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是高职生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自由是创新的前提。文章以自由精神的培养作为培育创新精神的切入口,从培养自由精神的缘起与价值、现状与原因、思路与对策,详细分析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如何培养高职生的自由精神,使其成为最可靠的一线创新技术人才。
[关键词]高职生 创新教育 自由精神 培养
[作者简介]袁芳(1981- ),女,江苏苏州人,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教学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苏州 2151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级青年专项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中的自由思想研究”的终结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SGKC201409)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08-0103-03
一、高职生自由精神培养的缘起与价值
1.高职生特殊的培养定位。高职教育特殊的人才培养目标使得在培养学生自由人格、自由精神上具有优于其他教育的特有优势,值得特别重视。教育部《关于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高职教育应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这个定位突出了高职教育“技术应用”的特点,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校培养学术性、理论性人才,而是培养面向生产与服务第一线的人才,也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单纯技能型人才,而是培养高级技术人才。要培养高级技术人才,高职教育要更重视、更強调“创新”两字。高职教育的创新人才“既不是理论创新人才,也不是理论应用创新人才,同样也不是实践性知识创新人才,而是技术创新人才”。因此,高职生有着不同于其他大学生的特殊的人才培养定位。高职生不仅需要熟练掌握实践操作的专业技术,而且要能根据工作性质和流程进行革新,以适应实践环境变化的需要。所以,高职培养的人才类型不仅是“技术型”,更应当是“创新技术型”。
2.培养高职生自由精神的重要价值。一切教育的过程和手段都不是为了管住人,而是通过教育来发掘和培养人的现实可能性,为未来培养优秀的社会栋梁,而自由就是人格完善的关键力量。一个成熟的教育体系必须以学生获得自由发展为前提,抛弃管理和自由对立的观点,充分相信学生作为命运主人的无限潜能。在教育过程中,一切以学生的自由发展为价值取向,通过尊重教师的教育自由,培养学生、教师的人格和精神自由,鼓励师生以自己的热情与理性的力量,创造符合人性本质的教育教学环境。“90后”高职生身处中国社会深入转型期,在经济世界变革的同时,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激荡。正确认识自由、培育自由精神对高职生澄清疑惑、抵御自由化思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职生自由精神培养的现状与原因
1.自由精神的迷失。“90后”高职生崇尚自由、追求自由,把追求自由的实践与个人的成长紧密结合起来,但总体来看,高职生对自由精神存在认知的偏颇、体验的肤浅、实践的扭曲等问题。相当部分学生认为自由是绝对的,不受任何限制的;认为自由就是我行我素,由个人的意愿、喜好和选择决定,与他人无关;认为自由就是只关注个人的主观感受,只考虑个人的利益,就是随心所欲。甚至某些高职生一味地追求绝对、纯粹的自由,把自由与法纪、道德直接对立起来,出现了很多为了所谓的自由,做出损人利己、伤害集体的事情,“恣意蔑视权威、颠覆正统、消解纪律、解构经典而达到自我性格的张扬”,将自身、他人、家庭、社会的责任抛之脑后。个别人还沉溺于网络的虚拟自由中无法自拔,无心学习。
2.自由精神迷失的原因分析。首先,高职生自我意识的矛盾性是造成自由精神迷失的内因。“自我意识是个体在社会生活实践的过程中对自己、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己与社会的关系的认识,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动态发展的高级心理系统,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高职生处于准成人阶段,不断增强的自我意识为个人自由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心理基础,表现出对自由的热切关注和积极追求。但是,由于许多高职生的自我意识尚未完善成熟,他们对价值的判断和选择缺乏稳定性。在这种情况下,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强求知欲与低辨别力的矛盾、自我与人际的矛盾,使得大学生渴求自由,却不愿为自由付出艰辛的努力;向往自由,却又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自由;强调自我,却不懂得为他人着想。高职生自我意识快速发展,却又矛盾凸显,体现在自由上就显得热情有余,流于肤浅。
其次,高职院校自由观教育效果不佳,对高职生追求自由的实践引导不够。“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包括产学结合、工学交替、半工半读、顶岗实习、订单教育等。”可以看出,高职教育强调以就业为导向,在这样的导向中,高职教育重点关注的是学生的就业能力,学生遵循的是普遍性和统一性的要求。学生从走进高职院校开始,学习的课程、参与的训练都是为了工作技能的培养,学习不是自我内涵的丰富、知识不是对理想的陶冶,一切都为了找个好工作。一些思政类、文化类的课程,由于学校不重视,因而对高职生自由观教育效果不佳,学生无法真正理解自由的深刻内涵,没有将自由的相关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觉意识。高职院校的日常管理习惯于用强制和行政命令的方式要求学生,对高职生追求自由的实践引导不够,学生的日常生活制度化、例行化。另外,教师是学生自由精神培养的直接参与者,但可怜的是某些教师关注于“上一节课多少钱,写一篇论文多少钱,带一个学生多少钱,拿一个课题获一项奖多少钱”,可想而知这样的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由精神?
最后,改革开放后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文革中的思想禁锢是这次自由主义思潮的开始,加之20世纪80年代初一大批西方著作的引进加速了思潮的发展,自由、人权、民主是当时的主要观点。1992年的南方谈话使思想解放再次兴起,坚持改革、坚持开放、发展市场经济、加速中国全球化进程是当时的主要观点。改革开放后的自由主义思潮对于90年代出生、直面各行业生产一线的高职生有着重要的影响,他们的价值观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让他们觉得迷惘、困惑、怀疑,甚至失落、混乱和冲突。 三、高职生自由精神培养的思路与对策
1.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由是培养自由精神的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由是以我国传统自由思想和马克思自由思想为依据的,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和我国传统思想的自由品格与当代意蕴。自由的思想在我国古代早就存在,我国传统哲学中的自由思想重视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主体对于自己欲望的超越,是一种有道德责任感、自律性强的自由。马克思自由观以唯物史观为基础,超越了以往西方哲学家对自由的解读。强调实现自由的主体是从事实际活动的现实个人,实现自由的途径是人类的劳动实践,实现自由的过程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实现自由的最终目标是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自由思想成为现实社会人追求自由的最本质体现,为培养高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思想提供了最基本的理论依据。
2.学生的自我教育是培养自由精神的基础。“自我教育是主体自我按照社会要求和社会规范对客体自我自觉实施的教育,是自我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首先,通过不断的自我反省认识自我。高职生要知道自我是社会中的自我,自我实现必须同社会发展一致,个体无法超越所处的现实条件无限地追求自我价值和自我实现。其次,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缺点,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培养自身的思辨能力。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客观公正地看待事物、评价自我,克服主观、片面、绝对、表面认识事物的倾向,消除自我意识中的偏激、肤浅成分。最后,参加社会实践,克服不良的品性和习惯,加快社会化进程。社会实践是认识自我、调适自我、丰富自我的最佳方式,高职生因在学校培养时间较本科生短,且大多采用工学交替的教育模式,应有意识地多接触社会,加快自身社会化进程。
3.学校教育回归人性本真是培养自由精神的关键。18世纪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自然人,这种自然人是拥有自由意志,能够用他自己的眼睛去看、用他自己的心去想的人,是自然天性获得充分解放、具有独立个性、身心获得自由和谐发展的人”。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青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追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青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高职教育要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创新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的自由精神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应顺应人的自然本性、尊重人的自由权利,让人有充分自由活动的可能与条件,回归学校教育本真,通过教育培育崇尚自由、独立,思维全面、有理想追求和责任担当的年青一代。首先,要改变“管得过多、管得过繁、管得过细、管得过死”的专制式管理模式,树立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其次,还教师专业自由,还学生精神自由。给予教师充分的自由学术空间,保证教师思考、探究、判断的自由,引导教师进入专业自主发展的良性轨道。让学生尽可能在自由、真实的学习生产环境中得到训练,为今后开发、创新技术服务,最终实现精神自由与创新能力的积极互动。
4.优化社会环境是培养自由精神的保障。社会环境通过融合人们周围的各种教育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高职生的思想与价值取向。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背景下,西方各种自由主义思潮如雨后春笋、不胫而走,并迅速成为一种席卷全球的文化浪潮,这对现实社会主义的自由造成冲击和压力。首先,必须清楚认识到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在政治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对社会的稳定的思维还在传统中,虽然也很关注自由的建设,对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游行示威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等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规定、保护与建设,但相对经济发展来说还是有所忽视。其次,要认识清楚什么样的政治国家就有什么样的自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这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由是一种在经济选择自由的基础上的多种自由特性并存的自由。目前,国人不管是在经济、政治,还是文化精神上都已享有了相比以前更多的自由。再次,必须在现实的实践中,切实保障每个国人实现自身的自由。用正当的法律程序保障正当的自由权利,提高公民的人权意识,保护公民的表达愿望。另外,要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由思想的宣传教育力度,使自由思想得到民众的普遍认同和持续践行。
总之,尽管人的需求多样,但自由总处于最核心的地位。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其价值的体现就在于培养学生的自由精神,使其成为自由的存在,达到精神的彼岸。
[参考文献]
[1]李培根.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之我见[J].中国高等教育,2008(5).
[2]禹哲,杨振野.社会主义与自由——当代大学生的自由观及其培养[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
[3]肖运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回顾与展望[J].南昌高专学报,2010(3):117.
[4]張楚廷.教育就是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9(11).
[5]辛继湘.自由是研究性教学的基本精神[J].高等教育研究,2009(9).
[6]王莹.学习自由与本科创新人才培养——雅斯贝尔斯“学习自由”观带来的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10(6).
[关键词]高职生 创新教育 自由精神 培养
[作者简介]袁芳(1981- ),女,江苏苏州人,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教学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苏州 2151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级青年专项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中的自由思想研究”的终结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SGKC201409)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08-0103-03
一、高职生自由精神培养的缘起与价值
1.高职生特殊的培养定位。高职教育特殊的人才培养目标使得在培养学生自由人格、自由精神上具有优于其他教育的特有优势,值得特别重视。教育部《关于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高职教育应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这个定位突出了高职教育“技术应用”的特点,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校培养学术性、理论性人才,而是培养面向生产与服务第一线的人才,也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单纯技能型人才,而是培养高级技术人才。要培养高级技术人才,高职教育要更重视、更強调“创新”两字。高职教育的创新人才“既不是理论创新人才,也不是理论应用创新人才,同样也不是实践性知识创新人才,而是技术创新人才”。因此,高职生有着不同于其他大学生的特殊的人才培养定位。高职生不仅需要熟练掌握实践操作的专业技术,而且要能根据工作性质和流程进行革新,以适应实践环境变化的需要。所以,高职培养的人才类型不仅是“技术型”,更应当是“创新技术型”。
2.培养高职生自由精神的重要价值。一切教育的过程和手段都不是为了管住人,而是通过教育来发掘和培养人的现实可能性,为未来培养优秀的社会栋梁,而自由就是人格完善的关键力量。一个成熟的教育体系必须以学生获得自由发展为前提,抛弃管理和自由对立的观点,充分相信学生作为命运主人的无限潜能。在教育过程中,一切以学生的自由发展为价值取向,通过尊重教师的教育自由,培养学生、教师的人格和精神自由,鼓励师生以自己的热情与理性的力量,创造符合人性本质的教育教学环境。“90后”高职生身处中国社会深入转型期,在经济世界变革的同时,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激荡。正确认识自由、培育自由精神对高职生澄清疑惑、抵御自由化思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职生自由精神培养的现状与原因
1.自由精神的迷失。“90后”高职生崇尚自由、追求自由,把追求自由的实践与个人的成长紧密结合起来,但总体来看,高职生对自由精神存在认知的偏颇、体验的肤浅、实践的扭曲等问题。相当部分学生认为自由是绝对的,不受任何限制的;认为自由就是我行我素,由个人的意愿、喜好和选择决定,与他人无关;认为自由就是只关注个人的主观感受,只考虑个人的利益,就是随心所欲。甚至某些高职生一味地追求绝对、纯粹的自由,把自由与法纪、道德直接对立起来,出现了很多为了所谓的自由,做出损人利己、伤害集体的事情,“恣意蔑视权威、颠覆正统、消解纪律、解构经典而达到自我性格的张扬”,将自身、他人、家庭、社会的责任抛之脑后。个别人还沉溺于网络的虚拟自由中无法自拔,无心学习。
2.自由精神迷失的原因分析。首先,高职生自我意识的矛盾性是造成自由精神迷失的内因。“自我意识是个体在社会生活实践的过程中对自己、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己与社会的关系的认识,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动态发展的高级心理系统,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高职生处于准成人阶段,不断增强的自我意识为个人自由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心理基础,表现出对自由的热切关注和积极追求。但是,由于许多高职生的自我意识尚未完善成熟,他们对价值的判断和选择缺乏稳定性。在这种情况下,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强求知欲与低辨别力的矛盾、自我与人际的矛盾,使得大学生渴求自由,却不愿为自由付出艰辛的努力;向往自由,却又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自由;强调自我,却不懂得为他人着想。高职生自我意识快速发展,却又矛盾凸显,体现在自由上就显得热情有余,流于肤浅。
其次,高职院校自由观教育效果不佳,对高职生追求自由的实践引导不够。“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包括产学结合、工学交替、半工半读、顶岗实习、订单教育等。”可以看出,高职教育强调以就业为导向,在这样的导向中,高职教育重点关注的是学生的就业能力,学生遵循的是普遍性和统一性的要求。学生从走进高职院校开始,学习的课程、参与的训练都是为了工作技能的培养,学习不是自我内涵的丰富、知识不是对理想的陶冶,一切都为了找个好工作。一些思政类、文化类的课程,由于学校不重视,因而对高职生自由观教育效果不佳,学生无法真正理解自由的深刻内涵,没有将自由的相关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觉意识。高职院校的日常管理习惯于用强制和行政命令的方式要求学生,对高职生追求自由的实践引导不够,学生的日常生活制度化、例行化。另外,教师是学生自由精神培养的直接参与者,但可怜的是某些教师关注于“上一节课多少钱,写一篇论文多少钱,带一个学生多少钱,拿一个课题获一项奖多少钱”,可想而知这样的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由精神?
最后,改革开放后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文革中的思想禁锢是这次自由主义思潮的开始,加之20世纪80年代初一大批西方著作的引进加速了思潮的发展,自由、人权、民主是当时的主要观点。1992年的南方谈话使思想解放再次兴起,坚持改革、坚持开放、发展市场经济、加速中国全球化进程是当时的主要观点。改革开放后的自由主义思潮对于90年代出生、直面各行业生产一线的高职生有着重要的影响,他们的价值观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让他们觉得迷惘、困惑、怀疑,甚至失落、混乱和冲突。 三、高职生自由精神培养的思路与对策
1.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由是培养自由精神的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由是以我国传统自由思想和马克思自由思想为依据的,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和我国传统思想的自由品格与当代意蕴。自由的思想在我国古代早就存在,我国传统哲学中的自由思想重视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主体对于自己欲望的超越,是一种有道德责任感、自律性强的自由。马克思自由观以唯物史观为基础,超越了以往西方哲学家对自由的解读。强调实现自由的主体是从事实际活动的现实个人,实现自由的途径是人类的劳动实践,实现自由的过程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实现自由的最终目标是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自由思想成为现实社会人追求自由的最本质体现,为培养高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思想提供了最基本的理论依据。
2.学生的自我教育是培养自由精神的基础。“自我教育是主体自我按照社会要求和社会规范对客体自我自觉实施的教育,是自我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首先,通过不断的自我反省认识自我。高职生要知道自我是社会中的自我,自我实现必须同社会发展一致,个体无法超越所处的现实条件无限地追求自我价值和自我实现。其次,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缺点,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培养自身的思辨能力。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客观公正地看待事物、评价自我,克服主观、片面、绝对、表面认识事物的倾向,消除自我意识中的偏激、肤浅成分。最后,参加社会实践,克服不良的品性和习惯,加快社会化进程。社会实践是认识自我、调适自我、丰富自我的最佳方式,高职生因在学校培养时间较本科生短,且大多采用工学交替的教育模式,应有意识地多接触社会,加快自身社会化进程。
3.学校教育回归人性本真是培养自由精神的关键。18世纪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自然人,这种自然人是拥有自由意志,能够用他自己的眼睛去看、用他自己的心去想的人,是自然天性获得充分解放、具有独立个性、身心获得自由和谐发展的人”。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青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追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青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高职教育要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创新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的自由精神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应顺应人的自然本性、尊重人的自由权利,让人有充分自由活动的可能与条件,回归学校教育本真,通过教育培育崇尚自由、独立,思维全面、有理想追求和责任担当的年青一代。首先,要改变“管得过多、管得过繁、管得过细、管得过死”的专制式管理模式,树立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其次,还教师专业自由,还学生精神自由。给予教师充分的自由学术空间,保证教师思考、探究、判断的自由,引导教师进入专业自主发展的良性轨道。让学生尽可能在自由、真实的学习生产环境中得到训练,为今后开发、创新技术服务,最终实现精神自由与创新能力的积极互动。
4.优化社会环境是培养自由精神的保障。社会环境通过融合人们周围的各种教育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高职生的思想与价值取向。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背景下,西方各种自由主义思潮如雨后春笋、不胫而走,并迅速成为一种席卷全球的文化浪潮,这对现实社会主义的自由造成冲击和压力。首先,必须清楚认识到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在政治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对社会的稳定的思维还在传统中,虽然也很关注自由的建设,对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游行示威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等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规定、保护与建设,但相对经济发展来说还是有所忽视。其次,要认识清楚什么样的政治国家就有什么样的自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这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由是一种在经济选择自由的基础上的多种自由特性并存的自由。目前,国人不管是在经济、政治,还是文化精神上都已享有了相比以前更多的自由。再次,必须在现实的实践中,切实保障每个国人实现自身的自由。用正当的法律程序保障正当的自由权利,提高公民的人权意识,保护公民的表达愿望。另外,要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由思想的宣传教育力度,使自由思想得到民众的普遍认同和持续践行。
总之,尽管人的需求多样,但自由总处于最核心的地位。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其价值的体现就在于培养学生的自由精神,使其成为自由的存在,达到精神的彼岸。
[参考文献]
[1]李培根.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之我见[J].中国高等教育,2008(5).
[2]禹哲,杨振野.社会主义与自由——当代大学生的自由观及其培养[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
[3]肖运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回顾与展望[J].南昌高专学报,2010(3):117.
[4]張楚廷.教育就是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9(11).
[5]辛继湘.自由是研究性教学的基本精神[J].高等教育研究,2009(9).
[6]王莹.学习自由与本科创新人才培养——雅斯贝尔斯“学习自由”观带来的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