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言不仅是文化的载体,而且是文化的特有组成部分。而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在英语词汇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是极其重要的。然而长期以来,英语词汇教学仅停留在音、形、义等表面层次,对隐藏在词汇表面层次背后的文化因素缺乏足够、普遍的重视,这就造成了许多学生对词汇理解及使用上的偏差,影响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本文提出了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进行文化教育的一些方法及原则,以期对提高英语词汇教学质量有所帮助。
关键词: 英语词汇教学 文化教学 方法 原则
一、引言
每一种语言都有特定的文化内涵。社会学家古德诺夫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中论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时说:“一个社會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语言和使用过程中获得了整个文化。”[1]由此可见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学习该语言文化的过程。而词汇又是反映语言与文化之间密切联系的最明显的语言层次之一。[2]词汇作为文化信息的载体,其内涵与外延都反映了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如果语言学习者对词汇的掌握只停留在单词的字面意义上,而对词汇所传递的文化内涵不甚了解,那么在实际的跨文化交流中就会误用、错用词汇,从而引起“冲突”,妨碍双方有效交流。因此,教师应提高在词汇教学中文化渗透的意识。
二、文化在词汇教学中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英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通常较为注重单词的音、形、义,其中“义”也仅仅停留在单词的字面含义上,而词汇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常常被忽略。因此,很多学生发现即使掌握了5000个英语单词仍然不能自如地进行日常交流,更不用说进行跨文化交流了。正是由于缺乏文化知识,更缺少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认识,学生常常会产生交际方面的错误,如把“力大如牛”译成“as strong as a cow”,把“挥金如土”译成“to spend money like earth”,等等。
此外,学生这种文化知识的缺乏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准确有效地理解篇章内容。例如:
(1)He’s green with envy when he saw her splendid new car.
“green with envy”到底是什么含义?是不是人心生嫉妒时脸色就变绿了?
(2)In two or three years both in London,to which he went for the last part of the season and to pay a round of country house visits in the early autumn,and in Paris,where he had settled down,he knew everyone whom a young American could know.
句中的“the last part of the season”是什么含义呢?是我们平时常用的“四季,季节”的含义吗?
显然,例(1)中的“green”不单纯指颜色,而是另有他意,有其文化内涵,是无法从单词本身的字面含义获得的。在英语中,除了“green with envy”,还有“green-eyed monster”,“green-eyed”等,都用于指嫉妒别人,类似汉语中的“眼红”或“害了红眼病”。[3]例(2)中的“season”在这里不是泛指四季,而是特指英国的社交季节,起源于18世纪的英国伦敦,每年4月开始,止于8月。在为期4个月的时间里,英国上流社会的各种社交活动层出不穷,如宫廷舞会、晚宴、慈善活动、赛马会、板球赛、网球赛便集中在这段时间内举办。英语中有“London in the season”,“London season”,“social season”等说法。
可见,文化知识在词汇教学中举足轻重。学生如果不了解这些文化背景,看到以上两句话时就会一头雾水,不知所云,直接影响了他们对阅读材料的理解。教师应充分意识到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将词汇教学与文化教学融为一体,从根基上向学生传输文化素养,使其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为日后自如、流畅、恰当地运用词汇表达思想、获取有效信息打下坚实基础。
三、词汇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的具体方法
1.对比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联想特征。
语言不仅能描述客观事物,还能引起人们不同的联想。不同的文化赋予语言的感情色彩和民族特色迥然不同。同一词汇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带有不同的褒贬色彩,引起人们不同的联想。教师在讲解词汇时可以将同一词汇所传达的不同的感情色彩进行对比,使学生了解这些差异。比如:“蝙蝠”在中国文化中是吉祥、好运、福气的象征。这是由于蝙蝠的“蝠”与“福”谐音。人们以“蝠”表示福气、福禄寿喜等。民间绘画中画五只蝙蝠,意为“五福临门”。旧时丝绸锦缎常以蝙蝠图形为花纹。婚嫁、寿诞等喜庆时,妇女头上戴的绒花(如“五蝠捧寿”等)和一些服饰、器物上也常用蝙蝠造型。而在西方文化中,“bat”是吸血鬼的象征,而吸血鬼在《圣经》中是被上帝诅咒的产物。这个词语带有邪恶的色彩,通常用于贬义。比较典型的表达有“as blind as a bat”,“crazy as a bat”,“He’s a bit batty.”,“have bats in the belfry”等。
又如,英语中的“owl”是智慧之鸟,因为在希腊和罗马神话中,它常栖息于智慧女神雅典娜的身旁,因而owl是智慧的象征。人们会用“as wise as an owl”来形容人有智慧。在儿童读物和卡通片里,猫头鹰通常很严肃,很有头脑,禽兽间的争端要由猫头鹰来裁决,紧急关头需要找猫头鹰求救。而中国文化中,猫头鹰被认为是一种不吉祥的鸟。由于它常常在夜间活动,并且鸣声凄厉,迷信的人常把它的叫声与死相联系。如“猫头鹰进宅,无事不来”,预兆厄运的到来。
2.利用时机,适时导入文化知识。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因势利导,适时对教材内容进行扩展,将文化教学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如,《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册第四单元Section A “Studying Abroad”这篇文章中讲到一个墨西哥女孩去美国留学之前填写申请“接待家庭”的表格时,把自己的信息详详细细地写了下来,其中她提到了自己喜欢宠物,养了四只小狗。正是这条信息成为她很快找到接待家庭的有利因素,因为美国人对宠物爱护有加。教师讲到这里时可以更进一步向学生介绍西方人对“狗”的特殊情感在语言上的反映。由于西方人视狗为人类忠实的朋友,对其宠爱有加,“dog”在大多数场合是褒义词,在语言上就有了“Love me,love my dog.”,“a lucky dog”,“to be top dog”,“Every dog has his day.”,“a clever dog”等林林总总,各种各样的习语和谚语。通过适时地延伸、讲解这些文化背景知识,不仅能够使学生更透彻地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还能丰富他们的知识结构,使其开阔了眼界,了解了西方文化中各种词汇所传达的感情色彩、民族情感、宗教信仰、风土人情等,有利于提高他们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3.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教师还应利用各种方法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以促进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1)精心挑选一些有关西方文化的图片、文章来帮助学生了解西方的艺术、历史、宗教、习俗等。教师在讲解文化知识时可以向学生展示生动形象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2)向学生播放有关文化方面的电影、电视节目、录像带、幻灯片等,一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以加深记忆,另一方面,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中,了解地道的英语表达。
(3)选一些有代表性的反映西方习俗的文化节目、历史事件或是有关词汇渊源的小故事、民间传说等,向学生讲解。同时,也可以此为契机进行中西文化对比,在对比中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培养他们跨文化交流的意识。
四、词汇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教师进行文化教学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以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
1.平等原则。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学习其他文化应遵循这样一条原则,即不因民族的大小、强弱而判定其文化的好坏,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都是平等的。并且,在对比两种文化时,不能过度地抬高一种文化而贬低另一种文化。
2.同步原則。
这条原则是指文化教学应该与词汇教学同步。我们知道,在短短几堂课中解决所有文化问题,或者在一堂课中满堂都讲文化知识是不现实的。因此,当所讲的词汇包含重要的文化内涵或与中西文化差异相关时,教师可以适时地扩展相关文化知识,否则太多的文化导入有可能影响基本的词汇学习。
3.交流原则。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教师在讲解词汇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的同时,也应向学生讲述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交流习惯与方式,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五、结语
词汇是语言的基础,词汇教学是语言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离开文化,语言学习者是无法真正理解词汇的内涵的。因此,词汇教学与文化教学应当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了解语言的同时更加了解它所承载的文化,从而得体、自如地进行跨文化交流,提高自身的社会文化能力。
参考文献:
[1]苏安.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J].教学与管理,2006.9.20:99-100.
[2]马云燕.文化差异对学生英语阅读的影响[J].大学英语,2007.3,(1):377-379.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61.
本文为河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06YBRW058)。
关键词: 英语词汇教学 文化教学 方法 原则
一、引言
每一种语言都有特定的文化内涵。社会学家古德诺夫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中论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时说:“一个社會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语言和使用过程中获得了整个文化。”[1]由此可见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学习该语言文化的过程。而词汇又是反映语言与文化之间密切联系的最明显的语言层次之一。[2]词汇作为文化信息的载体,其内涵与外延都反映了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如果语言学习者对词汇的掌握只停留在单词的字面意义上,而对词汇所传递的文化内涵不甚了解,那么在实际的跨文化交流中就会误用、错用词汇,从而引起“冲突”,妨碍双方有效交流。因此,教师应提高在词汇教学中文化渗透的意识。
二、文化在词汇教学中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英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通常较为注重单词的音、形、义,其中“义”也仅仅停留在单词的字面含义上,而词汇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常常被忽略。因此,很多学生发现即使掌握了5000个英语单词仍然不能自如地进行日常交流,更不用说进行跨文化交流了。正是由于缺乏文化知识,更缺少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认识,学生常常会产生交际方面的错误,如把“力大如牛”译成“as strong as a cow”,把“挥金如土”译成“to spend money like earth”,等等。
此外,学生这种文化知识的缺乏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准确有效地理解篇章内容。例如:
(1)He’s green with envy when he saw her splendid new car.
“green with envy”到底是什么含义?是不是人心生嫉妒时脸色就变绿了?
(2)In two or three years both in London,to which he went for the last part of the season and to pay a round of country house visits in the early autumn,and in Paris,where he had settled down,he knew everyone whom a young American could know.
句中的“the last part of the season”是什么含义呢?是我们平时常用的“四季,季节”的含义吗?
显然,例(1)中的“green”不单纯指颜色,而是另有他意,有其文化内涵,是无法从单词本身的字面含义获得的。在英语中,除了“green with envy”,还有“green-eyed monster”,“green-eyed”等,都用于指嫉妒别人,类似汉语中的“眼红”或“害了红眼病”。[3]例(2)中的“season”在这里不是泛指四季,而是特指英国的社交季节,起源于18世纪的英国伦敦,每年4月开始,止于8月。在为期4个月的时间里,英国上流社会的各种社交活动层出不穷,如宫廷舞会、晚宴、慈善活动、赛马会、板球赛、网球赛便集中在这段时间内举办。英语中有“London in the season”,“London season”,“social season”等说法。
可见,文化知识在词汇教学中举足轻重。学生如果不了解这些文化背景,看到以上两句话时就会一头雾水,不知所云,直接影响了他们对阅读材料的理解。教师应充分意识到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将词汇教学与文化教学融为一体,从根基上向学生传输文化素养,使其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为日后自如、流畅、恰当地运用词汇表达思想、获取有效信息打下坚实基础。
三、词汇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的具体方法
1.对比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联想特征。
语言不仅能描述客观事物,还能引起人们不同的联想。不同的文化赋予语言的感情色彩和民族特色迥然不同。同一词汇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带有不同的褒贬色彩,引起人们不同的联想。教师在讲解词汇时可以将同一词汇所传达的不同的感情色彩进行对比,使学生了解这些差异。比如:“蝙蝠”在中国文化中是吉祥、好运、福气的象征。这是由于蝙蝠的“蝠”与“福”谐音。人们以“蝠”表示福气、福禄寿喜等。民间绘画中画五只蝙蝠,意为“五福临门”。旧时丝绸锦缎常以蝙蝠图形为花纹。婚嫁、寿诞等喜庆时,妇女头上戴的绒花(如“五蝠捧寿”等)和一些服饰、器物上也常用蝙蝠造型。而在西方文化中,“bat”是吸血鬼的象征,而吸血鬼在《圣经》中是被上帝诅咒的产物。这个词语带有邪恶的色彩,通常用于贬义。比较典型的表达有“as blind as a bat”,“crazy as a bat”,“He’s a bit batty.”,“have bats in the belfry”等。
又如,英语中的“owl”是智慧之鸟,因为在希腊和罗马神话中,它常栖息于智慧女神雅典娜的身旁,因而owl是智慧的象征。人们会用“as wise as an owl”来形容人有智慧。在儿童读物和卡通片里,猫头鹰通常很严肃,很有头脑,禽兽间的争端要由猫头鹰来裁决,紧急关头需要找猫头鹰求救。而中国文化中,猫头鹰被认为是一种不吉祥的鸟。由于它常常在夜间活动,并且鸣声凄厉,迷信的人常把它的叫声与死相联系。如“猫头鹰进宅,无事不来”,预兆厄运的到来。
2.利用时机,适时导入文化知识。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因势利导,适时对教材内容进行扩展,将文化教学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如,《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册第四单元Section A “Studying Abroad”这篇文章中讲到一个墨西哥女孩去美国留学之前填写申请“接待家庭”的表格时,把自己的信息详详细细地写了下来,其中她提到了自己喜欢宠物,养了四只小狗。正是这条信息成为她很快找到接待家庭的有利因素,因为美国人对宠物爱护有加。教师讲到这里时可以更进一步向学生介绍西方人对“狗”的特殊情感在语言上的反映。由于西方人视狗为人类忠实的朋友,对其宠爱有加,“dog”在大多数场合是褒义词,在语言上就有了“Love me,love my dog.”,“a lucky dog”,“to be top dog”,“Every dog has his day.”,“a clever dog”等林林总总,各种各样的习语和谚语。通过适时地延伸、讲解这些文化背景知识,不仅能够使学生更透彻地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还能丰富他们的知识结构,使其开阔了眼界,了解了西方文化中各种词汇所传达的感情色彩、民族情感、宗教信仰、风土人情等,有利于提高他们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3.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教师还应利用各种方法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以促进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1)精心挑选一些有关西方文化的图片、文章来帮助学生了解西方的艺术、历史、宗教、习俗等。教师在讲解文化知识时可以向学生展示生动形象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2)向学生播放有关文化方面的电影、电视节目、录像带、幻灯片等,一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以加深记忆,另一方面,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中,了解地道的英语表达。
(3)选一些有代表性的反映西方习俗的文化节目、历史事件或是有关词汇渊源的小故事、民间传说等,向学生讲解。同时,也可以此为契机进行中西文化对比,在对比中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培养他们跨文化交流的意识。
四、词汇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教师进行文化教学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以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
1.平等原则。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学习其他文化应遵循这样一条原则,即不因民族的大小、强弱而判定其文化的好坏,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都是平等的。并且,在对比两种文化时,不能过度地抬高一种文化而贬低另一种文化。
2.同步原則。
这条原则是指文化教学应该与词汇教学同步。我们知道,在短短几堂课中解决所有文化问题,或者在一堂课中满堂都讲文化知识是不现实的。因此,当所讲的词汇包含重要的文化内涵或与中西文化差异相关时,教师可以适时地扩展相关文化知识,否则太多的文化导入有可能影响基本的词汇学习。
3.交流原则。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教师在讲解词汇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的同时,也应向学生讲述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交流习惯与方式,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五、结语
词汇是语言的基础,词汇教学是语言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离开文化,语言学习者是无法真正理解词汇的内涵的。因此,词汇教学与文化教学应当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了解语言的同时更加了解它所承载的文化,从而得体、自如地进行跨文化交流,提高自身的社会文化能力。
参考文献:
[1]苏安.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J].教学与管理,2006.9.20:99-100.
[2]马云燕.文化差异对学生英语阅读的影响[J].大学英语,2007.3,(1):377-379.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61.
本文为河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06YBRW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