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词汇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xing_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言不仅是文化的载体,而且是文化的特有组成部分。而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在英语词汇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是极其重要的。然而长期以来,英语词汇教学仅停留在音、形、义等表面层次,对隐藏在词汇表面层次背后的文化因素缺乏足够、普遍的重视,这就造成了许多学生对词汇理解及使用上的偏差,影响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本文提出了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进行文化教育的一些方法及原则,以期对提高英语词汇教学质量有所帮助。
  关键词: 英语词汇教学 文化教学 方法 原则
  
  一、引言
  
  每一种语言都有特定的文化内涵。社会学家古德诺夫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中论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时说:“一个社會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语言和使用过程中获得了整个文化。”[1]由此可见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学习该语言文化的过程。而词汇又是反映语言与文化之间密切联系的最明显的语言层次之一。[2]词汇作为文化信息的载体,其内涵与外延都反映了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如果语言学习者对词汇的掌握只停留在单词的字面意义上,而对词汇所传递的文化内涵不甚了解,那么在实际的跨文化交流中就会误用、错用词汇,从而引起“冲突”,妨碍双方有效交流。因此,教师应提高在词汇教学中文化渗透的意识。
  
  二、文化在词汇教学中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英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通常较为注重单词的音、形、义,其中“义”也仅仅停留在单词的字面含义上,而词汇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常常被忽略。因此,很多学生发现即使掌握了5000个英语单词仍然不能自如地进行日常交流,更不用说进行跨文化交流了。正是由于缺乏文化知识,更缺少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认识,学生常常会产生交际方面的错误,如把“力大如牛”译成“as strong as a cow”,把“挥金如土”译成“to spend money like earth”,等等。
  此外,学生这种文化知识的缺乏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准确有效地理解篇章内容。例如:
  (1)He’s green with envy when he saw her splendid new car.
  “green with envy”到底是什么含义?是不是人心生嫉妒时脸色就变绿了?
  (2)In two or three years both in London,to which he went for the last part of the season and to pay a round of country house visits in the early autumn,and in Paris,where he had settled down,he knew everyone whom a young American could know.
  句中的“the last part of the season”是什么含义呢?是我们平时常用的“四季,季节”的含义吗?
  显然,例(1)中的“green”不单纯指颜色,而是另有他意,有其文化内涵,是无法从单词本身的字面含义获得的。在英语中,除了“green with envy”,还有“green-eyed monster”,“green-eyed”等,都用于指嫉妒别人,类似汉语中的“眼红”或“害了红眼病”。[3]例(2)中的“season”在这里不是泛指四季,而是特指英国的社交季节,起源于18世纪的英国伦敦,每年4月开始,止于8月。在为期4个月的时间里,英国上流社会的各种社交活动层出不穷,如宫廷舞会、晚宴、慈善活动、赛马会、板球赛、网球赛便集中在这段时间内举办。英语中有“London in the season”,“London season”,“social season”等说法。
  可见,文化知识在词汇教学中举足轻重。学生如果不了解这些文化背景,看到以上两句话时就会一头雾水,不知所云,直接影响了他们对阅读材料的理解。教师应充分意识到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将词汇教学与文化教学融为一体,从根基上向学生传输文化素养,使其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为日后自如、流畅、恰当地运用词汇表达思想、获取有效信息打下坚实基础。
  
  三、词汇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的具体方法
  
  1.对比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联想特征。
  语言不仅能描述客观事物,还能引起人们不同的联想。不同的文化赋予语言的感情色彩和民族特色迥然不同。同一词汇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带有不同的褒贬色彩,引起人们不同的联想。教师在讲解词汇时可以将同一词汇所传达的不同的感情色彩进行对比,使学生了解这些差异。比如:“蝙蝠”在中国文化中是吉祥、好运、福气的象征。这是由于蝙蝠的“蝠”与“福”谐音。人们以“蝠”表示福气、福禄寿喜等。民间绘画中画五只蝙蝠,意为“五福临门”。旧时丝绸锦缎常以蝙蝠图形为花纹。婚嫁、寿诞等喜庆时,妇女头上戴的绒花(如“五蝠捧寿”等)和一些服饰、器物上也常用蝙蝠造型。而在西方文化中,“bat”是吸血鬼的象征,而吸血鬼在《圣经》中是被上帝诅咒的产物。这个词语带有邪恶的色彩,通常用于贬义。比较典型的表达有“as blind as a bat”,“crazy as a bat”,“He’s a bit batty.”,“have bats in the belfry”等。
  又如,英语中的“owl”是智慧之鸟,因为在希腊和罗马神话中,它常栖息于智慧女神雅典娜的身旁,因而owl是智慧的象征。人们会用“as wise as an owl”来形容人有智慧。在儿童读物和卡通片里,猫头鹰通常很严肃,很有头脑,禽兽间的争端要由猫头鹰来裁决,紧急关头需要找猫头鹰求救。而中国文化中,猫头鹰被认为是一种不吉祥的鸟。由于它常常在夜间活动,并且鸣声凄厉,迷信的人常把它的叫声与死相联系。如“猫头鹰进宅,无事不来”,预兆厄运的到来。
  2.利用时机,适时导入文化知识。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因势利导,适时对教材内容进行扩展,将文化教学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如,《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册第四单元Section A “Studying Abroad”这篇文章中讲到一个墨西哥女孩去美国留学之前填写申请“接待家庭”的表格时,把自己的信息详详细细地写了下来,其中她提到了自己喜欢宠物,养了四只小狗。正是这条信息成为她很快找到接待家庭的有利因素,因为美国人对宠物爱护有加。教师讲到这里时可以更进一步向学生介绍西方人对“狗”的特殊情感在语言上的反映。由于西方人视狗为人类忠实的朋友,对其宠爱有加,“dog”在大多数场合是褒义词,在语言上就有了“Love me,love my dog.”,“a lucky dog”,“to be top dog”,“Every dog has his day.”,“a clever dog”等林林总总,各种各样的习语和谚语。通过适时地延伸、讲解这些文化背景知识,不仅能够使学生更透彻地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还能丰富他们的知识结构,使其开阔了眼界,了解了西方文化中各种词汇所传达的感情色彩、民族情感、宗教信仰、风土人情等,有利于提高他们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3.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教师还应利用各种方法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以促进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1)精心挑选一些有关西方文化的图片、文章来帮助学生了解西方的艺术、历史、宗教、习俗等。教师在讲解文化知识时可以向学生展示生动形象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2)向学生播放有关文化方面的电影、电视节目、录像带、幻灯片等,一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以加深记忆,另一方面,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中,了解地道的英语表达。
  (3)选一些有代表性的反映西方习俗的文化节目、历史事件或是有关词汇渊源的小故事、民间传说等,向学生讲解。同时,也可以此为契机进行中西文化对比,在对比中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培养他们跨文化交流的意识。
  
  四、词汇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教师进行文化教学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以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
  1.平等原则。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学习其他文化应遵循这样一条原则,即不因民族的大小、强弱而判定其文化的好坏,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都是平等的。并且,在对比两种文化时,不能过度地抬高一种文化而贬低另一种文化。
  2.同步原則。
  这条原则是指文化教学应该与词汇教学同步。我们知道,在短短几堂课中解决所有文化问题,或者在一堂课中满堂都讲文化知识是不现实的。因此,当所讲的词汇包含重要的文化内涵或与中西文化差异相关时,教师可以适时地扩展相关文化知识,否则太多的文化导入有可能影响基本的词汇学习。
  3.交流原则。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教师在讲解词汇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的同时,也应向学生讲述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交流习惯与方式,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五、结语
  
  词汇是语言的基础,词汇教学是语言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离开文化,语言学习者是无法真正理解词汇的内涵的。因此,词汇教学与文化教学应当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了解语言的同时更加了解它所承载的文化,从而得体、自如地进行跨文化交流,提高自身的社会文化能力。
  
  参考文献:
  [1]苏安.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J].教学与管理,2006.9.20:99-100.
  [2]马云燕.文化差异对学生英语阅读的影响[J].大学英语,2007.3,(1):377-379.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61.
  
  本文为河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06YBRW058)。
其他文献
摘要: 本文通过浅析80后教师“务实”的特性并将之与其他年龄段教师相比较,旨在引发对“80后”教师这一群体的更多关注和对“80后的教师现象”的再思考。  关键词: “80后”教师 务实 主要特征    智联招聘副总裁赵鹏曾经说过:“‘80后’是‘不装’的一代。”我们有时候为捞取一些什么,颇要装上一番。而80后的人往往会直截了当地拆穿你。”确实,现如今,法制精神、公平诉求、竞争意识已得到了“80后”
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对09届大学毕业生就业造成的影响目前很难准确预测,但就目前的就业形势看其负面影响不容低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就业问题在往年也不容乐观,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更是如此,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就业机会。如果处理得当,往往就能转“危”为“机”,关键是看我们如何把握。  毕业生首先要认清一些问题,问问自己:我是谁?该去哪里?怎么去?是去求职、创业、升学、入伍、自由职业还是其它?这个很重要,只有找准
摘要: 本文分析了二者艺术特征,概述了为什么认为《孔雀》说唱艺术特征更为明显,认为《孔雀》的艺术特点决定其比《成相篇》更接近说唱艺术的起源。  关键词: 文体 音乐特性 韵脚 散文说白    说唱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集文学、音乐、表演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也是民间音乐中与语言结合最密切、最大众化的一种表演艺术形式。它的历史源远流长,其源头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周代,而正式形成则以唐代变文讲唱为标志
摘 要: 本文通过对英语专业八级翻译标准的分析,以2004年英译汉真题为例,说明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应该以此标准为鉴,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翻译习惯,以证明只有理解、翻译、校对这三步做好,才能完成一篇优秀的考场译文。  关键词: 2004年专八 英译汉 翻译教学    无论在人类的物质生活、还是精神活动中,翻译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有翻译就必然会有对翻译标准的看法与思考。那么,对于TEM-8(英语专业八级
摘 要: 本文针对音乐欣赏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问题,着重从感知——发现美、联想——体验美、创新——表达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 音乐欣赏教学 “美” 渗透    音乐是最富于情感的艺术,但音乐的情感不是任何人都能准确、深刻感受到的,更不是任何人都能恰当地表现出来的。这主要是因为音乐的情感不是人的本能生理现象,而是一种高级的、社会性的美感。所谓音乐欣赏就是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领悟音乐的内涵,觉察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09年福建省英语高考的两道单选题,认为用比较法来学习过去分词和现在分词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还对它们在句中作定语、表语、宾语补足语和状语时的区别进行了分析,旨在让学生能够更加清楚二者在用法上如何区分。  关键词: 比较法过去分词现在分词区别    2009年高考英语试题(福建卷)单项填空第32题:  ?摇?摇 ?摇 not to miss the flight at 15:20,t
摘 要: 艾迪是福克纳著名小说《我弥留之际》的中心人物,整部小说围绕着她的弥留和“返乡归葬”前后十余天的故事情节展开。本文通过评析艾迪形象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及其爱恨交织的一生体现出的不彻底的叛逆性,探索福克纳笔下女性人物的悲剧根源。  关键词: 《我弥留之际》 艾迪 复杂性格 爱恨    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1897—1962)是美国南方文艺复兴时期成就最卓越的作家,在
摘要: 本文作者通过对渭南市几所中学教学中计算机应用状况的调查,了解到教师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认识态度与教学现状,以及影响我市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中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应用状况教师发展    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现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多层次地影响着中学课程教学。信息时代的到来,不仅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技术手段,而且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仅仅依靠一
摘 要: 教育是陶冶人类精神的摇篮,它不仅是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工具,更是使学生的情感境界和精神境界得到提升的有效途径。因此,在今天的教育界,自觉地探讨在现代教育活动中对人文教育和人文情怀培养的重视逐渐演变成一股清新的活力。小学教育是教育的根基,小学生年纪小,其心灵和情感有很大的可塑性,因此,在小学阶段重视人文情怀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是探讨如何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小学生人文情怀。  关键词
摘 要: 职高语文课的教学应该做到:“以学生为本”,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本文列举了德育渗透的两大途径:传授知识,自然渗透;激发生活体验,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  关键词: 以生为本 职高语文教学 德育渗透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作为职高一名语文教师,面对这些知识基础差,没有良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