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新课改的首要任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一切有意义学习的基础,学生的自主学习既是学生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的体现,也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宗旨的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本文对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自主学习;小学数学;教师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索欲望
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之一在于教师如何有效地创设情境。使学生那些潜在的需要变为正在“活动”的实实在在的需求。从而学好数学。良好的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诱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如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首先用多媒体出示童话城堡图。师:这是童话城堡,想进去吗?但你们必须闯过第一关,提出:用几根小棒摆一个图形?摆了这么多图形。一共用了几根小棒?你是怎样列式的?学生1:6 6 6 6 6;学生2:4 4 4 4 4 4;学生3:3 3 3 3 3 3 3 3 3 3 3 3。师:看到这些算式,你想说什么?生1:都是加法;生2:都有好几个加号;生3:加数都一样(分别请学生说出每个算式的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这样的相同加数相加)……师:假如有100个3相加,用加法算式表示你感觉怎么样?能不能用一个简单的算式来表示呢?接着让全班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有的学生说不能,有的说可以,讨论气氛十分热烈,每个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通过交流汇报,结果学生一致认为能改为乘法算式。理由是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把几个不相『司的数变为几个相同的数。如3 2 4=3 3 3=3×3,5 4 3 5 3=4 4 4 4 4=4×5。通过讨论。又一次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让学生学会在操作中合作交流
在数学教学中,很多数学知识都可以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来获得。学生通过这些数学活动,可以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合作操作、合作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从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他人交流和探究的本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量一量、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让学生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操作、观察,转变为感性认识,进而转变成抽象的概括。
三、加强自主学习的评价
“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评价既包括教师对学生的公正、合理的积极评价,也包括学习者对学习作自我评价,并以此来调控学习行为,以达到自我激励、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目的。我们提倡每节课都给学生提供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的机会,通过长期训练,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调控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养成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调控学习的习惯。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评价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自己。要注重开展自主评价,改变学生处于被评价的被动局面,采用教师对学生评价和学生之间的互评以及学生的自评相结合的形式,注重发挥评价目标的导向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互评和自评,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掌握,更要关注学生情感和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重视考查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使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评价更加客观和公正,应采取多种评价方式。既应包括对学生书面作业情况的评价,也应包括通过观察、提问、交谈等方式对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四、营造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
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必须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最佳氛围。为此,要创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课堂内外师生的情感交流。通过教师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感染力,不断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既感到积极紧张,又感到轻松愉快。使学生真正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体验。教师的职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要更多地创造和建构民主、平等的師生交往和生生交往,教师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要倾注真挚的爱心,使学生在人与人的关系中,特别是在师生关系中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与自身价值的体验并享受到人格的自主和尊严。
五、增强学生的参与性
要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一定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全员参与;提供机会,让学生全过程参与;指导方法,让学生全方位参与。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教师要力求精讲,使学生能有时间、有精力去自主选择,主动参与,学习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对于让学生思考问题、讨论、动手操作等与参与有关的项目,都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使学生有时间思考问题,有时间在讨论中充分交流,有时间操作。教师不要为完成教案上的内容。而使学生的参与活动匆匆走过场,流于形式。教师要研究灵活多样的便于学生小组合作的教学组织形式,研究学生学习活动小组的编排、组合,创造条件把学生的学习空间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使学生有一个开放的自主学习空间。还要尽可能多地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给学生自主质疑的权利,尊重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和探索思路,尊重学生在思维和探索方式上的差异,并引导学生比较鉴别最佳的思维方式。
【关键词】自主学习;小学数学;教师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索欲望
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之一在于教师如何有效地创设情境。使学生那些潜在的需要变为正在“活动”的实实在在的需求。从而学好数学。良好的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诱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如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首先用多媒体出示童话城堡图。师:这是童话城堡,想进去吗?但你们必须闯过第一关,提出:用几根小棒摆一个图形?摆了这么多图形。一共用了几根小棒?你是怎样列式的?学生1:6 6 6 6 6;学生2:4 4 4 4 4 4;学生3:3 3 3 3 3 3 3 3 3 3 3 3。师:看到这些算式,你想说什么?生1:都是加法;生2:都有好几个加号;生3:加数都一样(分别请学生说出每个算式的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这样的相同加数相加)……师:假如有100个3相加,用加法算式表示你感觉怎么样?能不能用一个简单的算式来表示呢?接着让全班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有的学生说不能,有的说可以,讨论气氛十分热烈,每个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通过交流汇报,结果学生一致认为能改为乘法算式。理由是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把几个不相『司的数变为几个相同的数。如3 2 4=3 3 3=3×3,5 4 3 5 3=4 4 4 4 4=4×5。通过讨论。又一次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让学生学会在操作中合作交流
在数学教学中,很多数学知识都可以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来获得。学生通过这些数学活动,可以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合作操作、合作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从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他人交流和探究的本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量一量、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让学生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操作、观察,转变为感性认识,进而转变成抽象的概括。
三、加强自主学习的评价
“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评价既包括教师对学生的公正、合理的积极评价,也包括学习者对学习作自我评价,并以此来调控学习行为,以达到自我激励、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目的。我们提倡每节课都给学生提供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的机会,通过长期训练,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调控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养成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调控学习的习惯。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评价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自己。要注重开展自主评价,改变学生处于被评价的被动局面,采用教师对学生评价和学生之间的互评以及学生的自评相结合的形式,注重发挥评价目标的导向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互评和自评,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掌握,更要关注学生情感和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重视考查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使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评价更加客观和公正,应采取多种评价方式。既应包括对学生书面作业情况的评价,也应包括通过观察、提问、交谈等方式对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四、营造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
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必须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最佳氛围。为此,要创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课堂内外师生的情感交流。通过教师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感染力,不断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既感到积极紧张,又感到轻松愉快。使学生真正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体验。教师的职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要更多地创造和建构民主、平等的師生交往和生生交往,教师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要倾注真挚的爱心,使学生在人与人的关系中,特别是在师生关系中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与自身价值的体验并享受到人格的自主和尊严。
五、增强学生的参与性
要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一定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全员参与;提供机会,让学生全过程参与;指导方法,让学生全方位参与。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教师要力求精讲,使学生能有时间、有精力去自主选择,主动参与,学习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对于让学生思考问题、讨论、动手操作等与参与有关的项目,都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使学生有时间思考问题,有时间在讨论中充分交流,有时间操作。教师不要为完成教案上的内容。而使学生的参与活动匆匆走过场,流于形式。教师要研究灵活多样的便于学生小组合作的教学组织形式,研究学生学习活动小组的编排、组合,创造条件把学生的学习空间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使学生有一个开放的自主学习空间。还要尽可能多地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给学生自主质疑的权利,尊重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和探索思路,尊重学生在思维和探索方式上的差异,并引导学生比较鉴别最佳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