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中降低团注追踪触发监测频率的可行性研究

来源 :中华放射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KE06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CTA中降低团注追踪触发监测频率的可行性。

方法

前瞻性收集120例临床疑似冠心病的患者,按放射科检查登记顺序,以A、B、C组循环的方式分组,每组40例。采用团注追踪程序自动触发技术,A、B、C组均在注射对比剂后10 s开始监测,监测频率分别为1.14、1.47、2.00 s,触发阈值均为100 HU,进行冠状动脉CTA检查。评价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指标包括主动脉根部(AO)的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以及左主干(LM)、右冠状动脉近段(RCA)的CNR,并对血管节段进行主观评分。记录3组患者监测时ROI达到阈值时的监测次数、达到阈值时的CT值和有效辐射剂量(ED)。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间客观评价指标、监测指标和辐射剂量的差异,采用χ2检验评价3组间主观评分的差异。

结果

3组间AO、RCA和LM的SNR和CNR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B、C组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1.879±0.042)、(1.876±0.042)、(1.881±0.04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3,P>0.05)。A、B、C组达到阈值时的监测次数分别为(4.78±2.37)、(3.76±1.39)、(2.77±0.99)次,ED分别为(0.058±0.031)、(0.031±0.011)、(0.021±0.007)mS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9.009、31.998,P均<0.01);达到阈值时的CT值分别为(133±24)、(142±39)、(137±26)H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575,P=0.565)。

结论

在进行双源CT冠状动脉CTA检查时,降低团注追踪触发监测频率可行。采用2 s监测频率的触发扫描技术,在获得满意图像质量的同时,可以显著降低辐射剂量。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探讨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尿道括约肌的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女性SUI患者40例作为SUI组,招募无症状成年女性志愿者40名作为对照组。所有受检者均分别在静息态、Valsalva状态(屏气做最大用力排尿动作)行盆腔MRI平扫。静息态下测量尿道中段外括约肌厚度;在静息和Valsalva状态下测量功能尿道长度,并观察膀胱颈漏斗的有无。SUI组和对照组尿道中段外括约肌厚度、功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最大径≤1 cm的纯磨玻璃密度肺腺癌的病理分类及CT征象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到2015年2月9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肺腺癌,且最大径≤1 cm的纯磨玻璃密度结节(pGGN)患者(共97个病灶)的CT、病理及临床资料,97个病灶中有不典型腺瘤样增生(AAH)19个、原位腺癌(AIS)31个、微浸润腺癌(MIA)19个和浸润性腺癌(IPA)28个,50个(51.5%)为浸润前病变(
目的探讨采用胸围调节管电压技术行冠状动脉CTA对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连续选取体质量指数(BMI)<25 kg/m2,临床疑诊冠心病拟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12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40例为常规组,其余80例为低剂量组。低剂量组再根据胸围分为3个亚组,A组胸围<80 cm(16例),B组胸围80~90 cm(44例),C组胸围>90 cm(20例)。患者均行冠状动脉CTA检查
目的通过CT检查分析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VCS)的解剖基础及以此分型诊断的影像指标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69例IVCS患者的影像资料,根据CT表现,分为单纯型组(22例,髂静脉单纯由髂动脉在前方压迫)、腰椎退变相关型组(33例,除了髂动脉压迫,还合并下腰椎退行性改变如椎间盘膨凸等从后方嵌入性压迫髂静脉)和其他原因IVCS组(14例,脓肿或血肿);同时选取69名腰椎CT表现正常者为对照组,两组间年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