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事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高中住校生的数量日趋增加。高中住校生长期生活在学校,要独立地在学校宿舍的集体生活中完成高中三年的学习任务。但是,他们生理和心理的发育尚不成熟,容易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和升学就业等方面遇到各种心理困惑和问题,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然而,目前高中住校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究竟如何呢?学校针对他们目前的心理问题应当采取哪些对策或措施呢?本文以高中住校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采用问卷调查法,从山西省太谷县两所高中的住校生中随机抽取210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73份。根据调查结果分析高中住校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及影响因素,并结合当前学校对住校生的管理现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一、影响高中住校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学校因素
学校因素是影响高中住校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住校生长期生活在学校,学校的管理制度、教师的教学方式、教育态度、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都对住校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特别是目前学校对住校生的管理方式,对住校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
2.学生自身因素
影响高中住校生心理健康的自身因素包括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生理因素如遗传、体质的好坏等都有可能激发或导致一定的心理障碍。心理因素主要与青少年心理發展的特点有关,如高中住校生的气质、性格、情绪、意志、认知方式、价值观、人生观等因素都将影响其心理健康。
3.家庭因素
家庭对于每个人的心理健康成长都具有重要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气质、性格、文化程度、经济状况、亲子关系以及整个家庭的生活氛围等,都会对学生的性格养成和心理发展造成重要影响。研究表明,在孤独、冷漠或暴力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其心理发展将受到阻碍,心理健康状况将受到损害,潜能的发挥也将受到抑制;而在充满安全感和信任感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其智力发展和心理健康水平将更好。
4.社会因素
对于一些封闭式或半封闭式的学校,住校生受社会上不良因素影响较小。对于一些开放式管理的学校,住校生在脱离父母的监督管理下,容易受社会不良人员和不良风气的影响,不少学生抽烟、喝酒、旷课、打架斗殴,导致校风败坏,形成恶性循环。所以,社会因素也是影响住校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解决办法
1.加强宿舍文化建设
一个学校的环境“既包括物理意义上的物质环境,也包括心理意义上的社会心理环境。置身于这种氛围的学生会不自觉地受到不同程度潜移默化的影响熏陶和教育”。宿舍是住校生除了教室之外的主要活动场所,高中住校生长年累月以校为家。因此,宿舍文化环境对住校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加强宿舍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加强宿舍硬件设施建设,满足住校生的物质条件要求,更要加强宿舍内在文化建设,满足住校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需要,引导住校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构建和谐宿舍。
2.开展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为了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够规范、有效地进行,学校应当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和专门的基本硬件设施,设立比较完备的心理辅导中心,例如,建立个体心理咨询室、心理放松室、心理测量室、团体心理辅导室、心理档案室等。在具备了一定的硬件设施的前提下,学校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开展和实施针对住校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心理健康活动课。可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学习任务的侧重点,开设不同主题的心理活动课,如“适应新环境”“人际交往艺术”“做情绪的主人”“学习策略”“时间管理”“应试技巧”等。
(2)个别心理辅导。辅导教师通过与学生一对一的沟通,对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遇到的问题给予诊断、辅导、矫正,为学生排忧解难。个别心理辅导最常用的方式是面谈,此外还有电话咨询、信函咨询等方式。学校应当鼓励学生在有心理困惑时要及时求助心理辅导教师。
(3)团体心理辅导。有相似心理发展需要或心理困扰、行为问题的学生,在心理辅导教师的主持或参与下,以小组为单位,对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自由议论,相互启发诱导,进而对自己的问题有所领悟和理解,并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从而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
(4)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利用网络特有的优势,向学生传授心理卫生知识,提供心理健康辅导,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各种途径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通常包括建立专门的心理网站、设立心理咨询信箱、在线心理辅导、设立心理论坛等。
(5)专题心理健康讲座。针对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如自卑心理、自满心理、懒惰心理、逆反心理、依赖心理、厌学心理等开展一些专题心理健康讲座。在设计专题时,学校应深入调查研究,征求学生、教师和专家的意见,力求专题讲座更有针对性和教育性。
3.做好各方面关系的协调工作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有合理的工作模式,专业的师资队伍、基本的硬件设施、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以及家长和社会舆论的支持。因此,学校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学校要注意做好宿舍管理部门与学生食堂、保卫处、政教处等学生工作部门的协调工作,统一思想,保证学校制度的一致性,明确各个部门的工作职责,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绝不相互推脱,防止出现管理上的疏忽和漏洞。
(2)学校心理辅导中心要协调好与各科教师的关系。代课教师在各自的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有意识地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不但有利于本科教学成绩的提高,更加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3)学校要做好与住校生家长的沟通工作。住校生在进入学校生活之前,家庭是他们主要的生活场所,而对于大多数住校生而言,缺少了家长的监督和指导,他们的自制力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学校要尽量了解每一位住校生的家庭情况和成长经历,并适当备案。特别要明确与每一位学生家长的联系方式,做好与每一位家长的定期沟通,并保证在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反馈。对于个别住校生的心理辅导,也可以争取家长的配合与支持。
(4)协调好与学校周围社会环境的关系。很多学校周围都是网吧、租书屋、小吃摊、时尚饰品屋、美发屋等,这些形形色色的场所无疑会对住校生产生巨大的诱惑。对此,学校在加强对住校生纪律管理的同时,可以同周围的商户进行协商,例如将这些摊点小店,通过正规合理的渠道引进学校,对其进行规范化的管理,既合理地满足了学生不同的生活需要,又防止了校外不良风气向校内的传播,还可以化解学校与周边环境的冲突,为住校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影响高中住校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学校因素
学校因素是影响高中住校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住校生长期生活在学校,学校的管理制度、教师的教学方式、教育态度、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都对住校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特别是目前学校对住校生的管理方式,对住校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
2.学生自身因素
影响高中住校生心理健康的自身因素包括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生理因素如遗传、体质的好坏等都有可能激发或导致一定的心理障碍。心理因素主要与青少年心理發展的特点有关,如高中住校生的气质、性格、情绪、意志、认知方式、价值观、人生观等因素都将影响其心理健康。
3.家庭因素
家庭对于每个人的心理健康成长都具有重要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气质、性格、文化程度、经济状况、亲子关系以及整个家庭的生活氛围等,都会对学生的性格养成和心理发展造成重要影响。研究表明,在孤独、冷漠或暴力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其心理发展将受到阻碍,心理健康状况将受到损害,潜能的发挥也将受到抑制;而在充满安全感和信任感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其智力发展和心理健康水平将更好。
4.社会因素
对于一些封闭式或半封闭式的学校,住校生受社会上不良因素影响较小。对于一些开放式管理的学校,住校生在脱离父母的监督管理下,容易受社会不良人员和不良风气的影响,不少学生抽烟、喝酒、旷课、打架斗殴,导致校风败坏,形成恶性循环。所以,社会因素也是影响住校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解决办法
1.加强宿舍文化建设
一个学校的环境“既包括物理意义上的物质环境,也包括心理意义上的社会心理环境。置身于这种氛围的学生会不自觉地受到不同程度潜移默化的影响熏陶和教育”。宿舍是住校生除了教室之外的主要活动场所,高中住校生长年累月以校为家。因此,宿舍文化环境对住校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加强宿舍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加强宿舍硬件设施建设,满足住校生的物质条件要求,更要加强宿舍内在文化建设,满足住校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需要,引导住校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构建和谐宿舍。
2.开展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为了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够规范、有效地进行,学校应当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和专门的基本硬件设施,设立比较完备的心理辅导中心,例如,建立个体心理咨询室、心理放松室、心理测量室、团体心理辅导室、心理档案室等。在具备了一定的硬件设施的前提下,学校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开展和实施针对住校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心理健康活动课。可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学习任务的侧重点,开设不同主题的心理活动课,如“适应新环境”“人际交往艺术”“做情绪的主人”“学习策略”“时间管理”“应试技巧”等。
(2)个别心理辅导。辅导教师通过与学生一对一的沟通,对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遇到的问题给予诊断、辅导、矫正,为学生排忧解难。个别心理辅导最常用的方式是面谈,此外还有电话咨询、信函咨询等方式。学校应当鼓励学生在有心理困惑时要及时求助心理辅导教师。
(3)团体心理辅导。有相似心理发展需要或心理困扰、行为问题的学生,在心理辅导教师的主持或参与下,以小组为单位,对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自由议论,相互启发诱导,进而对自己的问题有所领悟和理解,并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从而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
(4)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利用网络特有的优势,向学生传授心理卫生知识,提供心理健康辅导,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各种途径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通常包括建立专门的心理网站、设立心理咨询信箱、在线心理辅导、设立心理论坛等。
(5)专题心理健康讲座。针对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如自卑心理、自满心理、懒惰心理、逆反心理、依赖心理、厌学心理等开展一些专题心理健康讲座。在设计专题时,学校应深入调查研究,征求学生、教师和专家的意见,力求专题讲座更有针对性和教育性。
3.做好各方面关系的协调工作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有合理的工作模式,专业的师资队伍、基本的硬件设施、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以及家长和社会舆论的支持。因此,学校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学校要注意做好宿舍管理部门与学生食堂、保卫处、政教处等学生工作部门的协调工作,统一思想,保证学校制度的一致性,明确各个部门的工作职责,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绝不相互推脱,防止出现管理上的疏忽和漏洞。
(2)学校心理辅导中心要协调好与各科教师的关系。代课教师在各自的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有意识地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不但有利于本科教学成绩的提高,更加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3)学校要做好与住校生家长的沟通工作。住校生在进入学校生活之前,家庭是他们主要的生活场所,而对于大多数住校生而言,缺少了家长的监督和指导,他们的自制力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学校要尽量了解每一位住校生的家庭情况和成长经历,并适当备案。特别要明确与每一位学生家长的联系方式,做好与每一位家长的定期沟通,并保证在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反馈。对于个别住校生的心理辅导,也可以争取家长的配合与支持。
(4)协调好与学校周围社会环境的关系。很多学校周围都是网吧、租书屋、小吃摊、时尚饰品屋、美发屋等,这些形形色色的场所无疑会对住校生产生巨大的诱惑。对此,学校在加强对住校生纪律管理的同时,可以同周围的商户进行协商,例如将这些摊点小店,通过正规合理的渠道引进学校,对其进行规范化的管理,既合理地满足了学生不同的生活需要,又防止了校外不良风气向校内的传播,还可以化解学校与周边环境的冲突,为住校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