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教学大纲的指引下,在素质教育的呼唤中,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核心越来越明朗和清晰,那就是——审美教育。自2000年音乐新课程改革以来,音乐课不再以传授音乐知识、音乐技能为主要目的,取而代之的是以审美教育、情感教育为核心,通过多种形式的音乐教学活动,逐渐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使孩子们成为热爱音乐、热爱生活的人。
一、审美教育的价值所在
美育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具体地说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审美教育”一词最早是由法国美学家席勒在其《美育书简》中提出和使用的。而这种教育思想的实施在我国更是从古至今都被推崇和认可,大教育家孔子认为“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人的品性“兴于诗,主于礼,成于乐” ;近代历史上,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也大力提倡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指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他还提出了学校要“体、智、德、美”四育并行的教育宗旨,对现在的学校教育仍有很大的影响。
二、审美教育的实施途径
前辈们通过实践给我们指明了教育的方向:要教育出具有真、善、美人格的人。作为音乐教师,需要不停反思当今的孩子到底还需要什么样的审美教育,缺乏什么样的审美教育。 通过不断阅读、总结、反思、感悟,用自己善于捕捉真相的眼睛,发现发生在音乐课堂中的一次次动人的课堂小插曲,潜移默化地实现审美教育。
(一)审美教育伴随教师左右
黑格尔曾这样说过,“教师是孩子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最有效的审美教育,就是教师自身对孩子自然美的影响、感染和示范。音乐是美的源泉,音乐老师是“美”的使者。教师自身的美感影响着孩子们课堂上获取审美教育的多少,离开了“美”的教师,就谈不上任何真正有效的审美教育。容貌的美是天生的、外在的、也是暂时的,唯有纯正的人格才能够使教师永远美丽。
1.高尚的人格美。人格美有许多内涵,但对于每天都和孩子打交道的小学教师来说,着重强调的还是要拥有一颗善良、真诚的童心。用这颗童心去理解、关爱孩子幼小的心灵,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真挚的爱、友善的心,拉近心与心的距离。细想想,其实孩子们的要求并不高,只要老师怀着如草原般清新宽广的胸怀,放下高高在上的教育姿态,关心身边的孩子,那么一切不愉快都会被化解。看来,真诚只能用真诚来唤起,善良只能以善良来培育,而美丽也只能靠美丽来滋润。正因为如此,卢梭在《爱弥儿》中告诫教育者:“不要在教天真无邪的孩子分辨善恶的时候,自己就充当了引诱的魔鬼。”
2.得体的仪表美。教师这个职业决定了仪表决不仅仅是个人的“私事”,因为从某种意义上看,它也是美育环境的组成部分,甚至是一种美育资源。传统的教书先生是不太讲究仪表的,以致给人一种“迂腐”的感觉。而当代的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道德的引导者,还是美的体现者和感染者,所以大家一定要注重自己的仪表美。因为通过老师的仪表美,孩子们正在无声地接受着美的感染,进行着发现美、热爱美的审美教育。由此可见,朝气蓬勃、整洁朴素、端庄大方的仪表美是教师这一职业应有的。
(二)审美教育融入课堂之中
音乐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表现出的丰富创造性教学过程,会给人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这份美感的出现有些是为了完成某种教学任务而专门设置的,更主要的是那些来自教学中即发的教学灵感和教学进程中活跃、生动的教学气氛。因为教师在教孩子们进行各种音乐活动时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孩子们在学习时所表现出的鲜明个性会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成为教学的基本格调——轻松、愉快、活跃、生动。
要解放孩子,让他们在创造中取得快乐,在快乐中创造出心中最美的梦想,在快乐与创造中发展自己、丰富自己!
三、审美教育让我们爱上音乐
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生活中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天空因为有白云而多彩,土地因为有绿色而生机盎然,人类因为有真诚的爱,生命才演绎得无比美丽!这种真诚的爱源自于我们对美的一种发自内心的关注,“美”其实就在我们身边,“美”其实就是自然地流露。引导孩子留意身边的细节,我们可以感受到跑步时整齐一致的韵律美,微风拂面、枝条随风舞动时的线条美,尽情玩耍时的和谐美、幸福美……那一段段美好的瞬间是一道道亮丽的风景,让音乐教学焕发出无限的生机和无穷的魅力!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把好的、美的、经典的、流行的音乐教给孩子,带领他们走进音乐的殿堂,激发共鸣,使他们在接受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塑造美的心灵、美的人格。让审美教育因为我们而灵动,让音乐教育因为我们而人性,让孩子因为“美”爱上音乐,爱上生活!
(作者单位:开封市第二师范附属小学)
一、审美教育的价值所在
美育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具体地说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审美教育”一词最早是由法国美学家席勒在其《美育书简》中提出和使用的。而这种教育思想的实施在我国更是从古至今都被推崇和认可,大教育家孔子认为“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人的品性“兴于诗,主于礼,成于乐” ;近代历史上,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也大力提倡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指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他还提出了学校要“体、智、德、美”四育并行的教育宗旨,对现在的学校教育仍有很大的影响。
二、审美教育的实施途径
前辈们通过实践给我们指明了教育的方向:要教育出具有真、善、美人格的人。作为音乐教师,需要不停反思当今的孩子到底还需要什么样的审美教育,缺乏什么样的审美教育。 通过不断阅读、总结、反思、感悟,用自己善于捕捉真相的眼睛,发现发生在音乐课堂中的一次次动人的课堂小插曲,潜移默化地实现审美教育。
(一)审美教育伴随教师左右
黑格尔曾这样说过,“教师是孩子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最有效的审美教育,就是教师自身对孩子自然美的影响、感染和示范。音乐是美的源泉,音乐老师是“美”的使者。教师自身的美感影响着孩子们课堂上获取审美教育的多少,离开了“美”的教师,就谈不上任何真正有效的审美教育。容貌的美是天生的、外在的、也是暂时的,唯有纯正的人格才能够使教师永远美丽。
1.高尚的人格美。人格美有许多内涵,但对于每天都和孩子打交道的小学教师来说,着重强调的还是要拥有一颗善良、真诚的童心。用这颗童心去理解、关爱孩子幼小的心灵,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真挚的爱、友善的心,拉近心与心的距离。细想想,其实孩子们的要求并不高,只要老师怀着如草原般清新宽广的胸怀,放下高高在上的教育姿态,关心身边的孩子,那么一切不愉快都会被化解。看来,真诚只能用真诚来唤起,善良只能以善良来培育,而美丽也只能靠美丽来滋润。正因为如此,卢梭在《爱弥儿》中告诫教育者:“不要在教天真无邪的孩子分辨善恶的时候,自己就充当了引诱的魔鬼。”
2.得体的仪表美。教师这个职业决定了仪表决不仅仅是个人的“私事”,因为从某种意义上看,它也是美育环境的组成部分,甚至是一种美育资源。传统的教书先生是不太讲究仪表的,以致给人一种“迂腐”的感觉。而当代的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道德的引导者,还是美的体现者和感染者,所以大家一定要注重自己的仪表美。因为通过老师的仪表美,孩子们正在无声地接受着美的感染,进行着发现美、热爱美的审美教育。由此可见,朝气蓬勃、整洁朴素、端庄大方的仪表美是教师这一职业应有的。
(二)审美教育融入课堂之中
音乐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表现出的丰富创造性教学过程,会给人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这份美感的出现有些是为了完成某种教学任务而专门设置的,更主要的是那些来自教学中即发的教学灵感和教学进程中活跃、生动的教学气氛。因为教师在教孩子们进行各种音乐活动时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孩子们在学习时所表现出的鲜明个性会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成为教学的基本格调——轻松、愉快、活跃、生动。
要解放孩子,让他们在创造中取得快乐,在快乐中创造出心中最美的梦想,在快乐与创造中发展自己、丰富自己!
三、审美教育让我们爱上音乐
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生活中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天空因为有白云而多彩,土地因为有绿色而生机盎然,人类因为有真诚的爱,生命才演绎得无比美丽!这种真诚的爱源自于我们对美的一种发自内心的关注,“美”其实就在我们身边,“美”其实就是自然地流露。引导孩子留意身边的细节,我们可以感受到跑步时整齐一致的韵律美,微风拂面、枝条随风舞动时的线条美,尽情玩耍时的和谐美、幸福美……那一段段美好的瞬间是一道道亮丽的风景,让音乐教学焕发出无限的生机和无穷的魅力!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把好的、美的、经典的、流行的音乐教给孩子,带领他们走进音乐的殿堂,激发共鸣,使他们在接受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塑造美的心灵、美的人格。让审美教育因为我们而灵动,让音乐教育因为我们而人性,让孩子因为“美”爱上音乐,爱上生活!
(作者单位:开封市第二师范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