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数学作业 “减负” “增效”
中学生数学作业的预留、书写与评判是教学的重要环节。面对一次次试图以加大作业量来提高教学成绩的失败,面对全社会一致呼吁:为中学生减负的大环境,许多教师都在苦苦求索着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增强作业实效的途径。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两条初见成效的教学策略。
一、精选数学作业题
所谓精选数学作业题,就是教师根据教学进度,从课本和练习册中,把作业题选精,或教师有针对性地自行设计数学作业题,使学生通过做这些作业题得到所期望的发展,而且练得恰到好处。为什么要精选数学作业题?有“质”和“量”两个方面的原因。
就“质”而言,我们可从理论上更深刻地揭示精选数学作业的重要性。从某种意义上讲,对学生应当做什么样的数学题,不仅反映了教师的数学教学经验,还折射出他们的数学教育观念。而教育主管部门对数学教材中练习题的选配和考试题目的编拟,也反映了他们的教育价值观。
就“量”而言,认真多做数学题,确有提高数学成绩之效。但凭“题海”取胜,负担过重,事倍功半。而数学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掌握知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这就从两方面决定了数学作业不能过滥,更不能简单地以熟求巧,而必须精选,这是减负的重要手段。
二、改革传统的作业评判标准
所谓改革传统的作业评判标准,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就是针对学生在教师留作业时普遍存在的逆反心理,大胆规定:学生对不会做的题可以不做,只要在会做的题做完后,回答下列三个问题,就算完成了作业。
1.写出本次作业中,你独立完成的题的序号和在别人帮助下弄懂并完成的题的序号。
2.回答本次作业中,你不会做的题的序号,力争分析出症结所在。
3.本次作业你用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技能?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问题1的设定,能使教师迅速、清晰地把握学生的作业情况和实际水平;对问题2的设定,是让那些基础扎实、推理能力较强的学生,在做完一道题后,往往会产生一定正确的自信。即便遇上一时解不开的题,也一定能分析出只需解决了某步的推理,或由题设完成某数据的计算,该题即可获解。而某步的推理或某数据的计算,恰恰是疑点,即为问题2中所说的“症结”。能够分析出“症结”,知道哪儿卡壳,是需要一定数学素养的,这对部分学生来说,需要一个逐渐养成的过程。但正是因为问题2的设定,使学生对不会做的题不做变成了一种“合法行为”,再也不会有人做抄袭的傻事。至于问题3,它可以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对所用技能、方法的巩固,是作业过程中的点睛之笔。
在这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学生将由苦学变为乐学,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对教师而言,在批改作业前,先浏览一下上述三个问题的回答情况,首先,做到对该生心中有数,然后,有针对性地选题详判,大部分题目则可略判,从而大大节省了处理作业的时间。
两条策略的精髓是“精练”与“反思”,而且反思愈深刻,练习就可以愈精巧。因此,能否使全体学生对每次的数学作业都进行深刻的反思,逐渐养成自查、自省的良好思维习惯,是两条策略能否实现既“减负”又“增效”的关键。实践中,总有个别学生钻“不会做的题可以不做”的空子,而不去认真分析症结,这是两条策略尚待进一步改进的地方。但是,只要我们深刻认识到“减负”的真正含义是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我们就会在培养学生爱学习、会学习、肯于刻苦学习的路上,勇往直前地走下去,而且会越走路越宽。
(作者单位:河北衡水市第六中学)
中学生数学作业的预留、书写与评判是教学的重要环节。面对一次次试图以加大作业量来提高教学成绩的失败,面对全社会一致呼吁:为中学生减负的大环境,许多教师都在苦苦求索着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增强作业实效的途径。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两条初见成效的教学策略。
一、精选数学作业题
所谓精选数学作业题,就是教师根据教学进度,从课本和练习册中,把作业题选精,或教师有针对性地自行设计数学作业题,使学生通过做这些作业题得到所期望的发展,而且练得恰到好处。为什么要精选数学作业题?有“质”和“量”两个方面的原因。
就“质”而言,我们可从理论上更深刻地揭示精选数学作业的重要性。从某种意义上讲,对学生应当做什么样的数学题,不仅反映了教师的数学教学经验,还折射出他们的数学教育观念。而教育主管部门对数学教材中练习题的选配和考试题目的编拟,也反映了他们的教育价值观。
就“量”而言,认真多做数学题,确有提高数学成绩之效。但凭“题海”取胜,负担过重,事倍功半。而数学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掌握知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这就从两方面决定了数学作业不能过滥,更不能简单地以熟求巧,而必须精选,这是减负的重要手段。
二、改革传统的作业评判标准
所谓改革传统的作业评判标准,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就是针对学生在教师留作业时普遍存在的逆反心理,大胆规定:学生对不会做的题可以不做,只要在会做的题做完后,回答下列三个问题,就算完成了作业。
1.写出本次作业中,你独立完成的题的序号和在别人帮助下弄懂并完成的题的序号。
2.回答本次作业中,你不会做的题的序号,力争分析出症结所在。
3.本次作业你用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技能?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问题1的设定,能使教师迅速、清晰地把握学生的作业情况和实际水平;对问题2的设定,是让那些基础扎实、推理能力较强的学生,在做完一道题后,往往会产生一定正确的自信。即便遇上一时解不开的题,也一定能分析出只需解决了某步的推理,或由题设完成某数据的计算,该题即可获解。而某步的推理或某数据的计算,恰恰是疑点,即为问题2中所说的“症结”。能够分析出“症结”,知道哪儿卡壳,是需要一定数学素养的,这对部分学生来说,需要一个逐渐养成的过程。但正是因为问题2的设定,使学生对不会做的题不做变成了一种“合法行为”,再也不会有人做抄袭的傻事。至于问题3,它可以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对所用技能、方法的巩固,是作业过程中的点睛之笔。
在这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学生将由苦学变为乐学,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对教师而言,在批改作业前,先浏览一下上述三个问题的回答情况,首先,做到对该生心中有数,然后,有针对性地选题详判,大部分题目则可略判,从而大大节省了处理作业的时间。
两条策略的精髓是“精练”与“反思”,而且反思愈深刻,练习就可以愈精巧。因此,能否使全体学生对每次的数学作业都进行深刻的反思,逐渐养成自查、自省的良好思维习惯,是两条策略能否实现既“减负”又“增效”的关键。实践中,总有个别学生钻“不会做的题可以不做”的空子,而不去认真分析症结,这是两条策略尚待进一步改进的地方。但是,只要我们深刻认识到“减负”的真正含义是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我们就会在培养学生爱学习、会学习、肯于刻苦学习的路上,勇往直前地走下去,而且会越走路越宽。
(作者单位:河北衡水市第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