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人们在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时,通常会依据以下两个标准:一是社会适应标准,二是医学标准。而目前大多数专家则倾向于用前者来衡量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程度,具体标准如下:
1.周期节律性
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及效率上都有其内在的节律性。比如,白天思维清晰,注意力集中,适合工作及学习,而夜晚精力不足,适合睡眠,以养精蓄锐。如果一个人到了晚上不能正常地进入睡眠,则说明其心理活动的固有节律处在紊乱状态。
2.意识水平
意识水平的高低常以注意力是否集中作为客观的判定指标。如果一个人不能专注于思考问题,思想经常开小差或者因注意力分散而出现工作上的差错,那么此人极有可能存在心理方面的问题。
3.暗示性
容易受到暗示的人,往往极易被周围的环境或事物所影响,从而引起情绪上的波动和思维上的动摇,有时表现为意志力薄弱。这类人的情绪和思维很容易因受到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精神活动十分不稳定。
4.心理活动强度
心理活动强度是指一个人对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在遭受强烈的精神打击后,心理活动强度较弱的人往往会留下心理阴影,甚至可能会因为某次精神刺激而发生反应性精神病或癔症,而心理活动强度较强的人虽然也会出现一些应激反应,但不会因此而致病。
5.心理活动耐受力
心理活动耐受力是指一个人对生活中反复出现的精神刺激的耐受能力。这种慢性的精神刺激虽然不会对人们的心理造成剧烈的冲击,但却久久不易消失,几乎每时每日都缠绕着人们的心灵。在受到慢性精神刺激后,心理活动耐受力较弱的人往往会出现抑郁、焦虑、喜怒无常等负面情绪,甚至会产生轻生的念头。
6.心理康复能力
由于人们对自身的认识能力不同、生活经验不同,因此,每个人从一次精神打击中恢复正常所需要的时间及恢复程度也有所不同。这种能力被心理学家称为心理康复能力。一个人的心理康复能力越强,说明他的心理越健康。
7.自控能力
一个人情绪的强度,情感的表达,思维的方向和过程都是在其自觉控制下实现的。当一个人的自控能力较强时,他的心理活动及思维会十分自如,情感的表达也恰如其分,神情集中,仪态大方,既不拘谨也不放肆,而这种表现正说明其心理很健康。
8.自信心
一个人是否具备恰当的自信心是衡量其精神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准。自信心实质上是一种自我认知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在生活实践中逐步得到提高。
9.社会交往能力
社交能力也是衡量一个人精神心理层面是否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当一个人毫无理由地对朋友或亲人表现得十分冷漠,甚至断绝与之来往时,那么,这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就构成了心理学中的一种精神病症——接触不良。反之,如果一个人过分地热衷于进行社会交往,那他很可能处于一种不健康的躁狂状态。
10.环境适应能力
环境适应能力包括人们对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工作性质、人际关系的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的人不仅能在很短的时间内适应陌生的环境,而且还能通过实践和认识去改造环境。
11.自我调节能力
自我调节能力是判定一个人精神心理层面是否健康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准。自我调节能力包括:①了解自我: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能力。②信任自我:对自己有充分的信任感,能克服困难,并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的失败。③悦纳自我:对自己的外形特征、人格、智力、能力等都能愉快地接纳和认同。④控制自我: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⑤调节自我:能对自己不切实际的行为目标、不平衡的心理状态及对环境的不适应做出及时的反馈、修正和调整。⑥完善自我:能不断地完善自己,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⑦发展自我: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充分发展自己的智力,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在集体允许的前提下,提升自己的人格。⑧调适自我:能与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理解他人,悦纳他人,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⑨设计自我:有自己的生活理想,且理想与目标能切合实际。⑩满足自我:能在社会允许的范围内,适度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1.周期节律性
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及效率上都有其内在的节律性。比如,白天思维清晰,注意力集中,适合工作及学习,而夜晚精力不足,适合睡眠,以养精蓄锐。如果一个人到了晚上不能正常地进入睡眠,则说明其心理活动的固有节律处在紊乱状态。
2.意识水平
意识水平的高低常以注意力是否集中作为客观的判定指标。如果一个人不能专注于思考问题,思想经常开小差或者因注意力分散而出现工作上的差错,那么此人极有可能存在心理方面的问题。
3.暗示性
容易受到暗示的人,往往极易被周围的环境或事物所影响,从而引起情绪上的波动和思维上的动摇,有时表现为意志力薄弱。这类人的情绪和思维很容易因受到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精神活动十分不稳定。
4.心理活动强度
心理活动强度是指一个人对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在遭受强烈的精神打击后,心理活动强度较弱的人往往会留下心理阴影,甚至可能会因为某次精神刺激而发生反应性精神病或癔症,而心理活动强度较强的人虽然也会出现一些应激反应,但不会因此而致病。
5.心理活动耐受力
心理活动耐受力是指一个人对生活中反复出现的精神刺激的耐受能力。这种慢性的精神刺激虽然不会对人们的心理造成剧烈的冲击,但却久久不易消失,几乎每时每日都缠绕着人们的心灵。在受到慢性精神刺激后,心理活动耐受力较弱的人往往会出现抑郁、焦虑、喜怒无常等负面情绪,甚至会产生轻生的念头。
6.心理康复能力
由于人们对自身的认识能力不同、生活经验不同,因此,每个人从一次精神打击中恢复正常所需要的时间及恢复程度也有所不同。这种能力被心理学家称为心理康复能力。一个人的心理康复能力越强,说明他的心理越健康。
7.自控能力
一个人情绪的强度,情感的表达,思维的方向和过程都是在其自觉控制下实现的。当一个人的自控能力较强时,他的心理活动及思维会十分自如,情感的表达也恰如其分,神情集中,仪态大方,既不拘谨也不放肆,而这种表现正说明其心理很健康。
8.自信心
一个人是否具备恰当的自信心是衡量其精神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准。自信心实质上是一种自我认知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在生活实践中逐步得到提高。
9.社会交往能力
社交能力也是衡量一个人精神心理层面是否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当一个人毫无理由地对朋友或亲人表现得十分冷漠,甚至断绝与之来往时,那么,这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就构成了心理学中的一种精神病症——接触不良。反之,如果一个人过分地热衷于进行社会交往,那他很可能处于一种不健康的躁狂状态。
10.环境适应能力
环境适应能力包括人们对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工作性质、人际关系的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的人不仅能在很短的时间内适应陌生的环境,而且还能通过实践和认识去改造环境。
11.自我调节能力
自我调节能力是判定一个人精神心理层面是否健康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准。自我调节能力包括:①了解自我: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能力。②信任自我:对自己有充分的信任感,能克服困难,并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的失败。③悦纳自我:对自己的外形特征、人格、智力、能力等都能愉快地接纳和认同。④控制自我: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⑤调节自我:能对自己不切实际的行为目标、不平衡的心理状态及对环境的不适应做出及时的反馈、修正和调整。⑥完善自我:能不断地完善自己,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⑦发展自我: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充分发展自己的智力,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在集体允许的前提下,提升自己的人格。⑧调适自我:能与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理解他人,悦纳他人,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⑨设计自我:有自己的生活理想,且理想与目标能切合实际。⑩满足自我:能在社会允许的范围内,适度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