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中的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习惯和兴趣一样,都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自我养成良好的学习责任感,无论是学习过程、方法上的习惯都要十分重视,努力从多方面去引导,严格要求,严格训练,让他们在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中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积极参与合作学习、细心认真、好问、善问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辨析、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
关键词:语文 学习习惯 培养
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小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所涉及的无论是学习过程中还是方法上的习惯,老师都要十分重视,并努力从多方面去积极引导,从点点滴滴严格要求、严格训练,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一、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自主学习是在实践中养成,小学生要学好语文,必须勤于实践,而实践就是自学,也就是说,自学的习惯是在自学的实践中养成。因此,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应从小开始,养成良好的学习责任感和自主学习的方法。
培养预习的习惯。从低年级开始就应着手进行预习习惯的培养,教给学生预习符号、提出预习要求、完成预习作业。每当预习一篇课文时,首先读通课文,并边读边画出生字和新词语,看看字型,想想意思,如遇到不懂的问题,在旁边作上记号,然后在进行新课学习中学会自己还没有弄懂的地方。这样才能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培养动脑动手习惯。这是一种科学的阅读习惯,一边动笔一边看书,可以延长集中精力的时间,同时还可以促进思维,增强记忆力。
培养自查自改的习惯。学习如同耕种,不能只耕耘不讲收获。自查是一种学习效果的反馈,自改则是一种学习能力的反映,学生每天的作业当天“消化”,如发现错误及时改正。只有及时检查,才能知道有那些收获,问题何在,以便及时订正错误。
二、培养积极参与合作学习的习惯
新课改倡导师生间、生生间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养成勤于思考,善于质疑,敢于发问,专注倾听,认真总结的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要及时引导、督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使合作学习日臻完善、成熟。
独立思考。对合作学习的课题要进行独立思考,针对问题自主搜集资料、筛选信息。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对问题才有较深刻的认识,才能增强合作学习的有效互动,有利于把对问题的讨论引向深入。善于质疑。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合作学习前,要针对课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找出自己的疑点。如教学《晏子使楚》一课时,我让学生先细读课文后,分成6人一组对课文所写是哪三件事进行了讨论:1、楚国侮辱晏子,是怎么显示威风的,具体表现在哪方面?2、楚王侮辱晏子,晏子是从哪方面进行回击的,最后取得什么结果?3、楚五认输的表现在哪些方面?通过小组讨论和小组间的交流,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合作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积极进取的意识。
三、细心、认真的习惯
“细心、认真”是一种习惯,与性格有关系,但不是天生的,一切习惯都是后天形成的。教师从一年级写字就要开始教给学生简单的写字要求,如做到横要平,竖要直,点像桃子、捺像刀等,逐步规范学生的书写。要想把字写好,就得全神贯注、凝神静气、仔细观察字的结构,揣摩笔画的呼应、穿插,准确控制笔画的轻重,这样久而久之,就能潜移默化地改变一个人的心理素质,逐步让学生养成镇静的习惯,从而达到细心、认真的目的。另外,教师在平时要培养学生一系列的好习惯,如:“专注”的习惯:做事认真、专心,能较快的集中注意力,能控制自己沉稳下来,不三心二意,不虎头蛇尾;“检查”的习惯:做完了事习惯于检查一下,例如,劳动完了,检查一下做得怎么样?收拾完了,检查一下有没有遗漏的?做完作业了,检查一下有没有错误等; “有序”和“条理”的习惯:行为有条理,物品有条理,不毛毛躁躁,不丢三拉四……。
四、培养好问、善问的习惯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可见“学”和“问”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同时也反映了“问”的重要性。然而在我们很多的学校里,却出现了很奇怪的现象:学生不喜欢提问,即使偶尔提问,问题的质量也不高,而且越往高年级,学生越是不喜欢提问。这种现象严重制约着我们的学生健康发展,迫切须要改变。俗话说:“问是学之师,知之母。”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不可能事事都通,许多问题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无所知,即便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也不一定什么事都比别人知道得多。有问题并不可怕,怕的是不问。
李政道教授说:“一定要从小就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要敢于提出问题。”教师千万不要不经意就扼杀了学生好问的天性,应该注意从小培养学生虚心好问的习惯,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培养:没有弄懂问题时,不要得过且过、羞于开口,要善于发问,大胆发问;如果学生平时有不敢问、不善问的缺点,就鼓励他去问,一旦有些问题是通过问询教师、同学得来的答案,教师要给予鼓励;给学生讲一些著名人物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的生动故事,启发学生大胆质疑、发问;可以找一些有错误的书刊,鼓励学生找出错误。比如一些名人的书中有不少文字、语法、典故、常识方面的错误,引导学生把它们找出来,给名人写封信,指出他们的错误;一段时间后,提醒学生,不要滥问一气,要深思熟虑,胸有成竹。只有学生问的新、问的奇,学生提问的能力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以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才会真正提高。
总之,习惯和兴趣一样,都是最好的老师,小学阶段,重要的不只是知识的学习,还有学习习惯的培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为了让语文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夺目光彩,让语文成为一泓活水,成为学生爱学、会学的一门课程,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应当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让学生们学得主动活泼,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
关键词:语文 学习习惯 培养
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小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所涉及的无论是学习过程中还是方法上的习惯,老师都要十分重视,并努力从多方面去积极引导,从点点滴滴严格要求、严格训练,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一、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自主学习是在实践中养成,小学生要学好语文,必须勤于实践,而实践就是自学,也就是说,自学的习惯是在自学的实践中养成。因此,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应从小开始,养成良好的学习责任感和自主学习的方法。
培养预习的习惯。从低年级开始就应着手进行预习习惯的培养,教给学生预习符号、提出预习要求、完成预习作业。每当预习一篇课文时,首先读通课文,并边读边画出生字和新词语,看看字型,想想意思,如遇到不懂的问题,在旁边作上记号,然后在进行新课学习中学会自己还没有弄懂的地方。这样才能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培养动脑动手习惯。这是一种科学的阅读习惯,一边动笔一边看书,可以延长集中精力的时间,同时还可以促进思维,增强记忆力。
培养自查自改的习惯。学习如同耕种,不能只耕耘不讲收获。自查是一种学习效果的反馈,自改则是一种学习能力的反映,学生每天的作业当天“消化”,如发现错误及时改正。只有及时检查,才能知道有那些收获,问题何在,以便及时订正错误。
二、培养积极参与合作学习的习惯
新课改倡导师生间、生生间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养成勤于思考,善于质疑,敢于发问,专注倾听,认真总结的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要及时引导、督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使合作学习日臻完善、成熟。
独立思考。对合作学习的课题要进行独立思考,针对问题自主搜集资料、筛选信息。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对问题才有较深刻的认识,才能增强合作学习的有效互动,有利于把对问题的讨论引向深入。善于质疑。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合作学习前,要针对课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找出自己的疑点。如教学《晏子使楚》一课时,我让学生先细读课文后,分成6人一组对课文所写是哪三件事进行了讨论:1、楚国侮辱晏子,是怎么显示威风的,具体表现在哪方面?2、楚王侮辱晏子,晏子是从哪方面进行回击的,最后取得什么结果?3、楚五认输的表现在哪些方面?通过小组讨论和小组间的交流,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合作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积极进取的意识。
三、细心、认真的习惯
“细心、认真”是一种习惯,与性格有关系,但不是天生的,一切习惯都是后天形成的。教师从一年级写字就要开始教给学生简单的写字要求,如做到横要平,竖要直,点像桃子、捺像刀等,逐步规范学生的书写。要想把字写好,就得全神贯注、凝神静气、仔细观察字的结构,揣摩笔画的呼应、穿插,准确控制笔画的轻重,这样久而久之,就能潜移默化地改变一个人的心理素质,逐步让学生养成镇静的习惯,从而达到细心、认真的目的。另外,教师在平时要培养学生一系列的好习惯,如:“专注”的习惯:做事认真、专心,能较快的集中注意力,能控制自己沉稳下来,不三心二意,不虎头蛇尾;“检查”的习惯:做完了事习惯于检查一下,例如,劳动完了,检查一下做得怎么样?收拾完了,检查一下有没有遗漏的?做完作业了,检查一下有没有错误等; “有序”和“条理”的习惯:行为有条理,物品有条理,不毛毛躁躁,不丢三拉四……。
四、培养好问、善问的习惯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可见“学”和“问”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同时也反映了“问”的重要性。然而在我们很多的学校里,却出现了很奇怪的现象:学生不喜欢提问,即使偶尔提问,问题的质量也不高,而且越往高年级,学生越是不喜欢提问。这种现象严重制约着我们的学生健康发展,迫切须要改变。俗话说:“问是学之师,知之母。”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不可能事事都通,许多问题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无所知,即便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也不一定什么事都比别人知道得多。有问题并不可怕,怕的是不问。
李政道教授说:“一定要从小就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要敢于提出问题。”教师千万不要不经意就扼杀了学生好问的天性,应该注意从小培养学生虚心好问的习惯,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培养:没有弄懂问题时,不要得过且过、羞于开口,要善于发问,大胆发问;如果学生平时有不敢问、不善问的缺点,就鼓励他去问,一旦有些问题是通过问询教师、同学得来的答案,教师要给予鼓励;给学生讲一些著名人物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的生动故事,启发学生大胆质疑、发问;可以找一些有错误的书刊,鼓励学生找出错误。比如一些名人的书中有不少文字、语法、典故、常识方面的错误,引导学生把它们找出来,给名人写封信,指出他们的错误;一段时间后,提醒学生,不要滥问一气,要深思熟虑,胸有成竹。只有学生问的新、问的奇,学生提问的能力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以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才会真正提高。
总之,习惯和兴趣一样,都是最好的老师,小学阶段,重要的不只是知识的学习,还有学习习惯的培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为了让语文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夺目光彩,让语文成为一泓活水,成为学生爱学、会学的一门课程,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应当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让学生们学得主动活泼,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