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导和谐”:追求优美教育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guo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者:王校长,您好!我们知道您在2000年就开始进行“学导和谐”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了。2002年,您的课题研究成果荣获河南省教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其中的研究成果《“学与导和谐发展”教学模式例谈》也已刊载。作为一名教学研究者,您的这一成果在课堂教学方面有什么独特之处呢?
  记者:请您谈谈“六步作文”教学模式与常态的作文教学有什么不同。
  王思明:小学“六步作文”教学模式是在旧有的作文教学基础上的创新。旧的作文课是按照课表安排,一周连上两节作文课,根据教材的编排和教学进度,两周进行一次单元作文训练,第一周主要是作文指导,第二周主要是作文讲评。小学“六步作文”教学模式虽然也是跨时两周,共四课时,但重视了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自主完成作文、独立修改和相互交流的能力,重视了加强练写,使教师认识到讲评课比指导课更重要,并对每一步给予了时间的限制,同时提出了具体的教学目标,
  小学“六步作文”教学模式教师使用起来并不生疏,通过努力可以做到,并且能够尽快扭转作文教学中随意和盲目的教学行为,能快速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记者:在作文批改上,我知道你们还进行了有效的改革,如培训“小老师”,这样做效果如何?
  王思明:“小老师”批改作文效果显著。一是培养了学生习作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参与习作批改的积极性,提高了广大学生的习作兴趣;二是提高了学生习作批改的能力,“小老师”通过批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评赏的能力越来越高,“小老师”批改习作的正确率也逐步提高,一些“小老师”还创造性地设计了富有个性、激励性的批语和评语;三是学生自觉修改习作的习惯正在形成;四是通过习作批改实验,学生的习作能力正在得到逐步提高;五是习作批改实验在帮助学生习作能力提高的同时,也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批改的工作量。
  记者:2005年,您担任焦作市实验小学校长之后,以“学导和谐”的教育理念引领大家走在教育改革的前沿,您提出的“书包不回家”使人耳目一新。您是如何打造优质高效的课堂来保证“书包不回家”的实施呢?
  王思明:应试教育下,老师和家长都在追求孩子的学业成绩,老师们希望孩子能拿出尽可能多的家庭作业时间,去做自己所授科目的习题;家长们希望老师能留足家庭作业,以保证孩子的学业成绩。老师不留作业,家长索性自己留,生怕孩子跟不上。就这样,你留一些,我留一些,留给孩子的家庭作业量一直居高不下,学习成了一种负担,一些孩子甚至出现了厌学情绪。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提出了“书包不回家”。“书包不回家”不是没有作业,而是作业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作业形式更加灵活多样,作业要求更加具有针对性,让孩子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如进行课外阅读,参加特长训练,做家务劳动。实践证明,要想“书包不回家”,前提是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方法上力求突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习惯和能力,书本上的知识技能让孩子在学校就学会,并进行练习和巩固。   为确保改革的稳步推进,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
  一是多方位提升教师素质。打造高效课堂,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在分批把教师送出去学习的同时,我们坚持开设青年教师研修班,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实行“教育日记”制度、听课制度、课外辅导制度等;在深入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完善了“学导和谐”教学模式,形成各自的高效课堂教学特色;通过试学、导学、活学,讲练结合,让孩子在学校学会、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二是打造优质高效的课堂。对于教师来说,必须进行一场自我革命,在课堂上下硬功夫,提高课堂上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要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备课要更细致,考虑要更全面,课堂上要更加关注学生,不断根据学情调整教学预案,绝不能把课堂的东西留到课下去补。尽量做到“堂清”,对当堂完不成学习任务的学生,教师要利用自习时间对这部分学生重点指导,争取“日清”。
  三是听课补给营养。听课制度被我们学校的教师喻为“最补营养的制度”。名师上引领课,骨干教师上示范课,青年教师上过关课,每周二、三、四进行校长“点课”、校领导和家长“推门听课”。其中,校长随机点课,点到哪个教师,哪个教师就要准备第二天上公开课,由全校所有同科目的教师共同听课、评课。比如,教导处主任杜燕楠已在学校工作了8个年头,上过过关课,被家长推门听过课,也与其他教师一样,常被校长点课,经历过“冒汗”的评课过程。之所以说“冒汗”,是因为我们学校的评课,几乎只评不足。从授课教师的精神状态到语调语气,从教师的板书到教具的使用,甚至语速和语言习惯问题的克服,观课教师都会“斤斤计较”,而被“炮轰”的问题,也迫使执教教师一一对照,举一反三。就这样,我校教师在讲台上实现了成长,在鞭策中蜕变,破茧成蝶。
  四是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学校不断完善制度,将自习时间定为40分钟、50分钟、60分钟三个时间量,分别在低、中、高年级中实行。同时,每班发放5个“书包回家卡”,让个别学困生以及生病缺课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加强学习。如王文霞老师是我校五(一)班班主任,在经历过这场教学改革后,她成长为省级名师、骨干教师、中原名师培养对象。她认为,“书包不回家”助推了高效课堂,助推了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防止了教师用更多的家庭作业去弥补课堂的不足。
  伴随着高效课堂的大力推行和“学导和谐”教学模式的深入研究,我校的省市名师、骨干教师不断涌现:省市名师、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达81人,获国家、省、市优质课一、二等奖的达85人次,占教师总数的98%。“书包不回家”还促使学生在市艺术节、经典诵读、校园集体舞、篮球、足球等多项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记者:实施“优美教育”,“美”在“和谐”,“学导和谐”在您的学校又有了新的内涵和外延。能谈谈你们学校是如何“和谐”发展的吗?
  王思明:我认为,首先应该让美的环境感染学生。走进我们学校,每处风景都在诉说美的故事。为让优美浸润到孩子们的呼吸中,学校建设了新奇有趣的绘本墙、充满灵性的童诗壁、琴棋书画的庭院文化、诗词歌赋的走廊文化等;开发了校本课程《古诗词300首》《3000汉字天天练》,引领孩子传承经典文化;开发了《树课程》,让学生感悟校园文化;开发了《国医启蒙》课程,让学生沐浴中医文化……
  “优美教育”不只是创造校园环境的美,我们更注重培养“优于学、美于形”的优美特质学生。优于学,就是优从学中来,成绩优、读书优、特长优;美于形,就是美到形中去,健康美、文明美、劳动美,让优美成为我校学生的特质。
  抓教学改革,促教师专业素质提升,推行“学导和谐”教学模式,我们学校通过创建优美课堂实现了学生的“成绩优”。
  为了培养学生特长,学校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开设了78个社团。全校学生每周三放学后参加一次特长训练,部分学生每天下午都要参加特长训练。学校开展了12个主题活动月,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进行适合自己的特长展示;每学期末,社团教师根据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进行评价,实现了学生的“特长优”。
  我校的孩子特别喜欢看书。放学后,他们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课外阅读上,涉猎也很广泛,有古典文学、现代小说,还有自然科学等,读书时孩子们最享受。孩子们通过阅读展示课、国旗下演讲、课前演讲一展阅读风采,实现了学生的“读书优”。
  在我校,“和谐”“优美”蕴含在校园里的一花一草一木中,彰显在师生和家长的一言一行中。我校也逐步成为了具有优美教育特色的学校,荣获了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国家级消防安全教育示范学校、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先进集体、全国新教育实验优秀实验学校、省学校文化建设百佳学校、省文明学校等多项荣誉称号,成长为省市的窗口小学、示范小学。
  记者:感谢您为我们分享了您的教育教学改革与成果!祝愿焦作市实验小学明天更美好!
  责任编辑 郝 波
其他文献
我在带师范生实习时,翻阅一些小学生的作文,一个孩子在作文里写下“走进趵突泉公园,看见趵突泉里全是水”,教师在旁边批注“废话”。起初看到这句话我也觉着很滑稽:趵突泉里没有水还叫趵突泉吗?其实仔细想来,这还真不是废话。  “趵突泉里全是水”这是一个第一次游览趵突泉公园的孩子的最新鲜的发现、最惊奇的感受:趵突泉里这么多水,全是水,没有石头,也没有杂草,和郊外的小河不一样;趵突泉公园里到处是水,和植物园、
【背景阐述】  在海边的一所农村小学,省级重点课题研讨会的现场,《感动父爱》的观摩课正在进行。一个深沉的话题展开,一种不易被人留意的感情被激起,孩子们渐渐地哽咽了,来自全省各地听课的教学行家也被深深地打动了。是什么让孩子如此沉醉?是什么能产生如此动人的共鸣?让我们一起走进著名导演谢晋的母校——谢塘镇小学,走近一种新型的作文教学——影视作文。  【影片简介】  这是一部叙述一群智障儿童的故事片。男主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统编本教材中出现了《和大人一起读》和《快乐读书吧》两个全新的栏目,体现了统编本教材“提倡亲子阅读,倡导大量阅读,加强课内外沟通”的编写思路,直指课标中关于课外阅读的要求。北京大学中文
作为医生,他再忙都会留出每周两个半天的门诊时间,治愈了许多内分泌方面难以治愈的疑难杂症,被病人当成良医益友。  作为学科带头人和科主任,他使原科室迅速发展成为山东省内分泌代谢疾病临床、科研和教学中心,在全省内分泌专业的发展和学科建设中发挥着龙头引领和指导作用。  作为博士生导师,他教书育人,几十年来培养了近百名研究生,现已成长为各自岗位上的骨干。  他精勤科研,针对脂毒性提出预防糖尿病策略,有效提
有人迷恋茉莉的芳香,有人倾慕玫瑰的典雅,但我对桂花却有着独特的情愫。这不仅在于桂花有着独特的芬芳,更在于它带给了我新的成长空间。在那个桂花飘香的日子里,我加入了“张玲名师工作室”,相识了师傅和工作室里的一群“女将”。  第一次见师傅,是我刚参加工作那年。在一次演讲比赛上,得知她是清溪小学副校长,很诧异:副校长也来参加这样的演讲比赛?这令我心生敬意。一晃8年,却是那样机缘巧合。当学校教务主任打电话问
雷夫火了,在中国。北京、上海等地都曾出现过他讲学的身影。因为金钱和时间的原因,很遗憾我没能亲临现场目睹其庐山真面目。但是,也不甚遗憾,因为他的精彩都浓缩在一本书中——《第56号教室的奇迹》。也是这本书,让更多的中国教师认识了他。  有人从书中看到了雷夫的奇迹,一个类似于棚户区的杂牌班在他手里一年,就能全程排演莎士比亚名剧;有人从书中看到了雷夫的疯狂,没有节假日、不分上下班、每天早来迟走……  那么
小学阶段要求阅读200多篇课文,从文体看,大部分都是叙事性作品,文质兼美。那这类课文该怎么教?  《天火之谜》和《诺贝尔》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材中同一单元的两篇课文。细读之后发现,它们在叙事表达、内容安排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两篇课文都描写了一位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和他们的重要发明:《天火之谜》介绍了富兰克林以及他的风筝实验;《诺贝尔》从诺贝尔奖的由来写到了诺贝尔和他发明炸药的经过。如何引领学生展开学习,
【教材简析】  《落花生》是著名作家许地山的一篇叙事散文。全文一共有15个自然段,以落花生为线索,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本文采用的是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由浅入深,以小见大,借花生这一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物,解读出做人的深奥道理。这既是本文的写作特点,又符合本单元所提出的新的学习要求——“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情感的方法”。学习本文对于学生学习如何做人有
一、从分层解题到导入课文  师:这是什么字?  (师课件出示:球)  生:球。  师:我们把它送进田字格。左边是——  生:王字旁。  师:王字旁只是它的小名,它的学名叫斜玉旁,带有这个偏旁的字都跟玉石有关。右边是——  生:求。  师:你知道哪些“球”?  生:篮球、足球、网球、乒乓球……  师:听说过这个神奇的球吗?(板书:地球)我们人类就生活在地球的——  生:中间。  师:地球的中间可无法
前段时间,许多媒体都在推究一个问题:时间都去哪儿了?这一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共鸣。是啊,时间都去哪儿了?回想自己在高校工作已32年,教过的学生难以计数。作为导师,所指导的硕士研究生大概有百余人,指导的博士研究生也有十多人。我的时间就在这教书、指导学生、学术研究中悄悄地溜走了。回想起来,既感到欣慰,也让人感慨。  在我所指导的众多的硕士研究生中,冯永给我的印象是最深刻、最美好、最难忘的学生之一。他上课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