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实施史料教学的几点思考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y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50、60年代,英国学校历史教育为摆脱教育危机进行改革,提倡一种新的历史教学模式——史料教学,李稚勇老师认为史料教学“即把史料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及探究历史的证据,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一、教师要提高自身收集、解读、甄别史料的能力
  在历史课堂上运用史料教学法对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组织能力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课前要花费更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相关的史料进行收集、消化和再编制。在课堂上要求教师有很强的控制和驾驭能力,而这又是以教师广博的学识水平,从而有较高的威信为前提的。所以史料教学法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特别要增强自己对史料的解读、甄别的能力。史料浩如烟海,有真有伪有半真半伪、有偏有全、有粗有细,这都需要我们细细分辨,才能更好地推动史料教学的开展,才能使自己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有效的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
  二、教给学生如何收集、解释、甄别史料的方法
  史料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利用史料来理解过去并重构过去。让学生与无法经历、不可实验的过去发生联系,进行思考和讨论,进而理解、感悟历史,成为自己宝贵的“人生经历”,达成学科知识与个体生命协同发展的目标。所以,我们要避免将史料教学运用到一个错误的方向,即把史料教学嫁接在传统教学的理念之上,不能把利用史料进行教学当作强化学生记忆史实的手段,不能简单的将史料作为佐证课本结论正确的补充材料。我们要教给学生如何收集、解释、甄别史料的方法,要给学生时间和空间去寻找史料,要给学生提供尽量多角度的史料甚至相互矛盾的史料,要告诉学生如何去甄别史料的真伪,要指导学生如何去评估史料的可信度。比如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如何避免传统的贴标签式的教学呢,那就不能根据课本的定论去寻找佐证的史料,而是应该提供各个角度的史料给学生,教给学生把历史人物放到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评价的方法;告诉学生如何正确处理时代与个人的关系;还要让学生学会分阶段进行评价、从评论者的价值取向去分析史料的倾向性等等。这样的史料教学才有意义,才能到达培养学生独立人格的要求,才能使学生在对历史学科的学习、理解、感悟的过程中达成学科知识与个体生命协同发展的目标。
  三、避免忽略学生的接受性学习
  历史现象复杂多样,而学生的人生、社会阅历还比较浅薄,所以史料教学另一个需要注意避免的错误是: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忽视教师讲述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事实上史料与历史知识是互相依存的,必须拥有相关的历史知识才能顺利展开史料教学的活动。教师和学生应该在其各自的角色中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作用,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与解惑,切实实现史料教学中师生积极的交互性影响与作用,
  四、多层次设计,面向尽可能多的学生
  史料教学法不像传统的直接讲授式教学,而是需要学生自己去收集、解读、甄别史料和构建知识,这对于学生要求比较高,需要学生有较强的探究能力和分析能力,如果对于探究能力和分析能力不够强的学生,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引导,否则学生可能因为不适应这种教学法而失去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另外对于这种要求学生比较自主探索的教学法,有可能在课堂上就总是几个学生积极的提问和思考,而其他的学生可能就会依赖于这几个表现积极的学生的回答,这样就会造成只是少部分学生的发现。所以需要教师要设计多层次的要求,面向尽可能多的学生。
  赵亚夫教授在《追寻历史教育的本义──兼论历史课程标准的功能》一文中说“历史教学具有开放的、民主的性格。它是一门学会思考的学科,是养成现代公民素质、素养的学科,而非驯养或教化的学科。因此,观点的‘种植’靠的是自觉、主动的学习,而不是灌输。灌输的最大危害就是剥夺了学生的思考权利。”史料教学法强调的正是还给学习者的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权利,应该加强这一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总结,以便更好地实施,使学生在对历史学科的学习、理解、感悟的过程中达成学科知识与个体生命协同发展的目标。
  责任编辑邱丽
其他文献
教育是民生问题,更是发展问题。深圳在打造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征程中,早已将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确定为重要战略。那么,教育该如何发展?教师如何定位?学校应具怎样的形态去培养未来人才?上述问题没有统一答案,但那些极具前瞻性和使命感的学校和个人已在路上,上下求索,负重前行。位于深圳南山区的南山实验教育集团(下文简称南实集团),可算作其中的一员。  一、卓越发展,“翻转课堂”接轨未来  课堂,是学校教育
问题引导学习是指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它强调把学习置于有意义的情境中,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合作来解决真实性问题。学生通过问题来与教师、学生之间进行语言知识信息输出、交换,从而达到掌握、运用语言知识,并且在这过程中能培养学生发现、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创设英语氛围,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英语是一门语言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设使用语言的
在广州市教育局与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的精心组织下,本人2015年参加了广州市第五期卓越中学校长培训班跟岗学习,圆满完成了省内、省外共3所品牌特色学校的跟岗学习及省内外8所学校的互访活动,所到学校办学特色鲜明,南北融合,深受启迪。  一、鲜明的品牌风格,引领学校走特色发展之路  一所学校必须要有自己的办学思想体系,它不仅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思维结构,指导学校的办学方向,定位学校的品牌形象
好奇、好探究、好秩序、好分享既可以看成是孩子的四大天性,也可以看成人们探究未知世界的四个过程。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的教学中,要保护孩子的天性,根据学生的天性,突出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的问题性、活动性、综合性等特点,凸显学用相融。  一、善用好奇心,以“问题性”突出“以用促学”  (一)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  教师要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身边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明确规定九年的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45万字。“热爱读书,每天阅读,养成习惯,坚持终生。”这是我们指导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时提出的核心目标。因此,单单靠教材中的有限的阅读材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采取“课外阅读指导三部曲”来达到这个核心目标:  第
随着2009年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会议的召开,倡导环保节能,减少碳排放,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方式越来越受到关注。因此,让低碳教育走进校园文化,走进课堂就显得尤为重要。小学科学课程作为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应率先提倡低碳教育。  一、科学课堂教学是渗透低碳环保教育的主要阵地  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学科,教材中的生命世界、地球與宇宙都是与人类紧密联系,其中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资源的利用与
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感悟、体验与学习过程之后结出的“果”同樣重要。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更要在认知、情感、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每个学生都是人格独立、个性丰富、思维活跃的个体,灌输型的教学很难适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型课堂,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浪潮呼唤“感悟”型的教学。  一、问题导学,在挑战中感悟  学生没有迸发出思维火花的数学课不是一节好课,因此教师必须以问题为引领,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不断
新课改以来,小学英语的课堂教学有了非常大的创新与进步:能用全英文课堂教学,配有精美的课件,能开展热闹多样的活动。但是,一节课下来,总觉得缺点什么,少了灵动、生动和深度。究其原因,这跟教师的教学活动中的提问策略有很大关系。巧妙应用提问,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了学生积极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展现了教师行云流水的教学艺术,令人拍案叫绝。  一、善用提问激发兴趣  小学生有渴望新知,爱好表现的特点,善
“亲社会行为”通常指人们符合社会期待的积极行为 。“亲社会行为”亦称“利他行为”。与“反社会行为”相对。对他人或社会有益的、能够带来积极影响的助人行为、利他行为 或其他更为广泛的行为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其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对幼儿身心健康和其他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在我们日常的教育工作中,常常遇到各种各样的孩子,他们有时候的行为表现常常令我们头疼、抓狂、愤怒到不知所措,对他们有付出有说教,但很多时候却收效甚微,有时甚至成为彼此心灵的伤害。浩,就是一个这样的孩子。他多动且自控能力弱,父母离异。他会在课堂上随意走动,随意地发出各种怪叫引人注意,有时甚至会躺在地上打滚。  自从接触了萨提亚的冰山理论后,让我找到了与孩子们相处的方法,也能更好地察觉、倾听、接纳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