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竹器编织》课例设计思路
这是义务教育岭南版小学美术第九册的第六单元的内容,本单元主题——我们的家乡,是美术与人文环境、美术与科技、美术与民间美术取向的综合课程,内容涉及建筑、雕塑、绘画、民俗等方面的内容,表现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精湛的民间工艺,有力地促进学生提高文化素质和艺术素养。
本单元属“传统和创新”的相结合的课题,学习领域宽广,既有第14课《开平碉楼》——“欣赏·评述”、又有 第15课《门画》——“造型·表现”、还有 第16课《石狮》——“设计·应用”、最后 第17课《家乡的桥》——“综合·探索”和第18课《家乡的节日》——“综合·探索”。范围虽广,但都离不开“我们的家乡”这个鲜明的主题。
珠海市斗门区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南端,地处珠海、中山、江门三市交汇处。斗门区是著名侨乡,有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16.6万人,涌现了美国历史上首位华裔参议员邝友良先生等一批知名华侨。斗门作为地处南海之滨的“水果之乡”、“海鲜之乡”,是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区和中国农学会国内首个授牌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斗门沙虾”、“五山青蟹”、“白蕉海鲈”、“鹤洲莲藕”、“白藤湖西芹”、“乡意浓有机米”等绿色农产品畅销海内外,区内山、田、河、海相拥的大沙田水乡风光旖旎,御温泉、黄杨山、金台寺、斗门明清古街、接霞庄、黄氏大宗祠等成为深受欢迎的文化民俗和生态旅游好去处。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和中山大学等签订合作发展框架协议,现代农业和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我们的家乡——斗门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精湛的民间工艺,这些都是很好的校本课程资源。在强大的信息时代,斗门这种人文景象慢慢被淹没,年轻一代很少人继承,教育者有责任在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之间发挥纽带作用,让后一代本人知道家乡的传统文明,使学生热爱家乡。因此本人尝试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把第17课课题《家乡的桥》换成《竹器编织》。
1.创设浓浓的人文情景。⑴本课例以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装泥鱼”为切入点,以“斗门水上婚嫁”——井岸镇一小2012年获得珠海市少儿花会金奖舞蹈视频导入,创设情景。⑵老师通过寻访,邀请到当地一对老夫妻在课堂现场为学生示范编织泥鱼笼和筲箕,这两位老人是水上人,是当年编织好手,他们穿上传统的大襟服装,戴着渔民竹帽,从开竹、开篾、削篾,再到开始编织,有序地进行。此种场景会给学生一种真实的氛围,我们家乡的传统是如此的真切,又在创设另外一个情景。⑶随着课堂的深入,现场编织的女师傅一边编织一边演唱咸水歌,把课堂带入高潮,学生更是兴趣盎然,余兴未尽。
2.设计探究的问题。⑴通过造型(形状)、用途、类型等探索竹器编织的实用性。⑵通过材料(大、小、厚、薄)、编织方法、类型等探索竹器编织的美观性。⑶现场提问,锻炼学生对问题思考的独立性。⑷课后拓展延伸。
3.尝试新的课堂形式。⑴利用摄像头视频把编织师傅实况投影到屏幕,给学生很新颖的感觉。⑵请来师傅现场编织,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体验亲临其境的感觉。⑶咸水歌的即兴演绎,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课堂气氛。
二、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⑴了解竹器编织的工序;⑵知道材料不同的处理会编织出不同效果;⑶欣赏评述、探究编织竹器的实用性和美观性。
过程与方法:⑴欣赏现场竹器编织,了解竹器编织的工序;⑵通过小组探讨开展评述、探究;⑶通过小组设计问题对编织师傅采访。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观看视频《水上婚嫁》,以前有没有听过这种歌
《水上婚嫁》曾获2012年珠海市少儿花会一等奖。这是你们一小创作的一个舞蹈,里面的伴奏音乐,就是取材于咸水歌。谁知道什么是咸水歌呢?(咸水歌是水上人家在劳动中、在生活里、在喜庆节日里都唱的一种民歌。傍晚在长堤散步时,留意一下,会看到很多人在唱粤曲、咸水歌,由于有这么多人的参与,我们斗门区也获得了“中国曲艺之乡”的美誉。)以前水上人家以打鱼为生,也种些粮食、蔬菜之类的。为了生活,他们就地取材,亲手制作了很多工具,有鱼网、鱼笼、筲箕、筛子……。2、渔具欣赏3、竹林图片
(二)欣赏两位师父现场编织,即拍投影到大屏幕
1、现场开料,老师介绍工序:破竹——开篾——削篾;2、编织欣赏:花鱼笼、筲箕;3、了解编织基本方法:经纬编织法、交叉编织法,
(三)小组活动,探究学习(活动略)
(四)采访编织师父
1、设计问题分发表格、填写心中的疑问;2、同学们举手发问,与师父互动。
(五)拓展:1、仔细观察编织师傅的手和表情;2、小结:由于环境污染,适合野生鸟类、鱼类生存的湿地环境越来越少,我们珠海是一个全国环保城市,政府已经用了很多财力和物力去再造红树林湿地,我们也要尽一份责任,从自己做起——养成环保的习惯,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珠海就会更加美丽,是名副其实的“碧海蓝天、海上明珠”了;3、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还可以用那些材料编织?
三、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竹器编织的工序;知道材料不同的处理会编织出不同效果;学生通过探究,初步知道编织竹器的实用性和美观性。具体如下:
优点:
1、创设家乡浓浓的人文情景。认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下转第207页)
(上接第206页)
录——“装泥鱼”,“斗门水上婚嫁”,以水上咸水歌为元素的舞蹈视频导入,使学生陶醉在家乡音画之中,为导入课题创设情景。
2、设计探究的问题。通过造型(形状)、用途、类型等探索竹器编织的实用性;通过材料(大、小、厚、薄)、编织方法、类型等探索竹器编织的美观性。现场提问,也锻炼学生对问题思考的独立性。课后问题拓展延伸。让学生知道美在身边,美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劳动;
3、尝试新的课堂形式。⑴利用摄像头视频把编织师傅实况投影到屏幕,给学生很新颖的感觉。⑵请来师傅现场编织,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体验亲临其境的感觉。⑶咸水歌的即兴演绎,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课堂气氛,把课堂推向高潮。
这是义务教育岭南版小学美术第九册的第六单元的内容,本单元主题——我们的家乡,是美术与人文环境、美术与科技、美术与民间美术取向的综合课程,内容涉及建筑、雕塑、绘画、民俗等方面的内容,表现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精湛的民间工艺,有力地促进学生提高文化素质和艺术素养。
本单元属“传统和创新”的相结合的课题,学习领域宽广,既有第14课《开平碉楼》——“欣赏·评述”、又有 第15课《门画》——“造型·表现”、还有 第16课《石狮》——“设计·应用”、最后 第17课《家乡的桥》——“综合·探索”和第18课《家乡的节日》——“综合·探索”。范围虽广,但都离不开“我们的家乡”这个鲜明的主题。
珠海市斗门区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南端,地处珠海、中山、江门三市交汇处。斗门区是著名侨乡,有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16.6万人,涌现了美国历史上首位华裔参议员邝友良先生等一批知名华侨。斗门作为地处南海之滨的“水果之乡”、“海鲜之乡”,是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区和中国农学会国内首个授牌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斗门沙虾”、“五山青蟹”、“白蕉海鲈”、“鹤洲莲藕”、“白藤湖西芹”、“乡意浓有机米”等绿色农产品畅销海内外,区内山、田、河、海相拥的大沙田水乡风光旖旎,御温泉、黄杨山、金台寺、斗门明清古街、接霞庄、黄氏大宗祠等成为深受欢迎的文化民俗和生态旅游好去处。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和中山大学等签订合作发展框架协议,现代农业和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我们的家乡——斗门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精湛的民间工艺,这些都是很好的校本课程资源。在强大的信息时代,斗门这种人文景象慢慢被淹没,年轻一代很少人继承,教育者有责任在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之间发挥纽带作用,让后一代本人知道家乡的传统文明,使学生热爱家乡。因此本人尝试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把第17课课题《家乡的桥》换成《竹器编织》。
1.创设浓浓的人文情景。⑴本课例以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装泥鱼”为切入点,以“斗门水上婚嫁”——井岸镇一小2012年获得珠海市少儿花会金奖舞蹈视频导入,创设情景。⑵老师通过寻访,邀请到当地一对老夫妻在课堂现场为学生示范编织泥鱼笼和筲箕,这两位老人是水上人,是当年编织好手,他们穿上传统的大襟服装,戴着渔民竹帽,从开竹、开篾、削篾,再到开始编织,有序地进行。此种场景会给学生一种真实的氛围,我们家乡的传统是如此的真切,又在创设另外一个情景。⑶随着课堂的深入,现场编织的女师傅一边编织一边演唱咸水歌,把课堂带入高潮,学生更是兴趣盎然,余兴未尽。
2.设计探究的问题。⑴通过造型(形状)、用途、类型等探索竹器编织的实用性。⑵通过材料(大、小、厚、薄)、编织方法、类型等探索竹器编织的美观性。⑶现场提问,锻炼学生对问题思考的独立性。⑷课后拓展延伸。
3.尝试新的课堂形式。⑴利用摄像头视频把编织师傅实况投影到屏幕,给学生很新颖的感觉。⑵请来师傅现场编织,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体验亲临其境的感觉。⑶咸水歌的即兴演绎,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课堂气氛。
二、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⑴了解竹器编织的工序;⑵知道材料不同的处理会编织出不同效果;⑶欣赏评述、探究编织竹器的实用性和美观性。
过程与方法:⑴欣赏现场竹器编织,了解竹器编织的工序;⑵通过小组探讨开展评述、探究;⑶通过小组设计问题对编织师傅采访。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观看视频《水上婚嫁》,以前有没有听过这种歌
《水上婚嫁》曾获2012年珠海市少儿花会一等奖。这是你们一小创作的一个舞蹈,里面的伴奏音乐,就是取材于咸水歌。谁知道什么是咸水歌呢?(咸水歌是水上人家在劳动中、在生活里、在喜庆节日里都唱的一种民歌。傍晚在长堤散步时,留意一下,会看到很多人在唱粤曲、咸水歌,由于有这么多人的参与,我们斗门区也获得了“中国曲艺之乡”的美誉。)以前水上人家以打鱼为生,也种些粮食、蔬菜之类的。为了生活,他们就地取材,亲手制作了很多工具,有鱼网、鱼笼、筲箕、筛子……。2、渔具欣赏3、竹林图片
(二)欣赏两位师父现场编织,即拍投影到大屏幕
1、现场开料,老师介绍工序:破竹——开篾——削篾;2、编织欣赏:花鱼笼、筲箕;3、了解编织基本方法:经纬编织法、交叉编织法,
(三)小组活动,探究学习(活动略)
(四)采访编织师父
1、设计问题分发表格、填写心中的疑问;2、同学们举手发问,与师父互动。
(五)拓展:1、仔细观察编织师傅的手和表情;2、小结:由于环境污染,适合野生鸟类、鱼类生存的湿地环境越来越少,我们珠海是一个全国环保城市,政府已经用了很多财力和物力去再造红树林湿地,我们也要尽一份责任,从自己做起——养成环保的习惯,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珠海就会更加美丽,是名副其实的“碧海蓝天、海上明珠”了;3、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还可以用那些材料编织?
三、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竹器编织的工序;知道材料不同的处理会编织出不同效果;学生通过探究,初步知道编织竹器的实用性和美观性。具体如下:
优点:
1、创设家乡浓浓的人文情景。认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下转第207页)
(上接第206页)
录——“装泥鱼”,“斗门水上婚嫁”,以水上咸水歌为元素的舞蹈视频导入,使学生陶醉在家乡音画之中,为导入课题创设情景。
2、设计探究的问题。通过造型(形状)、用途、类型等探索竹器编织的实用性;通过材料(大、小、厚、薄)、编织方法、类型等探索竹器编织的美观性。现场提问,也锻炼学生对问题思考的独立性。课后问题拓展延伸。让学生知道美在身边,美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劳动;
3、尝试新的课堂形式。⑴利用摄像头视频把编织师傅实况投影到屏幕,给学生很新颖的感觉。⑵请来师傅现场编织,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体验亲临其境的感觉。⑶咸水歌的即兴演绎,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课堂气氛,把课堂推向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