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月11日清晨,一辆载着5名医务工作者的车静静地离开省城,驶向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车上的田青春医疗队队员目光热切而坚定。这已经是田青春医疗队连续第三年踏上达日草原。
田青春曾在果洛州达日县奋战过28个春秋,他跑遍了那里的山山水水,用博大深沉的爱温暖了无数患者的心。田青春的名字已经深深地植入了牧民群众心中,成为他们最珍贵的回忆。田青春虽然走了,但他的名字和精神永远留在了草原,现在,田青春医疗队正沿着田青春的足迹继续走着他没有走完的路。
“田曼巴”回来了
2005年4月底,在青海省委、省政府和省卫生厅的关怀支持下,省妇幼保健医院成立了田青春医疗队,田青春的长子田旭被任命为医疗队队长。就这样,医疗队带着田青春留下的精神火炬,踏上了达日草原。
达日县海拔4000米,但是高原反应并没有让他们退缩,相反,一场悲剧的发生更加激发了队员们经受考验的决心。就在医疗队到达日的当天,一位牧民抱着一个生命垂危的婴儿来到达日县医院。孩子只有8个月大,经检查,是由于呛奶而窒息,但是治疗时机已被耽搁。面对这个小小的生命,医护人员已经回天无力。看着孩子父亲悲痛绝望的表情,医疗队队员们心情异常沉重。如果孩子的家不那么遥远,如果他的父母稍微懂一点医疗常识,如果草原上不那么缺医少药……这个小小的生命又怎么会这样轻易地随风逝去呢?
目睹这一悲剧的队员们意识到,这里,患者等待着他们疗救啊。大家顾不上旅途的劳顿,更顾不上头疼欲裂的高原反应,立即制定计划,开展工作。
田青春医疗队来到草原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县医院的门诊量一下子增加了几倍,病房住不下,达日县医院的院子里扎满了帐篷。看着这些风尘仆仆的牧民群众期盼的眼神,队员们忘记了作息时间。除了在县医院接诊,无论白天黑夜,路途远近,只要牧民群众有需要,医疗队都会随时出诊。为了方便患者,搭乘摩托车到五六十公里外的大山深处出诊也成了家常便饭,有时还要住在牧民的帐篷里照顾患者,直到患者病情稳定。
医疗队队员们发现,牧民们只要一提起“田曼巴”都会流泪。他们一遍遍讲述着“田曼巴”当年的故事,使医疗队员们再次受到感染和教育。而走出医院的牧民们,逢人就要高兴地说:“田曼巴又回来了!”
接过田青春的火炬
2005年7月,田青春医疗队巡回医疗来到距离达日县城150公里的上红科中心卫生院,田青春曾在这里奋斗过18个春秋。当队员们亲身体会到这里恶劣的自然条件,看到田青春当年用来制备药剂的设备,看到挂满墙壁的奖状和锦旗,都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热泪。
田青春的长子田旭毕业时,原本可以留在达日县医院,但父亲让他到一所基层卫生院工作。当时,他虽然心里不痛快,还是去了。直到父亲去世前他才知道了原因。田青春告诉他,首先,在基层能好好学习藏语,这是和患者交流沟通所必需的技能;其次,基层的条件差,可以很好地锻炼自己,真正认识一名医生的价值和责任;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作为一名医生,要乐于奉献,要把学到的知识用到最普通,最需要的人身上。
一位患晚期食道癌的老阿妈,听说“田曼巴”的儿子来到达日,让自己的儿子骑摩托车跑了四十多公里来接田旭出诊。崎岖的山路上,田旭几次从摩托车上摔下来。当几天滴水未进的老人看到满身泥土的小田“曼巴”来到自己的床前时,哭着说:“曼巴,我就快要死了,我知道我的病不会好的,但我还是想见见你,请你帮助我,让我痛快地喝一口奶茶吧。”握着老阿妈干枯黑瘦的手,田旭流泪了。经过治疗,奇迹出现了,老阿妈真的一口气喝下了一小碗奶茶,她含着泪的笑容,幸福而满足。
365包药和数百条哈达
在田青春精神的激励下,医疗队队员将牧民群众的疾苦当作自己的疾苦,事事为牧民群众着想。
一位藏族老阿妈,患有严重的腰椎结核和髋关节结核,当听说田青春医疗队来了,她坚持爬到了医院,告诉医疗队的医生们,她的愿望就是能够坐一会儿。医疗队队员们看着老阿妈痛苦和期待的目光,流着泪给老阿妈诊断、换药、打针。经过医疗队的精心医治,几周后,老阿妈的病痛大大缓解。医疗队给她开了一年的药,可是老阿妈看不懂说明书,不知道怎么服用,为了方便老阿妈服药,医疗队队员们利用晚上休息时间给她分药。整整一年的药,包了365包。出院时,拿着药给老阿妈叮咛了又叮咛,唯恐出错。
医疗队忘我的工作态度,换来的是牧民群众由衷的爱戴和信任。两年来,在医疗队的驻地,数百条哈达挂满了墙壁。
我们要留下一支撤不走的医疗队
在具备基本医疗条件的地方,一些病根本就不算什么,随便到哪个医院都可以很快治愈。但就是这些小病,在达日这样的地方,就可能是致命的。
2006年夏天,有名藏族青年连续几天便血,县医院诊断为“痔疮”,但治疗了一个星期,他的病情非但没有好转,反而日趋严重,家人已经为他准备好了后事。就在大家都绝望时,田青春医疗队来了,经过诊断,确诊为细菌性痢疾,经过治疗,患者很快康复出院。
对这件事,省妇幼保健医院检验科主任任惠民深有感受,他说,其实这样的病只要经过化验,很容易确诊,对症治疗也很快就可以治愈,可是达日县医院连化验室都没有。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医院的医务工作者长年坚持在这里,尽最大的努力减轻患者的痛苦。
说起医务工作者,田青春医疗队的每一位队员都会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他们说,在这样艰难的环境里,县医院的每一位医务工作者都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地为牧民服务,实在太不容易。
两年来的实践使医疗队的队员们深深感到,仅仅依靠医疗队的力量,远远满足不了当地牧民群众的就医需要。因此,医疗队在开展医疗诊治活动的同时,还开展了大量临床教学、技术培训、疾病预防知识宣传等工作,他们耐心细致地讲,手把手地教。两年来,共举办讲座五十余次,培训医务人员四百多人次。在医疗队的帮助下,封闭多年的达日县医院手术室重新投入使用,医院化验室也建立起来。通过努力,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和医疗条件也有了很大改善。医疗队希望再通过几年的努力,能给达日县留下一支永远撤不走的医疗队。
田青春曾在果洛州达日县奋战过28个春秋,他跑遍了那里的山山水水,用博大深沉的爱温暖了无数患者的心。田青春的名字已经深深地植入了牧民群众心中,成为他们最珍贵的回忆。田青春虽然走了,但他的名字和精神永远留在了草原,现在,田青春医疗队正沿着田青春的足迹继续走着他没有走完的路。
“田曼巴”回来了
2005年4月底,在青海省委、省政府和省卫生厅的关怀支持下,省妇幼保健医院成立了田青春医疗队,田青春的长子田旭被任命为医疗队队长。就这样,医疗队带着田青春留下的精神火炬,踏上了达日草原。
达日县海拔4000米,但是高原反应并没有让他们退缩,相反,一场悲剧的发生更加激发了队员们经受考验的决心。就在医疗队到达日的当天,一位牧民抱着一个生命垂危的婴儿来到达日县医院。孩子只有8个月大,经检查,是由于呛奶而窒息,但是治疗时机已被耽搁。面对这个小小的生命,医护人员已经回天无力。看着孩子父亲悲痛绝望的表情,医疗队队员们心情异常沉重。如果孩子的家不那么遥远,如果他的父母稍微懂一点医疗常识,如果草原上不那么缺医少药……这个小小的生命又怎么会这样轻易地随风逝去呢?
目睹这一悲剧的队员们意识到,这里,患者等待着他们疗救啊。大家顾不上旅途的劳顿,更顾不上头疼欲裂的高原反应,立即制定计划,开展工作。
田青春医疗队来到草原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县医院的门诊量一下子增加了几倍,病房住不下,达日县医院的院子里扎满了帐篷。看着这些风尘仆仆的牧民群众期盼的眼神,队员们忘记了作息时间。除了在县医院接诊,无论白天黑夜,路途远近,只要牧民群众有需要,医疗队都会随时出诊。为了方便患者,搭乘摩托车到五六十公里外的大山深处出诊也成了家常便饭,有时还要住在牧民的帐篷里照顾患者,直到患者病情稳定。
医疗队队员们发现,牧民们只要一提起“田曼巴”都会流泪。他们一遍遍讲述着“田曼巴”当年的故事,使医疗队员们再次受到感染和教育。而走出医院的牧民们,逢人就要高兴地说:“田曼巴又回来了!”
接过田青春的火炬
2005年7月,田青春医疗队巡回医疗来到距离达日县城150公里的上红科中心卫生院,田青春曾在这里奋斗过18个春秋。当队员们亲身体会到这里恶劣的自然条件,看到田青春当年用来制备药剂的设备,看到挂满墙壁的奖状和锦旗,都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热泪。
田青春的长子田旭毕业时,原本可以留在达日县医院,但父亲让他到一所基层卫生院工作。当时,他虽然心里不痛快,还是去了。直到父亲去世前他才知道了原因。田青春告诉他,首先,在基层能好好学习藏语,这是和患者交流沟通所必需的技能;其次,基层的条件差,可以很好地锻炼自己,真正认识一名医生的价值和责任;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作为一名医生,要乐于奉献,要把学到的知识用到最普通,最需要的人身上。
一位患晚期食道癌的老阿妈,听说“田曼巴”的儿子来到达日,让自己的儿子骑摩托车跑了四十多公里来接田旭出诊。崎岖的山路上,田旭几次从摩托车上摔下来。当几天滴水未进的老人看到满身泥土的小田“曼巴”来到自己的床前时,哭着说:“曼巴,我就快要死了,我知道我的病不会好的,但我还是想见见你,请你帮助我,让我痛快地喝一口奶茶吧。”握着老阿妈干枯黑瘦的手,田旭流泪了。经过治疗,奇迹出现了,老阿妈真的一口气喝下了一小碗奶茶,她含着泪的笑容,幸福而满足。
365包药和数百条哈达
在田青春精神的激励下,医疗队队员将牧民群众的疾苦当作自己的疾苦,事事为牧民群众着想。
一位藏族老阿妈,患有严重的腰椎结核和髋关节结核,当听说田青春医疗队来了,她坚持爬到了医院,告诉医疗队的医生们,她的愿望就是能够坐一会儿。医疗队队员们看着老阿妈痛苦和期待的目光,流着泪给老阿妈诊断、换药、打针。经过医疗队的精心医治,几周后,老阿妈的病痛大大缓解。医疗队给她开了一年的药,可是老阿妈看不懂说明书,不知道怎么服用,为了方便老阿妈服药,医疗队队员们利用晚上休息时间给她分药。整整一年的药,包了365包。出院时,拿着药给老阿妈叮咛了又叮咛,唯恐出错。
医疗队忘我的工作态度,换来的是牧民群众由衷的爱戴和信任。两年来,在医疗队的驻地,数百条哈达挂满了墙壁。
我们要留下一支撤不走的医疗队
在具备基本医疗条件的地方,一些病根本就不算什么,随便到哪个医院都可以很快治愈。但就是这些小病,在达日这样的地方,就可能是致命的。
2006年夏天,有名藏族青年连续几天便血,县医院诊断为“痔疮”,但治疗了一个星期,他的病情非但没有好转,反而日趋严重,家人已经为他准备好了后事。就在大家都绝望时,田青春医疗队来了,经过诊断,确诊为细菌性痢疾,经过治疗,患者很快康复出院。
对这件事,省妇幼保健医院检验科主任任惠民深有感受,他说,其实这样的病只要经过化验,很容易确诊,对症治疗也很快就可以治愈,可是达日县医院连化验室都没有。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医院的医务工作者长年坚持在这里,尽最大的努力减轻患者的痛苦。
说起医务工作者,田青春医疗队的每一位队员都会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他们说,在这样艰难的环境里,县医院的每一位医务工作者都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地为牧民服务,实在太不容易。
两年来的实践使医疗队的队员们深深感到,仅仅依靠医疗队的力量,远远满足不了当地牧民群众的就医需要。因此,医疗队在开展医疗诊治活动的同时,还开展了大量临床教学、技术培训、疾病预防知识宣传等工作,他们耐心细致地讲,手把手地教。两年来,共举办讲座五十余次,培训医务人员四百多人次。在医疗队的帮助下,封闭多年的达日县医院手术室重新投入使用,医院化验室也建立起来。通过努力,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和医疗条件也有了很大改善。医疗队希望再通过几年的努力,能给达日县留下一支永远撤不走的医疗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