成概念的过程就是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的过程,正确的概念是科学抽象的结果。要使学生形成一个新概念,必须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理解概念的形成、发展过程,在讲每一个新概念时,老师应首先讲清楚这个新概念的背景,它以哪些旧概念为基础?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引发矛盾的根源在哪里?其次可为讲授概念扫清障碍,讲到后面概念所要用的某个概念时,可作些伏笔,在本概念需要用到前面概念时可作些复习,然后掌握知识结构体系。
例如讲“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一概念时,可先从学生熟悉的数轴出发,复习点在数轴上的坐标定义和确定点在直线上的位置的方法,然后向学习提出如下问题:在电影院如何找到自己的座位?在海洋上行驶的一艘轮船在地图上怎样标出位置?学生会发现单用数轴上的点坐标不能解决上述问题,于是,引发出新旧知识的冲突。通过探讨解决新问题的途径,很自然地引出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教学时要紧密结合图形,讲清形(点)和数(实数对)互相表示、互相转化、互相对应的关系,使学生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有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二、讲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是概念的质的方面,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是什么样的。概念的外延是概念的量的方面,通常说的概念的适用范围就是指概念的外延,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是哪些事物。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两个密切联系,互相依赖的因素。每一概念既有其确定的内涵,也有其确定的外延。因此,讲清概念,必须讲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例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这一节时,让学生熟读或背诵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条文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懂得定义的内涵和外延。譬如“一元二次”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在ax2+bx+c=0后面要加上“a≠0”ay2+by+c=0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3t2-2t=0呢?
在学习全等三角形一节时,可让学生拿出一张纸,对折后剪成两个全等三角形。把两个全等三角形重合,如果将其中一个三角形作平移、翻折、旋转等运动,可变换出多种多样的图形(如下图)。如果用电脑显示会更加形象。这样做有利于学生认识全等三角形的本质,为以后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等提供方便。
概念之间是彼此互相区别,界线分明的,不容混淆,更不偷换。教学时,讲清概念,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说,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明确概念所指的是哪些对象。只有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两方面都有准确的了解,我们才能说对概念是明确的。
三、帮助学生分清易混淆的概念
概念和语词是密切联系着的。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两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但是,概念和语词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的。这是因为不是所有语词都表达概念(如虚词一般不表示概念);同一个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语词来表达(如“等边三角形”、“等角三角形”和“正三角形”表示的是同一个概念),一个词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用来表达几个不同的概念, (如“整数”,在小学表示的是零和自然数;在中学表示的是零,正整数和负整数)。有些概念从表面上看,好象差不多(如90°与直角),文字上只有一字差(如三角形中线与三角形中位线)或形成过程相似等,因此容易引起学生思想混乱,运用时容易产生错误。我们除了从正面讲清概念外,还要让学生接触一些错例,接触一些似是而非的例子,以纠正学生在理解概念中的错误,这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概念。
例如讲“绝对值”节时,除了要让学生知道符合| a |的含义外,可让学生弄清下面几种变形到底错在哪里,以帮助学生真正掌握绝对值的概念。
(1) |π-3.142 |=π-3.142;
(2)a+| 1-a |=a+1-a=1;
(3)因为| a |>l b l,所以a>b。
又如“绝对值”概念,最初见的是在有理数时,它是这样定义的:“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是零”;第二次是讲算术平方根时出现,即 是个非负数,它就是a的绝对值:
数学中诸如此类的概念还有很多,比如函数概念,三角函数的概念等等都是属于这类概念.由于讲清楚概念的形成、发展过程,学生容易理解无需死记定义。
四、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概念
学习概念是为了运用概念,具有理解概念,才能在解题中正确运用概念,而通过正确运用概念去解决问题,可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概念、掌握概念。老师应在学生形成新概念的初期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去巩固概念,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概念,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1)1a+2中,a不能取什么值?
(2) x-15中,x能不能取1?为什么?
(3)4| x |-3中,x可取值的范围是什么?又如在讲完“二次根式”的概念后解决问题,以给出下面的练习,让学生通过运用概念去解决
问题,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1)已知-a有意义,确定a的取值范围;
(2)当a<-1时,化简 a+a+22
(3)将的 -1a分母有理化。
综上所述,概念教学大致要经历这样几个阶段:概念的提出、形成、明确以及巩固,为此有人把掌握概念的过程归纳为五个阶段:引进、酝酿、建立、巩同、发展。
总之,概念教学要特别强调下述重要的指导思想:
1、在体系下把握概念(即把概念放在指定的知识结构下来认知);
2、按一定的认知结构来教学(具体—— 一般 ——具体:多采用相对比、比较、归纳等)。
我们要高度重视概念的教学。只要我们认真备课,深入钻研教材,一定可以将每一节概念课上得精彩、上得生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
形成概念的过程就是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的过程,正确的概念是科学抽象的结果。要使学生形成一个新概念,必须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理解概念的形成、发展过程,在讲每一个新概念时,老师应首先讲清楚这个新概念的背景,它以哪些旧概念为基础?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引发矛盾的根源在哪里?其次可为讲授概念扫清障碍,讲到后面概念所要用的某个概念时,可作些伏笔,在本概念需要用到前面概念时可作些复习,然后掌握知识结构体系。
例如讲“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一概念时,可先从学生熟悉的数轴出发,复习点在数轴上的坐标定义和确定点在直线上的位置的方法,然后向学习提出如下问题:在电影院如何找到自己的座位?在海洋上行驶的一艘轮船在地图上怎样标出位置?学生会发现单用数轴上的点坐标不能解决上述问题,于是,引发出新旧知识的冲突。通过探讨解决新问题的途径,很自然地引出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教学时要紧密结合图形,讲清形(点)和数(实数对)互相表示、互相转化、互相对应的关系,使学生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有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二、讲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是概念的质的方面,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是什么样的。概念的外延是概念的量的方面,通常说的概念的适用范围就是指概念的外延,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是哪些事物。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两个密切联系,互相依赖的因素。每一概念既有其确定的内涵,也有其确定的外延。因此,讲清概念,必须讲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例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这一节时,让学生熟读或背诵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条文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懂得定义的内涵和外延。譬如“一元二次”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在ax2+bx+c=0后面要加上“a≠0”ay2+by+c=0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3t2-2t=0呢?
在学习全等三角形一节时,可让学生拿出一张纸,对折后剪成两个全等三角形。把两个全等三角形重合,如果将其中一个三角形作平移、翻折、旋转等运动,可变换出多种多样的图形(如下图)。如果用电脑显示会更加形象。这样做有利于学生认识全等三角形的本质,为以后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等提供方便。
概念之间是彼此互相区别,界线分明的,不容混淆,更不偷换。教学时,讲清概念,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说,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明确概念所指的是哪些对象。只有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两方面都有准确的了解,我们才能说对概念是明确的。
三、帮助学生分清易混淆的概念
概念和语词是密切联系着的。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两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但是,概念和语词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的。这是因为不是所有语词都表达概念(如虚词一般不表示概念);同一个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语词来表达(如“等边三角形”、“等角三角形”和“正三角形”表示的是同一个概念),一个词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用来表达几个不同的概念, (如“整数”,在小学表示的是零和自然数;在中学表示的是零,正整数和负整数)。有些概念从表面上看,好象差不多(如90°与直角),文字上只有一字差(如三角形中线与三角形中位线)或形成过程相似等,因此容易引起学生思想混乱,运用时容易产生错误。我们除了从正面讲清概念外,还要让学生接触一些错例,接触一些似是而非的例子,以纠正学生在理解概念中的错误,这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概念。
例如讲“绝对值”节时,除了要让学生知道符合| a |的含义外,可让学生弄清下面几种变形到底错在哪里,以帮助学生真正掌握绝对值的概念。
(1) |π-3.142 |=π-3.142;
(2)a+| 1-a |=a+1-a=1;
(3)因为| a |>l b l,所以a>b。
又如“绝对值”概念,最初见的是在有理数时,它是这样定义的:“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是零”;第二次是讲算术平方根时出现,即 是个非负数,它就是a的绝对值:
数学中诸如此类的概念还有很多,比如函数概念,三角函数的概念等等都是属于这类概念.由于讲清楚概念的形成、发展过程,学生容易理解无需死记定义。
四、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概念
学习概念是为了运用概念,具有理解概念,才能在解题中正确运用概念,而通过正确运用概念去解决问题,可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概念、掌握概念。老师应在学生形成新概念的初期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去巩固概念,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概念,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1)1a+2中,a不能取什么值?
(2) x-15中,x能不能取1?为什么?
(3)4| x |-3中,x可取值的范围是什么?又如在讲完“二次根式”的概念后解决问题,以给出下面的练习,让学生通过运用概念去解决
问题,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1)已知-a有意义,确定a的取值范围;
(2)当a<-1时,化简 a+a+22
(3)将的 -1a分母有理化。
综上所述,概念教学大致要经历这样几个阶段:概念的提出、形成、明确以及巩固,为此有人把掌握概念的过程归纳为五个阶段:引进、酝酿、建立、巩同、发展。
总之,概念教学要特别强调下述重要的指导思想:
1、在体系下把握概念(即把概念放在指定的知识结构下来认知);
2、按一定的认知结构来教学(具体—— 一般 ——具体:多采用相对比、比较、归纳等)。
我们要高度重视概念的教学。只要我们认真备课,深入钻研教材,一定可以将每一节概念课上得精彩、上得生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