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就决定了教导学生学会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文章就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小学生拼音和识字的能力,提高小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以此来促进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长足发展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拼音教学;识字教学
语文核心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学会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而小学低年级的拼音教学和识字教学是教会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基础,小学生要学会运用语言文字,首先得掌握拼音,学会识字,才能为以后的阅读和习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多年从事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深知拼音教学和识字教学的重要性。文章通过探讨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培养一、二年级小学生拼音和识字的能力,提高小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以此来促进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长足发展。
一、重视拼音教学,为发展语文素养奠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拼音教學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形成语文核心素养的第一步。笔者长期坚守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第一线,自然很重视把汉语拼音教学纳入整个语文教学体系中去认识、去定位,并进行适度的开发。在拼音教学中融入各种语文元素,让小学生正确拼读音节,并在学习拼音中感受语文的独特魅力,体会语文学习的快乐,这样更能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奠基。
(一)融入趣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如果把拼音教学的课堂变得有趣味,激发小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能极大地提升教学效果。笔者尝试在课堂教学中多采用各种各样的活动和游戏的教学模式,做到寓教于玩、寓教于乐,让小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掌握拼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以唱带教
现行的语文教材在学习每一个拼音字母都安排了一首符合语境的儿歌,笔者在拼音教学中就充分利用好这一教学资源。因为儿歌短小、通俗易懂,琅琅上口,易学易记,小学生很喜欢,对汉语拼音教学是一个很大的帮助。例如教学拼音伊始,为了教会一年级的小学生用好四线格,笔者就引入《四线格儿歌》:拼音格,四条线,拼音字母住里边,住上格的不顶线,住下格的不踩边,中格写满顶两边。
像这样的儿歌在教材中信手拈来,笔者充分利用好,小学生每天都在这样的儿歌声中学习,很快掌握了拼音的读法和写法。这样的教学方法也给拼音课堂带来了活力,提高了小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
2. 寓教于游戏
游戏容易激发一年级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提高听课效率。笔者经常在汉语拼音的教学中融入游戏,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在引导学生复习音节拼读的时候,会用一个游戏——“找朋友”。安排一个学生拿着卡片对全班同学说:“找呀找,找呀找,谁是我的好朋友?”拿着音节卡片的其中一个同学就可以上前牵着他的手说:“我是你的好朋友。”全班同学就齐读这个音节说:“对对对,( )和( )是好朋友。”
笔者在拼音教学中融入游戏,提高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小学生的听课效率,小学生们在欢乐的游戏中学会了拼读,在玩乐中巩固了知识。
(二)融入情境
如果教师平时有意识地为学生营造一种学习汉语拼音的氛围,带领学生融入情境中去学拼音、用拼音,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进行班级文化活动时,笔者鼓励学生参与布置教室,给教室的书架、盆栽、储物柜、雨伞架等贴上用拼音写的标签,也鼓励学生给家里的物品或学习用品贴拼音标签,贴好后拍下来,放到班群,奖励做得好的学生。还让学生在书和本子上用拼音写自己的名字;用拼音写同学或家人、朋友的名字;用拼音写词语或句子,把课内外学到的音节词积累下来,学习写话等。利用队活动课或语文课外活动时间开展“拼音开心见面会”“拼音比武”等活泼有趣的活动,把一年级的小学生带到拼音学习的情境中,让他们在快乐的生活情境中去再学习、再感受。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学到的知识,还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将拼音课堂延伸至课外,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融入故事
利用故事创设情境,容易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更喜欢接受直观、生动的事物。例如,笔者在教学和“j、q、x、y”相拼,“ü”上两点的省略规则时,编了这样一个故事并让学生表演:“j、q、x、y”是四个好朋友,他们经常去找小淘气“ü”玩捉迷藏的游戏,小“ü”太淘气了,每次都耍赖偷看别人的藏身地,于是“j、q、x、y”就想了个办法,只要和“ü”做游戏,就一定要拿块布把小“ü”的眼蒙起,所以只要“j、q、x、y”和“ü”相拼,“ü”上两点就要省去。把知识化为生动有趣的故事让学生表演,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全身心地投入,放飞思维,张扬个性,享受学习的快乐。对于这样的学习,学生肯定掌握得快、理解得深、记得牢。
二、重视识字教学,为发展语文核心素养铺路
面对当前的社会变化,教师如何基于语文的核心素养改变识字教学的现状呢?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告诉笔者,应当让识字教学回归文本,体现“以字促文,以文养字”的教学理念,让小学生学好每个字,学习文字背后的文化,吃透文字背后的内涵,进而促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及写作能力的提升,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发展核心素养。
(一)将“传统”变“现代”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应该摒弃“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旧模式,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通过想象或联想对汉字进行学习与记忆,会有很好的效果。教学“田”字的时候,笔者先是引导学生想象,再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农田的图片,一望无垠的农田和纵横交错的田埂,生动地构成了一个个“田”字。形象的图片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学习热情,学生自然很快就记住了“田”字。
(二)从“硬背”到“活记”
现在语文教学提倡语感和内涵的核心素养的养成。在低年级阶段,课改后的识字教学加大了学生的识字量,识字成了低年级学生语文学习的一个主要任务。对此,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应改变传统的、简单枯燥的教学方式,构建积极、有效、多样化的识字方式。比如,教学“念”字时,笔者就尝试这样教学:
1. 引导学生读准字音——niàn;
2. 师生理解字义;
3. 引导学生品读课文里带“念”字的句子。
笔者告诉学生,老师是这样记住“念”字的:那件事情已经过去很久了,可是直到“今”天,我一直都把它记在“心”上。(一边说,一边板书“念”字。)
这样,识字教学就活起来了,学生不仅记住了这个字,还理解了它的本意及文中隐含的意义,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三)去“熟悉”存“陌生”
在常规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固守单一的教学流程,致使小学生出现审美疲劳,对课堂没兴趣,听课效率低。笔者在识字教学中经常进行陌生化处理,即打乱师生都习惯的教学流程,重新建立另一种科学合理的教学流程。“陌生化”这一原理是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最先提出来的。这里运用到教学上,目的就是打破教学过程的惯用定式,产生教学过程的陌生感,增加新鲜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实践证明,教学过程“陌生化”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陌生化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陌生化”理论,是在教学中换一个角度,另辟蹊径来进行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学会用陌生化的眼光去挖掘教材中的亮点,把握好度,用得其所,要善于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能够从陌生化教学魅力中激发学习欲望,形成一种语文能力培养的基本思维,实现能力的获得和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
总之,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抓好拼音教学和识字教学,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能有效地促进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拼音教学;识字教学
语文核心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学会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而小学低年级的拼音教学和识字教学是教会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基础,小学生要学会运用语言文字,首先得掌握拼音,学会识字,才能为以后的阅读和习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多年从事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深知拼音教学和识字教学的重要性。文章通过探讨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培养一、二年级小学生拼音和识字的能力,提高小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以此来促进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长足发展。
一、重视拼音教学,为发展语文素养奠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拼音教學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形成语文核心素养的第一步。笔者长期坚守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第一线,自然很重视把汉语拼音教学纳入整个语文教学体系中去认识、去定位,并进行适度的开发。在拼音教学中融入各种语文元素,让小学生正确拼读音节,并在学习拼音中感受语文的独特魅力,体会语文学习的快乐,这样更能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奠基。
(一)融入趣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如果把拼音教学的课堂变得有趣味,激发小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能极大地提升教学效果。笔者尝试在课堂教学中多采用各种各样的活动和游戏的教学模式,做到寓教于玩、寓教于乐,让小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掌握拼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以唱带教
现行的语文教材在学习每一个拼音字母都安排了一首符合语境的儿歌,笔者在拼音教学中就充分利用好这一教学资源。因为儿歌短小、通俗易懂,琅琅上口,易学易记,小学生很喜欢,对汉语拼音教学是一个很大的帮助。例如教学拼音伊始,为了教会一年级的小学生用好四线格,笔者就引入《四线格儿歌》:拼音格,四条线,拼音字母住里边,住上格的不顶线,住下格的不踩边,中格写满顶两边。
像这样的儿歌在教材中信手拈来,笔者充分利用好,小学生每天都在这样的儿歌声中学习,很快掌握了拼音的读法和写法。这样的教学方法也给拼音课堂带来了活力,提高了小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
2. 寓教于游戏
游戏容易激发一年级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提高听课效率。笔者经常在汉语拼音的教学中融入游戏,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在引导学生复习音节拼读的时候,会用一个游戏——“找朋友”。安排一个学生拿着卡片对全班同学说:“找呀找,找呀找,谁是我的好朋友?”拿着音节卡片的其中一个同学就可以上前牵着他的手说:“我是你的好朋友。”全班同学就齐读这个音节说:“对对对,( )和( )是好朋友。”
笔者在拼音教学中融入游戏,提高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小学生的听课效率,小学生们在欢乐的游戏中学会了拼读,在玩乐中巩固了知识。
(二)融入情境
如果教师平时有意识地为学生营造一种学习汉语拼音的氛围,带领学生融入情境中去学拼音、用拼音,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进行班级文化活动时,笔者鼓励学生参与布置教室,给教室的书架、盆栽、储物柜、雨伞架等贴上用拼音写的标签,也鼓励学生给家里的物品或学习用品贴拼音标签,贴好后拍下来,放到班群,奖励做得好的学生。还让学生在书和本子上用拼音写自己的名字;用拼音写同学或家人、朋友的名字;用拼音写词语或句子,把课内外学到的音节词积累下来,学习写话等。利用队活动课或语文课外活动时间开展“拼音开心见面会”“拼音比武”等活泼有趣的活动,把一年级的小学生带到拼音学习的情境中,让他们在快乐的生活情境中去再学习、再感受。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学到的知识,还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将拼音课堂延伸至课外,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融入故事
利用故事创设情境,容易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更喜欢接受直观、生动的事物。例如,笔者在教学和“j、q、x、y”相拼,“ü”上两点的省略规则时,编了这样一个故事并让学生表演:“j、q、x、y”是四个好朋友,他们经常去找小淘气“ü”玩捉迷藏的游戏,小“ü”太淘气了,每次都耍赖偷看别人的藏身地,于是“j、q、x、y”就想了个办法,只要和“ü”做游戏,就一定要拿块布把小“ü”的眼蒙起,所以只要“j、q、x、y”和“ü”相拼,“ü”上两点就要省去。把知识化为生动有趣的故事让学生表演,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全身心地投入,放飞思维,张扬个性,享受学习的快乐。对于这样的学习,学生肯定掌握得快、理解得深、记得牢。
二、重视识字教学,为发展语文核心素养铺路
面对当前的社会变化,教师如何基于语文的核心素养改变识字教学的现状呢?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告诉笔者,应当让识字教学回归文本,体现“以字促文,以文养字”的教学理念,让小学生学好每个字,学习文字背后的文化,吃透文字背后的内涵,进而促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及写作能力的提升,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发展核心素养。
(一)将“传统”变“现代”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应该摒弃“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旧模式,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通过想象或联想对汉字进行学习与记忆,会有很好的效果。教学“田”字的时候,笔者先是引导学生想象,再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农田的图片,一望无垠的农田和纵横交错的田埂,生动地构成了一个个“田”字。形象的图片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学习热情,学生自然很快就记住了“田”字。
(二)从“硬背”到“活记”
现在语文教学提倡语感和内涵的核心素养的养成。在低年级阶段,课改后的识字教学加大了学生的识字量,识字成了低年级学生语文学习的一个主要任务。对此,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应改变传统的、简单枯燥的教学方式,构建积极、有效、多样化的识字方式。比如,教学“念”字时,笔者就尝试这样教学:
1. 引导学生读准字音——niàn;
2. 师生理解字义;
3. 引导学生品读课文里带“念”字的句子。
笔者告诉学生,老师是这样记住“念”字的:那件事情已经过去很久了,可是直到“今”天,我一直都把它记在“心”上。(一边说,一边板书“念”字。)
这样,识字教学就活起来了,学生不仅记住了这个字,还理解了它的本意及文中隐含的意义,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三)去“熟悉”存“陌生”
在常规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固守单一的教学流程,致使小学生出现审美疲劳,对课堂没兴趣,听课效率低。笔者在识字教学中经常进行陌生化处理,即打乱师生都习惯的教学流程,重新建立另一种科学合理的教学流程。“陌生化”这一原理是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最先提出来的。这里运用到教学上,目的就是打破教学过程的惯用定式,产生教学过程的陌生感,增加新鲜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实践证明,教学过程“陌生化”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陌生化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陌生化”理论,是在教学中换一个角度,另辟蹊径来进行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学会用陌生化的眼光去挖掘教材中的亮点,把握好度,用得其所,要善于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能够从陌生化教学魅力中激发学习欲望,形成一种语文能力培养的基本思维,实现能力的获得和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
总之,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抓好拼音教学和识字教学,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能有效地促进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