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德意识的有效培养途径

来源 :教育界·基础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nameisfi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寄宿制高中、托管式教学给班主任德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尤其是对年轻班主任来说,保证教学质量兼顾学生素养培育,还要照顾学生生活,绝非易事。从发现寄宿生生活习惯问题,到逐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要在日常中得到落实。在一次次教学实践推陈出新中,班主任德育水平也会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问题;整改措施;人性化管理
  笔者就职的东华高级中学采用教学分层模式,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授课于不同层次学生团体。笔者担任第三层次学生的班主任德育工作,该层次学生具有成绩落后、生活习惯差、自觉性差、个性娇惯叛逆等普遍特质。学生家庭亦普遍存在亲子关系紧张、家长对学生教育关心不足、家校关系疏远乃至极易起冲突的情况。学生寄宿于学校,每周返家一次,与教师相处时间长,与家长相处时间短。这给笔者的德育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前路漫漫、阻力重重。
  一、问题提出
  寄宿制学生管理,首要的是宿舍日常行为规范。学生存在晚上熄灯后讲话、早上晚起赖床、不叠被子、不打扫卫生、忘记关灯关门锁柜,乃至偷带手机等现象。学校通过量化的方式督促班主任引导学生改变生活习惯,然而学生的我行我素、油盐不进让班主任感到头痛,有的教师还采取了极端措施——在家长群通报批评,甚至让学生“停宿”。“以暴制暴”的措施短时间内是有效的,但从长远发展来看,学生因难以忍受高压政策,精神紧绷,反作用力会更强;更重要的是,当临时性的高压政策停止后,不良生活习惯卷土重来,未能内化为学生认同与接受的自我追求。
  如何才能探索出一种让学生内化于心、外显于行的教育方式,短期内能实现宿舍情况的改善,之后又能够实现习惯的养成,这个问题成为第三层次学生班级班主任的重要课题。
  1.从理想回归现实—“润物无声”教育的失败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教育家在调解学生矛盾、引导学生习惯养成上总是润物无声,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例来感化学生,给予学生来自心底的反思与启示。离开象牙塔,初入教门,年轻教师普遍采取教科书式的治班理念,以美育美,用心灵感化心灵。
  当同一种教育方式被照猫画虎地普遍使用时,原本饱含教师对学生的热爱的方式,成为学生眼中千篇一律的说教滥觞。
  第三层次学生普遍存在当面虚心接受教师教育,背后依然我行我素的情况,甚至有的学生说:“不就是说我几句吗,能把我怎样?”在任性与叛逆心极强的学生面前,暖言软语不痛不痒,平等交流与相互理解竟变成他们眼中教师的无奈与退让。
  2.从“仁德之治”走向“严刑峻法”—惩戒的“双刃”
  多数教师,尤其是如笔者这样在理想与现实间徘徊的教师,会在感受到骨感现实后失去理性,动摇自己以爱育爱、以心交心的教育观。正如笔者一般采用激进方式,如急于求成,难以包容学生的缺点与不足,难以包容学生行为习惯的转变。激进如“停宿”“见家长”“处分”等方式接踵而至。短时间内,激进、暴力的管理方式能收奇效,学生由于畏惧惩罚、战战兢兢,形式上班级面貌焕然一新,班风振奋。
  3.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事实上,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第三层次学生没有做出任何违法犯罪的事情,做错了事情也能明白自己的过失,懂得是非善恶,无非是自制力比较差,行为习惯比较差,对公共利益比较淡漠。由此看来,这些学生反而是极具可塑性、教育挑战性、针对性、研究性的学生。如果能找到正确的激励措施,引导学生确立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对学生是极大的助益,更有助于教师把握当今学生的心理状态。
  偶然机会下,笔者采用了“违纪学生检查违纪”的方式,使违纪学生自查自纠,并负连带责任。表面上,班主任的惩处力度并不高,较“停宿”惩罚来说,学生更易接受,制度的执行阻力小,当学生面临再次惩罚时,也会真正感受到惭愧。在制度实行过程中,学生能感受到班主任对自己的理解包容,也能感受到班主任宽大处理的诚意,师生关系较“停宿”管理期间融洽许多。
  这种设计赋予惩罚制度一种有原则的容错机制,以退为进,消除了学生找寻逃避责任的借口,更能使学生内心有所触动,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更为关键的是,学生能在检查他人违纪行为并负连带责任的同时,深刻地感受到不良生活习惯对自己的影响,进而从厌恶别人的不良生活习惯到厌恶自己曾经的不良生活习惯,渐渐地同化所有具有不良生活习惯的学生,达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二、问题分析
  宿舍问题对学生来说只是不良行为习惯的小问题。但是,学生集体生活中的这些不良生活习惯,是以自我为中心,放纵自己的表现,这实质上是社会公德意识缺失的大问题。学生晚休说话、洗衣服、早上迟离宿,也是没有规则意识的表现。其实,这也反映出班级规则制订的缺位,学生缺乏对集体规范的学习和认同,主人翁意识不强。学生违纪而产生的同学关系问题,极有可能会让表现好的同学受伤,也有可能让表现差的同学受到孤立。无论哪种情况,都将影响整个班级的学风和凝聚力,甚至产生帮亲不帮理的“江湖气”。看似小问题,但其实隐含着很多其他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由表及里,逐个击破。
  三、解决措施
  1.制度规范,约束个人行为
  关于班规的制订,建议在班级组建半年左右,师生关系相对融洽之时,顺水推舟,制订适合本班情况的规则。在班级议事规范上,可借鉴《罗伯特议事规则》,将议事程序规范化、条理化、民主化、效率化,避免无谓的扯皮。
  2.意识引领,将行动内化为信念
  在班级严格管理步入正轨后,要适当保留容错機制,给予学生纠错的机会。纠错机会的选择要符合原则,绝对不能纵容,换言之,学生要以立军令状的方式,将功补过。
  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责任心为主,以学生能够换位思考管理者不易,换位思考遵守纪律的同学的不易,感受到破坏规则的麻烦,对破坏规则影响他人深恶痛绝,逐步实现学生自我教育。
  四、结语
  对行为习惯较差、成绩落后、信心与动力不足学生的培养任重而道远,采用何种应对措施引导教育该部分学生也考验着教师。无论如何,教育是系统性工程、长期性工作、个性化指导,教师切不可一刀切,亦不可急于求成。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孩子就像种子,请允许他在成长的路上跌跌撞撞,耐心地等待吧,种子一定能长成参天大树!不管成绩怎样,本没有什么优生差生的区别。家长们要知道,每一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只是每个人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绚丽绽放;而有的花,却需要漫长的等待。
  【参考文献】
  朱彦明.高中寄宿生管理中的德育渗透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18,440(26):71-72.
其他文献
【摘要】课堂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关键,对教师和学生接觸与掌握先进教育理念、手段,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只有将数学课堂教学与多媒体技术有效融合,才能更好地体现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数学教学;多媒体技术  一、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1.教师的思想观念难以改变  在农村教师的观念里,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
【摘要】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了生活即教育,他认为真正的生活教育是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生活本身即是教育,且教育作用的发挥必须根植于生活,没有生活便没有教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教育探索的对象。《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的要求与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相辅相成。幼儿园教师作为最贴近幼儿生活的成人之一,应思考怎样的生活教育适合现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初中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理念也应该发生一定转变。在传统的班级管理中,教师往往过于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育人的重要性。班主任是引导一个班集体进步的带头人,应该充分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班主任应该具有耐心,同时应该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在了解和掌握学生学习状态的同时,还应当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这样才能使班级管理工作的展开收获实际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