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等教育变革与开展的主题是创新,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探索课程考试考核方法的改革,是我们检查教学成果、评价教学质量、衡量教学目的实现性的重要途径,也是及时反馈教学效果、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选择一种有效的考试考核方式将对日常教学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考试;考核;方法;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0-0-02
课程考试是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不仅是检查学生学习成果和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更是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手段和学校办学理念及课程建设水平的集中体现。考试的标准、方法、内容、手段是考试技术环节中的重要问题,将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质量。
近些年,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生源素质有所下降,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抵触、畏难心理,学习兴趣减退,课堂纪律松懈,教师授课难度增大,课后管理日趋复杂。科学合理的考试方式能够引导学生并及时纠正学习方向上的偏差,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如果考试方式不当,一方面会助长高校教育中的某些不良风气,另一方面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阻碍创新能力的培养。
为全面实现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必须加大探索大学课程考试考核方式的改革力度,更新考试理念、改革考核方式、加强考核自身的研究与评估。具体来讲就是改进现有的学生考核评价体系,改变考核方式单一、考核内容重理论轻应用、考核评价方法欠全面等方面的不足,确立素质教育的考核观和构建以能力测试为核心的考核模式,从考核内容和考核方法上展开试点,探索新的考试考核模式,完善考评机制[1]。
一、当前高校课程考试考核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时期的高等教育主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实现知识、能力、素质教育的有机统一,学校的考试考核制度对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导向作用[2]。目前高校大多数课程的考试方式采用课程结束后的一次性闭卷的形式,尽管各种开卷、论文、实际操作、大型作业等考试方式越来越多,但所占的比例仍不够大,且多局限于选修性质的课程。闭卷考试的弊端是考题比较单一,客观题较多,分析、实际操作等主观题较少,理论知识多,导致学生死记硬背应付考试,难以考核学生的分析、综合运用知识、创新思维等方面的能力。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考试内容重知识轻能力
在多数课程的试题中,考试内容绝大多数是教科书上有的、教师上课讲过的,侧重于学生识记方面的考核,往往疏于综合能力方面的考核,而且要求学生按标准答案做题,很少给学生自由发挥的机会和余地。考试前学生要求教师划重点和考试范围已经成了惯例,学生只要有老师的讲课笔记就万事大吉,“重记忆,轻创新”,学生把学习的重点放在死记硬背上,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上课记笔记,下课看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有的学生甚至干脆平时不听课,考前抄一下别人的笔记背背就能顺利过关,大部分学生逐渐形成了“接受-复制”性思维,遏制了“创造-发散”性思维。
(二)考试目的存在误区
考试的目的是检查教学效果、评价教学质量、评定教学成绩和反馈教学信息,然而多数教师人为学生学完了本门课程,应该给个结论,因此考试仅仅是为了给学生学习某门课程下个结论而已;有的学生也认为学习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考完了就可以把书本束之高阁,也有的学生考试是为了拿高分,争取入党、奖学金等更多荣誉,以达到毕业找好工作、获得更好就业机会的目的,为此不惜采取作弊的手段。这种为了考试而学习的思想很普遍,造成了相当一部分学生墨守成规、不善思考、满足书本、不敢质疑的学习态度,而这些正是与时代所倡导的创新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三)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很多高校采取的考核方式都比较单一:考试和考查两种。考查又分为试卷、大作业等形式,最终成绩按照平时和卷面成绩综合评定。考试习惯于一次性闭卷笔试的形式,很少能利用多种考试手段。任何一种单一的考试方法只能满足某一方面的需求,无法通过考试达到测量、评价学生学习状况和综合素质的目的,不仅对教学起不到积极作用,相反会阻碍学生创造力和个性的发展。
(四)考试结果评价体系不够合理
传统的考试结果评价是依据卷面分数占百分之八十,平时成绩占百分之二十的方式,题型题量基本已经规范化,评分细则也精确到了步骤,评分方式单一,主要是以考核学生知识的累积、记忆为主,属于静态考核。虽然规范化考试在一定水平上保证了考试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减少了人为误差,但由于客观性试题偏多,主观性试题少,试题答案多数唯一,因此考试成绩不能充分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不利于体现学生剖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五)考试分析反馈不够深入
考试结束的时候紧接着是寒暑假期,教师改完试卷之后把成绩登录进教务系统之后,对试卷分析的环节往往是按简单要求统计一下及格率,各分数段的百分比等等,对试卷的分析研究做的并不深入,因此试题的难易程度、灵活性和开放程度、学生的掌握程度等并不清晰,如何对以后的教学环节提供参考和建议也无从谈起,考试对于教学的反馈促进功能就没有很好的发挥出来。
二、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改革实践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作为机械类相关专业的主干基础课程之一,对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设计方法,对后续课程的学习、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和今后从事实际工作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针对目前高校考试制度存在的种种弊端,如何结合高校素质教育建设目标,转变传统的考试考核方式,使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并具备一定的综合运用能力,让学生从学习课程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最终发掘出学生的潜能和创新精神,使他们在学期结束的时候,能够达到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我们在本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实践中逐渐做了一些新的尝试[3]。
(一)确立考核目标
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灵敏多变的方式考查学生的各种才能,结合本课程的实践运用,把“基础知识必备,强化实践操作能力”作为考核的指导原则,从“考学问”为主向“考才能”为主进行转变,以达到培养顺应未来社会竞争的人才[4]。
(二)建立考核体系
合理适当的考核体系是考核方式改革的前提,为改变以往“一考定成果”的情况,我们采取了增加平常考核在成绩评价中的权重,依据课程的内容、特性和教学目的来决定考核内容和形式的方法;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将考核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使单纯依托期末突击的方式取得优异考试成绩变得很难。平时的考核注重考察学生全学期的学习情况,包括课堂表现、完成作业情况等;阶段性考试则依据不同章节的教学要求,运用讨论、作业、单元测验等方式进行考查;最终的期末考试把握大的知识点,以综合运用性题目为主,考察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立体全方位的考核体系要在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激发他们耐久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和鼓舞学生在控制学问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权威,独立思考、大胆探究,充分培养学生发现和处理问题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才能[5]。
互换性与基础测量这门课程实践性很强,因此实验技能的考核也是我们考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引入了实验考核评价方法。根据实验的签到情况、做实验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和实验报告的整理总结等各方面对学生进行考评,并将考评成绩计入学期综合成绩评定。
(三)设计考核内容
考核内容决定了考核体系的合理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基本理论,选择课程教学大纲确定的课程重点进行考核,注意覆盖面和详略得当;2、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根据课程性质,设计顺应科技发展的创新性考试题型,考察学生运用知识处理实践问题的能力;3、实验技能,从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实验操作技能的熟练和对实验数据的正确分析处理上考察学生掌握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优化评分标准
新的考试制度改革方向确立之后,我们在制订评分标准的时候要注意:根据学生知识掌握的广度和深度,以及掌握知识的牢固程度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做到客观、公正[6],同时建立课程考试质量分析制度,对考试内容、命题侧重点及考试成绩分布要认真分析,不断完善考试考核方法,建立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制度。
具体的操作办法是平时考核在课堂上完成,任课教师通过提问、讨论、作业、小测验等方式考查学生,将平时成绩记录在案,加大专业课实践考核分值,注重对有利于创造性工作的基本数据、基本操作方法、基本技能的考核,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期末的总成绩构成为:平时作业分占20%,课堂考勤10%,实践环节占20%,期中小测试占10%,期末考试占40%。
(五)强化反馈机制
学生考试成绩是科学的评价学生和教师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反馈教学、管理工作中相关信息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在合理评价学生成绩之后不是就万事大吉了,而要将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绘制各分数段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分析成绩分布规律,计算平均分、标准差,确定考试结果是否达到预定目标,对考试效度和信度进行评价。对每道试题的实测难度和区分度进行计算[7],加强题库建设、完善试题库相关数据,为改进教学和考试质量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
三、总结
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在教师和学生心中的根深蒂固,教学过程的惯用套路已被广大师生习惯和接受。考试考核方法改革的难度与艰巨性对于“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这样的实践性很强而且又很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来讲是很大的。借助考试考核方法改革这一杠杆作用,将学生从一个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为主动地探索者,改变填鸭式的教育模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良好学风的建立,加强公平竞争的认识,改变学习的盲目性,使学生懂得只有端正学习态度、注重平常学问的积累,注重运用知识剖析问题、处理问题才能顺利通过考核[2]。
当然,考试考核方式的改革不是乱改,要因课程而异,具有针对性;因学生程度而异,具有适用性。因此,我们要以考试改革作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突破口,通过新的考试考核方式改革,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建立起以学生素质发展为目标的考核体系。同时,学校要加大实验设备的投入力度,加强教学管理,要根据课程特点和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切实制订合理的考核大纲,建立科学、规范、合理的考核机制。
参考文献:
[1]刘继红.对高校考试变革的几点考虑[J].中国高教研讨,2000.
[2]周伟国,丁金昌.高校考试变革:努力于素质教育的全面施行[J].高等农业教育,2003.
[3]陈一女.关于高校考试变革的几点考虑[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6.
[4]刘燕.群众化教育背景下高校课程考试变革的探究[J].辽宁教育研讨,2006.
[5]王育杰,裴晶莹,马龙海,黄继华,叶亚萍.高校考试变革探究[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
[6]吴钢.自组织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J].教育探索,2000,(7).
[7]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关键词:考试;考核;方法;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0-0-02
课程考试是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不仅是检查学生学习成果和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更是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手段和学校办学理念及课程建设水平的集中体现。考试的标准、方法、内容、手段是考试技术环节中的重要问题,将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质量。
近些年,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生源素质有所下降,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抵触、畏难心理,学习兴趣减退,课堂纪律松懈,教师授课难度增大,课后管理日趋复杂。科学合理的考试方式能够引导学生并及时纠正学习方向上的偏差,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如果考试方式不当,一方面会助长高校教育中的某些不良风气,另一方面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阻碍创新能力的培养。
为全面实现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必须加大探索大学课程考试考核方式的改革力度,更新考试理念、改革考核方式、加强考核自身的研究与评估。具体来讲就是改进现有的学生考核评价体系,改变考核方式单一、考核内容重理论轻应用、考核评价方法欠全面等方面的不足,确立素质教育的考核观和构建以能力测试为核心的考核模式,从考核内容和考核方法上展开试点,探索新的考试考核模式,完善考评机制[1]。
一、当前高校课程考试考核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时期的高等教育主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实现知识、能力、素质教育的有机统一,学校的考试考核制度对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导向作用[2]。目前高校大多数课程的考试方式采用课程结束后的一次性闭卷的形式,尽管各种开卷、论文、实际操作、大型作业等考试方式越来越多,但所占的比例仍不够大,且多局限于选修性质的课程。闭卷考试的弊端是考题比较单一,客观题较多,分析、实际操作等主观题较少,理论知识多,导致学生死记硬背应付考试,难以考核学生的分析、综合运用知识、创新思维等方面的能力。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考试内容重知识轻能力
在多数课程的试题中,考试内容绝大多数是教科书上有的、教师上课讲过的,侧重于学生识记方面的考核,往往疏于综合能力方面的考核,而且要求学生按标准答案做题,很少给学生自由发挥的机会和余地。考试前学生要求教师划重点和考试范围已经成了惯例,学生只要有老师的讲课笔记就万事大吉,“重记忆,轻创新”,学生把学习的重点放在死记硬背上,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上课记笔记,下课看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有的学生甚至干脆平时不听课,考前抄一下别人的笔记背背就能顺利过关,大部分学生逐渐形成了“接受-复制”性思维,遏制了“创造-发散”性思维。
(二)考试目的存在误区
考试的目的是检查教学效果、评价教学质量、评定教学成绩和反馈教学信息,然而多数教师人为学生学完了本门课程,应该给个结论,因此考试仅仅是为了给学生学习某门课程下个结论而已;有的学生也认为学习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考完了就可以把书本束之高阁,也有的学生考试是为了拿高分,争取入党、奖学金等更多荣誉,以达到毕业找好工作、获得更好就业机会的目的,为此不惜采取作弊的手段。这种为了考试而学习的思想很普遍,造成了相当一部分学生墨守成规、不善思考、满足书本、不敢质疑的学习态度,而这些正是与时代所倡导的创新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三)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很多高校采取的考核方式都比较单一:考试和考查两种。考查又分为试卷、大作业等形式,最终成绩按照平时和卷面成绩综合评定。考试习惯于一次性闭卷笔试的形式,很少能利用多种考试手段。任何一种单一的考试方法只能满足某一方面的需求,无法通过考试达到测量、评价学生学习状况和综合素质的目的,不仅对教学起不到积极作用,相反会阻碍学生创造力和个性的发展。
(四)考试结果评价体系不够合理
传统的考试结果评价是依据卷面分数占百分之八十,平时成绩占百分之二十的方式,题型题量基本已经规范化,评分细则也精确到了步骤,评分方式单一,主要是以考核学生知识的累积、记忆为主,属于静态考核。虽然规范化考试在一定水平上保证了考试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减少了人为误差,但由于客观性试题偏多,主观性试题少,试题答案多数唯一,因此考试成绩不能充分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不利于体现学生剖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五)考试分析反馈不够深入
考试结束的时候紧接着是寒暑假期,教师改完试卷之后把成绩登录进教务系统之后,对试卷分析的环节往往是按简单要求统计一下及格率,各分数段的百分比等等,对试卷的分析研究做的并不深入,因此试题的难易程度、灵活性和开放程度、学生的掌握程度等并不清晰,如何对以后的教学环节提供参考和建议也无从谈起,考试对于教学的反馈促进功能就没有很好的发挥出来。
二、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改革实践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作为机械类相关专业的主干基础课程之一,对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设计方法,对后续课程的学习、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和今后从事实际工作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针对目前高校考试制度存在的种种弊端,如何结合高校素质教育建设目标,转变传统的考试考核方式,使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并具备一定的综合运用能力,让学生从学习课程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最终发掘出学生的潜能和创新精神,使他们在学期结束的时候,能够达到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我们在本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实践中逐渐做了一些新的尝试[3]。
(一)确立考核目标
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灵敏多变的方式考查学生的各种才能,结合本课程的实践运用,把“基础知识必备,强化实践操作能力”作为考核的指导原则,从“考学问”为主向“考才能”为主进行转变,以达到培养顺应未来社会竞争的人才[4]。
(二)建立考核体系
合理适当的考核体系是考核方式改革的前提,为改变以往“一考定成果”的情况,我们采取了增加平常考核在成绩评价中的权重,依据课程的内容、特性和教学目的来决定考核内容和形式的方法;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将考核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使单纯依托期末突击的方式取得优异考试成绩变得很难。平时的考核注重考察学生全学期的学习情况,包括课堂表现、完成作业情况等;阶段性考试则依据不同章节的教学要求,运用讨论、作业、单元测验等方式进行考查;最终的期末考试把握大的知识点,以综合运用性题目为主,考察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立体全方位的考核体系要在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激发他们耐久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和鼓舞学生在控制学问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权威,独立思考、大胆探究,充分培养学生发现和处理问题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才能[5]。
互换性与基础测量这门课程实践性很强,因此实验技能的考核也是我们考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引入了实验考核评价方法。根据实验的签到情况、做实验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和实验报告的整理总结等各方面对学生进行考评,并将考评成绩计入学期综合成绩评定。
(三)设计考核内容
考核内容决定了考核体系的合理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基本理论,选择课程教学大纲确定的课程重点进行考核,注意覆盖面和详略得当;2、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根据课程性质,设计顺应科技发展的创新性考试题型,考察学生运用知识处理实践问题的能力;3、实验技能,从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实验操作技能的熟练和对实验数据的正确分析处理上考察学生掌握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优化评分标准
新的考试制度改革方向确立之后,我们在制订评分标准的时候要注意:根据学生知识掌握的广度和深度,以及掌握知识的牢固程度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做到客观、公正[6],同时建立课程考试质量分析制度,对考试内容、命题侧重点及考试成绩分布要认真分析,不断完善考试考核方法,建立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制度。
具体的操作办法是平时考核在课堂上完成,任课教师通过提问、讨论、作业、小测验等方式考查学生,将平时成绩记录在案,加大专业课实践考核分值,注重对有利于创造性工作的基本数据、基本操作方法、基本技能的考核,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期末的总成绩构成为:平时作业分占20%,课堂考勤10%,实践环节占20%,期中小测试占10%,期末考试占40%。
(五)强化反馈机制
学生考试成绩是科学的评价学生和教师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反馈教学、管理工作中相关信息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在合理评价学生成绩之后不是就万事大吉了,而要将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绘制各分数段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分析成绩分布规律,计算平均分、标准差,确定考试结果是否达到预定目标,对考试效度和信度进行评价。对每道试题的实测难度和区分度进行计算[7],加强题库建设、完善试题库相关数据,为改进教学和考试质量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
三、总结
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在教师和学生心中的根深蒂固,教学过程的惯用套路已被广大师生习惯和接受。考试考核方法改革的难度与艰巨性对于“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这样的实践性很强而且又很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来讲是很大的。借助考试考核方法改革这一杠杆作用,将学生从一个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为主动地探索者,改变填鸭式的教育模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良好学风的建立,加强公平竞争的认识,改变学习的盲目性,使学生懂得只有端正学习态度、注重平常学问的积累,注重运用知识剖析问题、处理问题才能顺利通过考核[2]。
当然,考试考核方式的改革不是乱改,要因课程而异,具有针对性;因学生程度而异,具有适用性。因此,我们要以考试改革作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突破口,通过新的考试考核方式改革,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建立起以学生素质发展为目标的考核体系。同时,学校要加大实验设备的投入力度,加强教学管理,要根据课程特点和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切实制订合理的考核大纲,建立科学、规范、合理的考核机制。
参考文献:
[1]刘继红.对高校考试变革的几点考虑[J].中国高教研讨,2000.
[2]周伟国,丁金昌.高校考试变革:努力于素质教育的全面施行[J].高等农业教育,2003.
[3]陈一女.关于高校考试变革的几点考虑[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6.
[4]刘燕.群众化教育背景下高校课程考试变革的探究[J].辽宁教育研讨,2006.
[5]王育杰,裴晶莹,马龙海,黄继华,叶亚萍.高校考试变革探究[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
[6]吴钢.自组织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J].教育探索,2000,(7).
[7]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