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浅析鄂西南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学发展中的问题,本文主要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为例,对老少边穷地区的持续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分析鹤峰县的基本现状出发,探讨了当地中小学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少数民族;老少边穷地区;教育;问题与对策]
一、鹤峰县现状简析
鹤峰县是湖北省西南部一个山区小县,是湘鄂边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集地,也是国家级贫困县,在鄂西南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随着时代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但相对滞后的教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这就要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加快鄂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教育的进程。
二、鹤峰县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辍学率高
建国前,少数民族教育事业落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年轻的自治州,而鹤峰县是恩施州最落后的县城,现代教育起步晚,基础差,发展中制约性因素多。
鹤峰县处于武陵山区余脉,因此,许多孩子上学需要走山路,路途遥远艰辛,尤其是在雨季时,山体滑坡,洪涝等自然灾害导致学生上学难,往往很难及时赶到学校学习,造成中途辍学,影响接收义务教育。
农村还存在重男轻女的思想,导致女童的入学率较低,留守儿童较多。例如鹤峰县下坪乡留驾小学,留守儿童占比80%。孩子由爷爷奶奶照管,而村里老年人多为文盲或半文盲,不重视孩子的教育,甚至有的儿童错过对应的入学年龄,致使新文盲不断产生,影响当地居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教育经费不足
鹤峰县渔山村是湖北省最偏远的山村,三面峡谷环绕,学生要走五六个小时的山路上学。上学的必经之路就是高将近500米,长700多米的简易索道,相当于160层楼的高度,山中气候多变,惊险的云中飞车经常出现。渔山村原来的教学点于2008年撤并,孩子必须克服恐惧,坐着几百米高的简易索道,去几十公里外的集镇求学。由于学校分散在大山之中,學校布点多,学校规模小,造成了学校效益低下而教育成本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教育经费的不足。
鹤峰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教育发展需要的人力与时间、物力与财力都跟不上,即教育的基础条件不达标。此外,鹤峰县还出现了不正之风,使地方财政雪上加霜。
(三)教师队伍不稳定
首先,教师数量不足。师资数量在分布与需求上不均,边远乡镇教师数量缺乏,城镇学校师资基本满足。
其次,教师年龄老化。老教师的教学经验丰富毋庸置疑,但是“方言课堂”的现象层出不穷,间接地导致学生普通话不标准。此外,部分教师的合格率不高,许多教师还是专科文凭,甚至没有取得教师资格证。本科师范类的教师少之又少。
最后,艺术类教师紧缺。语文教师教音乐,数学教师教体育的现象十分普遍,一位教师同时担任多个科目教学工作,在这样的跨学科教学中,教师也被打造成为了“多科全能性人才”。教师无心致力于本职教学或者进行特色教程开发,长期处于疲惫状态,削弱教学热情,导致了教学质量下降。并且,大多数艺术类课程名存实亡。艺术器材不健全,例如,音乐课没有独立的音乐教室,仅学生坐在教室清唱,无法激发学生兴趣;微机课的电脑不仅少而且老旧,几个学生共用一台电脑学习,一节课很难做到独立操作,影响学生学习效率。
(四)地方民族教育缺失
土家族有着自己的语言,却没有文字,随汉文化的普及,土家语慢慢地被埋没。现在鹤峰仅地名,称呼及部分语序上还存在土家族语的痕迹外,绝大部分都被汉化。在当地学校中没有开设关于土家文化的校本课程,也没有相应的教材。学生没有系统地学习当地的特色文化,对自己的本土文化非常的陌生,甚至于将当地的方言误认为是土家语。在当下文化的大熔炉中,鹤峰县的少数民族文化在现代化的浪潮中逐渐消失。
(五)生源流失严重
鹤峰县大部分的优秀尖子生被恩施市或其他县市的重点学校挖走,或者是家长花重金将自己的孩子送至其他县市的重点学校就读。当地人并不重视鹤峰的本地学校的发展,这样的社会风气慢慢弥漫下去,鹤峰本地学校生源质量越来越差,鹤峰本地学校的办学压力增大。数据显示,鹤峰县学校的升学率长期落后于恩施州其它七个县市。其主要原因在于当地学校的办学质量不高,不足以留住当地的优秀尖子生。家长不敢将孩子送往鹤峰的学校就读,他们希望孩子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但是鹤峰县的学校没有优质的生源支撑,只能长期挣扎在低水平上。这对矛盾给当地学校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三、对策
(一)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
1.加强教育对口扶贫
扩大贫困学生救助面,提高对学生的补助水平,避免学生因为贫困而辍学,从而确保他们完成义务教育。落实贫困家庭学生教育精准扶贫,切实保障贫困家庭学生能够顺利就学并完成学业。
2.增加民族教育投入
少数民族教育首先不能忘记本民族文化的教育,只有本民族文化发展起来,才能在文化交融中蓬勃发展,生生不息。民族的发展离不开民族教育的发展,增加对民族教育经费的投入,保护当地的民族文化,组织专业人员对当地少数民族文化整理、挖掘和开发,尤其是各民族教材等教育资源的开发,这些都需要相当大的经费投入。教育经费的投用必须做到定期在网上公开透明,防止腐败不正之风。
3.发展远程教育设想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远程教育是一种缓解当前教育窘境的办法。远程教育突破了时空的界线。这样身在大山的孩子与其他大城市孩子,可以在同一个屏幕下享受名师的课堂,上课的时间灵活,地点不限。并且无论男女老少,远程教育不受学习者的年龄和学历限制,人人都可以学习,这不乏是一个提升自我的机会。然而,由于经济条件不够,设施不达标,环境复杂,修建困难,无法做到人人可以在家中学习的理想状态,这目前仅为一种教学设想。
(二)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1.提高当地教师待遇,吸引优秀人才入职
许多年轻教师不愿意去大山区当支教老师,所以提高支教教师的待遇是关键。为了保障师资队伍稳定发展,避免出现师资断流。落实好工作待遇,才能吸引各地优秀人才来当地从教,才能提高当地的办学质量,才能让孩子们得到更好的教育。
2.优先招聘本地教师,留住当地优秀人才
虽然招聘时优先招聘本地教师,但是数量远远不够。上级下达的基本编制也远不能满足当地教学的需求。本地人更加了解当地的环境,熟悉当地的教学模式,相对于外地教师来说,入职适应性快,可以更快地融入教师的角色之中。
3.严格把关服务年限,保证教资队伍稳定
支教生一般的服务年限为三年,但真正遵守规定,完成服务年限的人不多。所以一定要强调违规离职的违约赔偿,运用强硬的规定留住教师,以确保教资队伍的稳定。当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对于教师服务年限管理越来越严格,即使是考入当地编制内,也要求在当地服务五年。这虽然可以有效防止教育人才流失,但是却让许多年轻教师不敢尝试报考,这又回到了前面所提到的,提高教师待遇问题,用待遇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就职。
4.增加教师相关培训,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完善民族地区的教师培养机制,积极培养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后背力量,确保教师队伍后继有人。促进教师职业的可持续发展,“软件”和“硬件”都必须得跟上。在保证教师待遇的前提下,根据教师需要,地区需要,时代的需要,随时开展多样化的教师培训,提高教师专业执教水平。除此之外,还要组织教师参加各项交流活动,增强教师的荣誉感、对学生的责任感和在事业上的成就感,用心留住人才,让他们有种归属感。
(三)调整城乡学校的布局
1.完善生源均衡分配,确保学生就近就读
鹤峰县学校生源流失严重是造成当地办学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坚决禁止择校、跨区域招生,以及控制热点校招生数。严禁其他学校跨学区招生,自主违规招生,考试“掐尖”招生,严格按规定的招生轨制,班额和学校招生范围招生。确保学生能够在当地就读,给当地学校发展机会。
2.均衡配置教育資源,缩小城乡学校差距
完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政策。采取在中央和各级政府财政中分别增列教育专项经费。建立学校办学专项资金,加大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财政投入力度,加强图书、教学仪器设备、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器材配备,改善学校的寄宿条件。
3.发展寄宿制的学校,提高学校办学质量
对于需要适当集中的中小学,有步骤地实施普及义务教育,集中力量办好寄宿制学校。孩子减少来返学校的时间,确保了学生的安全,让学生更有精力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根据当地民族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优化师资力量,提高办学质量,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相对提高。
(四)推动本民族文化的创新
1.鼓励当地校本课程的研发
校本课程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力手段,激发少数民族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创造精神。校本课程开发既是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也是学校开发教育资源的必要环节。随着汉文化的普及,当地的土家族文化逐渐消失,少数民族文化校本课程是一种急需的新的课程形态来挽救这消失的文化。鹤峰是巴文化发祥地之一,曾是鄂西最大土司“容美土司”王府所在地,经历了400多年的土司制度,民族文化底蕴深厚。一个民族地区校本课程的开发,都离不开当地的地域特色,这是一项个性化的工作。并且工作量较大,需要相关人员经过漫长的时间来整理,然后展现给人们。要实现民族地区学校的办学特色,需要有与之配套的民族文化校本课程来加以保证。加大宣传力度,改变人们的观念,鼓励人们参与进来,有利于资源的真实性和普及性。就民族地区而言,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的过程也是学校特色的创建过程,是学校特色的前提和基础,是学校特色的载体,是学校特色的生命力所在。
2.扩大课堂教学开放度和自由度
教师对课堂有着高度的自治、自理和自我改革的权能,在符合国家课标或者地方政府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前提下,鼓励当地教师使自己的课堂具有“更包容”的特色,鼓励教师自觉打造个性化课堂、发展学生个性,进而达成优质教学的应然价值。促使课堂多样化,师生共同打造高效率课堂,从而提高当地学校的办学质量,留住当地优秀生源。
3.发挥当地骨干教师的作用
骨干教师是学科的领头人,他们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深厚的理论功底。培养一名骨干教师不易,学校更应当保障骨干教师的基本权益。学校应充分利用这一粉宝贵的教育资源,努力办好教师培训工作,用骨干教师带动其他教师,共同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当地的骨干教师要以身作则,发挥他们在校内外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以自身的教学能力来留住其他教师,生源,甚至吸引更多外来人才。
此外,通过开展送教下乡、教改试验专题研讨,积极组织教学经验交流活动和科研成果交流展示,鼓励更多教师投身于教育事业,在教学过程中激发潜能。
总之,解决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需要全社会的齐抓共管,既要完善生源均衡分配,又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也要加快改革与发展少数民族教师培训,又要加快推动本民族文化创新。落实好工作待遇、有政策的激励、榜样的带动,这样才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增强他们从事教育事业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才能满足鄂西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陈亚平.对发展恩施州基础教育事业的思考[J].湖北教育(政务宣传),2002(10).
[2]龚益柏.鹤峰县“幼儿-小学-初中一条龙教学浅谈[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01).
[3]李定仁.西北少数民族中小学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甘肃高师学报,1999(01).
[4]王国强.教育均衡发展普惠山区学生——湖北省鹤峰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纪实[J].中国民族教育,2012(12).
[5]李莉.民族地区继续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恩施自治州为例[J].继续教育Continuing Education,2011(07).
[6]刘杰,覃文俊.山区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及改进对策——以湖北省恩施州鹤峰县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4).
关键词:少数民族;老少边穷地区;教育;问题与对策]
一、鹤峰县现状简析
鹤峰县是湖北省西南部一个山区小县,是湘鄂边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集地,也是国家级贫困县,在鄂西南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随着时代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但相对滞后的教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这就要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加快鄂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教育的进程。
二、鹤峰县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辍学率高
建国前,少数民族教育事业落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年轻的自治州,而鹤峰县是恩施州最落后的县城,现代教育起步晚,基础差,发展中制约性因素多。
鹤峰县处于武陵山区余脉,因此,许多孩子上学需要走山路,路途遥远艰辛,尤其是在雨季时,山体滑坡,洪涝等自然灾害导致学生上学难,往往很难及时赶到学校学习,造成中途辍学,影响接收义务教育。
农村还存在重男轻女的思想,导致女童的入学率较低,留守儿童较多。例如鹤峰县下坪乡留驾小学,留守儿童占比80%。孩子由爷爷奶奶照管,而村里老年人多为文盲或半文盲,不重视孩子的教育,甚至有的儿童错过对应的入学年龄,致使新文盲不断产生,影响当地居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教育经费不足
鹤峰县渔山村是湖北省最偏远的山村,三面峡谷环绕,学生要走五六个小时的山路上学。上学的必经之路就是高将近500米,长700多米的简易索道,相当于160层楼的高度,山中气候多变,惊险的云中飞车经常出现。渔山村原来的教学点于2008年撤并,孩子必须克服恐惧,坐着几百米高的简易索道,去几十公里外的集镇求学。由于学校分散在大山之中,學校布点多,学校规模小,造成了学校效益低下而教育成本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教育经费的不足。
鹤峰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教育发展需要的人力与时间、物力与财力都跟不上,即教育的基础条件不达标。此外,鹤峰县还出现了不正之风,使地方财政雪上加霜。
(三)教师队伍不稳定
首先,教师数量不足。师资数量在分布与需求上不均,边远乡镇教师数量缺乏,城镇学校师资基本满足。
其次,教师年龄老化。老教师的教学经验丰富毋庸置疑,但是“方言课堂”的现象层出不穷,间接地导致学生普通话不标准。此外,部分教师的合格率不高,许多教师还是专科文凭,甚至没有取得教师资格证。本科师范类的教师少之又少。
最后,艺术类教师紧缺。语文教师教音乐,数学教师教体育的现象十分普遍,一位教师同时担任多个科目教学工作,在这样的跨学科教学中,教师也被打造成为了“多科全能性人才”。教师无心致力于本职教学或者进行特色教程开发,长期处于疲惫状态,削弱教学热情,导致了教学质量下降。并且,大多数艺术类课程名存实亡。艺术器材不健全,例如,音乐课没有独立的音乐教室,仅学生坐在教室清唱,无法激发学生兴趣;微机课的电脑不仅少而且老旧,几个学生共用一台电脑学习,一节课很难做到独立操作,影响学生学习效率。
(四)地方民族教育缺失
土家族有着自己的语言,却没有文字,随汉文化的普及,土家语慢慢地被埋没。现在鹤峰仅地名,称呼及部分语序上还存在土家族语的痕迹外,绝大部分都被汉化。在当地学校中没有开设关于土家文化的校本课程,也没有相应的教材。学生没有系统地学习当地的特色文化,对自己的本土文化非常的陌生,甚至于将当地的方言误认为是土家语。在当下文化的大熔炉中,鹤峰县的少数民族文化在现代化的浪潮中逐渐消失。
(五)生源流失严重
鹤峰县大部分的优秀尖子生被恩施市或其他县市的重点学校挖走,或者是家长花重金将自己的孩子送至其他县市的重点学校就读。当地人并不重视鹤峰的本地学校的发展,这样的社会风气慢慢弥漫下去,鹤峰本地学校生源质量越来越差,鹤峰本地学校的办学压力增大。数据显示,鹤峰县学校的升学率长期落后于恩施州其它七个县市。其主要原因在于当地学校的办学质量不高,不足以留住当地的优秀尖子生。家长不敢将孩子送往鹤峰的学校就读,他们希望孩子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但是鹤峰县的学校没有优质的生源支撑,只能长期挣扎在低水平上。这对矛盾给当地学校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三、对策
(一)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
1.加强教育对口扶贫
扩大贫困学生救助面,提高对学生的补助水平,避免学生因为贫困而辍学,从而确保他们完成义务教育。落实贫困家庭学生教育精准扶贫,切实保障贫困家庭学生能够顺利就学并完成学业。
2.增加民族教育投入
少数民族教育首先不能忘记本民族文化的教育,只有本民族文化发展起来,才能在文化交融中蓬勃发展,生生不息。民族的发展离不开民族教育的发展,增加对民族教育经费的投入,保护当地的民族文化,组织专业人员对当地少数民族文化整理、挖掘和开发,尤其是各民族教材等教育资源的开发,这些都需要相当大的经费投入。教育经费的投用必须做到定期在网上公开透明,防止腐败不正之风。
3.发展远程教育设想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远程教育是一种缓解当前教育窘境的办法。远程教育突破了时空的界线。这样身在大山的孩子与其他大城市孩子,可以在同一个屏幕下享受名师的课堂,上课的时间灵活,地点不限。并且无论男女老少,远程教育不受学习者的年龄和学历限制,人人都可以学习,这不乏是一个提升自我的机会。然而,由于经济条件不够,设施不达标,环境复杂,修建困难,无法做到人人可以在家中学习的理想状态,这目前仅为一种教学设想。
(二)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1.提高当地教师待遇,吸引优秀人才入职
许多年轻教师不愿意去大山区当支教老师,所以提高支教教师的待遇是关键。为了保障师资队伍稳定发展,避免出现师资断流。落实好工作待遇,才能吸引各地优秀人才来当地从教,才能提高当地的办学质量,才能让孩子们得到更好的教育。
2.优先招聘本地教师,留住当地优秀人才
虽然招聘时优先招聘本地教师,但是数量远远不够。上级下达的基本编制也远不能满足当地教学的需求。本地人更加了解当地的环境,熟悉当地的教学模式,相对于外地教师来说,入职适应性快,可以更快地融入教师的角色之中。
3.严格把关服务年限,保证教资队伍稳定
支教生一般的服务年限为三年,但真正遵守规定,完成服务年限的人不多。所以一定要强调违规离职的违约赔偿,运用强硬的规定留住教师,以确保教资队伍的稳定。当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对于教师服务年限管理越来越严格,即使是考入当地编制内,也要求在当地服务五年。这虽然可以有效防止教育人才流失,但是却让许多年轻教师不敢尝试报考,这又回到了前面所提到的,提高教师待遇问题,用待遇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就职。
4.增加教师相关培训,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完善民族地区的教师培养机制,积极培养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后背力量,确保教师队伍后继有人。促进教师职业的可持续发展,“软件”和“硬件”都必须得跟上。在保证教师待遇的前提下,根据教师需要,地区需要,时代的需要,随时开展多样化的教师培训,提高教师专业执教水平。除此之外,还要组织教师参加各项交流活动,增强教师的荣誉感、对学生的责任感和在事业上的成就感,用心留住人才,让他们有种归属感。
(三)调整城乡学校的布局
1.完善生源均衡分配,确保学生就近就读
鹤峰县学校生源流失严重是造成当地办学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坚决禁止择校、跨区域招生,以及控制热点校招生数。严禁其他学校跨学区招生,自主违规招生,考试“掐尖”招生,严格按规定的招生轨制,班额和学校招生范围招生。确保学生能够在当地就读,给当地学校发展机会。
2.均衡配置教育資源,缩小城乡学校差距
完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政策。采取在中央和各级政府财政中分别增列教育专项经费。建立学校办学专项资金,加大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财政投入力度,加强图书、教学仪器设备、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器材配备,改善学校的寄宿条件。
3.发展寄宿制的学校,提高学校办学质量
对于需要适当集中的中小学,有步骤地实施普及义务教育,集中力量办好寄宿制学校。孩子减少来返学校的时间,确保了学生的安全,让学生更有精力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根据当地民族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优化师资力量,提高办学质量,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相对提高。
(四)推动本民族文化的创新
1.鼓励当地校本课程的研发
校本课程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力手段,激发少数民族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创造精神。校本课程开发既是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也是学校开发教育资源的必要环节。随着汉文化的普及,当地的土家族文化逐渐消失,少数民族文化校本课程是一种急需的新的课程形态来挽救这消失的文化。鹤峰是巴文化发祥地之一,曾是鄂西最大土司“容美土司”王府所在地,经历了400多年的土司制度,民族文化底蕴深厚。一个民族地区校本课程的开发,都离不开当地的地域特色,这是一项个性化的工作。并且工作量较大,需要相关人员经过漫长的时间来整理,然后展现给人们。要实现民族地区学校的办学特色,需要有与之配套的民族文化校本课程来加以保证。加大宣传力度,改变人们的观念,鼓励人们参与进来,有利于资源的真实性和普及性。就民族地区而言,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的过程也是学校特色的创建过程,是学校特色的前提和基础,是学校特色的载体,是学校特色的生命力所在。
2.扩大课堂教学开放度和自由度
教师对课堂有着高度的自治、自理和自我改革的权能,在符合国家课标或者地方政府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前提下,鼓励当地教师使自己的课堂具有“更包容”的特色,鼓励教师自觉打造个性化课堂、发展学生个性,进而达成优质教学的应然价值。促使课堂多样化,师生共同打造高效率课堂,从而提高当地学校的办学质量,留住当地优秀生源。
3.发挥当地骨干教师的作用
骨干教师是学科的领头人,他们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深厚的理论功底。培养一名骨干教师不易,学校更应当保障骨干教师的基本权益。学校应充分利用这一粉宝贵的教育资源,努力办好教师培训工作,用骨干教师带动其他教师,共同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当地的骨干教师要以身作则,发挥他们在校内外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以自身的教学能力来留住其他教师,生源,甚至吸引更多外来人才。
此外,通过开展送教下乡、教改试验专题研讨,积极组织教学经验交流活动和科研成果交流展示,鼓励更多教师投身于教育事业,在教学过程中激发潜能。
总之,解决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需要全社会的齐抓共管,既要完善生源均衡分配,又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也要加快改革与发展少数民族教师培训,又要加快推动本民族文化创新。落实好工作待遇、有政策的激励、榜样的带动,这样才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增强他们从事教育事业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才能满足鄂西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陈亚平.对发展恩施州基础教育事业的思考[J].湖北教育(政务宣传),2002(10).
[2]龚益柏.鹤峰县“幼儿-小学-初中一条龙教学浅谈[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01).
[3]李定仁.西北少数民族中小学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甘肃高师学报,1999(01).
[4]王国强.教育均衡发展普惠山区学生——湖北省鹤峰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纪实[J].中国民族教育,2012(12).
[5]李莉.民族地区继续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恩施自治州为例[J].继续教育Continuing Education,2011(07).
[6]刘杰,覃文俊.山区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及改进对策——以湖北省恩施州鹤峰县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