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科技、经济、文化的合力推动下,绘画、摄影、虚拟视像等视觉文化传播媒介日益多元化,视觉文化的传播也得到广泛普及。其中作为虚拟视像之一的电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种重要的文化消费形式。电影是如何在它的虚拟世界里建构现实的?我们如何更好地去解读一部电影?通过文类逼真和文化逼真两个角度对战争电影《黑鹰坠落》进行分析,可以对这些问题做出一定的回答。
关键词 文类 文类逼真 文化逼真
战争题材在好莱坞电影中颇受青睐,尤其是以二战为主题的影片,为好莱坞赢得了巨额利润和持久声誉《中途岛海战》、《兵临城下》、《拯救大兵瑞恩》、《珍珠港》等可谓战争片中的扛鼎之作,至今让影迷津津乐道。而2001年底上映的卖座巨片《黑鹰坠落》。则将镜头拉近到1993年发生在东非索马里的一次经典战役。借用罗兰·巴特的符号学术语,影片中黑鹰坠落的直接意指是美国军用直升机被击落,其含蓄意指则是在映射美国军事行动的失败。从事后双方的伤亡对比来看,应该说美军占据全面上风,但从任务达成的过程来看,原本计划1个小时完成,却拖延了长达15个小时,原本零伤亡的预期,却演变成一场满城风雨的巷战,对美军来讲,可谓一次伤亡惨重的完败。而导致美军陷入被动的,恰恰是美国空军的精锐装备——黑鹰直升机被索马里民兵击落。
无论是在影片的实际拍摄过程中。还是在影片的故事背景中,《黑鹰坠落》都在努力再现一段历史。重塑一种现实,那我们应该如何对此进行解读呢?美国舍费尔德大学教授斯蒂夫·尼尔从文史学中借用了“逼真”这一概念,他认为在虚拟的文本中。“现实”总是被建构的,逼真指的不是那可能或不可能实际地是的东西,而是指那一主导文化相信一定是如此的东西,指的是被一般地接受为可信的、适合的、恰当的东西。他进而区分了文类逼真和文化逼真,文类逼真允许在文类的可信性范围之内让狂想有充分的发挥余地:文化逼真让我们去参照在虚构作品之外的社会世界的规范、风俗和常识。这为我们分析电影提供了两个有效的视角。我们得以通过文类逼真和文化逼真深入观察虚拟文本中的“现实”。
一个特定的文类范畴,指的是属于它的单个虚构能用相似的情节、定型、场景、主题、风格、情感影响等术语进行归类的方式。每一个文类都有自己特定的规范。这些规范体现了一组规则和符码、能指和符号以及那些加在一起构成文类的符号的潜在组合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电影可以被定义为一种文类的规范,我们要判断一部具体的影片属于什么文类,就必须参照这些规范,包括题材、场景和位置、叙述类型、人物类型、情节等等。对战争电影来讲,相应的文类规范包括以下:方面:首先,必然要有枪林弹雨的震撼效果,有血肉横飞的残酷画面,伤亡是必不可缺的元素。对伤亡的处理要真实可信:其次,叙述过程要脉络清晰、主次分明,人物类型必须正反分明、强弱有别,人物刻画要有血有肉、生动饱满,故事情节要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战争电影必须按照这种相应的视觉世界和叙述模式提高摄制技巧,这就是指文类逼真。
文化逼真要参照在虚构作品之外的社会世界的规范、风俗和常识,也就是说。一般来讲影片宣扬的主导意义不能对观看者的常识、习俗有严重的偏离,假如在中国上映一部以歌颂秦桧为主题的影片,抑或一部将岳飞形象严重扭曲的影片,其后果不言自明。当然,有些影片——比如恐怖电影——则有相当的自由来挑战文化逼真,因为它建构的世界是超自然的、诡异的、不存在的,是通过文类逼真来满足观看者的好奇心。让观看者体验一种恐怖的快感。对于战争电影来讲,文类规范从一开始就决定了文化逼真要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回到我们的分析对象《黑鹰坠落》上来。可以说其成功的程度,取决于文化逼真在多大程度上消减乃至克服了观看者的文化差异。
《黑鹰坠落》之文类逼真
《黑鹰坠落》在文类逼真上投入了很大精力,对剧本精雕细琢,对演员精挑细选,耗资9500万美元。打造了贴近真实的战斗场景。影片叙述线索一目了然。先从一段文字叙述开始,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道出了美军进驻索马里的原因所在,继而美军接到“线人”情报,军阀头目艾迪德将军的几个重要助手在摩加迪沙某建筑内开会,美军特种部队120余人进行抓捕活动。艾迪德将军号召全民奋战,百余名美军开始与整个城市对抗,抓捕过程中负责运输和高空掩护的两架黑鹰直升机相继被击落,美军陷入全面被动,一次抓捕活动升级为一场与全城对抗的激烈巷战。
在迷宫一般的“摩加迪沙”城中。再加上复杂的军事术语和战略战术,要将所有细节都描述的清清楚楚,并不是容易的事情。显然,《黑鹰坠落》对美军特种部队在目标大楼附近的实际部署情况,以及两处坠机地点与悍马车队的方向位置,恐怕不仅是负责悍马车队的丹尼上校没有搞清楚的,观看者想弄清楚这些细节也相当困难,或许是受限于紧凑的叙事结构,影片在这些细节上的处理尚有不足,但鉴于巷战中地理环境本身的复杂性,我们似乎又不能要求过苛。
《黑鹰坠落》片长144分钟,其中激烈的战斗场面长达100分钟。由于电影的拍摄得到了美国国防部的大力支持,所采用的许多装备甚至人员都“货真价实”。美军与索马里民兵武装的冲突场面激烈而真实,让观看者如身临其境一般。各式武器发射时的火舌与声音效果被适当突出,具有强烈的视听冲击力。影片对美军与索马里人的伤亡的处理,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性。对美军的伤亡采用近距离特写手法,给予英雄式的称赞和美化,比如皮埃拉中士在悍马车上被子弹击穿脸颊,马丁被火箭弹穿透了身体,其伤亡是悲壮的、震撼的:而对索马里人的伤亡一般采用远距离的长镜头,枪声一响便应声倒下。并辅之以夸张的肢体语言,对索马里人是一种不折不扣的丑化。
在人物塑造方面,《黑鹰坠落》没有塑造一两个英雄人物贯穿全剧,而是采用了集体塑造的手法,对主要人物的刻画笔墨稍重。对角色人物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盖瑞森将军沉着稳健、关爱下属:埃尔弗中士诚恳正直、富有正义感:胡特开朗豁达、勇敢睿智:丹尼上校气度非凡,在枪林弹雨中闲庭信步:另外,通过战前描绘美国军营生活。对普通士兵的刻画也非常生动,有的诙谐搞笑,有的求战心切,有的心高气傲,有的心平气和。有的目空一切。有的小心谨慎。影片通过对人物集体塑造的手法,为观看者揭开了美军特种部队的神秘面纱,让人们对这些美军“精英中的精英”有了近距离“观看”的机会。需要格外指出的。影片对三角洲部队的两位狙击手兰迪·舒加特和加里·戈登的塑造是非常成功的,他们在清楚可能面临的困境时。主动请缨救助第二坠机点的飞行员杜兰特,但两人在第二坠机点相继被射杀,战斗场面紧张激烈、扣人心弦,令观看者既敬佩三角洲队员的沉着冷静和精湛枪法,又对两个狙 击手的命运忐忑不安。
影片对索马里民兵和平民的塑造也非常“成功”——野蛮、残暴、缺乏训练、没人情味。电影主要塑造了索马里的几个典型人物,一是向艾迪德将军贩卖武器装备的奥图先生,他自信、冷静,对美军冷嘲热讽;--是索马里“线人”,贪财好利且胆小如鼠:三是索马里武装的小头目,头包布巾,戴着一副大墨镜,嚣张却又不失沉着,正是他指挥几个“喽罗”击落了一架黑鹰直升机;四也是个索马里武装的头目,他“救”了美军飞行员杜兰特一命——俘虏了杜兰特,在与杜兰特的对话中,表现出他对美国的憎恨,但其好战倾向暴露无余。
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黑鹰坠落》在文类逼真方面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无论是叙述结构、人物刻画还是视听效果,全都下足了功夫。堪称战争影片的典范之作。
《黑鹰坠落》之文化逼真
在跨越观看者文化鸿沟方面,《黑鹰坠落》处理的手法是非常巧妙的,原本在事后饱受国际社会批评的一次战役,却成功地将美国的国家意识形态与普世价值杂糅在一起。美国成为世界和平的维护者,美军成为令人敬佩的正义之师。而索马里则几乎一文不值,观看者不由自主地站到美国一方,对索马里一方充满了鄙夷和厌恶。《黑鹰坠落》是如何完成这种编码的呢?笔者以为,影片在叙述过程中构造了一系列二元对立的意指符号,通过这些符号之间的差异性对比,影片所“期望”的意义得以产生。
影片中,美方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机智勇敢的正规军,索方是装备落后、残暴凶狠、漫无组织的散兵游勇。美军武器样式繁多。M16A2主战步枪、CAR-15卡宾枪、M14自动步枪、M249轻机枪、M60通用机枪、M2HB重机枪、M203榴弹发射器、M72LAWM9自动手枪、M1911A1自动手枪、M67防御型手榴弹和Mk3A2进攻型手榴弹、M134 Mini-gun、夜视镜:反观索马里武装则大为逊色,实在有些土里土气,主战AK步枪虽威力不小但价格低廉,RPG-7火箭筒可谓索马里武装的“大杀伤力武器”,黑鹰战机就是被这种武器击落,另外还有一些配备了DShKM重机枪的小卡车和配备M2HB重机枪的武装车。
盖瑞森将军在行动开始之前就下令,一定不能先开火,要等敌人开火之后才可以还击。战斗打响之后,影片着重描述了美军对这一命令的执行力,我们来看两组美军在战役当中的对白:
1、(埃尔弗中士率领的小分队在到达预定地点之后,两名负责防守的士兵)
士兵甲:你为什么不开枪?
士兵乙:因为他们还没对我们开枪。
士兵甲:现在他们真的对我们开枪了。
士兵乙开枪还击。
2、(悍马车队到达预定地点)
士兵:他们对我们开火。中校,他们在开火。
丹尼中校:那就还击啊。
士兵开枪还击。
而索马里人则很简单,见到美国士兵就开枪。
在战斗中美军还有一个作战原则是不射杀妇女和儿童。游骑兵尤伊与部队走散后闯入一间学校教室,在从后门出去的时候一脚滑到。正在把守后门的小孩开枪误射了对面的父亲(影片无交代,似乎是父子)——首先这种防守的站位就很低级,两人分守门的两侧,提枪相对——小孩随即扔掉武器伏倒在父亲身上,尤伊举枪瞄准小孩片刻,转身离去。这种恪守作战原则的素质,与索马里武装分子形成鲜明对比,美军只射杀手持武器并朝自己开枪的“敌人”,对平民尤其是妇女儿童则非但不开枪,反而还尽力保护:索马里人则是无所顾虑地开枪,根本就不瞄准,也不在乎射出的子弹会误伤自己人。结果误伤误杀屡有发生。如此看来,美军又一举升级为正直、仁义之师。
影片中交战双方最明显的特征之一。是肤色黑白对立,美军当中只有一个小小的角色人物分配给黑人,其余清一色的白人士兵:索方则一律是黑人。很明显,这是黑白两个世界的一场较量。一切溢美之词都赋予了白人,一切蓄意贬低都送给了黑人。白人是强大的正义的,黑人是弱小的邪恶的。
影片在拍摄手法上对塑造美军的正面形象也颇费心思。绘画艺术中有一个著名的表现视觉的方法——透视法,这种方法使许多线条汇聚到一个点上,用来表达一个二维视觉图像的深度,在三维的视觉艺术中,透视法则的运用也是相当普遍的。它通过确定视点来夺取视觉权力。影片中对战的视角。几乎全部是从美军的角度向索马里人看去。美军站在视觉金字塔的最顶端,在视觉影像中处于透视视点的位置。我们在观看影片时,总是与屏幕中的美军处于同样的观看位置,换言之,我们与美军就好像站在了同一“立场”上一样。这样做还有个好处,美军的形象是近距离的、高大的。索方的形象则是远距离的、矮小的。既有利于重点刻画美军沉着勇敢、技能超人,又可以将美军的伤亡状况夸大。借美军“不幸”的悲惨场面,反衬索马里民兵的野蛮、残暴,而索马里民兵的“不幸”,仅仅是美军枪声一响,远处身形倒地,实在没什么值得同情的,因为观看者没多少机会看到索马里人中枪的痛苦状。影片中较少的几次从索马里人的视角看美军。如在教堂附近围困游骑兵的时候是如此。不料却被美军从背后偷袭,索马里民兵又从视觉金字塔的顶端滑落到底端,并且成了炮灰。
在激烈的战斗中,影片成功地塑造了美军的正面形象,但如果深入思考战争的缘由,那美军好不容易塑成的正面形象一下子变得岌岌可危了。然而,《黑鹰坠落》的高明之处在于,它以一种有利于美军的叙事,在影片伊始就按照美军的“需要”交代事件的背景,以一种先入为主的姿态一举奠定了美军发动战争的合理性。美军乘直升机在联合国区护卫救济粮的发放,索马里武装分子开枪驱散领粮平民,残暴而嚣张,美军向总部请求开火遭拒,原因是在联合国区且美军未遭攻击,在非战斗状态下赋予美军人道主义形象,在与索马里武装分子的对立中美军被赋予了积极的意义。这让观看者在一开始就站在美军一方,即美军是正义的,在与索马里武装对抗的时候,美军有“必要”将他们消灭,这是人心所趋。而美军从人道主义救援到专断独横的抓捕行动,则被从屏幕中干净地“抹”掉了。
通过这一系列的对立,美军乃至美国都被加以正面处理,美军在摩加迪沙战役中占据了正义的、令人同情并受人支持的位置,美国的自由、正义在影片中得到了发扬。这种国家意识形态在普世价值的伪装下,消除了观看者文化差异的鸿沟,影片巧妙地借助普世价值博取了观看者普遍的认同和称赞。《黑鹰坠落》在文化逼真上消除了可能遭遇的困难,顺利地取得了成功。
综上所述,电影虚拟世界里的现实,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考察,一是采用一种现实的手法去建构,在文类逼真上达到一种以假乱真的境界,让观看者如同身临其境并浮想联翩:二是用各种手段建构一种“现实”。这种“现实”的诉求是赢得普遍的认同,尽管有些观看者可能并不买账。虽然《黑鹰坠落》是部老片,但我认为用文类逼真和文化逼真对《黑鹰坠落》的这种分析,仍然有一定现实意义,我们可以用这一方法对其他影片进行分析,以求的一种比较深入和透彻的了解。
关键词 文类 文类逼真 文化逼真
战争题材在好莱坞电影中颇受青睐,尤其是以二战为主题的影片,为好莱坞赢得了巨额利润和持久声誉《中途岛海战》、《兵临城下》、《拯救大兵瑞恩》、《珍珠港》等可谓战争片中的扛鼎之作,至今让影迷津津乐道。而2001年底上映的卖座巨片《黑鹰坠落》。则将镜头拉近到1993年发生在东非索马里的一次经典战役。借用罗兰·巴特的符号学术语,影片中黑鹰坠落的直接意指是美国军用直升机被击落,其含蓄意指则是在映射美国军事行动的失败。从事后双方的伤亡对比来看,应该说美军占据全面上风,但从任务达成的过程来看,原本计划1个小时完成,却拖延了长达15个小时,原本零伤亡的预期,却演变成一场满城风雨的巷战,对美军来讲,可谓一次伤亡惨重的完败。而导致美军陷入被动的,恰恰是美国空军的精锐装备——黑鹰直升机被索马里民兵击落。
无论是在影片的实际拍摄过程中。还是在影片的故事背景中,《黑鹰坠落》都在努力再现一段历史。重塑一种现实,那我们应该如何对此进行解读呢?美国舍费尔德大学教授斯蒂夫·尼尔从文史学中借用了“逼真”这一概念,他认为在虚拟的文本中。“现实”总是被建构的,逼真指的不是那可能或不可能实际地是的东西,而是指那一主导文化相信一定是如此的东西,指的是被一般地接受为可信的、适合的、恰当的东西。他进而区分了文类逼真和文化逼真,文类逼真允许在文类的可信性范围之内让狂想有充分的发挥余地:文化逼真让我们去参照在虚构作品之外的社会世界的规范、风俗和常识。这为我们分析电影提供了两个有效的视角。我们得以通过文类逼真和文化逼真深入观察虚拟文本中的“现实”。
一个特定的文类范畴,指的是属于它的单个虚构能用相似的情节、定型、场景、主题、风格、情感影响等术语进行归类的方式。每一个文类都有自己特定的规范。这些规范体现了一组规则和符码、能指和符号以及那些加在一起构成文类的符号的潜在组合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电影可以被定义为一种文类的规范,我们要判断一部具体的影片属于什么文类,就必须参照这些规范,包括题材、场景和位置、叙述类型、人物类型、情节等等。对战争电影来讲,相应的文类规范包括以下:方面:首先,必然要有枪林弹雨的震撼效果,有血肉横飞的残酷画面,伤亡是必不可缺的元素。对伤亡的处理要真实可信:其次,叙述过程要脉络清晰、主次分明,人物类型必须正反分明、强弱有别,人物刻画要有血有肉、生动饱满,故事情节要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战争电影必须按照这种相应的视觉世界和叙述模式提高摄制技巧,这就是指文类逼真。
文化逼真要参照在虚构作品之外的社会世界的规范、风俗和常识,也就是说。一般来讲影片宣扬的主导意义不能对观看者的常识、习俗有严重的偏离,假如在中国上映一部以歌颂秦桧为主题的影片,抑或一部将岳飞形象严重扭曲的影片,其后果不言自明。当然,有些影片——比如恐怖电影——则有相当的自由来挑战文化逼真,因为它建构的世界是超自然的、诡异的、不存在的,是通过文类逼真来满足观看者的好奇心。让观看者体验一种恐怖的快感。对于战争电影来讲,文类规范从一开始就决定了文化逼真要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回到我们的分析对象《黑鹰坠落》上来。可以说其成功的程度,取决于文化逼真在多大程度上消减乃至克服了观看者的文化差异。
《黑鹰坠落》之文类逼真
《黑鹰坠落》在文类逼真上投入了很大精力,对剧本精雕细琢,对演员精挑细选,耗资9500万美元。打造了贴近真实的战斗场景。影片叙述线索一目了然。先从一段文字叙述开始,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道出了美军进驻索马里的原因所在,继而美军接到“线人”情报,军阀头目艾迪德将军的几个重要助手在摩加迪沙某建筑内开会,美军特种部队120余人进行抓捕活动。艾迪德将军号召全民奋战,百余名美军开始与整个城市对抗,抓捕过程中负责运输和高空掩护的两架黑鹰直升机相继被击落,美军陷入全面被动,一次抓捕活动升级为一场与全城对抗的激烈巷战。
在迷宫一般的“摩加迪沙”城中。再加上复杂的军事术语和战略战术,要将所有细节都描述的清清楚楚,并不是容易的事情。显然,《黑鹰坠落》对美军特种部队在目标大楼附近的实际部署情况,以及两处坠机地点与悍马车队的方向位置,恐怕不仅是负责悍马车队的丹尼上校没有搞清楚的,观看者想弄清楚这些细节也相当困难,或许是受限于紧凑的叙事结构,影片在这些细节上的处理尚有不足,但鉴于巷战中地理环境本身的复杂性,我们似乎又不能要求过苛。
《黑鹰坠落》片长144分钟,其中激烈的战斗场面长达100分钟。由于电影的拍摄得到了美国国防部的大力支持,所采用的许多装备甚至人员都“货真价实”。美军与索马里民兵武装的冲突场面激烈而真实,让观看者如身临其境一般。各式武器发射时的火舌与声音效果被适当突出,具有强烈的视听冲击力。影片对美军与索马里人的伤亡的处理,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性。对美军的伤亡采用近距离特写手法,给予英雄式的称赞和美化,比如皮埃拉中士在悍马车上被子弹击穿脸颊,马丁被火箭弹穿透了身体,其伤亡是悲壮的、震撼的:而对索马里人的伤亡一般采用远距离的长镜头,枪声一响便应声倒下。并辅之以夸张的肢体语言,对索马里人是一种不折不扣的丑化。
在人物塑造方面,《黑鹰坠落》没有塑造一两个英雄人物贯穿全剧,而是采用了集体塑造的手法,对主要人物的刻画笔墨稍重。对角色人物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盖瑞森将军沉着稳健、关爱下属:埃尔弗中士诚恳正直、富有正义感:胡特开朗豁达、勇敢睿智:丹尼上校气度非凡,在枪林弹雨中闲庭信步:另外,通过战前描绘美国军营生活。对普通士兵的刻画也非常生动,有的诙谐搞笑,有的求战心切,有的心高气傲,有的心平气和。有的目空一切。有的小心谨慎。影片通过对人物集体塑造的手法,为观看者揭开了美军特种部队的神秘面纱,让人们对这些美军“精英中的精英”有了近距离“观看”的机会。需要格外指出的。影片对三角洲部队的两位狙击手兰迪·舒加特和加里·戈登的塑造是非常成功的,他们在清楚可能面临的困境时。主动请缨救助第二坠机点的飞行员杜兰特,但两人在第二坠机点相继被射杀,战斗场面紧张激烈、扣人心弦,令观看者既敬佩三角洲队员的沉着冷静和精湛枪法,又对两个狙 击手的命运忐忑不安。
影片对索马里民兵和平民的塑造也非常“成功”——野蛮、残暴、缺乏训练、没人情味。电影主要塑造了索马里的几个典型人物,一是向艾迪德将军贩卖武器装备的奥图先生,他自信、冷静,对美军冷嘲热讽;--是索马里“线人”,贪财好利且胆小如鼠:三是索马里武装的小头目,头包布巾,戴着一副大墨镜,嚣张却又不失沉着,正是他指挥几个“喽罗”击落了一架黑鹰直升机;四也是个索马里武装的头目,他“救”了美军飞行员杜兰特一命——俘虏了杜兰特,在与杜兰特的对话中,表现出他对美国的憎恨,但其好战倾向暴露无余。
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黑鹰坠落》在文类逼真方面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无论是叙述结构、人物刻画还是视听效果,全都下足了功夫。堪称战争影片的典范之作。
《黑鹰坠落》之文化逼真
在跨越观看者文化鸿沟方面,《黑鹰坠落》处理的手法是非常巧妙的,原本在事后饱受国际社会批评的一次战役,却成功地将美国的国家意识形态与普世价值杂糅在一起。美国成为世界和平的维护者,美军成为令人敬佩的正义之师。而索马里则几乎一文不值,观看者不由自主地站到美国一方,对索马里一方充满了鄙夷和厌恶。《黑鹰坠落》是如何完成这种编码的呢?笔者以为,影片在叙述过程中构造了一系列二元对立的意指符号,通过这些符号之间的差异性对比,影片所“期望”的意义得以产生。
影片中,美方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机智勇敢的正规军,索方是装备落后、残暴凶狠、漫无组织的散兵游勇。美军武器样式繁多。M16A2主战步枪、CAR-15卡宾枪、M14自动步枪、M249轻机枪、M60通用机枪、M2HB重机枪、M203榴弹发射器、M72LAWM9自动手枪、M1911A1自动手枪、M67防御型手榴弹和Mk3A2进攻型手榴弹、M134 Mini-gun、夜视镜:反观索马里武装则大为逊色,实在有些土里土气,主战AK步枪虽威力不小但价格低廉,RPG-7火箭筒可谓索马里武装的“大杀伤力武器”,黑鹰战机就是被这种武器击落,另外还有一些配备了DShKM重机枪的小卡车和配备M2HB重机枪的武装车。
盖瑞森将军在行动开始之前就下令,一定不能先开火,要等敌人开火之后才可以还击。战斗打响之后,影片着重描述了美军对这一命令的执行力,我们来看两组美军在战役当中的对白:
1、(埃尔弗中士率领的小分队在到达预定地点之后,两名负责防守的士兵)
士兵甲:你为什么不开枪?
士兵乙:因为他们还没对我们开枪。
士兵甲:现在他们真的对我们开枪了。
士兵乙开枪还击。
2、(悍马车队到达预定地点)
士兵:他们对我们开火。中校,他们在开火。
丹尼中校:那就还击啊。
士兵开枪还击。
而索马里人则很简单,见到美国士兵就开枪。
在战斗中美军还有一个作战原则是不射杀妇女和儿童。游骑兵尤伊与部队走散后闯入一间学校教室,在从后门出去的时候一脚滑到。正在把守后门的小孩开枪误射了对面的父亲(影片无交代,似乎是父子)——首先这种防守的站位就很低级,两人分守门的两侧,提枪相对——小孩随即扔掉武器伏倒在父亲身上,尤伊举枪瞄准小孩片刻,转身离去。这种恪守作战原则的素质,与索马里武装分子形成鲜明对比,美军只射杀手持武器并朝自己开枪的“敌人”,对平民尤其是妇女儿童则非但不开枪,反而还尽力保护:索马里人则是无所顾虑地开枪,根本就不瞄准,也不在乎射出的子弹会误伤自己人。结果误伤误杀屡有发生。如此看来,美军又一举升级为正直、仁义之师。
影片中交战双方最明显的特征之一。是肤色黑白对立,美军当中只有一个小小的角色人物分配给黑人,其余清一色的白人士兵:索方则一律是黑人。很明显,这是黑白两个世界的一场较量。一切溢美之词都赋予了白人,一切蓄意贬低都送给了黑人。白人是强大的正义的,黑人是弱小的邪恶的。
影片在拍摄手法上对塑造美军的正面形象也颇费心思。绘画艺术中有一个著名的表现视觉的方法——透视法,这种方法使许多线条汇聚到一个点上,用来表达一个二维视觉图像的深度,在三维的视觉艺术中,透视法则的运用也是相当普遍的。它通过确定视点来夺取视觉权力。影片中对战的视角。几乎全部是从美军的角度向索马里人看去。美军站在视觉金字塔的最顶端,在视觉影像中处于透视视点的位置。我们在观看影片时,总是与屏幕中的美军处于同样的观看位置,换言之,我们与美军就好像站在了同一“立场”上一样。这样做还有个好处,美军的形象是近距离的、高大的。索方的形象则是远距离的、矮小的。既有利于重点刻画美军沉着勇敢、技能超人,又可以将美军的伤亡状况夸大。借美军“不幸”的悲惨场面,反衬索马里民兵的野蛮、残暴,而索马里民兵的“不幸”,仅仅是美军枪声一响,远处身形倒地,实在没什么值得同情的,因为观看者没多少机会看到索马里人中枪的痛苦状。影片中较少的几次从索马里人的视角看美军。如在教堂附近围困游骑兵的时候是如此。不料却被美军从背后偷袭,索马里民兵又从视觉金字塔的顶端滑落到底端,并且成了炮灰。
在激烈的战斗中,影片成功地塑造了美军的正面形象,但如果深入思考战争的缘由,那美军好不容易塑成的正面形象一下子变得岌岌可危了。然而,《黑鹰坠落》的高明之处在于,它以一种有利于美军的叙事,在影片伊始就按照美军的“需要”交代事件的背景,以一种先入为主的姿态一举奠定了美军发动战争的合理性。美军乘直升机在联合国区护卫救济粮的发放,索马里武装分子开枪驱散领粮平民,残暴而嚣张,美军向总部请求开火遭拒,原因是在联合国区且美军未遭攻击,在非战斗状态下赋予美军人道主义形象,在与索马里武装分子的对立中美军被赋予了积极的意义。这让观看者在一开始就站在美军一方,即美军是正义的,在与索马里武装对抗的时候,美军有“必要”将他们消灭,这是人心所趋。而美军从人道主义救援到专断独横的抓捕行动,则被从屏幕中干净地“抹”掉了。
通过这一系列的对立,美军乃至美国都被加以正面处理,美军在摩加迪沙战役中占据了正义的、令人同情并受人支持的位置,美国的自由、正义在影片中得到了发扬。这种国家意识形态在普世价值的伪装下,消除了观看者文化差异的鸿沟,影片巧妙地借助普世价值博取了观看者普遍的认同和称赞。《黑鹰坠落》在文化逼真上消除了可能遭遇的困难,顺利地取得了成功。
综上所述,电影虚拟世界里的现实,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考察,一是采用一种现实的手法去建构,在文类逼真上达到一种以假乱真的境界,让观看者如同身临其境并浮想联翩:二是用各种手段建构一种“现实”。这种“现实”的诉求是赢得普遍的认同,尽管有些观看者可能并不买账。虽然《黑鹰坠落》是部老片,但我认为用文类逼真和文化逼真对《黑鹰坠落》的这种分析,仍然有一定现实意义,我们可以用这一方法对其他影片进行分析,以求的一种比较深入和透彻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