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来自认知的不适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c10272676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深度的学习来自认知的不适。在课堂学习中,当学生遭遇认知遇阻、认知冲突与认知失衡时便会形成认知不适,这种认知不适是由学习任务的挑战性引发的。本案例意图通过挑战性的数学学习任务引发学生认知不适,从而形成学习的内驱力,使学习真正发生并走向深入,实现深度的数学学习。
  【关键词】认知不适;深度学习;线的认识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65-0055-03
  【作者简介】李培芳,福建省厦门市华昌小学(福建厦门,361000)教导主任,高级教师,福建省数学学科带头人。
  一、抽象与比较,初步感知“线”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认识“线”,生活中见过线吗?
  生:见过。
  师:闭上眼睛,想象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线,有时候闭上眼睛,你可以看到更多。
  生:电线。
  生:毛线。
  生:天线。
  生:地平线。
  師:真好,同学们的头脑里有一个“线的世界”。
  师:数学中的线和生活中的线会一样吗?
  (学生众说纷纭。)
  师(拿出一个盒子):用生活的眼光看,这是一个盒子,没有线,用数学的眼光看……
  生:有线,有4条线。
  生:有8条!
  师:都看到了吗?在哪儿呢?看来数学中的线和生活中的线有所不同啊!
  (课件出示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而后抽象出线。)
  数学上的线是高度抽象的,以至于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原型。这种水平的抽象小学生几乎是无法真正理解的。不过,教学应当尝试去触碰学生能接受的“上限”,谨慎地去触碰,不同水平的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会有不同的收获。教学中教师提出“用生活的眼光看,这显然只是一个盒子,没有线,不过,用数学的眼光看……”,这个比较还是精妙而妥帖的。比较中学生的认知失衡了,他们突然发现认知中的线和数学上的线有所不同,这种感受有助于他们感悟线的抽象性、数学的抽象性。
  二、想象与分类,整体感知“线”
  师:观察屏幕上的线,这些线有什么不同。
  生:有直的,有弯的。
  生:有长的,有短的。
  屏幕出示:线有(曲直);线有(长短)。
  师:因为线有曲直,所以线分为直直的线和弯弯的线。这节课,我们只研究直直的线。(课件隐去曲线,留在屏幕上的是三条线段。)
  师:想想,线有长短,可以把线怎样分类呢?
  生:可以分成长长的线和短短的线。
  生:还有一般长度的线。
  生:还有很短很短的线。
  生:那还有很长很长的线。
  师:同学们真会想问题,我们要对线分类,到底是要对哪些线分类呢?是只对屏幕上的三条线分类吗?
  生:不是的,是对很多线分类。
  生:是要把所有的线分类。
  师:这样,我们的心里就必须有整个线的世界。就像同学们说的,线还有很短很短的,比画一下。(学生比画)还有很长很长的,也比画一下。你能说一条很长很长的线吗?
  生:从黑板的这边到那边。
  生:从教室的前面到后面。
  生:从教室到学校操场。
  生:从教室到家里。
  生:从厦门到北京。
  生:从地球到太阳。(全体学生情绪激昂。)
  师:这样,咱们不比了,安静地思考,你能说一条长度让人无法超越的线吗?
  生:一万千米,哦,一亿千米长。
  师:哈哈,显然会被超越,一亿千米再多一米的线就比你说的长了。
  生:从宇宙这头到宇宙的那头。
  师:哈哈,你从这头到那头,我两边都出头,是不是就比你说的长了。
  生:无边无际的长。
  师:啥意思?(学生不知如何表达)是不是这个意思,请看屏幕。
  (课件出示一片星空,一条线向两端无限延伸。)
  师:现在,如果按照长短将线分类,你想怎么分?
  生:有头有尾的线分一类,没头没尾的线分一类。
  师:想想,有第三类吗?
  生:还有有头没尾的线。(课件出示射线)
  师:想想,还有第四类吗?
  生:还有没头有尾的线。(课件出示反方向的射线。)
  生:这和前面那一条是一样的,只是方向不同。
  师生小结:线分为无限长的线和有限长的线,无限长的线又分为没头没尾的线和有头没尾的线。
  出示三个概念:线段、射线、直线。
  师:同学们说说,哪个是哪个?
  生:有头有尾的线是线段,有头没尾的线是射线,没头没尾的线是直线。
  师: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射线?哪里见过直线?(生答略)
  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中,学生遇到了相当大的困难。一方面,想象是不易的,但却是必要的。因为直线和射线存在于想象而不是现实。更多的教学是直接揭示直线和射线让学生想象。而本课意图让学生从“分类需要有一个线的世界”入手,让学生硬生生地“凭空”想象出直线和射线来,这种困难是加倍的。另一方面,分类是不易的,但却是有价值的。因为分类,线段、射线和直线的认知便成了结构化的认知;因为分类,学生能充分地领略数学分类思考的有序、全面与严谨。教师大胆引导学生思考“有让人无法超越的线吗?”“有第三类吗?”“有第四类吗?”……过程中,学生的认知状态是受阻的,然而当他们跨越阻隔获得成功后,那种感受却又是美妙的,我们将这种美妙的感受称为体验。这样的教学设计源于高立意的教学追求,追求的是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对数学思想的感悟,对数学本身的悦纳。   三、表示中感悟,外化“线”的特征
  师:你能试着画出直线、射线和线段吗?要让别人知道你画的哪一条是直线,哪一条是射线,哪一条是线段吗?
  (学生尝试后交流)
  师:同学们,在画的时候显然大家是碰到了困难的。确实不容易,要将无限长的线画到有限的纸张里,该怎么画呢?
  方法1:射线一端画到纸张的边沿,直线两端画到纸张的边沿。
  方法2:射线一端加上箭号,直线两端加上箭号。
  方法3:射线一端加上省略号,直线两端加上省略号。
  方法4:线段两端有端点的标记,射线一端有端点的标记,直线两端没有端点标记。
  师:说一说,你喜欢哪一种表示方法。
  生:我喜欢方法1,因为无限延长,所以应该画到边沿。
  生:我觉得画到边沿也沒有无限长,我喜欢方法3,省略号表示一直延伸。
  生:我觉得方法2好,加上箭号就很明显了。
  师:有人喜欢方法4吗?(只有一人举手,教师请这位同学发言。)
  生:我觉得这样就能分出什么线是线段,什么线是射线,什么线是直线了,还需要那么麻烦吗?
  (学生看法不一,众说纷纭。)
  师:想不想知道数学家是怎么画的?(想)就是这样画的(教师指“方法4”)。
  (学生很讶异)
  师:这个阻止线延伸的点叫作端点。说说线段、射线和直线分别有几个端点?
  生:线段有两个端点,射线有一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
  师:直线还有一种不同的画法。(课件出示图1)你能读懂数学家的想法吗?
  (图1)
  生:表示这条线可以突破那两个点,无限延伸。
  “无限长的线如何画到有限的纸张上?”这一充满矛盾的问题激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在这种充满挑战性的考验中,我们发现了学生巨大的可能性。他们创造性地用生活的思维(画到边沿),用不同学科的经验(省略号),用形象的符号(箭号),用数学的符号(端点)等独特的方式表示无限。在创造中学生方法不一却各有价值,在分享中学生读懂别人并反思自己,整个学习与分享的过程是迷人的。在充满挑战性的学习活动中,我们发现了儿童。
  四、比较中概括,理解“线”的特征
  课件出示:线段、射线和直线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有什么联系?
  组织全班同学独立思考一分钟后,再四人小组内交流。(按照三个问题的顺序有序交流。)
  生:都是直直的。
  生:它们都是线。
  生:线段有两个端点,射线有一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
  生:线段长度是有限的,射线和直线的长度是无限的。
  生:直线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射线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线段不能延长。
  生:线段可以量出长度,射线和直线无法量出长度。
  生:线段如果去掉一个端点就是射线,如果去掉两个端点就是直线。
  师:这样说可能更好一些,线段如果去掉一个端点,让它沿一个方向无限延长,就成射线了。
  生:在直线中间画一个点,两边就是两条射线。
  师(在黑板上的直线上画一个点):这样,这条线上的这个点和它右边的部分是一条射线,左边也是一条射线。
  生:直线上画两个点,中间的部分是线段。
  师(在直线上画两个点):这两点之间的部分是线段。
  师:线段和射线是它们所在直线的一部分。
  (组织学生自学课本,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读法。)
  系列问题的合并思考往往会形成学习的挑战。本环节教师将“线段、射线和直线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有什么联系?”这三个问题一并抛给学生,让他们对系列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交流。我们发现:学生个体的思考和表达往往呈现出无序的、跳跃的样态。而在群体交流中,由于教师的介入与引导,学生的交流可以从无序走向有序。这种充满挑战的系统性的思考有助于学生形成有序思考、有序表达的意识、能力和习惯。
  五、操作中思考,深化“线”的认知
  先想一想,再画一画:
  1.一个点可以画几条直线?
  2.过两个点可以画几条直线?(这两点如果离得很远呢?为什么?)
  曹培英老师认为,过两点能且只能画一条直线,暗含着存在性和唯一性,有利于学生感受直线的本质特征。学生并不难完成该操作活动,但是对于“为什么只能画一条?”这一问题,学生的表达是有困难的。但是需要调整的一个观念是:有的问题,不能因为学生无法准确完整地回答就不问。笔者认为,想不出来也是想,想不出来一样可以滋养学生数学素养的成长,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的价值还在于此。
其他文献
【关键词】对比阅读;古代诗词;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17-0055-05  【设计理念】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古典诗词等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越来越受到关注。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推荐背诵的75首诗词为基础,学生在小学6年的语文学习中,至少能积累近百首诗词。同时,六年级学生也基本具备了借助工具书阅
【摘 要】子贡是孔门中最善问乐评的弟子。孔子对子贡的教育体现了高超精湛的教育艺术:一是孔门问对——善问和妙答的完美结合;二是劝诫与引导——孔子对子贡进行评价教育的艺术。此外,子贡的形象与其他同门弟子形成鲜明对比,也给人多方面的教育启迪。  【关键词】子贡;孔子;教育艺术;提问;评价  【中图分类号】G5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11-0033-05  【作者
【摘 要】教师专业化是国际教育改革的新潮流和发展目标,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制定系列化的教师专业标准,推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进程,成为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战略。专业标准以教学为中心,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构架了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内容,明确一名合格教师的道德坐标、知识坐标与能力坐标。  【关键词】教师教育;专业标准;教师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1 【文献标志
1月22日,2016年度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在南京召开。会议强调,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以及省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确保到2020年,全省教育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继续位居全国前列,实现省域教育现代化。会前,省委副书记、
【摘要】南京市江北新区浦厂小学,在革命先驱王荷波倡导下而立。近年,学校秉持“铸品扶学”的育人理念,回溯百年发展历史,挖掘自身及周边丰富的铁路资源,确立了江苏省中小学课程基地建设项目——铁路文化驿站特色课程项目。学校着力于顶层设计、学习驿站建设、特色课程开发、评价体系构建等方面,做出了研究探索。  【关键词】铁路文化;驿站课程;学生成长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
【摘要】科学课程改革进行了十多年,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课题组对连云港市某区科学课的实施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制约科学课程有效实施的因素,并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完善教师队伍、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等角度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科学;课程实施;课堂改造;调研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9-0052-02  【作者
【摘 要】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黄海路小学从寻找德育工作与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契合点入手,将德育的各项目标整合成“儒雅少年”这一形象目标,以环境和课程为支撑,积极开展六类“最”字开头的系列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立德树人;特色文化;文明礼仪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3-0053-03  【作者简介】杜友锦,江
张康桥,男,高级教师,江苏省溧阳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主张“教育就是服务生长的过程”,致力于小学语文课程与重建儿童课程的研究,有《儿童语文课堂》《为什么做教师》《在教育家的智慧里呼吸》等专著,其中关于“儿童语文课程”与“儿童课程整体重建”的研究在国内有一定的影响。  贵州教育出版社在2009年4月
【摘 要】文化的核心是“人”。学校文化的价值在于促进人的精神成长、心灵的解放、思想的创新,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性格、精神、意识、思想、言语和气质。它不是悬浮于高阁之上的标新立异的空洞理念,而是扎根于学校现实土壤的生命意向、精神风尚、行为方式。学校文化只有熔铸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里、过程中,才能实现以文化人、成风化人的目标。  【关键词】正心文化;精神成长;心灵解放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
【摘要】群文阅读不同于传统单篇式阅读方式,其更加注重的是学生阅读上的连贯性和自主性。多个文本、一个议题、一堂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既培养了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又能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的数量、速度和质量。实践证明,教师科学地选择群文阅读材料、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能有效将课外阅读纳入课内,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关键词】群文阅读;内容选择;为何;何为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