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古筝艺术不同发展阶段的梳理与分析,探讨古筝艺术发展的基本规律,进一步理清发展脉络,使古筝艺术在未来的发展中成为中华民族乐坛持久不衰的劲旅,永远保持其古老而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古筝;继承;发展
引言
中国的民族文化,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多姿多彩的音乐文化。据史料记载,我国有一千多种民族乐器,可谓之乐曲风格各异,演奏形式多样。当今社会,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延伸,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快捷。各种现代化及艺术类型不断涌现。民族音乐的发展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竞争并且相互依存,不同文化体系相互吸收、借鉴的广度与深度正在不断加大。面对这样一个全新的文化发展时期,面对着当下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多元文化的百花齐放以及传统理念与新思维的对抗,如何传承与创新,如何去伪存真、扬长避短,成为古筝艺术长足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如何使古筝艺术在取得辉煌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发扬光大,成為当代民族音乐学家和古筝艺术工作者必须直面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继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
继承与发展这一课题是大到一个民族,小到一个细胞的永恒主题。也是国家软实力建设不可回避的核心问题。关乎中国文化未来发展的兴衰。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这是自古以来永恒不变的历史主题,当然民族音乐也不例外,任何一门音乐艺术都是在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继承离不开发展,发展也离不开继承,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对于古筝艺术而言,没有对传统古筝艺术全面深入的继承,就谈不上促进它的健康发展;没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古筝艺术发展的动力和鲜活的生命力就更无从谈起。因此,只有做到“改革不变向,创新不改味”,才能做到继承与创新并举,才能使古筝艺术永远屹立于民族音乐之林大放异彩。
二、古筝艺术不同时期的历史沿革
(一)古筝形制的变化
古筝是中国古老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乐器,是我国民乐宝库中常开不败的一朵奇葩。回顾古筝艺术的发展,迄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筝的形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阶段 萌芽时期: 筝最早是出现在战国时期,实际上在公元前2世纪左右古筝就已经存在了,但因为历史太过久远,缺乏相应材料,因此无从考证这一时期的筝究竟是什么形制。有传说为五弦竹制,目前尚无从考究。
第二阶段 汉晋时期: 筝发展为十二弦乐器,当时只有最原始的演奏技法,形制上相比以前也有了一定的突破,经过历朝历代的演变,古筝的发展有了相对成熟的雏形,人们对制造乐器也有了一定的经验。
第三阶段 隋唐时期: 古筝从十二弦增加到十三弦,这一时期古筝的基本形制已经稳定下来,演奏技法没有明显的变化,到明清时期增至十六弦或十九弦等多种形制,演奏技法也逐步丰富。
第四阶段 二十世纪以后:古筝的形制更加多样,种类更加丰富多彩,除了民间用的十六弦或者十九弦,还有二十一弦或二十五弦,目前最常见的是二十一弦筝,不仅形制发生了改变,古筝曲目、演奏技法、理论建设等各个方面都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还出现了一批出色的古筝演奏家、艺术家,古筝的发展进入了欣欣向荣的全面发展阶段。
纵观以上几个历史发展阶段,我们不难发现,第四阶段是古筝艺术的一次历史性飞跃,尤其值得梳理和思考。但就当时的历史条件而言,每一个阶段古筝艺术的发展都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在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下,都有令人称道的可圈可点之处。
(二)演奏技法、代表人物以及作品
前三个阶段,古筝的演奏技法虽在进步,但幅度不大,基本技法已经定型,并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性的进展,而在二十世纪之后,古筝的演奏技法逐步多元化,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历史阶段:
20世纪中叶前,古筝演奏技法以传统为主,以琴码为中轴,分为左右两个音区。左右手分别有不同的演奏技法,左手主要以滑、揉、颤、按为主,主要作用是润饰旋律,让旋律更加丰富、有表现力。右手主要以勾 、抹、劈、托为主,主要是演奏旋律音。左右两手分工明确。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主要有《云庆》、《寒鸦戏水》、《出水莲》等。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这一阶段可谓是古筝艺术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时期。不仅作品众多,还出现了一批诸如赵玉斋、曹东扶等著名的古筝艺术演奏家以及王昌元、朱晓谷、史兆元等一批作曲家,产生了大量优秀的原创及改编作品,如《战台风》、《东海渔歌》、《清江放排》、《草原英雄小姐妹》、《浏阳河》等。这一阶段演奏技法不局限于之前,打破了传统技法的束缚,增加了许多创新性的演奏技,例如快速劈托、双手抓筝,大幅度扫弦、抹弦、刮奏等,大大丰富了古筝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专业作曲家加入到创作行列,演奏技法随之丰富,乐曲风格多变,专业音乐家开始注重许多领域的音乐素材,如根据少数民族音乐创作而成的筝曲《雪山春晓》,创造性地吸收西方音乐技法与中国传统音乐相结合的《临安遗恨》,不仅打破了常规,更是为后来作曲家的创作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有根据西方器乐曲改编而来的《霍拉舞曲》等,还有运用非乐音创作而成的《戏韵》、《幻想曲》,其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诸如《秦桑曲》、《香山射谷》、《茉莉芬芳》等。一时间,古筝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演奏技法方面也有较大革新,开创了“新筝乐”。以王中山为代表的新筝乐,创造出许多新的演奏技巧,如左手摇指、走位三指摇等,扩大了古筝的张力和爆发力,对近现代古筝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为古筝艺术的发展开拓了新领域。尤其值得关注的是90年代以后,中国传统音乐更是注重与国外优秀的音乐作品相互交流、吸收、借鉴、融合。古筝艺术要想在世界上增强其影响力,单靠中国传统音乐作品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坚持扬弃的原则,兼收并蓄,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吸收其他乐种的优秀成果,才是未来古筝艺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古筝流派的演进
20世纪之前,古筝没有明显的流派一说。最初关于流派之分,大致是在20世纪初期,以地域为分界,大致分为南派和北派。南派古筝包括浙江、汕头、潮州等派,北派包括河南派、山东派等,当时各派之间并未有较大的分别,各乐派的发展并不是很兴盛。直至20世纪中叶,各乐派开始崭露头角。河南筝派曹东扶的《闹元宵》,山东筝派赵玉斋的《庆丰年》、任清志的《幸福渠》都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它们运用各乐派的传统技法,显示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音乐风格。正是由于有了以上优秀作品的奠基,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才有了王昌元的《战台风》、张燕的《东海渔歌》、《草原英雄小姐妹》等作品。演奏技法相比以前更是有了很大的提高。值得说明的是,这一时期虽然作品层出不穷,但形式和调性都较为单一。到20世纪80年代之后,古筝艺术得到了很大发展,不论是技法还是作品都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逐步形成了现在的古筝九大派,它们分别是陕西筝派、河南筝派、山东筝派、潮州筝派、客家筝派、福建筝派、蒙古筝派、朝鲜筝派、浙江筝派等。当然,目前关于流派之争,尚有争议,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各流派之间的交流不断增强,似乎流派之间有着弱化的趋势。
三、对古筝艺术未来发展的展望与思考
(一)古筝艺术发展中的反思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越来越高,作为传统文化的古筝艺术也越来越为普通百姓所认可。因此,弘扬古筝文化,大力发展古筝艺术,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沿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就目前古筝艺术的发展来说,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产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和技艺精湛的演奏家,且在演奏技法上也有很多方面的突破,但很多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古筝专业化人才缺失
虽然国家一再强调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建设,也开设了音乐学院培养专业人才,但总的来说,受西洋音乐文化的冲击,大部分学生还是更重视西洋音乐的学习,比如钢琴、小提琴等。很多学生的父母都不太支持孩子学习古筝。虽然有国家政策的扶持,很多文化机构都组织各类音乐会等,但却没有真正起到应有的宣传效果。
第二 古筝演奏者、传承者对古筝乐曲的内涵理解不够
很多老师在教授学生演奏时过分注重乐曲的技巧性,轻视乐曲内涵的感悟,有的学生在演奏乐曲时,甚至不知道乐曲的创作背景,对乐曲没有进行深刻的理解,一味追求乐曲的技巧,这样势必使得乐曲原有的意境丧失殆尽,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力。
第三 乐曲创作过分注重视听效果
很多现代作曲家过分注重外来的音乐素材,创作的乐曲脱离了中国传统的五声调式,虽然一方面给古老的古筝艺术带来了新的生机,但不容否认的是,很多新型的、甚至自创的调式创作的乐曲获得的诸多奖项,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很多古筝学习者片面追求技巧和音响的华丽性。我们应该认识到,不能一味追求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力,而忽视了古筝艺术最古老最传统的创作手法和音乐作品,这样下去势必导致古筝最原始的音乐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甚至为人们所遗忘。
(二)古筝艺术继承与发展的对策
第一 国家应该出台相关的政策,大力宣传、弘扬、推动传统艺术的发展,加大大众媒体的宣传力度,高层次、多渠道传播传统古筝文化,從娃娃抓起,让传统文化走进校园,培养孩子的音乐素养。
第二 注重对作品音乐背景、创作思想的挖掘与传承,力求溯清每首古筝作品的本源,不要让古筝失去灵魂。在教授学生演奏乐曲时,首先要带领学生了解每首作品的音乐内涵,只有抓住乐曲的灵魂,才能更好地诠释乐曲,让乐曲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第三 传统音乐是古筝艺术发展的温床,几千年的发展历史,无一不在汲取前人的经验上创新而来。因此在作品创作中不能一味追求浮夸的技术和新奇的音响效果,应该重视传统音乐文化,既继承传统,又推陈出新,既吸收传统音乐的精华,又借鉴现代音乐的风格。只有这样,才能将中国传统音乐发扬光大。
结语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回望历史,古筝艺术之所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离不开对传统艺术的继承与创新。传统,是古筝艺术的灵魂,一旦丢弃,民族音乐的风骨将荡然无存。展望未来,在人类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大开放环境下,只有在继承与借鉴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符合现代审美的、富有时代精神的古筝艺术,中国传统的古筝艺术才会走向世界,才能使古老的古筝音乐之花常开不败、长盛不衰。
参考文献:
[1] 杨光熊,《传承与发展中的思考》[J],人民音乐,2013年;
[2] 金星,《古筝教学中审美素养的引导》[J], 戏剧文学,2010年;
[3] 陈去非,《古筝演奏,音色是灵魂》[J], 福建艺术,2010年;
[4] 云茜,《浅谈古筝艺术的继承与发展》[M],西北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
作者简介:
张夏琰,女,汉族,1993—,籍贯 山西省临汾市,广西师范大学(在读),2016级音乐与舞蹈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古筝。
关键词:古筝;继承;发展
引言
中国的民族文化,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多姿多彩的音乐文化。据史料记载,我国有一千多种民族乐器,可谓之乐曲风格各异,演奏形式多样。当今社会,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延伸,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快捷。各种现代化及艺术类型不断涌现。民族音乐的发展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竞争并且相互依存,不同文化体系相互吸收、借鉴的广度与深度正在不断加大。面对这样一个全新的文化发展时期,面对着当下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多元文化的百花齐放以及传统理念与新思维的对抗,如何传承与创新,如何去伪存真、扬长避短,成为古筝艺术长足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如何使古筝艺术在取得辉煌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发扬光大,成為当代民族音乐学家和古筝艺术工作者必须直面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继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
继承与发展这一课题是大到一个民族,小到一个细胞的永恒主题。也是国家软实力建设不可回避的核心问题。关乎中国文化未来发展的兴衰。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这是自古以来永恒不变的历史主题,当然民族音乐也不例外,任何一门音乐艺术都是在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继承离不开发展,发展也离不开继承,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对于古筝艺术而言,没有对传统古筝艺术全面深入的继承,就谈不上促进它的健康发展;没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古筝艺术发展的动力和鲜活的生命力就更无从谈起。因此,只有做到“改革不变向,创新不改味”,才能做到继承与创新并举,才能使古筝艺术永远屹立于民族音乐之林大放异彩。
二、古筝艺术不同时期的历史沿革
(一)古筝形制的变化
古筝是中国古老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乐器,是我国民乐宝库中常开不败的一朵奇葩。回顾古筝艺术的发展,迄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筝的形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阶段 萌芽时期: 筝最早是出现在战国时期,实际上在公元前2世纪左右古筝就已经存在了,但因为历史太过久远,缺乏相应材料,因此无从考证这一时期的筝究竟是什么形制。有传说为五弦竹制,目前尚无从考究。
第二阶段 汉晋时期: 筝发展为十二弦乐器,当时只有最原始的演奏技法,形制上相比以前也有了一定的突破,经过历朝历代的演变,古筝的发展有了相对成熟的雏形,人们对制造乐器也有了一定的经验。
第三阶段 隋唐时期: 古筝从十二弦增加到十三弦,这一时期古筝的基本形制已经稳定下来,演奏技法没有明显的变化,到明清时期增至十六弦或十九弦等多种形制,演奏技法也逐步丰富。
第四阶段 二十世纪以后:古筝的形制更加多样,种类更加丰富多彩,除了民间用的十六弦或者十九弦,还有二十一弦或二十五弦,目前最常见的是二十一弦筝,不仅形制发生了改变,古筝曲目、演奏技法、理论建设等各个方面都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还出现了一批出色的古筝演奏家、艺术家,古筝的发展进入了欣欣向荣的全面发展阶段。
纵观以上几个历史发展阶段,我们不难发现,第四阶段是古筝艺术的一次历史性飞跃,尤其值得梳理和思考。但就当时的历史条件而言,每一个阶段古筝艺术的发展都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在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下,都有令人称道的可圈可点之处。
(二)演奏技法、代表人物以及作品
前三个阶段,古筝的演奏技法虽在进步,但幅度不大,基本技法已经定型,并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性的进展,而在二十世纪之后,古筝的演奏技法逐步多元化,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历史阶段:
20世纪中叶前,古筝演奏技法以传统为主,以琴码为中轴,分为左右两个音区。左右手分别有不同的演奏技法,左手主要以滑、揉、颤、按为主,主要作用是润饰旋律,让旋律更加丰富、有表现力。右手主要以勾 、抹、劈、托为主,主要是演奏旋律音。左右两手分工明确。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主要有《云庆》、《寒鸦戏水》、《出水莲》等。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这一阶段可谓是古筝艺术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时期。不仅作品众多,还出现了一批诸如赵玉斋、曹东扶等著名的古筝艺术演奏家以及王昌元、朱晓谷、史兆元等一批作曲家,产生了大量优秀的原创及改编作品,如《战台风》、《东海渔歌》、《清江放排》、《草原英雄小姐妹》、《浏阳河》等。这一阶段演奏技法不局限于之前,打破了传统技法的束缚,增加了许多创新性的演奏技,例如快速劈托、双手抓筝,大幅度扫弦、抹弦、刮奏等,大大丰富了古筝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专业作曲家加入到创作行列,演奏技法随之丰富,乐曲风格多变,专业音乐家开始注重许多领域的音乐素材,如根据少数民族音乐创作而成的筝曲《雪山春晓》,创造性地吸收西方音乐技法与中国传统音乐相结合的《临安遗恨》,不仅打破了常规,更是为后来作曲家的创作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有根据西方器乐曲改编而来的《霍拉舞曲》等,还有运用非乐音创作而成的《戏韵》、《幻想曲》,其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诸如《秦桑曲》、《香山射谷》、《茉莉芬芳》等。一时间,古筝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演奏技法方面也有较大革新,开创了“新筝乐”。以王中山为代表的新筝乐,创造出许多新的演奏技巧,如左手摇指、走位三指摇等,扩大了古筝的张力和爆发力,对近现代古筝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为古筝艺术的发展开拓了新领域。尤其值得关注的是90年代以后,中国传统音乐更是注重与国外优秀的音乐作品相互交流、吸收、借鉴、融合。古筝艺术要想在世界上增强其影响力,单靠中国传统音乐作品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坚持扬弃的原则,兼收并蓄,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吸收其他乐种的优秀成果,才是未来古筝艺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古筝流派的演进
20世纪之前,古筝没有明显的流派一说。最初关于流派之分,大致是在20世纪初期,以地域为分界,大致分为南派和北派。南派古筝包括浙江、汕头、潮州等派,北派包括河南派、山东派等,当时各派之间并未有较大的分别,各乐派的发展并不是很兴盛。直至20世纪中叶,各乐派开始崭露头角。河南筝派曹东扶的《闹元宵》,山东筝派赵玉斋的《庆丰年》、任清志的《幸福渠》都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它们运用各乐派的传统技法,显示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音乐风格。正是由于有了以上优秀作品的奠基,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才有了王昌元的《战台风》、张燕的《东海渔歌》、《草原英雄小姐妹》等作品。演奏技法相比以前更是有了很大的提高。值得说明的是,这一时期虽然作品层出不穷,但形式和调性都较为单一。到20世纪80年代之后,古筝艺术得到了很大发展,不论是技法还是作品都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逐步形成了现在的古筝九大派,它们分别是陕西筝派、河南筝派、山东筝派、潮州筝派、客家筝派、福建筝派、蒙古筝派、朝鲜筝派、浙江筝派等。当然,目前关于流派之争,尚有争议,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各流派之间的交流不断增强,似乎流派之间有着弱化的趋势。
三、对古筝艺术未来发展的展望与思考
(一)古筝艺术发展中的反思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越来越高,作为传统文化的古筝艺术也越来越为普通百姓所认可。因此,弘扬古筝文化,大力发展古筝艺术,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沿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就目前古筝艺术的发展来说,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产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和技艺精湛的演奏家,且在演奏技法上也有很多方面的突破,但很多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古筝专业化人才缺失
虽然国家一再强调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建设,也开设了音乐学院培养专业人才,但总的来说,受西洋音乐文化的冲击,大部分学生还是更重视西洋音乐的学习,比如钢琴、小提琴等。很多学生的父母都不太支持孩子学习古筝。虽然有国家政策的扶持,很多文化机构都组织各类音乐会等,但却没有真正起到应有的宣传效果。
第二 古筝演奏者、传承者对古筝乐曲的内涵理解不够
很多老师在教授学生演奏时过分注重乐曲的技巧性,轻视乐曲内涵的感悟,有的学生在演奏乐曲时,甚至不知道乐曲的创作背景,对乐曲没有进行深刻的理解,一味追求乐曲的技巧,这样势必使得乐曲原有的意境丧失殆尽,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力。
第三 乐曲创作过分注重视听效果
很多现代作曲家过分注重外来的音乐素材,创作的乐曲脱离了中国传统的五声调式,虽然一方面给古老的古筝艺术带来了新的生机,但不容否认的是,很多新型的、甚至自创的调式创作的乐曲获得的诸多奖项,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很多古筝学习者片面追求技巧和音响的华丽性。我们应该认识到,不能一味追求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力,而忽视了古筝艺术最古老最传统的创作手法和音乐作品,这样下去势必导致古筝最原始的音乐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甚至为人们所遗忘。
(二)古筝艺术继承与发展的对策
第一 国家应该出台相关的政策,大力宣传、弘扬、推动传统艺术的发展,加大大众媒体的宣传力度,高层次、多渠道传播传统古筝文化,從娃娃抓起,让传统文化走进校园,培养孩子的音乐素养。
第二 注重对作品音乐背景、创作思想的挖掘与传承,力求溯清每首古筝作品的本源,不要让古筝失去灵魂。在教授学生演奏乐曲时,首先要带领学生了解每首作品的音乐内涵,只有抓住乐曲的灵魂,才能更好地诠释乐曲,让乐曲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第三 传统音乐是古筝艺术发展的温床,几千年的发展历史,无一不在汲取前人的经验上创新而来。因此在作品创作中不能一味追求浮夸的技术和新奇的音响效果,应该重视传统音乐文化,既继承传统,又推陈出新,既吸收传统音乐的精华,又借鉴现代音乐的风格。只有这样,才能将中国传统音乐发扬光大。
结语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回望历史,古筝艺术之所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离不开对传统艺术的继承与创新。传统,是古筝艺术的灵魂,一旦丢弃,民族音乐的风骨将荡然无存。展望未来,在人类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大开放环境下,只有在继承与借鉴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符合现代审美的、富有时代精神的古筝艺术,中国传统的古筝艺术才会走向世界,才能使古老的古筝音乐之花常开不败、长盛不衰。
参考文献:
[1] 杨光熊,《传承与发展中的思考》[J],人民音乐,2013年;
[2] 金星,《古筝教学中审美素养的引导》[J], 戏剧文学,2010年;
[3] 陈去非,《古筝演奏,音色是灵魂》[J], 福建艺术,2010年;
[4] 云茜,《浅谈古筝艺术的继承与发展》[M],西北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
作者简介:
张夏琰,女,汉族,1993—,籍贯 山西省临汾市,广西师范大学(在读),2016级音乐与舞蹈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