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不少学生认为数学枯燥、难学,笔者对此作了分析研究,其原因有:
1.教师不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再加之教师的专业水平问题,常常引起学生的不满,从而失去对教师的信任;2.教师在课堂上刻板无趣,无法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3.教师的教学态度不端正,经常歧视弱势群体,甚至讽刺谩骂学生,致使学生讨厌老师,甚至厌恶数学课;4.教师本身的心理不健康,常把来自于工作、生活、家庭等的不满情绪带进课堂,甚至迁怒于学生,从而引起学生的反感,产生对立情绪;5.教师过分强调数学的重要性或者过度宣扬学习数学的困难,导致学生产生对数学的敬畏感.怎样才能引导学生轻松愉快地学好数学,下面谈谈本人多年的做法。
一、重情感教育
用爱心感染学生,增强学生的自尊心.中学数学是一门较枯燥的学科,多数中学生因基础差而不喜欢学习数学,总觉得难,没有兴趣.那么要让学生喜欢你教的这门课,首先得让学生喜欢你这个人.马卡连柯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要有爱心和耐心,爱心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前提,耐心是爱心的延续,是一种冷静和宽容.爱心是促使他们不断进步、积极向上的基本保证,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中学生是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少年,许多情感问题容易受到感染,若老师对他们不闻不问,或责骂他们、打击他们,这会使他们对老师抱有成见,甚至不喜欢这位老师.这样学生就没有上这位老师课的心情,久而久之,学习兴趣全无,学习成绩也会大幅度下降.因此教师应该特别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要经常运用表扬、奖励的手段鼓励学生,不得动辄打骂,训斥学生.应该循循善诱,耐心地教育,只要学生有小小的进步,教师也要及时地表扬.这样才能使他们从怕数学课到爱上数学课,对数学这门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才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
二、让“成功”走进课堂,增强后进生的自信心
从心理学角度讲,十几岁的青少年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而且在他们成功时,由于心理上得到欣慰和满足,很容易接受别人的引导和鼓励.因此,要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除了注重情感教育外,还要破除学生对成功的神秘感,并处理好许多的“第一次”充分发挥“首次效应”的积极作用.
告诉学生,并不是每次考试都要满分才算成功.比如:能够圆满地回答老师的一次提问,能正确地解出一道习题,都算是小有所成.打破神秘感的关键是要每一位同学正确对待自我,学会自我竞赛,自觉地记住以往学习数学的成绩和表现,做到下一次超过上一次.目前比过去进步就是胜利,就是自己在数学上的一次成功.另外,老师在教学中应多表扬鼓励,少批评、少讽刺、不歧视、多引导,不断地发现他们身上的长处和闪光点,鼓励他们扬长避短,不断进步.让学生树立自信心,鼓励他们走向成功.教师在教学中应有的放矢地安排教学计划,适当选择方法,将内容分层次地要求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听懂、学会、记牢.使每一位学生经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以“宜浅不宜深,宜慢不宜快”的原则.精讲多练做好个别辅导,对基础好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样使基础差的学生“吃得了”,又使基础好的学生“吃得饱”.从而使学生都尝到学习数学的甜头,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另外,在每次班会上,教师可以多讲优秀学生的事迹,以激发其他同学的学习兴趣,为实现目标而拼搏.
三、化枯燥为有趣
数学学科多为抽象、枯燥的概念,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无味,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使之变为形象、生动、有趣的语言,或者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在游戏中、实践中学到知识.例如:教学“轴对称”这一节课时,书本上定义为:某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能够完全重合,则称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图形.定义很抽象、难懂.教师在教学举例时,可以张开双手,掌心面向学生,一边将双手合拢一边问道:你们看老师的双手成轴对称吗?以实际例子形象地展示.还可以让学生动手亲自剪纸、操作,使他们身临其境.再举举生活中的实例,这样把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
四、利用学生“好奇”的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中学生正处于对任何事物都倍感好奇的年龄阶段,教师可以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大胆创设他们好奇的问题.例如:在讲相似三角形时,教师可以直接指着操场上的一棵参天大树说:“在没有较大的工具的情况下我能测出这棵树的较准确的高度,你们知道怎么测吗?”然后告诉学生学习了今天的课后你就能测出这棵树较准确的高度.这样就可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引导学生学好数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体会也各不相同,这有待于我们共同研究和探讨.
(责任编辑 易志毅)
1.教师不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再加之教师的专业水平问题,常常引起学生的不满,从而失去对教师的信任;2.教师在课堂上刻板无趣,无法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3.教师的教学态度不端正,经常歧视弱势群体,甚至讽刺谩骂学生,致使学生讨厌老师,甚至厌恶数学课;4.教师本身的心理不健康,常把来自于工作、生活、家庭等的不满情绪带进课堂,甚至迁怒于学生,从而引起学生的反感,产生对立情绪;5.教师过分强调数学的重要性或者过度宣扬学习数学的困难,导致学生产生对数学的敬畏感.怎样才能引导学生轻松愉快地学好数学,下面谈谈本人多年的做法。
一、重情感教育
用爱心感染学生,增强学生的自尊心.中学数学是一门较枯燥的学科,多数中学生因基础差而不喜欢学习数学,总觉得难,没有兴趣.那么要让学生喜欢你教的这门课,首先得让学生喜欢你这个人.马卡连柯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要有爱心和耐心,爱心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前提,耐心是爱心的延续,是一种冷静和宽容.爱心是促使他们不断进步、积极向上的基本保证,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中学生是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少年,许多情感问题容易受到感染,若老师对他们不闻不问,或责骂他们、打击他们,这会使他们对老师抱有成见,甚至不喜欢这位老师.这样学生就没有上这位老师课的心情,久而久之,学习兴趣全无,学习成绩也会大幅度下降.因此教师应该特别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要经常运用表扬、奖励的手段鼓励学生,不得动辄打骂,训斥学生.应该循循善诱,耐心地教育,只要学生有小小的进步,教师也要及时地表扬.这样才能使他们从怕数学课到爱上数学课,对数学这门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才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
二、让“成功”走进课堂,增强后进生的自信心
从心理学角度讲,十几岁的青少年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而且在他们成功时,由于心理上得到欣慰和满足,很容易接受别人的引导和鼓励.因此,要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除了注重情感教育外,还要破除学生对成功的神秘感,并处理好许多的“第一次”充分发挥“首次效应”的积极作用.
告诉学生,并不是每次考试都要满分才算成功.比如:能够圆满地回答老师的一次提问,能正确地解出一道习题,都算是小有所成.打破神秘感的关键是要每一位同学正确对待自我,学会自我竞赛,自觉地记住以往学习数学的成绩和表现,做到下一次超过上一次.目前比过去进步就是胜利,就是自己在数学上的一次成功.另外,老师在教学中应多表扬鼓励,少批评、少讽刺、不歧视、多引导,不断地发现他们身上的长处和闪光点,鼓励他们扬长避短,不断进步.让学生树立自信心,鼓励他们走向成功.教师在教学中应有的放矢地安排教学计划,适当选择方法,将内容分层次地要求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听懂、学会、记牢.使每一位学生经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以“宜浅不宜深,宜慢不宜快”的原则.精讲多练做好个别辅导,对基础好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样使基础差的学生“吃得了”,又使基础好的学生“吃得饱”.从而使学生都尝到学习数学的甜头,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另外,在每次班会上,教师可以多讲优秀学生的事迹,以激发其他同学的学习兴趣,为实现目标而拼搏.
三、化枯燥为有趣
数学学科多为抽象、枯燥的概念,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无味,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使之变为形象、生动、有趣的语言,或者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在游戏中、实践中学到知识.例如:教学“轴对称”这一节课时,书本上定义为:某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能够完全重合,则称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图形.定义很抽象、难懂.教师在教学举例时,可以张开双手,掌心面向学生,一边将双手合拢一边问道:你们看老师的双手成轴对称吗?以实际例子形象地展示.还可以让学生动手亲自剪纸、操作,使他们身临其境.再举举生活中的实例,这样把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
四、利用学生“好奇”的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中学生正处于对任何事物都倍感好奇的年龄阶段,教师可以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大胆创设他们好奇的问题.例如:在讲相似三角形时,教师可以直接指着操场上的一棵参天大树说:“在没有较大的工具的情况下我能测出这棵树的较准确的高度,你们知道怎么测吗?”然后告诉学生学习了今天的课后你就能测出这棵树较准确的高度.这样就可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引导学生学好数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体会也各不相同,这有待于我们共同研究和探讨.
(责任编辑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