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作学习自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我国出现研究和实验开始。时间并不长,但由于其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提高学生整体学业成绩、在学生良好认知品质的形成等方面实效显著而备受重视。伴随我国新一轮课改的实施,新课程、新课标对教与学提出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而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联系,还必须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力求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老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这里的合作主要指师生合作以及生生合作。
一、师生合作的条件与实施的方式
1 优秀教师之所以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用所学数学知识在创设的情境中参与自由交流,主要原因是他们能够像对待朋友一样平等对待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之间是互相信任的朋友关系,教师既是良好的导师,能及时有效地提供帮助,又是一个热心、耐心的听众,还是一个谈得拢的朋友。而那些虽然尽心尽力创设情境,最终却不能调动学生参与到交流中的教学案例,并不是因为学生太差不能跟教师配合或是教师创设的情境太差,真正的原因是教师没有以一种平等关系对待学生。我们知道,在课堂上师生关系的主导者是教师。教师用什么态度对待学生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教师教学过程的参与。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能缓解学生内心的紧张,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例如:教师对一些“差生”比较漠视,从不或很少提问,不关注这部分学生,打击了这些学生的自尊心,进而打击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进取心,还会引起他们对教师和优秀生的不满、排斥。长此以往,将会影响整个课堂教学。
2 做学生的引导者、帮助者,而不是灌输者。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去思考一个问题,而不是单纯训练学生做题。教学中应注意融会贯通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内容,把握教材的精髓,选择少而精的具有代表性、扩展性、趣味性的问题,以便学生能充分发挥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还应注意启发式教学,问题提出来,不能学生回答问题刚出现困难就代学生说出“标准”答案,也不管学生想说的是什么,压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堂上呈现的只是教师在灌输、学生在机械操练。教师应认识到,教学中“教”是为了学生“学”,而学才是主体。学生不主动去接纳,缺乏创造性的“学”,教师是没办法包办的。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学习,不要怕学生出错,要相信学生是在不断“摔跤”的过程中学会“走路”的。当学生回答问题出现困难时,应先了解学生的想法,再决定如何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的答案。
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
前阶段,湖南卫视正搞一个多人多足比赛,方法是十人一组,两两把腿绑在一起,看哪一组跑得最快。这个比赛不仅要个人跑得快,更要十人步调一致,充分体现了小组合作的重要性。而我们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也要有这种合作精神,才能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遗憾的是,现在我们许多学生不知道合作,或者搞了个所谓的合作小组,却流于形式,效率不高。那么究竟如何进行合作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合理的分组。每组以4人左右为宜,为了课堂上小组合作交流的方便,可以前后位子4人一组。但要注意分组时的差异。不能成绩好的在一组,差的一组,而要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一个组里好、中、差学生都有。这样做有利于组内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每两个月还可以把位子调整一下,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的兴趣。同时每个小组设组长一名,最好是学习态度好,有一定合作创新意识的并且组织能力强的学生担任。
2 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歌曲《邻里之间》唱出了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中合作关爱的必要。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样对培养其人生观、价值观尤为重要。而合作学习则强调合作,关注小组的其他人,并且培养了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目前中小学教育竞争色彩很浓烈,学生视学校是一个竞争的场所,每个人都想胜过他人,这种竞争教育是把一个人的成功建立在他人失败的基础上的。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养成的是一种扭曲了的竞争意识和与之相适应的利己行为。而合作学习并不排斥竞争,但它是小组竞争、团队竞争,且将竞争与个人的活动兼容互补,相得益彰。这种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当然,合作的过程当中,学习好的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差的学生也要能很好地与他人交流,使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
当然,合作型学习能力的培养远不止课堂之内。伴随着新课改的继续,这种学习方式将会更多地凸现于课外。作为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业布置也是实施合作学习的重要一环。传统作业被视为课堂教学的延续,作业内容僵化,仅限于学科知识范围,远离社会、生活,注重形式规范,强调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典型代表是题海作业。新课程的作业已完全不再是课堂教学强化的途径,而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的重要内容,完成的方式也是协同合作而成。所以设计多样化、涉及内容丰富是对作业布置的新的要求,而这些作业过程需要学生密切合作。在教学“统计”这一章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家庭作业:你能想出何种方法来调查淮安市区高一学生的身高与体重情况?把全班分成四个小组,让他们自己合理分工,鼓励他们通过初中时的同学关系到其他学校走访、调查。此类作业已不再是个人能力能独立完成的,而需要同学以及朋友协同合作。
合作学习内涵广泛,课内课外无处不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及与社会之间广泛存在。作为中学教学,培养良好的合作型学习模式对教师群体而言同样重要。在新课标下,集体备课,发挥群体优势、资源共享十分必要。我们年级组的几位数学教师分别担任各个章节的教学设计,每个星期固定时间再集体教研、讨论,最后定下最优的教学方法与最佳的教案,从而使学生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接受的均是全年级乃至全校的最高水平的教学。这充分发挥了集体备课的力量。
三人行,必有我师。众人拾柴火焰高。这些谚语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合作学习既重要又必要。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不断学习,学会合作交流,教会学生合作学习。这样,我们的努力将会事半功倍。
(淮阴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一、师生合作的条件与实施的方式
1 优秀教师之所以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用所学数学知识在创设的情境中参与自由交流,主要原因是他们能够像对待朋友一样平等对待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之间是互相信任的朋友关系,教师既是良好的导师,能及时有效地提供帮助,又是一个热心、耐心的听众,还是一个谈得拢的朋友。而那些虽然尽心尽力创设情境,最终却不能调动学生参与到交流中的教学案例,并不是因为学生太差不能跟教师配合或是教师创设的情境太差,真正的原因是教师没有以一种平等关系对待学生。我们知道,在课堂上师生关系的主导者是教师。教师用什么态度对待学生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教师教学过程的参与。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能缓解学生内心的紧张,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例如:教师对一些“差生”比较漠视,从不或很少提问,不关注这部分学生,打击了这些学生的自尊心,进而打击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进取心,还会引起他们对教师和优秀生的不满、排斥。长此以往,将会影响整个课堂教学。
2 做学生的引导者、帮助者,而不是灌输者。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去思考一个问题,而不是单纯训练学生做题。教学中应注意融会贯通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内容,把握教材的精髓,选择少而精的具有代表性、扩展性、趣味性的问题,以便学生能充分发挥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还应注意启发式教学,问题提出来,不能学生回答问题刚出现困难就代学生说出“标准”答案,也不管学生想说的是什么,压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堂上呈现的只是教师在灌输、学生在机械操练。教师应认识到,教学中“教”是为了学生“学”,而学才是主体。学生不主动去接纳,缺乏创造性的“学”,教师是没办法包办的。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学习,不要怕学生出错,要相信学生是在不断“摔跤”的过程中学会“走路”的。当学生回答问题出现困难时,应先了解学生的想法,再决定如何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的答案。
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
前阶段,湖南卫视正搞一个多人多足比赛,方法是十人一组,两两把腿绑在一起,看哪一组跑得最快。这个比赛不仅要个人跑得快,更要十人步调一致,充分体现了小组合作的重要性。而我们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也要有这种合作精神,才能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遗憾的是,现在我们许多学生不知道合作,或者搞了个所谓的合作小组,却流于形式,效率不高。那么究竟如何进行合作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合理的分组。每组以4人左右为宜,为了课堂上小组合作交流的方便,可以前后位子4人一组。但要注意分组时的差异。不能成绩好的在一组,差的一组,而要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一个组里好、中、差学生都有。这样做有利于组内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每两个月还可以把位子调整一下,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的兴趣。同时每个小组设组长一名,最好是学习态度好,有一定合作创新意识的并且组织能力强的学生担任。
2 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歌曲《邻里之间》唱出了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中合作关爱的必要。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样对培养其人生观、价值观尤为重要。而合作学习则强调合作,关注小组的其他人,并且培养了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目前中小学教育竞争色彩很浓烈,学生视学校是一个竞争的场所,每个人都想胜过他人,这种竞争教育是把一个人的成功建立在他人失败的基础上的。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养成的是一种扭曲了的竞争意识和与之相适应的利己行为。而合作学习并不排斥竞争,但它是小组竞争、团队竞争,且将竞争与个人的活动兼容互补,相得益彰。这种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当然,合作的过程当中,学习好的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差的学生也要能很好地与他人交流,使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
当然,合作型学习能力的培养远不止课堂之内。伴随着新课改的继续,这种学习方式将会更多地凸现于课外。作为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业布置也是实施合作学习的重要一环。传统作业被视为课堂教学的延续,作业内容僵化,仅限于学科知识范围,远离社会、生活,注重形式规范,强调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典型代表是题海作业。新课程的作业已完全不再是课堂教学强化的途径,而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的重要内容,完成的方式也是协同合作而成。所以设计多样化、涉及内容丰富是对作业布置的新的要求,而这些作业过程需要学生密切合作。在教学“统计”这一章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家庭作业:你能想出何种方法来调查淮安市区高一学生的身高与体重情况?把全班分成四个小组,让他们自己合理分工,鼓励他们通过初中时的同学关系到其他学校走访、调查。此类作业已不再是个人能力能独立完成的,而需要同学以及朋友协同合作。
合作学习内涵广泛,课内课外无处不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及与社会之间广泛存在。作为中学教学,培养良好的合作型学习模式对教师群体而言同样重要。在新课标下,集体备课,发挥群体优势、资源共享十分必要。我们年级组的几位数学教师分别担任各个章节的教学设计,每个星期固定时间再集体教研、讨论,最后定下最优的教学方法与最佳的教案,从而使学生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接受的均是全年级乃至全校的最高水平的教学。这充分发挥了集体备课的力量。
三人行,必有我师。众人拾柴火焰高。这些谚语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合作学习既重要又必要。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不断学习,学会合作交流,教会学生合作学习。这样,我们的努力将会事半功倍。
(淮阴师范学院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