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策略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5681230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注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太少,学生总是被牵着鼻子走。主体参与武教学的宗旨是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当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小学数学课程的内容和主体参与教学理论的分析与研究,提出了构建主体参与教学结构的原则。分析了主体参与教学结构下师生角色的变化,探索了适用于主体参与教学结构的模式以及教学中培养学生主体性的方法。以促进学习主体的有意义的学习。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主体参与
  
  一、引言
  
  在收集的我校小学数学平均成绩中,2009年1~5年级数学与语文平均成绩分别为:85,82,65,67,63与83,83,76,76,66。这两组成绩从总体上表明:随着年级的升高,伴随着数学概念、定律、应用题的渗透与语文作文的介入导致了学生语文和数学成绩的逐渐降低。但数学成绩由二年级时的80多分下降到三年级时的六十多分,这其中明显存在着一个“断层”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一个“断层”?当我们从学习结果的角度考查学生的数学学习时,会发现原因是大部分学生体验的是以教师为主的接收式学习,对数学学习的情感体验是消极和负面的,部分学生虽然参与了数学学习活动,但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参与。这样的数学教学并没有发展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正确态度。因此,研究数学教学中的“学生参与”是十分必要的。
  
  二、主体参与式教学的内涵
  
  主体参与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是在教师的精心组织引导下。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交流讨论为主,倡导平等参与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是围绕研讨的问题,以活动的形式,师生共同参与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共同促进师生发展,树立一种民主、平等、发展的学习观念。
  
  三、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大部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方式都不仅限于“听讲”这一种。也有举手回答问题、和其他同学讨论等形式,这说明在课堂上。和从前一味地“老师讲、学生昕”的填鸭式的学习方式相比。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一定程度的发挥。在课堂练习的设置上,有少部分学生表示教师出的练习太难或太简单,自己无法适应。这说明在课堂上,教师不可能兼顾每一名学生,为了保障大多数学生正常的学习进度,有一少部分学生被教师忽略了,这就是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不均等:大部分学生能够得到一定的参与机会。个别学习好的学生甚至得到更多的参与机会,而有的学生的参与机会被“剥夺”了。
  
  四、小学数学课堂主体参与教学策略
  
  (一)明确目标。把握参与导向
  在主体参与式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明确一节课的总目标,而且要让学生明确每个教学环节的具体目标。让学生围绕目标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从而置学生于学习主体的地位。把学生推到探究新知的“第一线”,让他们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思考问题。并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暴露他们感知理解新知的矛盾和差异,把他们弄不懂的地方、错误的地方都摆在桌面上,再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摒弃错误,发现真理,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
  
  (二)树立正确的“互动”观
  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师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也要形成互动。如:在引导学生用转化方法解决“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问题之后。要求学生反思:我们是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一问题的?我们以前用过这样的方法吗?这种方法对你今后的学习有何用处?等。然后让学生思考,并组织学生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应了解小组交流的组织形式、过程及其目的,在实施前及实施过程中给学生一定的指导,在小组讨论交流走上正轨之后。教师逐步减少指导,针对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再具体指导。这样学生的主体参与的培养才更为完善。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问题情境是指学生的思维与学习材料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方式。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用先前学过的知识、技能去探索“问题”的答案,在新情境下通过思考去实现学习目标。比如,在教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可以创设这样一种情景:“学校要在教室里铺设地砖。校长选中0.4m×0.4m和0.6m×0.6m两种规格的地砖。前一种的价格每块6.8元,后一种的价格每块9.5元,使用哪种更经济?”这里需要学生自己提出其中隐含的数学问题。如:(1)教室面积有多大?(2)若选甩规格0.4 m×0.4m的地砖至少要多少块?(3)若选用规格0.6 m×0.6 m的地砖至少要多少块?(4)哪种规格的地砖花钱最少?要知道教室的面积,还需学生动手测量教室的长和宽。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问题情境进行探究、研讨,激发了教学互动。引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四)重视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课堂上的设问、提问,应加强多个知识点的跨越、串接、前后呼应。并多留点时间和想象空间,让学生探索问题中的奥秘。体验探索的乐趣。要加强师生互动的探讨,多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思考,对学生的辩论、阐述、答问、设想、方案等,要多角度、多方位、多侧面去挖掘学生可圈可点之处。给予充分肯定,鼓励他们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常规的思考方法和解题程式,大胆提出新颖见解和解法,使他们逐步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从而调动他们的主体性。
  
  五、结论
  
  通过近一年半的主体参与教学实践检验,同学们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教学的各个方面,并通过讨论、总结、演讲、设计、评价、奖惩等方式,轻松愉快地掌握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更重要的是,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拉近了距离,师生能够平等相处。共享解决问题后的乐趣。充分展示了主体参与式教学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等方面是有明显成效的。
其他文献
江泽民同志的"七一"讲话,立足时代和大局高度,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核心,是我党进入新世纪的一部纲领性文献,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入研究,
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也要进行更深入的探索,一方面要抛弃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又要开辟出新的途径,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确实开发出学生智力,提高小学生的素质,在这个过程中必须避免如下误区。    误区一:只怪孩子笨,一味指责孩子    一堂课上,老师滔滔不绝,洋洋洒洒,说得云山雾罩,以为自己都讲明白了,孩子们也一定听明白了,讲完后就让学生做相类似的题目,有的孩子接受得快,很快就
試题(2008年全国卷Ⅱ文科第21题):设a∈R,函数f(x)=ax3-3x2。
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学习的内容增多,难度增加,处理好这一过渡阶段的教学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那怎样才能打好初一的数学基础呢?    一、细心地发掘概念和公式    很多同学对概念和公式不够重视,这类问题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对概念的特殊情况重视不够。例如,在代数式的概念(用字母或数字表示的式子是代数式)中,很多同学忽略了“单个字母或数字也是代数式”。二是,对概念和公式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开展反思性教學,成为反思型教师,本文就数学教师如何在教学反思中发展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反思;发展;分析;调控
“恒成立”问题是数学中常见的问题,在高考中频频出现,是高考中的一个难点问题,由于涉及函数的性质和图像,渗透着换元、化归、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等思想方法,有利于考查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在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也成为历年高考的一个热点,典型的恒成立问题已经总结出了一系列的解题方法,但是近几年出现了一些不带有明显恒成立的字眼的问题,如何识别并化归成典型恒成立问题?本文通过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