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道题“超纲”了吗?

来源 :历史教学·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nbvbklvc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考纲,高中历史,教材,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0)15—0027—04
  
  教育部制定的高考《考试大纲》和各省市制定的《考试说明》,通常简称为“考纲”①。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严格按照考纲指导学生复习,并以此衡量高考试题,于是便有了“超纲”的舆论。
  
  一、认为“超纲”者如是说
  
  2004年,江苏省第一次自主命制高考试题。考后,众多师生认定有两道选择题超出考纲。笔者在当年9月的《历史学习》杂志上发表了《这两道题超出<考试大纲>了吗?_兼谈如何正确研读和把握(考试大纲>》一文,指出了产生这种错觉的原因,并阐明了把握《考纲》的“四项基本原则”。时隔6年,又有一些师生对2010年高考江苏卷持有疑问,认为有两道题超出了《考试大纲》。受到指责的是如下两题:
  3 “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
  A 宣政院
  B 中书省
  C 理藩院
  D 行中书省
  答案:A
  指责理由有二:一是《考纲》仅列出“元朝的行省制度”这一知识点,而答案“宣政院”,不属于行省或行省管辖区域;二是“理藩院”在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没有提到,考纲也没有要求掌握。因此,这道题“超纲”。
  6 下图展示了近代某一次重要战役,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A 战役结束后清舰队全军覆没
  B 请朝军民反割台斗争的关键战役
  c 清军将领邓世昌于此役壮烈殉国
  D 战役发生于清军运兵朝鲜途中
  答案:A
  指责理由有二:一是《考纲》对甲午中日战争的战役只列了“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两要点,没有明确提出“威海卫战役”;二是选项D表述的海战,《考纲》没作要求。江苏省使用的人民版、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分别描述了两个场面:人教版提到1894年7月丰岛海战,清军运兵船遭到袭击;人民版描述黄海海战因日军袭击清军运兵船引起。
  
  二、厘定“不超纲”之理由
  
  首先,就第3题而言,《考纲》明确要求掌握“元朝的行省制度”,这与“元朝的行省”是外延不同的相关概念,前者的外延大于后者,后者在前者的概念中;将前者简化或狭隘化为“行省”“行中书省”是产生上述错觉的主要原因。全面、系统地掌握“元朝的行省制度”至少需要明晰如下4点:
  (1)行省的由来、含义和职责。这就吻合了B、D两个选项。
  (2)结合元朝行省图,厘定行省设置和没有设置的范围:今天的西藏(当时的宣政院辖地,吻合A选项;清朝设置理藩院管理西藏、蒙古、新疆等边疆民族事务,吻合C选项)、台湾(当时的琉球巡检司)、新疆(当时的察合台汗国及其他)、今天的河北、山东、山西(当时的中书省辖地)在当时不设行省,今天的朝鲜半岛在当时为征东行省,是中国元朝的11个行省。
  (3)行省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4)行省设置的意义和影响。
  另外,题干中“乃郡县土番之地”,即在“土番”设置郡县的意思,这里的“土番”指今天的西藏地区,英语翻译为“T1-bet”。与“乃郡县土番之地”同出于《元史·释老传》的“帝师八思巴者,土番萨斯迦人”这句话,明确指出“土番”是个地域名,指今天的西藏,再结合上述知识点(2)即可得出正确答案。无独有偶,2010年高考上海单科卷第10题也考查了元朝的“宣政院”这个知识点。
  其次,就第6题而言,考纲在“黄海海战”之前列出了“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这在教学中可以解读为六个要点:
  (1)甲午中日战争名称解读:甲午中日战争是用农历天干地支纪年法纪事,公历是1894年。
  (2)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分析: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国际因素、导火线等。
  (3)甲午中日战争开始的标志:日军1894年7月于丰岛海外袭击清军运兵船,吻合D选项。
  (4)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平壤、黄海、辽东、威海卫四大战役,吻合C选项。
  (5)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失败的标志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吻合A选项。
  (6)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标志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标志洋务运动的破产。引发台湾人民掀起反割台斗争,吻合B选项。
  该题图中明确标记的有效信息“威海卫”则进一步肯定答案为A。当然,A项的严谨性方面值得商榷,清政府在洋务运动中创办了三支海军:北洋、南洋和福建水师,而此次战役覆灭的只是北洋舰队,将A项中的“清舰队”修改为“北洋舰队”或“参战的清舰队”似更科学、严谨。
  
  三、新课程理念和目标之体现
  
  众所周知,“双T问题”即西藏、台湾问题(西藏英文为Tibet、台湾英文为Taiwan)和中国南海问题是我国政府多次强调的核心利益所在。近年来成为媒体报道的热点问题。这两个问题也是几百年来中华儿女矢志不渝的主题:维护国家统一。因此,这两个问题受到高考命题者的重视,不足为奇。
  另外,朝鲜半岛及其黄海海域的局势与我国密切相关。这一区域的时事政治是历史的延续:
  2010年3月26日,韩国军方称,26日晚9点45分许,在西海(中国称黄海)白翎岛西南方1.8公里海域,韩国海军第二舰队司令部所属的一艘导弹护卫舰,因发生不明原因的爆炸事故而沉没。经证实,这艘护卫舰是1200吨级“天安舰”。是为发生于黄海海域的“天安舰事件”(见图2)。而这一事件所引发的紧张形势促使韩国与美国准备在黄海海域举行军事演习,以便向朝鲜施压。
  100多年前这里曾是甲午中日海战激烈交火的战场(图3);60年前,这里发生了二战后规模空前的朝鲜战争(图4)。无论是近代还是现代的战争,因其特殊的地缘关系,都与中国密切相关,中国对此积极回应:韩美原定于2010年6月在黄海演习,中国军方高调表示反对,美韩也一再推迟。高考命题者是否考虑到这些背景?重温甲午中日战争,是否与近段时间以来朝鲜半岛和黄海局势紧张有关?这仅是笔者的猜想。
  总之,这两道试题巧妙地回应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价值目标: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四、教学创新之我见
  
  以上分析可见,落实新课程的理念,对课程内容进行详细、系统的分解是学生应对高考的保障。对教师来说,这涉及教学观念的转变。那么如何转变教学观念呢?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著名历史学家赵恒烈教授就在《历史教学》杂志上旗帜鲜明指出,新历史教学观转变的三个主要方面:   一是,新教学观视学生为主体,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很注意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法。
  二是,新教学观要求教师讲课不仅要依据教材,又要在必要的地方比教材透彻,要着重讲解学生阅读中看不到的内容,要引导他们了解教材内容中内存含义,而不是停留在字面的讲解上。
  三是,新教学观重在教人去创新。
  以上三点中的一、二两点与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是吻合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对于第二点,如果将其看作老生常谈、一般取舍教材的事情,那就是没有转变教学观。教师应该深入进去,推敲教材内容:哪些是学生能通过阅读就可以理解的,哪些是学生看不到的内容,必须有计划地讲解。反之,则为照本宣科,学生成为教科书和教师的奴隶。这与新课程的理念背道而驰。至于如何透彻讲解教材中及与教材相关的重点、难点和考点,《诠释(元朝行省图)之疑窦》一文可供参考,该文是在教学时对学生启发诱导的过程中书写成文的,对2010年高考江苏卷第3题有明确的分析。
  笔者认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还应发扬中国史学“左图右史”的优良传统。
  “左图右史”最早指的是古代学者在治学过程中“置图于左,置书于右”,以求达到“索像于图,索理于书”的理想境界。如果教学中能够利用以图像史的方法,既发挥文字的记言叙事、传情达意之功,又发挥图像的直观性的优势,让图像和文字之间形成默契的配合,可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新课标高考试题中,显性(即明确有图)和隐性(没有图,但实际上考查教科书上的图)考查“左图右史”的高考试题有38题之多,题型包含了选择、填空和材料题,平均每套试题(含单科、文综、基本能力测试共13套)近3道题,数量之大足应引起重视。另外,运用“左图右史”的学习方法,往往可以达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另外,教学还应注重史学基础的掌握。
  我国著名的史学家,一般都非常重视史学基础知识的培育,“早在1963年,北京大学历史系翦伯赞主任就打算主编一部《中国历史研究基本知识手册》,给历史系学生提供一些课堂上难以学到的、研究中国历史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另如郑棵生编著《史学入门》一书专门设有“基础知识”一节;再如许凌云著《读史入门》(修订本)专门设有“读史常识”一章六节内容。
  再看近几年高考各地的试题:
  2010年高考(上海卷)第12题,“光武”即用谥号纪事,辛亥革命即是用天干地支纪年法纪事,靖康即为年号。
  2010年高考(山东卷)第47题,考查天干地支纪年法和年号纪年法。
  2010年高考(江苏卷)第1、2、3三题,均考查古代的职官制度相关知识。
  2009年高考(宁夏辽宁卷)第24题,考查“年”这一文化常识。
  2008年高考(海南卷)第1题,考查天干地支纪年法。
  2007年高考(宁夏卷)第26题,考查避讳。
  这些方面知识的考查,考纲也没有明确的规定。如果斥之于“超纲”,似乎理由更充分,但是,历史学的基础知识理应考试范围之中,这也无可非议。关键是我们要实现教学观念的转变,不能再用题海战术应对高考,也不能完全拘泥于教科书教学。教学必须创新。教学创新首先要深入研究课程内容。
其他文献
《英才》首发企业家的家史  企业家亲述我的父亲母亲      一滴一滴,  涓涓细流汇聚成爱的海洋,  一日一日,  成长的我们接受着父母无私的关心照料。  习惯了这一切,  你是否会反思这些年的经历?  你是否会抽时间看看已经年迈的父母?  你是否会帮他们捶捶背揉揉腿?  孝不是一个字,而是一种行为,  看看《我的父亲母亲》,  你一定会有所感悟。
事实证明,一切合乎历史发展潮流的事物,最终必将在历史舞台上找到它应有的位置。对于中国民营企业来说亦是如此。  中国企业所处环境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在世界企业史上是少见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私营经济在中国没有取得合法地位。人们对民企一直保持着一种批判和怀疑的态度。比起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中国的民营企业和私营经济显得相当脆弱。  2005年国务院颁发了《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