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弘扬传统文化的主要路径,也是提升高中生文化素养的方法,在新课程改革理念影响下,我们需要创新高中古诗词教学方法,体现传统文化魅力,引导高中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促进高中语文学科教学有效性提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分析新课程改革理念影响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仅供参考。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语文 古诗词 教学策略
新课程改革为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提供了更多机遇和挑战,在新型教育理念影响下,高中语文教师不得不审视传统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找出弊端实施改革,认真解读新课程理念,为高中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教学服务。在新课程改革影响下,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已经树立了科学教育观念,但是在实践应用中也还存在不足,这就要求我们可以正视自身不足。下面笔者就在新课标理念标准影响下,针对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谈自己一些看法,以求共同探索。
一、注重积累,反复诵读
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就是诵读,反复诵读更利于学生记忆和积累知识,当前的高中语文学习中,我们可以明显发现学生在知识积累上的不足,因此我们还需要强调文化积淀的重要性。古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丰富的名族文化精神内涵,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该重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笔者在指导教学活动过程中首先就采用了反复诵读的教学策略,即每节语文课前放手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时间,由学生轮流讲诗。第一次可由老师为同学示范,使学生清楚诗歌快速讲析的步骤:范读——练读——作者——诗意——赏析——背诵。但是如果仅仅依靠课前5分钟收效甚微,教师要是要养成学生诵读的好习惯,晨读或者课下都要抓紧时间诵读,让大家在吸纳新诗之时巩固旧诗,温故知新。
二、合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創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生本课堂构建提供了契机,因此笔者在指导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活动中,致力于利用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如《琵琶行》这首诗,笔者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就在课前导入环节首先播放一段和诗词意境相符合的音乐,配乐朗诵为学生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比如“青莲乐府”,在缓慢、婉转的曲调中,学生收获了感官刺激和审美体验,这对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兴趣激发和鉴赏能力提升都有积极意义。
三、把握诗词总体意境,抓好重点、难点
意境教学法在古诗词教学中比较常用,该教学方法符合古诗词教学的特点,在我国民族文化影响下,意境的共通性可以帮助教师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古诗词鉴赏能力提升。如,《泊船瓜州》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绿”用得好、用得妙,是神来之笔,也是需要重点讲解的内容。王安石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绿”字改动了十几次,先后用过“到、过、人”等,而最后才确定“绿”这个字,那么为什么非要用“绿”呢?这首诗词的总体意境是表达作者对江岸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看到春天来了,江岸一片欣欣向荣,作者不禁心生欢喜,在这样的总体基调下,“绿”既表达了春风来的意思,又将春天来到之后,江岸一片新绿的变化展现出来,并且是一种“动态化”的展示,绿原本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动词,翻译为“吹绿了”,“绿”作为全诗的“诗眼”,教师必须要带领学生仔细推敲。再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词当中,作者描绘的意境比较凄冷,如秋月、东风等,作者借景来抒发自己对故国的思念之情。在这首词的教学中首先教师可以先设问:“此诗词中,作者想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呢?”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或者采用提名朗读的方式,随后让学生展开讨论,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通过讨论,让学生初步掌握诗词的意境以及诗词内涵,然后,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作者表达的情感。
四、结合古诗词特征应用联想教学法
调动学生主体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是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路径,应用联想教学法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和充分利用,学生是联想的主体,教师在高中古诗词教学活动中可以结合古诗词内容引导学生合理联想,促进课堂教学纵深发展[4]。例如,在教学李白的《蜀道难》一课时,笔者首先引导学生自己阅读,然后用简洁、凝练的语言描述作者笔下“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的画面。很多学生小组合作结合课下注释分析文章大意,然后结合自己联想的内容,生动描绘了文章描写的景色和情境,其中包含了学生自己的创作部分,体现了学生创作能力和文学功底。通过让学生联想,深入了解和把握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以壮阔美景表达自己理想的情怀。通过教师的耐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力,开阔自己的思维,有利于学生掌握诗词所要表达的内涵。
综上,高中古诗词学科教学的主要功能就是渗透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古诗词赏析能力,进而达成核心素养培养目标。高中语文需要重视起古诗词教学模块,结合教学内容特点做好教学设计,古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凝聚的是中国文人的思想文化精髓和民族精神内涵,开展古诗词教学利于传统文化渗透和学生的鉴赏能力提升,这符合新课程改革对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也符合高中生的个体成长需求。因此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教学设计和教学指导,应用创新教育理念,提升高中语文学科教学水平,使中华诗魂在青少年心中迅速扎根。
参考文献
[1]王丽莎.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古文教学研究[J].科技风,2015,21(24):234-235.
[2]王亚丽.浅谈新课改中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J].课外阅读:中下,2015,23(05):263-264.
[3]周娜.浅谈新课程下高中语文教学反思[J].社会科学:全文版,2016,22(01):179-180.
[4]翟惠娜.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改进高中语文课堂教学[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12(27):138-139.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语文 古诗词 教学策略
新课程改革为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提供了更多机遇和挑战,在新型教育理念影响下,高中语文教师不得不审视传统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找出弊端实施改革,认真解读新课程理念,为高中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教学服务。在新课程改革影响下,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已经树立了科学教育观念,但是在实践应用中也还存在不足,这就要求我们可以正视自身不足。下面笔者就在新课标理念标准影响下,针对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谈自己一些看法,以求共同探索。
一、注重积累,反复诵读
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就是诵读,反复诵读更利于学生记忆和积累知识,当前的高中语文学习中,我们可以明显发现学生在知识积累上的不足,因此我们还需要强调文化积淀的重要性。古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丰富的名族文化精神内涵,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该重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笔者在指导教学活动过程中首先就采用了反复诵读的教学策略,即每节语文课前放手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时间,由学生轮流讲诗。第一次可由老师为同学示范,使学生清楚诗歌快速讲析的步骤:范读——练读——作者——诗意——赏析——背诵。但是如果仅仅依靠课前5分钟收效甚微,教师要是要养成学生诵读的好习惯,晨读或者课下都要抓紧时间诵读,让大家在吸纳新诗之时巩固旧诗,温故知新。
二、合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創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生本课堂构建提供了契机,因此笔者在指导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活动中,致力于利用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如《琵琶行》这首诗,笔者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就在课前导入环节首先播放一段和诗词意境相符合的音乐,配乐朗诵为学生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比如“青莲乐府”,在缓慢、婉转的曲调中,学生收获了感官刺激和审美体验,这对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兴趣激发和鉴赏能力提升都有积极意义。
三、把握诗词总体意境,抓好重点、难点
意境教学法在古诗词教学中比较常用,该教学方法符合古诗词教学的特点,在我国民族文化影响下,意境的共通性可以帮助教师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古诗词鉴赏能力提升。如,《泊船瓜州》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绿”用得好、用得妙,是神来之笔,也是需要重点讲解的内容。王安石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绿”字改动了十几次,先后用过“到、过、人”等,而最后才确定“绿”这个字,那么为什么非要用“绿”呢?这首诗词的总体意境是表达作者对江岸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看到春天来了,江岸一片欣欣向荣,作者不禁心生欢喜,在这样的总体基调下,“绿”既表达了春风来的意思,又将春天来到之后,江岸一片新绿的变化展现出来,并且是一种“动态化”的展示,绿原本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动词,翻译为“吹绿了”,“绿”作为全诗的“诗眼”,教师必须要带领学生仔细推敲。再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词当中,作者描绘的意境比较凄冷,如秋月、东风等,作者借景来抒发自己对故国的思念之情。在这首词的教学中首先教师可以先设问:“此诗词中,作者想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呢?”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或者采用提名朗读的方式,随后让学生展开讨论,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通过讨论,让学生初步掌握诗词的意境以及诗词内涵,然后,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作者表达的情感。
四、结合古诗词特征应用联想教学法
调动学生主体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是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路径,应用联想教学法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和充分利用,学生是联想的主体,教师在高中古诗词教学活动中可以结合古诗词内容引导学生合理联想,促进课堂教学纵深发展[4]。例如,在教学李白的《蜀道难》一课时,笔者首先引导学生自己阅读,然后用简洁、凝练的语言描述作者笔下“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的画面。很多学生小组合作结合课下注释分析文章大意,然后结合自己联想的内容,生动描绘了文章描写的景色和情境,其中包含了学生自己的创作部分,体现了学生创作能力和文学功底。通过让学生联想,深入了解和把握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以壮阔美景表达自己理想的情怀。通过教师的耐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力,开阔自己的思维,有利于学生掌握诗词所要表达的内涵。
综上,高中古诗词学科教学的主要功能就是渗透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古诗词赏析能力,进而达成核心素养培养目标。高中语文需要重视起古诗词教学模块,结合教学内容特点做好教学设计,古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凝聚的是中国文人的思想文化精髓和民族精神内涵,开展古诗词教学利于传统文化渗透和学生的鉴赏能力提升,这符合新课程改革对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也符合高中生的个体成长需求。因此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教学设计和教学指导,应用创新教育理念,提升高中语文学科教学水平,使中华诗魂在青少年心中迅速扎根。
参考文献
[1]王丽莎.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古文教学研究[J].科技风,2015,21(24):234-235.
[2]王亚丽.浅谈新课改中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J].课外阅读:中下,2015,23(05):263-264.
[3]周娜.浅谈新课程下高中语文教学反思[J].社会科学:全文版,2016,22(01):179-180.
[4]翟惠娜.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改进高中语文课堂教学[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12(27):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