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林下经济,主要是指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发展起来的林下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和森林旅游业,既包括林下产业,也包括林中产业,还包括林上产业。林下经济是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集体林地承包到户,农民充分利用林地,科学经营林地,而在农业生产领域涌现的新生事物。它是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从事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实现不砍树也能致富的有效途径。发展林下经济是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促进绿色增长的迫切需要,是提高林地产出、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林业主管部门要认真总结经验,科学谋划,加强引导,积极扶持,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确保农民不砍树也能致富,实现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的改革目标。
【关键词】林下经济;合理利用;增收;建议
1.项目背景
(1)2009年,国家林业局原局长贾治邦在受邀中共云南省委林业工作会议上强调,云南省要实现生态保护、农民得实惠的目标,要积极推动林下往纵深发展。
(2)2010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种养业。
(3)2011年全国林下经济现场会议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召开,全面部署加快发展林下经济。
(4)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
(5)2013年1月,云南省政府召开全省林下经济发展工作会议,要把林下经济产业建设成促进云南生态保护、农民增收、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努力实现生态得保护、产业得发展、林农得实惠的目标。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以森林为主要经营对象的林业,不仅承担着生态建设的主要任务,而且承担着提供多种林产品的重大使命。进入21世纪,人类正在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开始向生态文明迈进。我国也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林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特殊作用。
2.兰坪县的地理位置
兰坪县地处滇西北高原“三江并流地带”, 土地资源十分广阔,全县总面积4325㎞2,土地资源主要分布在澜沧江两岸及2500m以下的山间槽地和半山区,土壤以棕壤、黄壤为主,pH值4.0-6.6呈中性,有机质2%-3%,土壤养分含量:含氧0.02%-0.32%,含磷0.08%-0.22%,含钾0.2%以上,土壤质地疏松。全县有2.6万hm2耕地面积生产粮食外,尚有1.33万hm2的轮歇地和荒山荒坡面积可供生物药材发展。境内物种资源非常丰富,水质好,土壤肥沃,气候凉爽,属于低纬度山地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3.7℃,7月份气温最高平均气温达25.5℃,全年平均日照时数1945.3小时,年平均有效光时897.3,无霜期190天,全年降雨量980-1010.3mm,雨量集中在6-10月份,这种降水分布特点恰与秦艽、桔梗、当归、党参、定子独、木香、重楼等中药材生长需水规律相吻合,这种独特的自然条件,最适宜于发展种植中药材。
3.林下经济的特征
林下经济投入少、见效快、易操作、潜力大。发展林下经济,对缩短林业经济周期,增加林业附加值,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发展循环经济,巩固生态建设成果,都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这么说,发展林下经济让大地增绿、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源。十年树木是林业生产的基本特征。相对漫长的林木生产周期,对林业发展以及林改后农民发家致富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只有让林地早点下“金蛋”,才能更好地促进林业生态建设及产业发展,才能更好地以良好的经济效益巩固林改成果,在兴林中富民,在富民中兴林。
4.兰坪县如何发展林下经济
4.1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分类实施
兰坪县林业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但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大资源,小产业”的现实困境,主要是需要克服资源和产业脱节的问题。资源和产业之所以脱节,关键在于没有相应的产品,产品是连接资源和产业关键的核心,没有产品就没有市场、没有生产、没有流通、没有消费,也就实现不了价值,因而就没有收益。所以就导致了“大资源,小产业”的现实困境。因此发展林下经济是确保林农增收的一条有效途径。由于各乡镇存在地域差异,林业资源分布不均匀,江边(中排、石登、营盘、兔峨)四乡镇与山区(金顶﹑啦井﹑通甸﹑河西)四乡镇的林业产业基础强弱不对等,农民生产方式各不相同,发展林下经济既要统筹规划,又要因地制宜,多种产业模式齐头并进。为此,在林下经济发展规划布局上要充分而深入的调研和思考,做到总体掌控、分区规划、科学布局,积极引导向“一村一品、一乡一特色、一区一优势”的方向发展:山区四乡镇林业资源相对丰富,生态环境好,交通便利,适宜发展森林景观旅游和林下养殖业(重点乌骨羊),主要以森林旅游(罗锅箐、大羊场、新生桥、富和)、林下种植中药材(玛咖、桔梗、独定子、秦艽﹑重楼),海拔在2900-3500米以上的地区,重点发展玛咖中药材;江边四乡镇林地面积小,林地资源少,但当地核桃产业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主要以发展林禽(绒毛鸡) 、林疏、林药(石斛、重楼)为主;各区均形成了符合各地实际,布局科学合理、资源效益充分发挥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使广大林农充分认识林下产业发展的市场前景和发展优势,把脱贫致富的强力愿望转化为积极参与林下产业的实际行动。
4.2典型示范,辐射带动
林下经济发展之初,多由农户或林农自发形成,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探索性和试验性,导致大多数农户或林农等待观望。
因此,扶持好典型,抓好大户带动就显得尤其重要。在典型带动方面,应通过培训一批有丰富林下种养经验、有一定经济实力和发展规模的大户作为典型,示范带动林下经济发展,由典型种、养殖户,辐射带动周边区域。 4.3扩面融资,破除瓶颈,多元投入保壮大
林下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同样面临着资金不足的难题。为突破资金瓶颈制约,应采取“多渠道注水”的办法,来融资发展。主要是财政奖励一点,向上面争取一点,集合社会资金解决一点,林权抵押贷款支持一点,保险理赔补偿一点。为大力发展林下经济,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典型示范户、生产大户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给予资金奖励支持。同时,充分发挥社会投资的主体作用,积极吸纳民间融资。此外,主动对接银信部门,全面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和政策性森林保险工作,帮助广大农民和林业生产经营者解决林业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
4.4分类引导,规范服务,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林下经济要发展壮大,必须走规范化、标准化发展之路,做好规范、引导,对林下经济和各类林业专业合作组织进行全面普查,针对林畜、林禽、林菌、林苗、林蜂、林药、森林旅游和林蔬、林粮等多种经营项目和模式,分别进行指导与帮扶,促使其在规范有序的生产中不断壮大。同时,为广大林农提供技术培训等服务,走科技兴林的道路,是林下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企业、科研院所、技术推广单位之间搭建合作平台,推进科技协作,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开发与服务机制。积极引进和推广适宜林间种植、养殖的新品种、新技术。大力推广和应用先进实用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建立林下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体系。同时加强对企业、示范户和农民技术骨干的信息咨询和技术培训服务,帮助农民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加大技术保障力度。
4.5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兴林富民助和谐
为了更好的发挥林业生态优势,加大林地综合开发,发展林下经济,应使广大林农更深刻地认识到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高农民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扩大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增强水土保持和涵养水源的能力,使广大林农充分认识到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保护生态、合理利用生态资源、增收致富,是为了林业资源的有序利用。
5.发展林下经济的意义
5.1有利于林业综合效益的提高
通过发展林下养殖业和种植业,提高单位面积土地产出,可以使林业产业从单纯利用林产资源转向林产资源和林地资源结合利用,起到近期得利、长期得林、远近结合、以短补长、协调发展的产业化效应,使林业综合效益得到不断提高。而林下集约化经营又会反过来促进林业生产,进而可以探索出一条发展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的新路子。
5.2有利于农民增收
在现有条件下,由于农产品市场价格大幅上涨的可能很小,传统农作物单产增加的空间也十分有限,依靠传统种植业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几乎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利用闲置林地把农村的一些多种经营项目转移到林下,在不新增占地的情况下,为农民开辟出了一个新的增收渠道。
5.3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通过发展林下经济,促使农村农林牧各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将有效带动加工、运输、物流、信息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同时,还可以改变传统家庭养殖业污染居住环境、影响村容整洁的问题,促进农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林下经济的迅速发展,还将会引导带动更多的农民更加重视学习、掌握和应用科技知识、经营管理本领,必将产生更多的农民技术员和农民企业家,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劲动力。
【参考文献】
[1]兰坪县林业“十二五”规划.
[2]兰坪县2012年20万亩生物基地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3]兰坪县“十二五”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4]兰坪县农业志.
【关键词】林下经济;合理利用;增收;建议
1.项目背景
(1)2009年,国家林业局原局长贾治邦在受邀中共云南省委林业工作会议上强调,云南省要实现生态保护、农民得实惠的目标,要积极推动林下往纵深发展。
(2)2010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种养业。
(3)2011年全国林下经济现场会议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召开,全面部署加快发展林下经济。
(4)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
(5)2013年1月,云南省政府召开全省林下经济发展工作会议,要把林下经济产业建设成促进云南生态保护、农民增收、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努力实现生态得保护、产业得发展、林农得实惠的目标。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以森林为主要经营对象的林业,不仅承担着生态建设的主要任务,而且承担着提供多种林产品的重大使命。进入21世纪,人类正在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开始向生态文明迈进。我国也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林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特殊作用。
2.兰坪县的地理位置
兰坪县地处滇西北高原“三江并流地带”, 土地资源十分广阔,全县总面积4325㎞2,土地资源主要分布在澜沧江两岸及2500m以下的山间槽地和半山区,土壤以棕壤、黄壤为主,pH值4.0-6.6呈中性,有机质2%-3%,土壤养分含量:含氧0.02%-0.32%,含磷0.08%-0.22%,含钾0.2%以上,土壤质地疏松。全县有2.6万hm2耕地面积生产粮食外,尚有1.33万hm2的轮歇地和荒山荒坡面积可供生物药材发展。境内物种资源非常丰富,水质好,土壤肥沃,气候凉爽,属于低纬度山地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3.7℃,7月份气温最高平均气温达25.5℃,全年平均日照时数1945.3小时,年平均有效光时897.3,无霜期190天,全年降雨量980-1010.3mm,雨量集中在6-10月份,这种降水分布特点恰与秦艽、桔梗、当归、党参、定子独、木香、重楼等中药材生长需水规律相吻合,这种独特的自然条件,最适宜于发展种植中药材。
3.林下经济的特征
林下经济投入少、见效快、易操作、潜力大。发展林下经济,对缩短林业经济周期,增加林业附加值,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发展循环经济,巩固生态建设成果,都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这么说,发展林下经济让大地增绿、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源。十年树木是林业生产的基本特征。相对漫长的林木生产周期,对林业发展以及林改后农民发家致富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只有让林地早点下“金蛋”,才能更好地促进林业生态建设及产业发展,才能更好地以良好的经济效益巩固林改成果,在兴林中富民,在富民中兴林。
4.兰坪县如何发展林下经济
4.1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分类实施
兰坪县林业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但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大资源,小产业”的现实困境,主要是需要克服资源和产业脱节的问题。资源和产业之所以脱节,关键在于没有相应的产品,产品是连接资源和产业关键的核心,没有产品就没有市场、没有生产、没有流通、没有消费,也就实现不了价值,因而就没有收益。所以就导致了“大资源,小产业”的现实困境。因此发展林下经济是确保林农增收的一条有效途径。由于各乡镇存在地域差异,林业资源分布不均匀,江边(中排、石登、营盘、兔峨)四乡镇与山区(金顶﹑啦井﹑通甸﹑河西)四乡镇的林业产业基础强弱不对等,农民生产方式各不相同,发展林下经济既要统筹规划,又要因地制宜,多种产业模式齐头并进。为此,在林下经济发展规划布局上要充分而深入的调研和思考,做到总体掌控、分区规划、科学布局,积极引导向“一村一品、一乡一特色、一区一优势”的方向发展:山区四乡镇林业资源相对丰富,生态环境好,交通便利,适宜发展森林景观旅游和林下养殖业(重点乌骨羊),主要以森林旅游(罗锅箐、大羊场、新生桥、富和)、林下种植中药材(玛咖、桔梗、独定子、秦艽﹑重楼),海拔在2900-3500米以上的地区,重点发展玛咖中药材;江边四乡镇林地面积小,林地资源少,但当地核桃产业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主要以发展林禽(绒毛鸡) 、林疏、林药(石斛、重楼)为主;各区均形成了符合各地实际,布局科学合理、资源效益充分发挥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使广大林农充分认识林下产业发展的市场前景和发展优势,把脱贫致富的强力愿望转化为积极参与林下产业的实际行动。
4.2典型示范,辐射带动
林下经济发展之初,多由农户或林农自发形成,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探索性和试验性,导致大多数农户或林农等待观望。
因此,扶持好典型,抓好大户带动就显得尤其重要。在典型带动方面,应通过培训一批有丰富林下种养经验、有一定经济实力和发展规模的大户作为典型,示范带动林下经济发展,由典型种、养殖户,辐射带动周边区域。 4.3扩面融资,破除瓶颈,多元投入保壮大
林下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同样面临着资金不足的难题。为突破资金瓶颈制约,应采取“多渠道注水”的办法,来融资发展。主要是财政奖励一点,向上面争取一点,集合社会资金解决一点,林权抵押贷款支持一点,保险理赔补偿一点。为大力发展林下经济,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典型示范户、生产大户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给予资金奖励支持。同时,充分发挥社会投资的主体作用,积极吸纳民间融资。此外,主动对接银信部门,全面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和政策性森林保险工作,帮助广大农民和林业生产经营者解决林业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
4.4分类引导,规范服务,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林下经济要发展壮大,必须走规范化、标准化发展之路,做好规范、引导,对林下经济和各类林业专业合作组织进行全面普查,针对林畜、林禽、林菌、林苗、林蜂、林药、森林旅游和林蔬、林粮等多种经营项目和模式,分别进行指导与帮扶,促使其在规范有序的生产中不断壮大。同时,为广大林农提供技术培训等服务,走科技兴林的道路,是林下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企业、科研院所、技术推广单位之间搭建合作平台,推进科技协作,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开发与服务机制。积极引进和推广适宜林间种植、养殖的新品种、新技术。大力推广和应用先进实用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建立林下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体系。同时加强对企业、示范户和农民技术骨干的信息咨询和技术培训服务,帮助农民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加大技术保障力度。
4.5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兴林富民助和谐
为了更好的发挥林业生态优势,加大林地综合开发,发展林下经济,应使广大林农更深刻地认识到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高农民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扩大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增强水土保持和涵养水源的能力,使广大林农充分认识到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保护生态、合理利用生态资源、增收致富,是为了林业资源的有序利用。
5.发展林下经济的意义
5.1有利于林业综合效益的提高
通过发展林下养殖业和种植业,提高单位面积土地产出,可以使林业产业从单纯利用林产资源转向林产资源和林地资源结合利用,起到近期得利、长期得林、远近结合、以短补长、协调发展的产业化效应,使林业综合效益得到不断提高。而林下集约化经营又会反过来促进林业生产,进而可以探索出一条发展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的新路子。
5.2有利于农民增收
在现有条件下,由于农产品市场价格大幅上涨的可能很小,传统农作物单产增加的空间也十分有限,依靠传统种植业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几乎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利用闲置林地把农村的一些多种经营项目转移到林下,在不新增占地的情况下,为农民开辟出了一个新的增收渠道。
5.3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通过发展林下经济,促使农村农林牧各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将有效带动加工、运输、物流、信息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同时,还可以改变传统家庭养殖业污染居住环境、影响村容整洁的问题,促进农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林下经济的迅速发展,还将会引导带动更多的农民更加重视学习、掌握和应用科技知识、经营管理本领,必将产生更多的农民技术员和农民企业家,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劲动力。
【参考文献】
[1]兰坪县林业“十二五”规划.
[2]兰坪县2012年20万亩生物基地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3]兰坪县“十二五”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4]兰坪县农业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