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阶级认同的建立和影响:浅谈休谟对奢侈及文雅的看法

来源 :文史月刊·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birdmeng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休谟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和哲学家,但他对奢侈这种现象的文化解释并不为大多数人所了解。他的观点是奢侈带来文雅的萌芽,文雅导致文明的建立。而中产阶级是这一过程的推动和主导者,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当代中国中产阶级如何培养对自己生活方式的认同和对社会及他人的责任感,通过重现哲学家经典我们也许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关键词 休谟 奢侈 文雅 中产阶级 英国民族特性
  休谟作为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和哲学家,他在《英国史》、《人性论》、《道德原则研究》中体现出的怀疑论以及经验主义的思想已经由很多古今中外研究者做过一番较为透彻的分析。本文试从《道德、政治以及文学》(Essays: Moral, Political, and Literary)这本散文集中的一篇《论艺术中的文雅》(Of Refinement in the Arts)入手,对休谟对奢侈和文雅以及中产阶级的看法做一番讨论。思想家的观点是社会的产物,假如没有社会根基思想太过超前,总归不可能成为大家被大众接受。而十八世纪的英国中产阶级逐渐形成统一的阶级认同,而这种阶级认同很大程度上产生于英国知识文化生活中开始崭露头角的新观念,即文雅的概念。新兴中产阶级为了将自己与其他平民区分开来,将文雅看做追求社会地位的方式和目标。这种文雅的概念往前一步就是奢侈,但是与贵族的穷奢极欲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的奢侈浪费不同,奢侈在中产阶级那里被阐释为一种褒义的符号,这个层面上来说休谟是他们的代言人。他在这篇散文中用一贯冷静的笔触对奢侈和文雅的概念做了一番梳理,字里行间透露出中产阶级的自豪感。
  文章首先区分了奢侈的两种含义,指出并非所有奢侈都对社会和个人有害,其中一种是无辜的,另一种则带来罪恶。因此在讨论奢侈的时候就要避免极端的论断。为了论述无辜的奢侈的存在,休谟不仅从正面讨论文雅带来的快乐,同时也从反面探讨过度奢侈的危害。而文章主要还是集中在对第一点的论述中。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奢侈代表着挥霍与无节制,对过度的生活享受的追求,而这无论是在个人品行还是国家社会发展的层面上来说都是有害的。但在休谟看来,奢侈的优点在于它能够为人们生活提供享受,这在紧张的人生中是一种有益的休憩。同时它能使人们在变得慷慨同时富有荣誉感,而这正是中产阶级之所以在不同的职业、财产、生活境遇之下形成较为统一的认同的源头。慷慨使与人交往成为可能与必然,只有在这种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人性才能达到完美。休谟认为,文雅的艺术和科学发展程度愈高、占据愈多社交话题时人们就愈发无法满足于孤独的生活,因而愈具有社交性。这是文明和理性时代的标志,蒙昧与野蛮的民族则不可能形成这样的局面。他对中产阶级的生活做了这样一番描述:他们聚集在城市中;热爱接受和交流知识;以此来展示他们的智慧或教养;他们对于社交或生活、衣着或家具具有良好的品味。对知识的好奇吸引智慧者;而虚荣心吸引愚蠢者;愉悦则对两者都有吸引力。特定的俱乐部和学会在每个地方都成立了:男女两性在一种轻松社交的礼仪中会面;人的脾气和行为都飞速地文雅起来。这完全可以看做是一曲中产阶级的赞美诗。
  奢侈不仅对私人生活有益,在公共领域中也发挥着积极作用。政府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这是由于所有为装饰和愉悦生活服务的商品的增长和消费对于社会来说都是有益的,而这些商品的生产和消费来源则是人们的消费观念的改变,其中奢侈是重要的推动力量。商品是劳动的宝库,这些劳动的价值在消费中才能得到体现。一个国家的国民如果没有这种对多余产品的需求,人们就将会在懒散中沉没,丧失生活的乐趣。公共生活由这样的成员组成的话,国家的军事力量也同样堪忧。
  接下来休谟的论述由文化社会层面转向政治。艺术、知识、文雅和奢侈这几个关键词在他看来密不可分,文明从中萌发。文明时代政府的统治中,丰富的知识导致政治氛围的温和节制,从而避免极端带来的危害。派别不再根深蒂固,革命不再激进,权威不再严厉,暴动不再频繁。甚至对外战争都将减少其残酷性。英国的国民性从历史中来,深深体现在统治的艺术中,他们为了避免极端不惜一切代价。尽管法国大革命的风暴还未席卷欧洲,但休谟和他的同辈人早已意识到,极端只能带来流血牺牲和痛苦呻吟,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因此他们采取各种方式宣传知识和教养,希望人们能够在知识的引领下避免极端,走上文明之路。
  出于对历史的兴趣和专业的素养,休谟在这篇文章中列举了不少历史上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例如在维护奢侈、反驳道德家的说法的时候他举出古罗马的例子。在很多人看来罗马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包括巨大的财富和优美的田园生活,美德和公共精神,以及令后代人无比歆羡的自由,但它的辉煌最终令人痛心地走向衰败,这是由于罗马人自征服的东方地区学到了亚洲人的奢侈,导致堕落,由此引起的叛乱和内战导致自由的全盘丧失。很多古典拉丁作品都充满这种情绪,将国家的毁灭归咎于东方的艺术和财富。但是在休谟看来这种不假思索的断言是不正确的,罗马真正灭亡的原因是政府不正确地进行统治以及毫无限制地对外征战。他认为对金钱的渴望是人的本性,并不是只有富人希望获得更好的娱乐和更便利的生活,因此如何正确引导这种渴望才是思想家和知识精英需要考虑的问题。这自然地引出了下一个话题,即中产阶级对整个社会不可替代的作用。
  仅仅从这篇文章看,我们完全可以将休谟看做中产阶级的发言人。他发出这样的断言,即有钱人在任何时代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有价值的。只有培育出荣誉感与美德的富人才能够正确控制和引导这种人类天性中对金钱的热爱。而美德并非在所有时代的数量都相等,只有在知识、文雅和奢侈受到社会舆论推崇的时代才最为盛行。中产阶级是自由的保卫者,与自由政府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天然的联系。在那些粗鲁的忽视艺术的国家中,社会只有土地所有者和他们的附庸或佃户两个阶级。后者天然的具有依赖性,只适合奴隶和隶属关系。而前者不是为了获得和平与秩序屈服于一个绝对君主,就是落入必定争斗的局面,导致整个社会陷入动荡,这也许比最专横的统治都更糟糕。只有在源于奢侈的贸易和工业获得巨大发展、中产阶级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的国家,农民能够不被其他力量干扰,从土地中获得富裕和独立地位;商人能够不受到暴力的掠夺,通过诚实守信的经营获得财富;中间等级的人们更是能够获得权威和社会关注。而只有他们才是公共自由最佳和最坚实的基础。这样一群人在天性上是自由独立的,不会像农民那样因为金钱而向暴君屈服,也不会像贵族那样希望对其他人施加暴政。他们渴求的是平等的法律,因为只有法律才能保护私有财产,在君主和贵族的统治下保存自己。
  文章论述的第二点即奢侈的害处,他指出无节制的奢侈同样会造成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这从反面体现出温和节制的重要性,无论何种事物都必须受到节制之心的控制。当仅仅致力于花费,不考虑人所处地位所拥有财富带来的必须承担的责任时,奢侈就是有害的。归根结底休谟提倡的还是奢侈带来的消费能够促进工商业发展和社会进步,而它的危害只是伴随着文明和进步而来的附属品,不能因为这样的附属品就完全否定奢侈的积极意义。英国人的国民特性在其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在他们看来无论政治还是文化层面,万能的灵药都不可能存在,所有解决问题的办法都只能并且只应该关注实际问题,全盘否定只能带来动荡,历史带给当代人的是最好的东西,人为的设计永远无法达到完美。
  这仅仅是休谟所有文章中一篇非常不引人注目的随笔性质的小文,但孕育它的社会文化背景十分值得关注。十八世纪英国中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崛起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事实,他们职业不同,但具有相似的教育背景和生活经验,在阶级认同形成于共同的社会活动这样一个过程中,休谟这样的思想家致力于从历史中寻找当前问题的解决办法。当代中国许多文化现象与数世纪之前休谟生活的英国有相似之处,中产阶级在当今社会的崛起应成为中国学者关注并加以推动的核心议题。如何在避免“仇富”现象产生和影响扩大的同时培养自身阶级认同,这是中产阶级壮大自身力量的关键。在这个层面上,英国的思想家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新鲜的思路。
  作者简介:
  征咪,女,籍贯安徽合肥,1988年10月出生,南京大学历史系学士学位,目前主要从事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社会文化史研究。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历史系世界史专业)
其他文献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是城市规划中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其理念是要按照市民的需求,加强对城市的生态建设,进而有效的保证城市发展与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共同稳定发展,建立的新的城市
期刊
期刊
本文以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阅读模型阅读《迪士尼和米老鼠》、《牛顿的故事》两篇写人短文教学过程为例,展示了思维导图阅读写人文章的模型、操作方法以及思维导图在阅读教
日本尼康公司发布消息,针对旗下其CoolPix系列数码相机发布了一款型号为MH-73快速充电器以及高性能镍氢电池EN-MH2-B4.据悉,这些产品将在7月上旬上市,其中4节电池的套装售价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市政给水排水工程成为了衡量城市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因此,加强市政给水排水工程施工管理就显得尤为必要.总体而言,这不仅更利于城市各类基础设
省委书记落马吓坏了省反贪局局长rn2003年春暖花开的时节,在贵州省会贵阳,人们争相传递着一个个令人大快人心,而又让一些人心惊胆战的消息--rn“省交通厅厅长卢万里被从国外
“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是:三国时期,周瑜与曹操大战,因为当时周瑜军中缺乏武器——箭, 孔明就将20只船全部插满稻草人驶向曹军军营,然后击鼓,曹军以为周瑜来攻打他们,就把如雨的箭射出来。经过清点,共有10多万只箭,刚好补足了周瑜军队缺乏的兵器。事实上,“草船借箭”之人并非诸葛亮,而是孙权。孙权也是无意中“借得”曹操的十万支箭。  根据《三国志》裴松之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与孙权对垒濡
彭海玲是一名英语教师。  英语老师是一个很特别的职业。因为她总带着一点神秘:他们会教你学习外国文字,读他们的故事和了解他们的语言,以备你将来可以去你们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让你可以与从未谋面的陌生人说话……这样的教师,是不是特别多朋友?而且朋友遍布全世界?  彭海玲就是一名从事着这个特别职业的英语教师。  英语老师会让人神秘起来:因为他们会让你不但可以读中国的歷史,也可以读外国的历史……这个时候,你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