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课堂大“围墙”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af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标”指出,各地区都隐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资源,要有强烈的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我们淮安就是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这里曾孕育了大军事家韩信、汉赋大家枚乘、枚皋、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巾帼英雄梁红玉、《西游记》作者吴承恩、《老残游记》作者刘鹗、民族英雄关天培等。这里古迹名胜众多,自然风光独特。淮安还是蜚声中外的淮扬菜的发源地之一。这里饮食文化可谓独享特色,文楼涨蛋、平桥豆腐、钦工肉圆等传统名菜点早已享誉神州。淮安本身就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如果将学生引入体验的文化情境中去,用美去浸润,用心去感受,必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经过反复思考,我决定我决定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自我展示的平台。为给学生打开一扇语文学习之窗,走出狭隘的封闭的教室,用心去体验和感受中国文化的神韵和博大。于是我在班级里开展了“我是淮安人”一些列语文大课间活动,并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搜集资料
  为搞好这次活动,我拟定了活动方案,让学生明确活动内容,并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与特长划分为若干小组,分别为“走进淮安美食”、“颂淮安英雄”、“学恩来精神”、“环游世淮安邀你行”、“淮安历史纪实”等。任务一划分,学生们便纷纷利用课余时间查找资料,根据主题进行筛选。整个过程,教师更多的是作为参与者与引导着,适时地进行抽查、督促、点拨,随时了解他们的探究情况,发现问题,即使调控。学生们热情高涨,为了搜集材料,他们查阅了《大地的儿子--周恩来的故事》、《生物学》、《淮安历史纪实》、《百年恩来》、《中国民间文化》、《周恩来外交风云》《周恩来在建设年代(19491965年)》等书籍,走访了老人,参观了景点,他们不但把探究的触角伸到了历史和未来,也伸到了文学、科学、地理、生物中去,收集来的资料分门别类,并装订成册,摆放在教室的书架上。整个过程中,“收乐融融”,组员间以强带弱,平常表现一般的组员,他们也会纷纷效仿那些表现突出的同学。这样,班级中自然就形成了浓郁的阅读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渐渐的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收集与整理的本领。
  二、评价收集
  如何对学生的搜集进行合理地评价,以确保其搜集过程中能始终保值者较高的热情。针对这个问题我设计了“学生收集信息的点击率”表格,我们就是根据其他同学阅读你的资料的次数、阅读人数的多少来评价你的资料的可读性和趣味性。这个方法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大部分学生都希望同学们去看他收集到的资料,特别是那些对自己要求高的学生,他们不仅会主动向其他人介绍自己找到的资料,而且对收集到的资料精益求精,不断筛选,使其更具可看性,以求增加点击率。对于班级里学习一贯不努力的孩子也有相当的促进作用。因为在整个学习活动中,他们周围的孩子都在积极地收集有关的资料,大家都饶有兴趣的欣赏自己或他人的劳动成果,这样,他处于这个氛围中,一定会耳濡目染的受到影响。
  三、主题汇报,实践运用
  小学语文是个开放的系统,不能局限在课堂上,自我封闭。“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已故的张孝纯先生创立的“大语文教育”观念,其核心就是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学语文,最终是为了用语文,是“应用之学”,而不是“应试之学”。因此,在各小组资料收集均已告一段落以后,各小组在老师的帮助下,整理好资料,准备汇报方式,到实践中去运用。各小组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情况安排美工、道具、音响、导演等,针对组员多种分工的特点,设计“个性空间”板块。每个人根据自己的任务在“个性空间”中施展拳脚,或是导演的排演计划,或是演员表演时的精彩瞬间,或是美工的宣传画,或是道具的设计图纸。更有同学到周恩来纪念馆去做志愿小导游,做淮安的文明小向导,他们一丝不苟的态度,也为淮安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迈开脚步,走出“围墙”,尽情地表达,绘画,表演,创新,这种自主的大课间活动,密切了学习生活与社会实际,以及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唤醒了学生本身所蕴藏的巨大的情感能量和无限的潜在的智慧,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
  四、反思自己,提升能力
  当然,这一过程中,更多的是要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与反思,我们在“再回首”板块中设计了很多问题让学生填写,比如:你在展演中碰到了哪些困難?你觉得自己有哪方面才能吗?为什么?整个大课间活动过程中,你最大收获是什么?等等。学生经历了这样的总结过程,反思了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无形中对提升自己的水平起到了促进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能力是活动的产物。开展多元化活动是能力提升的基本手段。当然,活动也必须具备相应的能力,活动提供的应用锻炼一定能力的机会。人如果不是弱化活动,而是在积极地活动中去完成任务,那么人的能力也就自然会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得到提高。语文大课间活动正是营造宽松开放的语文教育环境,给学生一个自由的天堂,让他们从课堂这一大“围墙”中走出来,踏上异彩纷呈的语文学习之路。
  【作者单位:淮阴师范学院第二附属小学 江苏】
其他文献
十年前,我羡慕江南的孩子能写出一手好字;五年前,我羡慕我们城区的孩子能写出一手好字;如今,我为我们农村小学一年级学生能写出一手好字而感到自豪。我从事一年级语文教学多年了,一直在探索如何指导学生写出一手好字,经过这些年的探索与实践,我总结出了一些教学经验,学生的书写能力也在逐渐提高。下面谈一谈本人的一些做法:  一、写好基本笔画,向成功走近一半  中国的汉字被称为方块字,是由横、竖、撇、捺、点等基本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如何唤醒学生学生心灵深处固有的这种需要,不仅是我们科学教学的一个起点,更是学生终身发展,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一个基础。可以说,自主探索是学习科学的生命线,是学生学习科学获得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学习方式。没有探索,就没有科学的发展。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就能使学生初步学会从科学的角度发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新课程改革强调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哪里有生
解应用题是检验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熟练程度和考验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各知识之间联系运用的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环节。因此,本文力求通过创设生活情景、提炼题目条件、作出条件关系图、题目难度逐级递增四个策略来提高应用题教学的效率,优化学生解题效果。  一、创设生活情景,浅化知识  数学应用题大多是对现实问题的解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多运用生活化的语言来解释题中学生不懂的地方,帮助他们充分理解题
学习方式简言之,指作为学习者持续一贯表现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它不仅包括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还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一系列的心理因素。学习方式的改变不仅只是改变学习策略、学习方法还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所以,在当前新课程的改革下,针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进行分析,探究学生在新课标下的新的学习方式。  一、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在新的课程改革下,对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