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河湖冰科研现状及意义

来源 :民主与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jian12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黄河冰情研究、探索河冰的生消演变和输移机理的开展,分析冰盖、冰坝、冰塞的形成、发展过程,提出有效的防凌减灾措施,对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地区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河冰、湖冰是高纬度地区河流、湖泊冬季典型的自然现象,在寒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及水环境管理中是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河流结冰形成的冰塞、冰坝可能会导致凌汛洪水的发生,危害河道及周边安全,同样也会危害河工建筑物安全及影响水电站的正常运行,在有通航要求的河道上也会影响通航条件。河冰的存在会改变河道的水力条件,进而影响河道中泥沙输移并导致河道形态改变,对河道的水质变化、鱼类的生存条件及河道生态都会产生影响。对于湖冰而言,以我国蒙新高原湖区、东北平原与山地湖区、青藏高原湖区的三大湖区为例,每年大约12月左右进入湖泊结冰期,翌年1月、2月达到稳定冰封状态,3月中旬到4月左右开始融化,到5月基本进入完全融化状态,冰封期长达半年左右,冰层厚达0.4~1.2m。湖泊水环境特征在冰封期和非冰封期会表现出非常大的差异,由冻融作用而形成寒区湖泊污染物独特的迁移特征,对于寒区高盐碱湖泊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黄河流域冰情概述
  黄河流域东西跨越23个经度、南北相隔10个纬度,冬春季受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冷空气的影响,导致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冰期往往持续时间长(4~5个月)、冰情复杂且严重。冰情的存在除对河道交通、供水、发电和水工建筑物有直接影响外,同时,河道冰盖的形成增加了河道糙率及湿周,降低过流能力,使得同流量情况下冬季河道水位较平时增加1~1.5m。尤其是凌汛期河道中形成的冰坝、冰塞会显著减小过流断面面积,雍高上游河道水位,造成凌汛洪水决堤而泛濫成灾。
  黄河上游的宁蒙河段和下游的河南、山东河段受特殊的河道走向及地理位置影响而成为凌汛灾害严重的两个河段。近些年,受气候变暖和人工控导工程的修建(三门峡水库、小浪底水库等),黄河下游河南、山东河段冰凌问题已经基本消除,未造成严重的凌汛灾害。而宁蒙河段,尤其是黄河内蒙古段依然是冰情严重、凌灾频发的地区之一。据统计,黄河内蒙古段1950—1968年间(刘家峡水库运用前)开河结坝达236处,平均每年13处,“文开河”、“武开河”及“半文半武开河”年份各占1/3。1968—1990年,由于水库控制运用,开河结坝共84处,平均每年4处,“文开河”年份占68%,“武开河”及“半文半武开河”占32%(冯国华,2009)。1990—2010年开河结坝36处,平均每年1.8处。总的来看,由于上游上库、水闸等控导工程作用,凌洪灾害有所减轻,但防凌形势依然严峻,较大范围的凌灾淹没损失平均2年1次,特别是有些年份个别河段的凌洪灾害仍相当严重。例如,2008年3月20日黄河内蒙古段三湖河口弯道附近的独贵塔拉镇发生了一场几十年未遇的黄河凌灾。受灾面积106平方千米,受灾群众3885户、10241人,水利、交通、通信等公共基础设备损毁严重,直接经济损失达69120万元。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每年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黄河内蒙古段的防凌减灾。
  二、黄河流域河冰研究动态
  关于黄河河冰的研究,最早《老残游记》小说中就精彩描述了黄河河冰的形态与输移、堆积过程。中国的冰凌问题在黄河,而黄河的冰凌问题在内蒙。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黄河上游龙羊峡、青铜峡、盐锅峡等各大、中型水库运行及周边环境恶化,黄河内蒙古段来流量减少,河道淤积严重,使得河床抬升,黄河内蒙古段已成“悬河”之势,凌汛灾害亟需引起重视。
  上世纪中后期,黄河的观测和研究更加系统和全面,相继在黄河宁夏、内蒙古段和下游开展了预报,最初主要采用指标法,逐步建立了大量的相关图和关系式。除继续进行专项观测研究外,对已研究的成果,结合有关资料进行了系统整理分析,编写各种专著。90年代后,黄河水利委员会先后在与芬兰Atri-Reiter公司、美国Clankson大学的Hung Tao Shen合作的基础上,建立了适用于黄河下游的预报模型,这对黄河防凌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陈赞廷,1994)。气温是影响河冰过程及特征的重要因素,康玲玲(2001)等根据1951—1998年黄河下游代表站冬季气温资料,统计分析了近30年平均气温和气温过程变化特点及其对凌情的影响,并在分析负气温演变特点及其凌情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了气温-凌情相关关系式,同时利用70年代以来气温、凌情资料,计算分析了气温变化和其他因素对凌情的影响。可素娟(2000,2001,2002)对黄河内蒙古段河冰过程进行了大量分析,建立了预报封河的一维数学模型,从水力条件、热力条件及河道边界条件三方面研究冰塞的形成原因、条件和机理。陈守煜和冀鸿兰(2002,2004,2005,2008)通过分析近几十年的气温、流量及冰情资料,总结了黄河内蒙古段影响冰情的主要因素。建立了基于模糊优选神经网络冰凌预报系统,通过已有的水文、气象资料对模型中的预报因子进行率定。并根据黄河内蒙古河段上巴彦高勒、三湖河口、头道拐三个水文站的冰期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可以较好地预报封河、开河日期。
  随着河冰理论和数值模拟的不断发展,研究者已经能够模拟河冰形成、输移及堆积过程(李超,2015),并对初始卡冰位置、原因及机理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指出岸冰的生长导致弯道顶下方河道变窄区域最易形成卡冰(李超,2015;李红芳,2016)。综合河冰的热力过程,模拟冰盖热力增厚、衰减及预报文开河日期(史新娟,2013;朱钦博,2015)。建立了基于GIS、RS、GPS等“3S”技术为基础的河冰观测方法及体系,实现了河冰过程大尺度、长序列的特性分析及规律研究(李超,2016;赵水霞,2017),对于黄河冰情的监测及模拟技术逐渐智能化及数字化(牟献友,2020)。
  三、黄河流域湖冰研究简述
  我国寒区的湖泊,不仅是历史气候变迁的重要指示器和研究的切入点,而且是区域水分循环的重要环节和不可缺失的构成部分。它对区域生态与环境变化有直接影响并起着重大生态调节作用。关于湖冰环境研究,目前国内外学者多集中于气候变化对长期湖泊水位与面积动态变化(马龙,2010;Michael Emann,1999),及湖面结冰期的影响(Benson BJ,2012),湖泊淡水冰热力学过程、湖冰光学性质分析(杨清华,2013),湖冰冰厚及测量(李志军,2013),并已建立出冰盖热力生长及消退模型(Ayumi Fujisaki,2012)。关于冰、水介质间化学物质迁移研究在天然水体中,仅见在海洋结冰过程中盐分由冰向水析出的研究报道。如新形成的冰含有10~15‰的盐,1~2m厚的冰含有5~8‰的盐,多年形成的冰仅含有0.1~3.0‰的盐分(姜东生,2014)。而在人工环境下,结冰过程中化学物质的析出研究,多集中用于化学分析、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叶正伟,2013)。近些年有利用冷冻技术对某污染成分进行提纯、分离等方面的研究,Muller(2011)等应用渐进冷冻法处理废水,以总有机碳(TOC)、COD、氨氮和电导率为指标,对生活废水处理时,其纯化率可高达99%,对高浓度工业废水处理其纯化率可达91%。于涛、马军等人(2006)应用两级冷冻分离法处理空间站尿液,试验结果表明,冷冻法对其中各种杂质均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可去除原尿液97%以上的氨氮和有机物及91%以上的盐。高峰等(2005)将冷冻分离法用以处理大豆乳清废水,大大降低了废水中的COD值,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黄河流域湖冰研究,以乌梁素海湖冰研究为例。乌梁素海是黄河流域干旱、半干旱地区最大的湖泊,也是我国八大淡水湖之一,内蒙古自治区第二大湖泊,属于世界范围内干旱、半干旱地区极为少见的具有很高生态价值的大型多功能湖泊湿地,生物多样性表现典型,地理区位重要。是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农田-荒漠-草原-森林复合植被区系带生态系统的典型湖泊湿地。四季分明,湖泊每年有5个月左右处于冰封状态,具有寒区湖泊生态环境的典型特征。目前关于乌梁素海湖冰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湖泊冰封期水环境野外监测、模拟、试验;冰封期湖泊环境特征指标及污染物空间分异规律,集中在冰封期湖泊污染物在冰-水-沉积物中的分异规律及冰封期湖泊冰盖组构特征对污染物分布的影响;冻融过程中污染物的多介质迁移转化机制,例如:污染物在冰-水介质中的微观结构模型及迁移机理、污染物在冰-水-沉积物多介质中的迁移模拟、不同冻结条件对冰中污染物排出的影响等;冻融作用对湖泊环境变化影响效应,例如:冻融作用污染物迁移量估算、冰盖生消过程模拟、冰封期水环境营养盐负荷模型等;冰封期湖泊光、热特性及溶解氧特征;湖冰环境中真光层深度及初级生产力模拟研究等。
  四、黄河流域河湖冰科学研究意义
  随着黄河冰情研究、探索河冰的生消演变和输移机理的开展,分析冰盖、冰坝、冰塞的形成、发展过程,提出有效的防凌减灾措施,对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地区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湖泊而言,在寒旱区生态环境本就脆弱,加上人类对湖泊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将大量的农田退水、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排入湖泊,致使湖泊污染加剧,富营养化问题突出,生物多样性锐减,危及湖滨带生态系统,水环境安全的形势极为严峻。明确冻结与融化作用对各种污染物质迁移的贡献值,可为湖泊环境保护、治理的最佳时间与方案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开展黄河流域河湖冰科学研究,对于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与意义。
其他文献
近日读霍有光先生150万字的著作《钱学森年谱(初编)》(2011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此书是一部全景式的钱学森一生翔实的史料文集,读后使人颇有感想,遂写出“偶记”多篇,愿与有同好的朋友分享“读书养心”的快乐。  “为什么我们的高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近两年来,这个被称作“钱学森之问”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讨论,众说纷纭,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和答案,但总让人觉得讨论中对此问的钱
垂直搜索越来越热、Web2.0社区越来越多,面对网络世界的变化,雅虎选择了重组。以雅虎为代表的传统门户网站,是否已经走到了变革的岔路口?   12月5日,雅虎宣布重组,计划把公司分为3个部门:一个部门把重点放在广告客户和出版商上;一个部门侧重雅虎由5亿多用户组成的用户基础;第三个部门则重点关注技术。有评论家认为,这似乎是要为这几个月来有关公司相对增长缓慢、股价下跌的推测,和高层经理不断离开公司划上
摘 要:在当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讲、学生被动地听还是主要的呈现模式,虽然有一些教师尝试改革,但在多方因素的影响下,效果不尽如人意。在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巧用批注法解读文本,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能够为学生、文本、作者之间的对话架起一座有效的桥梁,更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让其逐步成长为具有一定品析能力的阅读者。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高年级阅读教学;批注法  《
严济慈(1901年1月23日~1996年11月2日),物理学家。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48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一、二届中央理事会理事,第三、四届中央委员会常委,第五、六、七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严济慈是我国现代物理学研究的开创人之一,是我国光学仪器工业奠基者之一。他是我国研究水晶压电效应第一人。他精确测定了臭氧紫外吸收系数,被世界各国气象学
编者按:2006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和指导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为了使信息产业持续、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信息产业部及相关部门在国家方针政策的指引下,积极部署工作,展开具体行动,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办法。本期我们从中选取了5个有代表性的政策和办法,予以特别回顾。     信息产业“十一五”开门红     2006年是我国“十一五” 规划的开局之年。信息产业如何在开局之年打开一个良好的开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各试点地区积极构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工作体系,调动政府部门、社会力量以及公众的积极性,搭建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与科普服务、健身体育服务等“五大平台”,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满足基层群众的需求。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力发展志愿服务,科技志愿服务也迅速发展,在提升公民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科普人才队伍建设中发挥了重
最近,随着价格上升、原型机下线等消息的发布,“100美元电脑”又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那么,尼葛洛庞帝的“慈善梦”能圆吗?“100美元电脑”最终能否实现帮助贫困国家提高少年儿童教育质量的目的呢?   当电脑行业的官员们听到为发展中国家小孩生产“100美元电脑”的计划时,他们普遍对这个主意不以为然。他们问到,怎么能生产出一台100美元的电脑来?要知道,光笔记本电脑的屏幕就值那个价钱。   这么便宜的电脑
九三学社中央召开十三届十六次常委会 学习贯彻中共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  九三学社第十三届中央常务委员会第16次会议10月31日晚在京举行。会议认真学习中共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审议通过《九三学社中央关于学习贯彻中共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决议》。会议决定,12月13日至16日在京召开九三学社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第5次全体(扩大)会议。  韩启德出席2016年吴阶平医学奖颁奖仪式  2016年吴阶平医学奖颁奖
2019年注定是不平常的一年。  100年前,五四运动爆发。  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五四运动,把肇始于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推向一个新阶段,由此,民族救亡与思想启蒙交汇一起,“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成为20世纪中国历史进程的主旋律。  在这条主旋律的背后,是一场更为广阔深刻的巨变:中西文明之碰撞、古今文化之嬗变,使中国传统价值观念逐渐解体,现代价值观念开始构建。一个人应该拥有什么样的精神
互联网和网络游戏催生了中国最新一批的亿万富翁,但在许多人心中,网游是他们心中挥之不去的痛。   跟网吧一样,网游也备受争议。如果没有网游,网吧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或许还会好那么一点点。据调查,中国网瘾少年有200万,在许多家长、老师眼中,网游就是“电子海洛因”。有人提倡网游要弘扬传统文化,有人搞防沉迷系统,还有人搞网络人才转化工程,但游戏者并不吃这一套,网游有自己的规则——表达自己,在一个虚拟世界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