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专业本科生课程体系及田野考古学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

来源 :历史教学·高校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kingzx61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以吉林大学为例,分析了高校考古专业本科生普通教育课、学科基础课、考古专业课三个基本课程模块的构成,以及考古专业课中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专业特色课、专业拓展课、专业实践课等五种不同类别课程的设置情况,展示了吉林大学考古专业本科生课程体系的基本架构。同时,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學管理、教学原则、教学效果等五个方面,总结了《田野考古学》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建设经验和管理模式。
  关键词 吉林大学,考古专业,《田野考古学》,国家级精品课程
  自历史学门类之下新增设了考古学一级学科之后,国内许多原来设有历史学专业的高等院校,陆续开设了考古专业,并且已经开始招生。这些学校面临的两个最现实也是最直接的问题,一是师资,二是课程设置和建设。解决前一个问题的最好办法,是逐步引进国内外优秀考古人才和接收考古专业优秀博士毕业生。后一个问题,则应通过有效借鉴和学习已有高校考古专业课程设置和建设方面的成绩和经验而加以解决。
  吉林大学考古专业创办于1972年,现已建设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人才培养基地,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考古专业本科生基础课《田野考古学》曾先后获得过国家级和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并连续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和“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本文将以吉林大学考古专业为例,就考古专业本科生课程体系建设和《田野考古学》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两方面,谈一点认识和理解,希望能对促进考古专业课程发展和办学水平有一定帮助。
  依据刚刚调整的《吉林大学2013版本科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吉林大学考古专业本科生的课程设置,可按内容的不同区分为三个大类。
  第一类是普通教育课,也可叫做“通教课”,共10门。这类课程是按照国家教育部的意见和要求,针对全校各专业本科生统一进行安排的。包括:(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3)中国近代史纲要,(4)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5)形势与政策,(6)体育I—IV,(7)军事理论,(8)大学英语BI—IV,(9)大学计算机基础,(10)多媒体及网页制作与应用。
  开设这类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政治军事素养、体能、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第二类是学科基础课,也可叫做“平台课”,共9门。这类课程的设置,突出地体现了以“大史学”为背景,培养考古学专业人才的理念。包括:(1)中国古代史,(2)世界古代史,(3)文史工具书举要,(4)中国历史文选,(5)民族学概论,(6)文物学概论,(7)博物馆学概论,(8)文化遗产概论,(9)文物保护政策法规。
  其中《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文史工具书举要》和《中国历史文选》,是吉林大学考古专业自创建以来一直开设的基础平台课。1985年成立博物馆专业并开始招生以后,新增加了《博物馆学概论》和《民族学概论》两门课程。
  从教育部将原“博物馆专业”调整为“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并在历史学门类之下新设了“文物保护技术专业”之后,加之“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事业越来越得到国家的重视和学界、社会各界的认同,吉林大学又在2013年重新修订的考古专业本科生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中,新增加了《文化遗产概论》《文物保护概论》和《文物保护政策法规》三门学科基础课,目的是将考古学纳入到文物保护或文化遗产保护体制之下,将考古专业的人才培养与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联系起来,充分发挥考古学在文物保护中的作用。
  第三类是考古专业课,共36门。其中包括专业基础课9门,专业技术课4门,专业特色课15门,专业拓展课5门,专业实践课3门。
  9门专业基础课中的《旧石器时代考古》《新石器时代考古》《夏商周考古》《秦汉考古》《魏晋隋唐考古》和《宋元明清考古》,往往被称为中国考古学的“六大段”,是考古专业必设的专业基础课。另外三门是专业基础课中的理论课,分别为《考古学导论》《考古学史》和《田野考古学》(理论)。
  4门专业技术课中,《考古绘图》《考古摄影》和《考古测量》是三门传统课程。20世纪90年代之后,新增加了自然科学方法在考古学中的应用课,简称为《考古科技》或《科技考古》。
  专业特色课也可以理解为优势课,每个学校都应该有自己的专业特色课。吉林大学考古专业开设的15门特色课程,是由学校所在地域、教师科研取向、学科交叉优势三方面因素决定的。具体说来,主要是以《汉以前东北考古》《高句丽渤海考古》《辽金考古》《北方民族考古》4门课程为代表的“地域特色考古课程”,以《世界史前考古》《西亚考古》《西伯利亚考古》《日本考古》和《朝鲜半岛考古》5门课程为代表的“外国特色考古课程”,以《体质人类学》《中国古代人种研究》《分子考古学导论》《生物考古学概论》《动物考古》和《植物考古》等6门课程为代表的“生物考古特色课程”。吉林大学考古专业的这三类特色课程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在全国高校均处于领先地位。
  专业拓展课是为本科生开设的选修课程,不受门数限制,往往根据教师的科研成果和意愿而定,目的是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专业兴趣。吉林大学考古专业能够保持住多年连续开课的选修类拓展课程主要有5门,分别为《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古代青铜器》《中国古代冶金史》《中国古代玉器》和《中国古代陶瓷》(陶瓷考古)。
  专业实践课是人才培养的“生命线”,特别是对于实践性很强的考古专业,显得尤为重要。除了本科生的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之外,吉林大学特别强调《田野考古学》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因为田野考古是考古学诞生的标志和学科发展的基础,因此考古专业的人才培养能否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田野考古学》这门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和实践指导水平。
  在由“通教课系列”“平台课系列”“专业课系列”构成的考古专业本科生课程体系当中,学时和学分的分配比例是:课堂教学的总学时数为2416,总学分数为151。实践教学的总学时数为田野考古实习一个学期,连同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在内,总学分数为29。按照吉林大学的要求,考古专业本科生在校四年当中,能够修满160学分即可毕业。   田野考古学,是高校考古专业本科生课程设置和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吉林大学自创办考古专业起,就始终坚持把《田野考古学》作为本科生基础课教学的重点,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目前已将其建设成了“国家级精品课”(2004年)和“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013年)。通过多年的教学设计和实践探索,该课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凝练了鲜明的特色,保持了领先的地位,形成了具有五方面特点的田野考古教学模式。
  第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内容
  考古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将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应用于实际考古操作,是田野考古教学的基本内容,其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使学生在掌握考古学基本理论的同时,能达到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因此,《田野考古学》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安排,主要体现了一个思想、两个阶段、三个环节的特点。一个思想指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两个阶段指的是基础实习和毕业实习,三个环节指的是考古发掘、资料整理和报告编写。
  第二,循序渐进、教导结合的教学方式
  基础实习的教学内容主要以发掘训练为主,重点学习考古层位学原理及田野发掘的基本程序与操作技能。教学主要采用重复循环逐步深化的方式进行,一般是以一个探方的发掘作为一个学习过程,这种过程至少需要重复三次以上。
  第一个学习过程重点突出一个“教”字。在学生对考古发掘完全处于陌生的情况下,由指导教师系统讲解层位学的基本理论,探方发掘的基本原则和实际操作的具体要求。同时,亲自动手为学生布置探方,指导学生如何区分堆积的颜色,怎样判断堆积的早晚。结合发掘中出现的实际情况,为学生现场演示、清理各类遗迹和遗物应该注意的具体问题。示意学生如何客观、全面、准确、及时地做好各方面的文字记录、绘图记录和照相记录。通过这一过程的训练,使学生初步掌握考古发掘的基本程序和操作技能,从而为下一个过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个学习过程重点突出一个“导”字。探方发掘始终坚持以学生实际操作为主的原则,教师只是对发掘中出现的一些重点、难点和疑点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从而培养学生判断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最终达到能够独立操作并完成探方发掘的水平。
  第三个学习过程主要突出一个“考”字。教师根据田野考古教学的考核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操作情况,对每一个学生进行严格的现场考核,同时结合学生的笔试结果,最后给出基础实习的总成绩。
  毕业实习的教学内容以资料整理和编写报告为主,重点学习考古类型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教学一般采用系统整理和研究一批发掘资料的形式进行。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文字图表资料的核实和破碎陶器的拼对、编号以及大量实物资料的统计、分类入手,对已有的发掘资料进行时空关系和文化特征方面的研究,并在完成各类资料卡片制作的基础上,写出客观、翔实的考古发掘报告,最后以答辩的形式给出毕业实习成绩。
  第三,规范化、制度化的教学管理体系
  在长期的田野考古教学实践中,吉林大学考古专业不仅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在加强田野考古规范化、系统化、制度化方面形成了一整套具有鲜明自身特色的教学理论和管理制度。
  为达到标准化教学,讨论制定了《田野考古学教学指导书》和《田野考古学教学大纲》,并率先编写出了国内第一部《田野考古学》教材。为了客观、公平、准确地考察学生的真实成绩,制定了科学的《田野考古学教学考核规则》。
  在工地管理方面,建立健全了《田野考古发掘工地队长责任制条例》,明确规定了队长的责任范畴。同时,为了保证出土文物的安全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严格制定了《文物库房管理规则》。在学生管理方面,要求学生必须严格遵守工地作息时间和《学生实习守则》。
  严密的教学体系和科学的管理办法,不仅保证了田野考古的教学质量,得到了国内专家的充分肯定,而且有相当一部分还被吸收到文化部文物局颁发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当中,在全国考古工地加以实施和推广。
  第四,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如何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是高校普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吉林大学考古专业教师在实习期间一方面加强实践教学,同时也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方面的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考古实习多在偏远的农村,条件十分艰苦。长期的野外学习,往往容易使学生在情绪和专业思想上产生较大的波动。但是在劳动强度大,生活困难多,文化活动少的情况下,教师以身作则,始终坚持把专业教育和思想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教学上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工作中教师时刻注意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树立热爱考古、遵守职业道德的思想和情操。生活上主动关心同学,尽量为学生解决生活上的困难,改善工地的卫生、食宿条件,适宜地开展一些小型多样的娱乐活动。由于教师始终与学生保持着一种“师生 朋友”的双重关系,因此,既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問题,又能有的放矢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第五,教学、科研与师资队伍建设相统一的实践效果
  在国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下,吉林大学始终坚持以基地的形势进行田野考古学的实践教学。自20个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在山西晋中、河北蔚县、黑龙江肇源、辽宁彰武、重庆奉节、内蒙古赤峰、吉林大安等地建立了田野考古教学基地。这种以基地形式进行田野考古实践教学的做法,取得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师资队伍建设三方面互为统一的实践效果。
  吉林大学考古专业培养出的学生普遍具有经验丰富、功底扎实、学风严谨、敬业求实的特点。在近年高校考古专业普遍面临学生分配困难的情况下,仍有许多科研机构主动上门表示愿意长期接受我们的毕业生,这表明吉林大学的田野考古教学质量得到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认可。
  在搞好田野考古实践教学的同时,吉林大学考古专业十分注重将教学与科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仅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而且在许多方面填补了国内考古发现和研究的空白。
  在老教师的关怀、扶持和培养下,吉林大学通过田野考古实践教学锻炼出了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年轻化师资队伍。他们普遍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崇高的敬业精神,在教学和科研两方面均显示出了较强的实力。
  总之,吉林大学的《田野考古学》课程建设,不仅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而且引起了国内专家和同行们的高度重视,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和兄弟院校的充分肯定和一致好评,形成的标志性成果具体可概括为: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编写了一部高质量的本科生教材,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教学成果和研究成果,锻炼了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师资队伍,获得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三位一体的实践效果,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田野考古教学体系。该课程的建设,不仅达到了国内高校田野考古教学的一流水平,而且具有较高的示范性和推广价值。
  【作者简介】 赵宾福,男,1963年生,黑龙江省宾县人,吉林大学文学院考古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考古学、文化遗产、文物保护。
  【责任编辑:全骜颉】
其他文献
1932年8、9月间,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罕见的丰收盛况,但是由于当时粮价下跌太多,农民增产却反而减收,粮食出卖的价格连成本都不够,形成了“丰收成灾”的奇怪现象。当时很多的文学作品都以描述农村经济的破产为主要内容,比如我们比较熟悉的《多收了三五斗》(叶圣陶)、《秋收》(矛盾)、《丰收》(叶紫),都“不约而同地反映同一种社会现象,表现相同的主题”[1],从侧面表现出粮食跌价对农村经济的严重破坏。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在中国崛起语境下,有着多元文化传统的加拿大的对华反应及其对中加关系的影响。中加两国在许多国际和地区问题上有着相同或相似的看法,但在新形势下也曾一度出现了不和谐甚至是冲突和隔阂,毕竟两国关系离不开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加拿大国内对中国的外交态度形成几种不同的反应,其中理性派逐渐占据了上风,也预示着中加关系的良性发展态势。  [关键词]中国崛起,加拿大对华反应,国际语境,理性派  [中
[摘要]“乡”最早出现于甲骨文和陶文中,反映了具有浓厚血缘特征的亲族关系。随着阶级社会的发展和基层组织体系的完善,“乡”逐渐演变为一级重要的基层行政组织,并突破了国野制度的限制和血缘关系的束缚。至春秋战国之际,乡制在各诸侯国中得以普遍的确立。“乡”的发展演变是研究和探讨先秦时期基层组织管理体系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剖面。  [关键词]乡,先秦时期,基层组织,血缘组织,地缘组织  [中图分类号]K23
[摘要]在以往有关俄国早期政党问题的研究中,少数民族政党问题始终是一项空白。少数民族政党是俄国最早成立的政党,他们高举民族复兴旗帜,在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与全俄政党相比,少数民族政党的形成与发展具有自己的特点。  [关键词]俄国,少数民族,政党,沙文主义,民族解放  [中图分类号]K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7-6241(2008)10-0030-05    一、少
据工信部最新统计,今年一季度,我國软件业完成软件业务收入14755亿元,同比增长14.4%,增速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全行业实现利润总额1930亿元,同比增长13.3%,增速同比提高2.5个百分点,比前两个月提高6个百分点。软件业实现出口123.3亿美元,同比增长4.6%,扭转前两个月负增长局面。其中,外包服务出口增长7.2%,嵌入式系统软件出口增长2.7%。我国软件业从业平均人数612万人,同
IT现代化不仅仅需要用新技术取代旧技术。它们还需要一个细致入微的策略,在考虑业务需求和目标的同时,还要考虑技术能力。  两年前,位于弗吉尼亚州诺福克的医疗机构 Sentara Healthcare开始了他们的数字化转型之旅,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为患者和提供商创造更好的体验和结果。  为了实现转型,这家非营利组织的高级副总裁兼首席信息和创新官Michael J. Reagin认识到,他们有必要抛弃已
延安时期,毛泽东曾送给罗瑞卿两句话:“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罗瑞卿认为是表扬他,意为“官清如水”。1965年罗瑞卿挨整时又想起这两句话。毛泽东送他这两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水清”“至察”非指为人的清与浊,而是指对人的宽与严。罗瑞卿是“性严急”,“严急”如果只是在工作方法上,至多搞不好同志关系,但和阶级斗争联系起来,问题就不一样了。“二陈事件”就是典型的例子。陈泊,毛泽东称其为福尔摩斯。1
[关键词]学术型课堂,华盛顿,选修,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6)03-0010-05  人物是历史的主人。追踪历史人物的嘉言懿行,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能还历史以“人”的主体地位,让“人”的历史激发并引导“人”的发展。为此,本文拟从“学术型课堂”的视角,探讨“评说华盛顿”的选修教学,旨在改变当下课堂教学浮于表层的现状,实现选修模
[摘 要]清光绪年间朝鲜平壤开港事件的发生,并不是清政府控制朝鲜和朝鲜反控制的外交意愿的体现。推动平壤开港的动力来自朝鲜政府雇佣的“洋顾问”,相反中朝两国对平壤开港设关反应冷淡。朝鲜国内财政危机,朝鲜对黄海、平安两道经济发展的认识以及清日在朝鲜的竞争等,这些因素交织杂糅,决定了朝鲜政府、清政府在平壤开港问题上持消极态度。   [关键词]平壤开港,朝鲜政府,袁世凯,洋顾问   [中图分类号]K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