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回 执道循理 统计分析遗旧难 审时守度 理顺机制谱新篇

来源 :运输经理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eshuwen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大部制改革的推进,国家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启动,成品油税费改革的实施,综合运输体系建设进程的加快,道路运输行业发展机遇和挑战共存。在利用机遇、变挑战为动力的当口,经济运行分析工作尤显重要。
  所谓道路运输经济运行分析,是指通过科学的指标体系,研究道路运输行业运行的经济性、动态性,反映外部环境变化对行业的影响、找出行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预测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的综合性分析判断活动。
  
  为决策、管理、科研服务
  
  目前,各省基本奠定了统计制度框架基础。根据国家统计法规和部颁交通运输行业统计制度,各省均建立了道路运输统计分析工作的基础框架。
  各省依据行业统计报表并辅以专项调查获得的信息资料,不同程度地开展了经济运行分析。其中行业统计报表的指标数据来自各级运管机构运政数据库,该数据库包含经营业户、从业人员、营运客货车辆、客货运站场、维修检测、驾驶员培训等基本信息,通过查询汇总可获以上各类指标的数量、结构情况。
  据调查,经济运行分析报告制度在各省已初步建立。按照交通运输部《关于报送交通经济运行分析报告的通知》(交规划发[2007]763号)的要求,各省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对公路建设、港口建设、水运经济、道路运输经济、行业管理政策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形成省级《交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报告》(分为季报和年报)。
  目前,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交通运输部每月进行一次交通经济运行分析,为国家及时调整政策,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工作提供参考信息。
  另外,交通运输部针对道路运输业的发展状况、行业政策的执行效果等进行专题分析,组织力量分年度撰写、发布《道路运输发展报告》。
  各省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道路运输重大政策调整和行业管理的需要,在探索道路运输经济运行分析方面做了有益的工作。
  2007年,山东省针对现行公路运输量统计存在的信息难以采集、指标体系不全等突出问题,开展了以服务业统计为口径,以抽样调查为手段的专项调查,并实现了制度化。
  2008年,河北省为了解燃油价格上涨对道路运输市场的影响,及时掌握市场动态,维护行业稳定,制定了《河北省道路运输市场信息监测方案(试行)》。
  黑龙江省在道路运输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自2007年起开展道路运输经济运行分析工作。经济运行分析每季度报告一次,重点内容以客、货运输市场发展变化为主。
  青海省使用统一的行业统计报表、公路运输量抽样调查、道路运输企业统计报表并获得基础信息,半年和年度各开展一次道路运输统计分析、专题经济运行分析。
  以统计制度、专项调查为基础的道路运输经济运行分析工作,其取得的各项成果,为交通运输行业在决策、管理以及科研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可用的数不多、有数不敢用”
  
  来自调查组的消息称,现行道路运输经济运行分析存在诸多问题——法规制度不健全、工作基础部扎实、信息采集不容易、指标体系不完善、资金队伍不到位等方面。
  现行交通运输行业的统计规章制度,还未能对道路运输经济运行分析的内涵、范畴作出源于统计又有别于统计的科学界定,也难以为道路运输经济运行分析的管理机制、工作程序、机构队伍、保障措施等方面提供明确的法规依据和制度安排,导致在认识和实践中以统计简单替代或混同于经济运行分析的倾向普遍存在,影响了道路运输经济运行分析机制建设的进程和工作成果的时效和质量。
  现行道条、《道路运输管理工作规范》等行业管理法规、规章,在保证行业统计和经济运行分析规范开展方面,对运管机构和管理相对人的权利、责任、义务,也存在条款含糊、力度不够、罚则缺失、可操作性差的问题。
  因为道路运输行业具有点多面广、流动分散、市场化程度高的特点,管理对象复杂,尤其是货运市场更为散、弱,在统计调查中,业户配合程度差,基础不牢靠,源头信息不易采集。特别是行业统计报表的数据,在全面、真实、及时等方面仍存在较多问题,造成了“可用的数不多、有数不敢用”的局面,也影响了分析结果的正确性。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成品油税费改革实施后,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对运输企业和业户缺乏相应的管理和约束手段;与此同时,道路运输统计依然延续原来的方法和模式,采集的数据质量不高,导致统计结果有一定偏差,不能客观反映道路运输经济运行的实际。
  从一些规模较大道路运输企业角度分析,目前大多数道路运输企业仍以车辆“挂靠经营”为主,经营管理方式粗放,轻视统计工作,对自身承担的信息报送义务敷衍了事,甚至胡编乱造。
  一些中小运输企业和个体业户,普遍没有开展相应的统计工作,甚至一些管理人员对统计指标的含义都理解不清,所提供信息的可靠性令人担忧。
  此外,目前基础数据的采集、加工、处理、分析主要依靠人工完成,信息化水平较低,直接影响了数据的质量和时效性。交通运输部和省级运管机构为了提高道路运输统计工作效率,开发了相应的统计软件,但大多是单机版,未能与运政数据库进行对接和逐级联网,无法直接利用运政数据库生成相关报表,在数据汇总、分析、传递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
  调查组指出,目前道路运输经济运行分析所使用的指标体系不健全,主要是现行的行业统计制度深受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与市场经济发展环境脱节。目前行业统计指标体系存在微观指标多、宏观指标少,基本指标多、综合指标少,物量指标多、价值量指标少,静态指标多、动态指标少,自身指标多,对比指标少,由此带来一系列问题。
  而由于实践经验和重视程度的不足,道路运输经济运行分析在资金投入方面存在经费不足和来源不稳定的问题,在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统计内勤人员少,外勤调查没人手和分析专家队伍不健全的问题。尤其在成品油税费改革和大部门制改革新形势下,理顺财政预算保证经费到位和合理解决专业队伍编制的矛盾更加突出。
  
  完善法规 理顺体制
  
  针对现行道路运输经济运行分析机制发展的现状,调研组建议除了要完善法规制度、理顺管理体制,还要强化信息手段,保障经费投入。
  建立长期、有效的道路运输经济运行分析机制,必须有相应的法规制度作为保障。调研组建议交通运输部积极协调政府统计部门,建立道路运输经济运行分析指标体系及相应的采集制度。并建议交通运输部研究出台《运管机构工作条例》,明确各级运管机构的规格、职责、编制、人员条件等,并将经济运行分析工作纳入运管机构职责。
  调研组强调,道路运输经济运行分析是一项创新性工作,必须理顺管理体制、加强队伍建设。一是在理顺管理体制方面,部级层面要加强交通综合统计部门和道路运输行业管理部门协调,建立责权对等的道路运输经济运行分析工作体制。二是在队伍建设方面,重点要加强咨询专家队伍、运管内业统计队伍、运管外业调查队伍和企业专职统计队伍等四支队伍建设。
  调研组也呼吁,强化信息手段,搞好部门配合。加快全国运政数据系统联网,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发布相关成果。
  同时,道路运输经济运行分析工作创新内容多,具有高频率、连续性的特点,需要占用大量人员、采集大量信息、开发软件系统,因此,必须要有连续稳定的专项经费予以保障。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