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博学高效的课程文化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dow2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文化表达了一所学校对教育教学意义的理解,对教育理想、价值和精神的追求。
  一、博学高效的课程文化理念
  课程文化应该是由课程价值观、课程规范、课程符号、课程传统与习俗以及课程物质设施等要素构成的复合整体,其核心应该是体现一定价值取向的实体课程。具体到教学实践中,课程文化的主要内容就是体现了国家意志和校本特色相结合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根据博雅教育的基本理念和我们对课程文化的理解,我校提出博学高效的课程文化的理念,其核心是对师生进行博趣、博众、博学的思想启蒙,让师生参与乐学、善学、研学的教育实践,对师生进行雅言、雅行、儒雅行为的提升。这种课程文化理念强调通过有效的教材开发、课程生成、文化自觉等机制,一方面促进学生的发展,即通过课程文化使学生获得包括知识、教养等多方面的自我提高,另一方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文化底蕴和反思能力,让教师来从事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活动,最终达到课程文化不断生成的目标。
  博学高效的课程文化的主要内容是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体系,尤其是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它们分别体现了“高效”和“博学”两个基本课程文化理念。
  国家课程追求“高效”。国家课程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是必须遵循和执行的,但是在我校的实践中却凸显出“高效”的理念。
  国家课程只是规定了课程目标,给出了课程内容的选择范围。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学习教材的教学,不仅不符合新课改的理念,而且在实践上也越来越被证明是低效的。按照新课改的要求,教师不能只做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以此让学生学起来更轻松,教学效率更高。
  校本课程追求“博学”。我们坚决执行教育部总体规划的国家课程门类与课时、积极落实区教育局制订的地方课程计划,并根据我校的传统与优势、学生的兴趣与需求开发校本课程,整体规划了学校三级课程体系。
  新课程改革赋予了学校课程建设的权力,包括国家课程校本化、新课程开发、选修课程与活动课程建设等有机结合的校本课程体系,课程改革对学校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学校走向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蔡家田小学全力开发适合儿童发展的、多样化的、具有适应性的、有利于个性发展的凸显了“博学”理念的校本课程。
  那么,博学高效课程文化之建设有什么意义呢?
  顺应国家课改政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我校对博学高效课程文化的探索和实践顺应了国家课改政策。
  满足学生成长需求。尊重学生的个体成长差异性和个性化发展需要的独特性是“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我校在“博学高效”校本课程文化建设中进行的校本课程开发正是“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具体表现。通过这种鼓励学校全员参与、带动学校整体课程建设发展的校本课程文化建设活动,学校一方面打造了优质校本课程体系,另一方面也极大地带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习的积极性。
  助建学校特色文化。课程是教育事业的核心,是教育运行的手段。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课程以它特有的形态、结构和价值取向,越来越成为教育者关注的热点之一,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当今全国各地学校都在探讨课程文化建设问题,并积极实施课程文化建设计划,无非就是应对教育发展的趋势。因此,我校构建“博学高效”的新型课程文化是教育发展趋势,也是构建特色学校文化的必然要求。
  二、博学高效的课程文化之实施及成效
  1.“高效”的国家课程
  目前我国实施的是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国家课程由国家统一规定,体现国家意志,反映国家对青年一代各种基本素质的基本要求。因此学校必须严格执行“四表”,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确保全面落实国家课程,并在此基础上追求高效。为了追求高效,我校研究制订“博雅高效”的课堂评价标准、积极探索“博雅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尝试“学科导引”的教学工作策略。
  实践证明,博雅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制订、博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让“高效”的教学观深入人心,“学科导引制”的实施, 充分发挥了专家、教研员、骨干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示范、引领、指导、辐射作用,帮助广大教师及时获取、传播、吸收并总结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指导有效教研,快速提升全体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
  2.“博学”的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这个概念,应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因此,构建博学高效的课程文化,我们倡导校本课程应追求“博学”。一方面学校积极拓展“博雅育人”多元渠道,开发博学多元的校本课程;另一方面强化博学多元的校本课程管理。
  几年来,我校已开发了德育校本课程《生存与环境》(1-6年级)、《太极功夫扇》、《博雅围棋》(1-2册)、《博雅足球》,正在着手编写《博雅英语课堂》《博雅机器人课堂》《博雅科技课堂》等校本教材,逐步创建体现学校办学特点的校本课程体系。
  三、博学高效的课程文化之反思
  当今全国各地学校都在探讨课程文化建设问题,并积极实施课程文化建设计划,构建课程文化也是教育发展趋势。
  1.博学高效的课程文化需确立课程文化的价值取向
  我们构建博学高效的课程文化,首先应从宏观角度确立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价值取向。那么,这种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价值取向是什么呢,我们认为这种价值取向的核心内涵是“以人为本”。具体地说,我们确立的课程观念要体现“四种改变”,一是变“为部分学生升学服务的教育”为“为每一个学生终身学习、发展服务的教育”;二是变“学生适应课程教材的教育”为“课程教材适应学生的教育”;三是变“同质发展的教育”为“差异发展的教育”;四是变“实施课程是教师的任务”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只要确立了正确的博学高效的课程文化的价值取向,教师们就能自觉自愿地规范落实每一门国家课程,课程管理中的诸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2.博学高效的课程文化需建立多元的校本课程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现代学校课程文化的内容肯定是丰富生动的。一方面,我们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合理地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丰富课程文化的内容;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时代感,在继承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借鉴和吸取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课程文化的发展不应排斥社会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差异正是交流与对话的基础。因此,在课程文化内容中既要重视对自然科学知识体系的掌握,又要重视人文社会学科知识;既需要科学基础知识,又需要学生的生活经验;既需要满足群体发展的群体文化,又需要适合个性发展的个性文化;既需维持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又要保证非主流文化的绝对份额;既需要本土化又需要国际化,同时还需要把学生文化与教师文化充实到课程文化中去。
  构建博学高效的课程文化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需要我们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因此,我们必须建立长效机制,以防半途而废。在此同时,我们还应从大的教育文化环境来审视,课程文化构建需要整合家庭文化、社会文化和学校文化,使三者融合而形成整体的育人优势。
  (作者单位:武汉市江岸区蔡家田小学)
  责任编辑 刘玉琴
其他文献
摘 要:电影《天与地》是美国导演奥利佛·斯通执导并担任编剧的“越战三部曲”的完结篇,在喜多郎的操刀下,影片中的音乐在电影的形态构建、叙事强调和情感表达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与画面完美结合的同时,更赋予影片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内涵,本文旨在通过对影片《天与地》中音乐的分析,论述其在影片中的功能和作用。  关键词:音乐功能;形式构建;叙事强调;情感表达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笔者在两年的教学实践中,针对高职学生特点,从培养目标,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教师培训以及学会自主学习等方面,阐述了对高职计算机英语教学的几点心得体会。
目前,建筑外墙外保温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很多建筑物为能达到节能指标都在积极的选用。但是,当前在国内建筑外墙外保温市场上所使用的各种墙体保温技术都不完善,需要做进一步的
中学体育课要做到快乐教学,游戏教学是其中一项,游戏教学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有助于发展青少年的思维和促进智力、体力的发展。本文就游戏教学的目的任务、特点、组织和教法
刚上完体育课,我走进教室,发现讲台上有一个用手帕包着的东西。我拿起手帕,发现里面包着一支口红,再拧开盖子一看,是一支用过了的口红,而且瓶盖周围都磨出痕迹了。  同学们看到这支口红,都哈哈大笑起来。我环顾四周,发现刚刚还在看我的陈轩在笑声中低下了头,我知道这口红肯定是他送的。说实话,我心里有点蹊跷: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哪有人送口红送用过了的,该不会是他偷偷拿妈妈的吧?  我看了看他,发现他也在偷偷
笔者从档案信息的稀缺性、档案信息的成本分析和档案产品的商品性三个方面论述档案工作具有经济性质,以期为档案部门开拓新的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更好地实现其服务功能
针对高强混凝土的优越性、施工技术、存在问题及改善途径进行了论述。
针对我国城市土地储备投资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对策。
近年来,社会上的失意群体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危害了社会成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失意群体的产生根本上是由于社会结构的失衡导致,但也与失意群体自身人格的不健全密切相关。思想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