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村学校的美术教学,由于受到学校的条件、学校的经验、地域特点的限制,学生在美术的表现能力方面与城里的孩子有较大的差距,如何针对乡村的特点,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美术资源,开展有特色的美术教学模式,是中学美术老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新课改;乡土资源;方法;价值
新课改指出:美术是一门造型艺术,又是视觉艺术。美术课由于其丰富的教学内容,多样的教学形式,灵活的教学方法而受到学生的喜爱。当今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更注重教材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尤其对于农村的美术老师来说,如何在条件、经验、地域都受到限制的条件下,使自己的教学生动活泼有气氛,激发学生对于美术这门学科的兴趣和培养学生在美术方面的特长,是农村中学美术老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知道什么是乡土资源。朱慕菊在《走进新课程》中指出,乡土资源主要指学校所在村镇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的经验等。这样看来,尽管农村的孩子没有城里的孩子见多识广,但由于乡土资源便于就地取材,他们还是拥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资源和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资源。
要全面提高农村中学的美术教学质量,仅仅依靠课本是不够的,因此要挖掘乡土资源,使其成为美术课程的资源。那么该如何充分利用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乡土资源呢?我在这里就先列举一二。
1.充分利用校园内的资源。正所谓“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许多学校的教室里都有后黑板,但是有的老师总是让这个空间一片空白,我们老师可以把一些好的美术作品贴在黑板上,供学生欣赏,或者让班里的学生轮流在这个小空间里展示自己的作品,在课外活动时组织学生对这些作品进行讨论和分析,这样,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加了,也让他们下课后的时间不再是漫无目的的玩了。
2.让学生回归自然怀抱。罗丹曾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大自然能给学生提供许多审美对象,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孩子们的思想不会受到任何拘束,能尽情的展现自己在美术方面的天赋,灵感自然源源不绝。春天带学生去野外写生,结果每个学生的画笔下的对象不尽相同,刚刚冒出头的小草,地上的小昆虫,从南方飞回的雁群……在孩子们的画中,仿佛就是整个儿春天的景象尽展眼前,而不是书本里临摹的枯燥的线条。
3.带领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新课程改革这样给美术课程下定义:美术是一门综合学科,包括设计、手工制作、绘画、欣赏等。农村的果蔬大棚基地是学生实践的最好场所,通过观察,学生了解果蔬的实物,利用果蔬固有的色彩和外形,通过探究,体验来自不同素材尝试的写生、造型等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激发、提高创作能力,感受到创作的乐趣,于是各种以果蔬为表现题材的艺术作品就诞生了:南瓜脸、长茄子企鹅,扁豆皮和豆粒做成的蜻蜓等,这次出外教学给我带来了意外收获。
4.增强学生变废为宝的意识。现在社会提倡环保意识,有许多在人们看来已经是毫无用处的东西,其实还可以充分发挥余热。比如易拉罐,人们总会捡来卖废品,其实它还可以做笔筒、相框、浮雕挂画等。美术是一项实践活动,只有学生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才能体验到创作美的快感。深入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感受,孩子们才能对身边的材料有更多的想法和更深的体会,才能激励他们不断地观察生活,发现身边的美好事物。
5.对家乡建筑的较长时间的现场欣赏。现场欣赏是一种课堂教学欣赏形式,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到现场和实地观察所进行的欣赏教学。我们不妨利用这种欣赏形式,将学生带到他们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建筑周围去学习和参观。例如:我们农村总会有一些古庙古寺,我就以“外观造型”、“建筑结构”、“群体布局”、“装饰色彩”四大块为贯穿课堂的线索,引导学生自学文字、图片,通过交流、分析、师生与生生互动式的对话、小组合作探究这些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来组织教学。其特点是要求比较全面地了解我国造型艺术门类的面貌。
6.对农村的生活文化习俗加深了解,使虚拟的传说对象呈现在学生的作品中。农村里的经济条件相对来说不是很富足,所以当地的农民就会发展副业,比如刺绣、竹编物等,这些已经搬上了我们的美术教材,我们可以让学生们欣赏这些工艺品,让他们试着去做成自己的作品。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每个地方的民俗文化各不相同,我们都听说过十二生肖的故事,其中的“龙”本不是现实生活中才有的,是人们在传说中赋予的形象,但是大画家却可以将龙画得栩栩如生,仿佛是现实生活中有的一样。正月十五是元宵佳节,人们会在这天赏花灯,学生参与其中,可以不买灯笼,而是自制灯笼,你会发现,原来灯笼还有很多形状和图案。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他们的创新能力也会被更大程度的挖掘出来。
从自然资源的角度看,农村的孩子比城里的孩子幸运多了。树叶、枝条、草梗等材料创作的作品对城里的学校来说并非易事,但对于农村的学校来说却是唾手可得。这些资源形式多样、色彩天然、质地丰富、易于收集,根据这些材料的属性及其自身的特点进行造型,巧妙构思,学生可以发挥想象,或绘画或剪贴,或雕塑或装饰,既可单一利用也可综合创作,给予孩子们无限的创意空间。
总之,充分开发利用农村人文、地理、自然等多种现有资源,开展农村美术教育教学创新活动,使农村学校美术教学良性发展,激起农村孩子参与美术教学活动的热情,并在活动中培养兴趣爱好,只要美术老师做个有心人,善于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从中发现每件物品不一样的美,就能化腐朽为神奇,引导孩子把这些看似平常的资源变成各种情趣盎然的美术作品。
【关键词】新课改;乡土资源;方法;价值
新课改指出:美术是一门造型艺术,又是视觉艺术。美术课由于其丰富的教学内容,多样的教学形式,灵活的教学方法而受到学生的喜爱。当今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更注重教材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尤其对于农村的美术老师来说,如何在条件、经验、地域都受到限制的条件下,使自己的教学生动活泼有气氛,激发学生对于美术这门学科的兴趣和培养学生在美术方面的特长,是农村中学美术老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知道什么是乡土资源。朱慕菊在《走进新课程》中指出,乡土资源主要指学校所在村镇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的经验等。这样看来,尽管农村的孩子没有城里的孩子见多识广,但由于乡土资源便于就地取材,他们还是拥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资源和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资源。
要全面提高农村中学的美术教学质量,仅仅依靠课本是不够的,因此要挖掘乡土资源,使其成为美术课程的资源。那么该如何充分利用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乡土资源呢?我在这里就先列举一二。
1.充分利用校园内的资源。正所谓“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许多学校的教室里都有后黑板,但是有的老师总是让这个空间一片空白,我们老师可以把一些好的美术作品贴在黑板上,供学生欣赏,或者让班里的学生轮流在这个小空间里展示自己的作品,在课外活动时组织学生对这些作品进行讨论和分析,这样,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加了,也让他们下课后的时间不再是漫无目的的玩了。
2.让学生回归自然怀抱。罗丹曾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大自然能给学生提供许多审美对象,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孩子们的思想不会受到任何拘束,能尽情的展现自己在美术方面的天赋,灵感自然源源不绝。春天带学生去野外写生,结果每个学生的画笔下的对象不尽相同,刚刚冒出头的小草,地上的小昆虫,从南方飞回的雁群……在孩子们的画中,仿佛就是整个儿春天的景象尽展眼前,而不是书本里临摹的枯燥的线条。
3.带领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新课程改革这样给美术课程下定义:美术是一门综合学科,包括设计、手工制作、绘画、欣赏等。农村的果蔬大棚基地是学生实践的最好场所,通过观察,学生了解果蔬的实物,利用果蔬固有的色彩和外形,通过探究,体验来自不同素材尝试的写生、造型等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激发、提高创作能力,感受到创作的乐趣,于是各种以果蔬为表现题材的艺术作品就诞生了:南瓜脸、长茄子企鹅,扁豆皮和豆粒做成的蜻蜓等,这次出外教学给我带来了意外收获。
4.增强学生变废为宝的意识。现在社会提倡环保意识,有许多在人们看来已经是毫无用处的东西,其实还可以充分发挥余热。比如易拉罐,人们总会捡来卖废品,其实它还可以做笔筒、相框、浮雕挂画等。美术是一项实践活动,只有学生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才能体验到创作美的快感。深入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感受,孩子们才能对身边的材料有更多的想法和更深的体会,才能激励他们不断地观察生活,发现身边的美好事物。
5.对家乡建筑的较长时间的现场欣赏。现场欣赏是一种课堂教学欣赏形式,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到现场和实地观察所进行的欣赏教学。我们不妨利用这种欣赏形式,将学生带到他们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建筑周围去学习和参观。例如:我们农村总会有一些古庙古寺,我就以“外观造型”、“建筑结构”、“群体布局”、“装饰色彩”四大块为贯穿课堂的线索,引导学生自学文字、图片,通过交流、分析、师生与生生互动式的对话、小组合作探究这些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来组织教学。其特点是要求比较全面地了解我国造型艺术门类的面貌。
6.对农村的生活文化习俗加深了解,使虚拟的传说对象呈现在学生的作品中。农村里的经济条件相对来说不是很富足,所以当地的农民就会发展副业,比如刺绣、竹编物等,这些已经搬上了我们的美术教材,我们可以让学生们欣赏这些工艺品,让他们试着去做成自己的作品。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每个地方的民俗文化各不相同,我们都听说过十二生肖的故事,其中的“龙”本不是现实生活中才有的,是人们在传说中赋予的形象,但是大画家却可以将龙画得栩栩如生,仿佛是现实生活中有的一样。正月十五是元宵佳节,人们会在这天赏花灯,学生参与其中,可以不买灯笼,而是自制灯笼,你会发现,原来灯笼还有很多形状和图案。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他们的创新能力也会被更大程度的挖掘出来。
从自然资源的角度看,农村的孩子比城里的孩子幸运多了。树叶、枝条、草梗等材料创作的作品对城里的学校来说并非易事,但对于农村的学校来说却是唾手可得。这些资源形式多样、色彩天然、质地丰富、易于收集,根据这些材料的属性及其自身的特点进行造型,巧妙构思,学生可以发挥想象,或绘画或剪贴,或雕塑或装饰,既可单一利用也可综合创作,给予孩子们无限的创意空间。
总之,充分开发利用农村人文、地理、自然等多种现有资源,开展农村美术教育教学创新活动,使农村学校美术教学良性发展,激起农村孩子参与美术教学活动的热情,并在活动中培养兴趣爱好,只要美术老师做个有心人,善于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从中发现每件物品不一样的美,就能化腐朽为神奇,引导孩子把这些看似平常的资源变成各种情趣盎然的美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