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胡狼嗥叫的地方》中“动物与洪水”的隐喻世界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louch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阿摩司奥兹自六十年代登上文坛,便以其冷静沉稳、理性包容的笔触展示了以色列文学的力量,其处女作短篇小说《胡狼嗥叫的地方》以复调的写作手法,通过“狗”“胡狼”“配马”等隐喻为读者展现了生活在以色列基布兹的犹太人的生存状态和独特民族心理。隐喻(metaphar)本是语言学修辞学的概念,近年来被应用到思维方式及语篇组织上,文章从“隐喻”的语篇组织角度解读《胡狼嗥叫的地方》中“动物”与“洪水”的宏大隐喻世界。
  关键词:阿摩司奥兹;《胡狼嗥叫的地方》;隐喻
  作者简介:王璐(1989-),女,山东莱芜人,单位为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6-0-02
  引言:
  《胡狼嗥叫的地方》是阿摩司奥兹的第一篇短篇小说,这篇短篇小说以作者深邃独特的政治、历史眼光反映了犹太人漂泊流浪备受隔离与排斥的苦难历史;也为我们展现了当代以色列人在基布兹的生活图景和独特民族心理,他通过“复调”的写作手法和宏大的隐喻世界对基布兹“拓荒者”和“流亡者”形象进行刻画,展现了在传统文化束缚和欧洲现代文化浸染的文化碰撞下的以色列人的心理状态和身份困惑。
  一、研究理论
  “隐喻”(metaphar)一词来源于希腊语“metaphara”,最早对其进行研究的是古希腊修辞学家,认为隐喻性是语言和思维不可缺少的特质。1967年,语言学家Paul Grice将我们的话语区分为“what is said”和“what is implicated”,认为我们可以由话语的字面意思推导出“言外之意”,并将这一理论由语言学应用到修辞学。1980年,认知语言学家Lakoff
其他文献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茶的故乡, 在这个以茶为国饮的国度里,有数以百计的美丽茶乡,这些茶乡蕴含着中华文明,蕴含着当地的历史人文气息,更蕴含着历久弥香、历久弥醇的袅袅茗香。安溪,无疑是这些美丽茶乡中的佼佼者。  福建省安溪县,中国产茶百强县之首,茶园面积、干茶产量、涉茶产值均在我国县级茶区居于首位。号称中国茶都。安溪县,建县前自秦代始分别隶属于闽中郡、会稽郡、建安郡、晋安郡。隋唐时隶属南安郡。五代后周显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