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精神生产的几个理论问题

来源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jspa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精神生产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 ,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的基本内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精神生产既要注重经济效益 ,更要注重社会效益。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一样 ,是通过一定的生产方式实现的 ,精神生产方式包括精神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之间 ,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精神生产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起着巨大作用。因此 ,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必须重视精神生产问题 : Spiritual production is an important category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s well as the basic content of human social production. Under market economy, spiritual production should not only pay attention to economic benefits, but also pay attention to social benefits. Like the material production, spiritual production is achieved through certain modes of production. The modes of spiritual production include the relations between spiritual productivity and spiritual production. Between spiritual production and material production, there are interdependence and mutual restraint relations. Spiritual production plays a huge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material civilization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Therefore, we must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issue of spiritual production in carrying out the socialist material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其他文献
市场经济和道德具有异质性特征,前者以物质交往为核心,是通过可计量的“物”来衡量世界的物质逻辑模式,后者则以精神性超越为标志,构成人的内在的、超越性的本质。社会主义市
从辩证逻辑视角出发,对无穷集合论的基本思想、认识论背景、悖论表现形式、矛盾消除方案及悖论实质作了系统的评述。指出无穷集合既是最大的集合(即实无穷集合成完全的集合),又
孝道是人类社会由原始社会到文明社会进程中一个共有的文化现象 ,由于中国私有制不发达 ,在进入文明社会时走的是“家”“国”合一的“维新道路” ,逐步确立了以血缘为基础的
本文以现代中国人理想人格立论的原则与基础为切入点 ,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理想人格重塑的主、客体条件 ;社会理想人格和个体理想人格的区别 ,提出在理想人格大系统中人格诸要素
在80年代的文化讨论热潮中,李泽厚提出了"救亡"压倒"启蒙"说、"西化中用"论和"转换性创造".随着从80年代全盘西化呼声的高涨到90年代文化保守主义的兴盛,李泽厚转而主张"话语
现代公关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许多相通之处。现代公共关系所奉行的互惠互利的原则、真诚守信的信条,以及公关人员应排除“极端观念”的沟通技巧等思想是孔子思想在商品经济
该文分析了行政式债转股与现行有关法律的冲突情形,指出债转股立法要先行.同时分析了债转股各方当事人可能出现的信用道德风险问题,指出这会助长"赖账经济"现象产生,不利于我
审美感官以及人的审美能力的形成是人的社会实践的产物。艺术作为人审美感高度完善的标志 ,它是自由的 ,而且永远是自由的。 Aesthetic senses and the formation of human
当今世界,邪教已经成为一种危害社会、引人关注的全球性问题.纵观各种邪教,尽管门类不同、年代迥异、称谓有别,但都有崇拜教主,宣扬"末世论",对信徒进行精神控制,建立非法产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本文在反对全盘否定和全盘肯定两种极端态度的基础上 ,从其整体观、和谐观、“知止”和“中”之法则观念以及注重价值理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