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tong8595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在《论语·雍也第六》 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这句话告诉了我们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态度。当学生对一门科目产生了热爱的情感后,自然会用心学习,从而会学得比别人好。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以自己的满腔热情,唤起学生的情感,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从而使学生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以促进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那么,教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呢?
  一、教师应善于发挥课本的情感因素,感染熏陶学生
  初中语文教材选取的多是古今中外的名篇精粹,而且都是作者自身内在真情的喷涌结晶,蕴涵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美的世界里感受真、善、美,把握文中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教师应让学生深入悟读,体情揣意,发挥想象,感悟作品的人文价值,体验人类的情感因素,从而获得更强烈的情感体验。教师一定要遵循解读课文和激发情感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文章自身的情感因素,对学生进行情感激发与培养。教师在备课时首先应增强自身对课文的真切感受,然后将这种情感融入到教学当中,引发学生的共鸣,从而使教学进入最佳状态。比如,在学习人教版九年级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品味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热国之情。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诗人的情感,教师应给学生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并在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与此同时,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艾青满怀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在诗中,诗人选用了一些十分传神的词语表达了“歌唱”的丰富内涵。如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土地”是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读《我爱这土地》,我们能感受到那个苦难年代,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这样进行教学就能使学生受到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创设情感氛围,呼唤学生的情感
  情感的产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的。因此,教师应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处在主动的状态下愉悦学习。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作者在特定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的影响下的特定情感的表达。因此,在学生正要接触作品时,教师应抓住教材的情感个性,巧设导语,把学生带入情境。教师如果能以灵活多变、新颖独特的导入语,以情感作为纽带,以情育情,并用充满感情的语调、表情、心境,结合课文教材内容,创设一种学习情境,就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比如,在学习九年级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教师还应让学生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诗人戴望舒早年的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使得诗人转而书写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在《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中,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广大的土地,是他在困苦抑郁中爱国精神的升华。恰是这一片丹心,托起了民族的脊梁。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消极的、冷色调的前半部分与积极的、暖色调的后半部分形成明显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在教学时,我们应让学生反复吟咏诗歌,感受诗人对祖国母亲的一份深情、一份责任,从而使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灵魂得到净化,形成健康、向上、积极的情感,获得美的享受。由此可见,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进入情境,有助于把学生从枯燥无味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还有助于学生形象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
  三、教师应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塑造学生的灵魂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新课程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创新为突破口”的理念。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平等、友好地对待每个学生,消除师生间的尊卑、贵贱之别。教师应教育学生不能歧视其他同学,尤其是不能歧视语文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在很多时候,有些教师为了学校考试排名中的位置,片面追求学生的学业成绩,往往对后进生态度恶劣,挖苦讽刺后进生,甚至对他们不管不问,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和不同的生活环境,他们在生活经历、个性特点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每个人在各方面的能力也是不完全相同的。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特长,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加强自己的师德修养,选择和调整好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善于用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情感感染就是以情育情,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情的感染、美的陶冶、理的启迪。这样,语文教学才会取得理想中的效果,语文课才会获得学生的喜爱。对于后进生,教师应在教学中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鼓励他们敞开心扉主动与同学交流,并充分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寻找契机对他们进行教育。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上,教师都应尽量做到对每个学生细心的呵护和照顾,使每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只有不断地激发学生对教师的亲近和对教师的信任,才能增进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爱好和兴趣。
  总之,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树立全面育人的观念,要对每个学生负责,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树立博爱思想。陶行知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所以,我们应尊重、理解每一个学生。教师一句理解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赞许的微笑,也许就能换来学生一生的自信和成就。在新课改日益深入的今天,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应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使学生在学习中陶冶情操,愉悦性情,滋润心灵,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责编 张翼翔)
其他文献
高效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使得传统课堂的师生定位以及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进行改变。本文通过一堂以学生为主体,师生角色转换的课堂教学尝试,来凸显新课改下
计算机内容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作为培养专业技能人员的中等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任何专业技术都会随着机
在当前的西部大开发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形势下,农村教育是重点。那么,甘肃省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状况到底如何呢?通过城市和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比研究,我们可以有新的发现,这对加强我省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采用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提供的测量工具《中国心理健康量表CMHI》(青少年版,适用于10-18岁),选取甘肃省张掖市和平凉市华亭县作为抽样地区,随机抽样,共四十八个班,发放2
课堂是教学工作的主渠道、主战场。课堂教学的好与坏,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是教学目的达到与否的重要标志,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课堂教学策略是保证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一、课堂教学知识传授要准确  教师上课时,要对所授教学内容的目标做到心中有数,并对所讲授的学科知识做到准确无误。其具体要求是:概念表述要清楚,要精当、凝练,不能模棱两可;知识传授要重点突出,要有主有次,不能没有轻重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