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8年技术和产业的积累,海信在“智能”上不再青涩。
“海信没有退路。”近来很少出现在公众场合的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一改往日的沉默,在日前海信智能战略发布会上宣布海信全面打造智能化产业链,向服务商转型。
智能电视对于海信可谓是背水一战,周厚健将“智能”确定为海信的未来。他坚定地说:“面对智能时代,挤进去面临困惑,但停下来肯定死路一条。”
“失败”是取胜的底气
5月15日,周厚健在题为《重新想象 享你所想》的报告中公开披露了“智能战略”:即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一脉相承。电信网、互联网、电视网的三网融合,电视、手机、PA D、电脑“四屏合一”,使得空间压缩、时间延伸、企业变“软”、世界变“绿”。智能化的核心是加强海信独特的智能多媒体运营平台以及“智能商店”建设,以期提高“服务”在海信硬件产业中的收入比重。 为保证智能化战略的实施,海信将成立智能化战略推进组织,以智能化为“灵魂”,统一推进海信旗下多媒体、通信、家用电器、智能交通、地产等全系统“智能化”。同时也公布了“智能,享你所想”的品牌承诺。
周厚健在演讲中首次坦诚构筑3C融合的失败,2002年高调上市的互联网电视由于产业链的不成熟而一度搁浅。
3C融合失败的原因:一是核心能力与外部环境的矛盾。二是海信数码业务与集团战略目标的差距。
从逻辑上讲,海信数码要想作为“真正的3C公司”, 它就必须超出PC的范畴,融计算机、通信、消费电子于一体。然而,这却是海信数码的内部资源所力不能及的。海信集团运用系统论的方法构建了3C战略,却用还原论的方式开展海信数码的业务,无法实现“1+1>2”的效果。因此,对于海信数码来说,3C战略只是一张市场招牌,或者是一套同业竞争的说辞。
对海信而言,这些国际化的暂时失利亦不失为难得的“挫折教育”,有助于重新校验和修订其国际化的最初路线图。
向服务商转型
“彩电企业不迅速转型,将沦为加工厂。”周厚健不止一次强调彩电企业目前整体面临的环境,他认为,家电企业的权重已经从营销转移到技术上,而智能正是彩电企业转型的机遇。
虽然近几年国产彩电品牌在营销上的优势使其在国内彩电市场上占据了主要的地位,但同时面临饱受“缺屏少芯”、低利润、低增长的困惑期。iSuppli研究公司彩电资深分析师张岩认为,彩电产品仅几个点的利润已经是个公开的秘密。国内彩电市场目前基本是存量市场,彩电企业必须找到用户新的诉求点来扩大市场和产品销量。
另外,在三网融合的大背景下,具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产品已经遍地开花,一批彩电产业的外来者也虎视眈眈,Google、微软、苹果等IT大鳄已经推出电视类产品,进军觊觎已久的市场。“国产彩电企业以前面对的是同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现在还要与行业外的竞争者展开正面交锋。”中国电子商会副秘书长陆刃波如是说。
国产彩电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紧迫感和压力。而海信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提出向服务商转型,全面启动智能化战略。
智能的瓶颈
海信在内部经常反复讨论这样一个话题,智能化是不是海信的未来?
海信集团的核心能力在于消费电子领域积累的技术与生产、渠道与营销、客户与服务优势。在通信领域,尽管有无线设备的合作项目、移动终端的生产牌照和一定的市场份额,甚至具有3G测试产品,但这些并没有构成海信3C的核心能力。
中国PC市场已经显现出成熟期的特征,PC市场的平稳增长无法创造竞争格局重组的奇迹。缺少强有力的PC业务支持,“重振海信IT”无异海市蜃楼,也无法支撑海信集团3C融合的战略大局。
中国视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郝亚斌认为,海量的应用程序是智能电视能否成功的关健,基于企业应用的Android系统也并非完全适合于电视机,智能电视产业的诸多瓶颈还尚待解决,还需要彩电企业进一步开发。
此外,虽然彩电企业所推出的产品可以实现多屏互动,互通互联,但由于国内不同品牌之间的设备因为传输协议不一致很难兼容,这也阻碍了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因此,制定智能标准尤为迫切。
背水一战
2005年,海信发动大规模的海外市场抢滩登陆战役,在局部战场上有得亦有失。在澳大利亚和南非,海信已站稳脚跟;当初雄心勃勃跨入的欧洲大陆,却呈现退缩之态;而在北美市场,海信的自主品牌出口还未达到一定规模。
2006年时,海信曾高调宣布,要在2010年让全球营收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其中40%来自海外;电视产品在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7%;冰箱产品做到中国第一、全球第三;空调则力争全球第四。但现在,无论如何,海信的这一国际化目标看来是要延后了。
虽然前有狼后有虎,虽然智能产业存在诸多困惑,但此时的海信已经是背水一战。海信不仅调整了人才结构,还在集团决策层成立智能化战略推进组织。该组织负责制定海信集团智能化目标与产品规划,统一管理协调集团多媒体、通信、家用电器、智能交通、智能商用设备、地产等子公司智能化项目。
为了进一步让“智能”在集团内部增添活力、持续创新,海信成立了创新俱乐部。全面负责此项目的海信集团首席科学家黄卫平表示,“如果说俱乐部是一些敢于创新的年轻人‘点子’汇集的地方,海信创建的实验室则是让这些‘点子’更好地落地,最终使其成为具有颠覆性意义的项目,推动商业进程。而这一项目完全不受企业体系和文化的干扰。”
据悉,这些孵化的项目正一个个从海信集团诞生。黄卫平认为,家电厂商进入智能领域有其独有的优势。“IT销售渠道终端传递用户的诉求与家电不同,IT面向发烧友,产品功能更为复杂,而家电产品面向普通大众,产品功能应更追求人性化和简单化。这也是家电企业与IT厂商争取客户的有利机会。”他同时透露,介于这一特征,海信智能电视将会推出针对个人的个性化定制产品,将智能电视植入社交圈子等功能。海信智能电视产品的目标是将亿万年轻群体重新拉回到电视面前。
“海信没有退路。”近来很少出现在公众场合的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一改往日的沉默,在日前海信智能战略发布会上宣布海信全面打造智能化产业链,向服务商转型。
智能电视对于海信可谓是背水一战,周厚健将“智能”确定为海信的未来。他坚定地说:“面对智能时代,挤进去面临困惑,但停下来肯定死路一条。”
“失败”是取胜的底气
5月15日,周厚健在题为《重新想象 享你所想》的报告中公开披露了“智能战略”:即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一脉相承。电信网、互联网、电视网的三网融合,电视、手机、PA D、电脑“四屏合一”,使得空间压缩、时间延伸、企业变“软”、世界变“绿”。智能化的核心是加强海信独特的智能多媒体运营平台以及“智能商店”建设,以期提高“服务”在海信硬件产业中的收入比重。 为保证智能化战略的实施,海信将成立智能化战略推进组织,以智能化为“灵魂”,统一推进海信旗下多媒体、通信、家用电器、智能交通、地产等全系统“智能化”。同时也公布了“智能,享你所想”的品牌承诺。
周厚健在演讲中首次坦诚构筑3C融合的失败,2002年高调上市的互联网电视由于产业链的不成熟而一度搁浅。
3C融合失败的原因:一是核心能力与外部环境的矛盾。二是海信数码业务与集团战略目标的差距。
从逻辑上讲,海信数码要想作为“真正的3C公司”, 它就必须超出PC的范畴,融计算机、通信、消费电子于一体。然而,这却是海信数码的内部资源所力不能及的。海信集团运用系统论的方法构建了3C战略,却用还原论的方式开展海信数码的业务,无法实现“1+1>2”的效果。因此,对于海信数码来说,3C战略只是一张市场招牌,或者是一套同业竞争的说辞。
对海信而言,这些国际化的暂时失利亦不失为难得的“挫折教育”,有助于重新校验和修订其国际化的最初路线图。
向服务商转型
“彩电企业不迅速转型,将沦为加工厂。”周厚健不止一次强调彩电企业目前整体面临的环境,他认为,家电企业的权重已经从营销转移到技术上,而智能正是彩电企业转型的机遇。
虽然近几年国产彩电品牌在营销上的优势使其在国内彩电市场上占据了主要的地位,但同时面临饱受“缺屏少芯”、低利润、低增长的困惑期。iSuppli研究公司彩电资深分析师张岩认为,彩电产品仅几个点的利润已经是个公开的秘密。国内彩电市场目前基本是存量市场,彩电企业必须找到用户新的诉求点来扩大市场和产品销量。
另外,在三网融合的大背景下,具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产品已经遍地开花,一批彩电产业的外来者也虎视眈眈,Google、微软、苹果等IT大鳄已经推出电视类产品,进军觊觎已久的市场。“国产彩电企业以前面对的是同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现在还要与行业外的竞争者展开正面交锋。”中国电子商会副秘书长陆刃波如是说。
国产彩电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紧迫感和压力。而海信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提出向服务商转型,全面启动智能化战略。
智能的瓶颈
海信在内部经常反复讨论这样一个话题,智能化是不是海信的未来?
海信集团的核心能力在于消费电子领域积累的技术与生产、渠道与营销、客户与服务优势。在通信领域,尽管有无线设备的合作项目、移动终端的生产牌照和一定的市场份额,甚至具有3G测试产品,但这些并没有构成海信3C的核心能力。
中国PC市场已经显现出成熟期的特征,PC市场的平稳增长无法创造竞争格局重组的奇迹。缺少强有力的PC业务支持,“重振海信IT”无异海市蜃楼,也无法支撑海信集团3C融合的战略大局。
中国视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郝亚斌认为,海量的应用程序是智能电视能否成功的关健,基于企业应用的Android系统也并非完全适合于电视机,智能电视产业的诸多瓶颈还尚待解决,还需要彩电企业进一步开发。
此外,虽然彩电企业所推出的产品可以实现多屏互动,互通互联,但由于国内不同品牌之间的设备因为传输协议不一致很难兼容,这也阻碍了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因此,制定智能标准尤为迫切。
背水一战
2005年,海信发动大规模的海外市场抢滩登陆战役,在局部战场上有得亦有失。在澳大利亚和南非,海信已站稳脚跟;当初雄心勃勃跨入的欧洲大陆,却呈现退缩之态;而在北美市场,海信的自主品牌出口还未达到一定规模。
2006年时,海信曾高调宣布,要在2010年让全球营收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其中40%来自海外;电视产品在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7%;冰箱产品做到中国第一、全球第三;空调则力争全球第四。但现在,无论如何,海信的这一国际化目标看来是要延后了。
虽然前有狼后有虎,虽然智能产业存在诸多困惑,但此时的海信已经是背水一战。海信不仅调整了人才结构,还在集团决策层成立智能化战略推进组织。该组织负责制定海信集团智能化目标与产品规划,统一管理协调集团多媒体、通信、家用电器、智能交通、智能商用设备、地产等子公司智能化项目。
为了进一步让“智能”在集团内部增添活力、持续创新,海信成立了创新俱乐部。全面负责此项目的海信集团首席科学家黄卫平表示,“如果说俱乐部是一些敢于创新的年轻人‘点子’汇集的地方,海信创建的实验室则是让这些‘点子’更好地落地,最终使其成为具有颠覆性意义的项目,推动商业进程。而这一项目完全不受企业体系和文化的干扰。”
据悉,这些孵化的项目正一个个从海信集团诞生。黄卫平认为,家电厂商进入智能领域有其独有的优势。“IT销售渠道终端传递用户的诉求与家电不同,IT面向发烧友,产品功能更为复杂,而家电产品面向普通大众,产品功能应更追求人性化和简单化。这也是家电企业与IT厂商争取客户的有利机会。”他同时透露,介于这一特征,海信智能电视将会推出针对个人的个性化定制产品,将智能电视植入社交圈子等功能。海信智能电视产品的目标是将亿万年轻群体重新拉回到电视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