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一二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a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大面积提高教学成绩,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是一个重要因素.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关键在于选择方法.
  【关键词】课堂教学情境
  课堂教学向45分钟要效率,无疑是每个教学工作者的共识,但常有这样的现象产生:对同一内容,甚至采用相同的教案,由两位不同教师执教,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致使学生喜欢听某个教师的课,而对另一个教师不感兴趣.产生这种现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是一个重要因素.
  一、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是学好数学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促进他们积极思考,从而获得最佳教学效益.正像赞可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这种教学法就能够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中会心情愉快,能增强学习的注意力,增加课堂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以积极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主动求索,形成良性循环:成功→兴趣→要学.反之,学生在不良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学习会情绪沮丧,注意力分散,课堂学习的兴趣降低,态度消极,抑制思维发展,形成恶性循环:失败→无趣→厌学.两种循环的结果导致两极分化,而这种分化,又加剧了两种循环,致使教师难以施教,整体成绩难以提高.可见,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大面积提高数学成绩,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二、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关键在于选择方法
  1.通过数学实例和数学史来创设
  教学中适当插入一些数学实例和数学史,能以情育情,以情育人.例如,我在讲授解析几何第一课时,给学生介绍以下两个传说.传说一:笛卡儿终身保持着在耶稣会学校读书时养成的“晨思”习惯,在一次晨思时,看见一只苍蝇正在天花板上爬,他突然想到,如果知道了苍蝇与相邻两个墙壁的距离之间的关系,就能描述它的路线,这使他头脑中产生了关于解析几何的最初闪念.传说二:1619年冬天,笛卡儿随军队驻扎在多瑙河畔的一个村庄,在圣马丁节的前夕(11月10日),他做了三个连贯的梦,从而揭示解析几何的发现.学生听后,异常兴奋,注意力集中,对解析几何的学习充满渴望.此时,我抓住时机,较好地完成了这一节课的教学任务.
  2.通过数学自身美感来创设
  数学自身蕴藏着丰富的数学美:奇异美、和谐美、简单美、对称美、相似美等,这些美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美中求索.例如,在讲解求sin18°的值等于5-14后,我向学生介绍了黄金分割数5-12≈0.618,按黄金分割数构造的图形、谱写的乐曲、建造的房屋等给人以美感,这是数学和谐美的具体表现,学生听后哗然,觉得新奇,原来数学还有这么美妙的内涵.
  3.通过设置疑虑来创设
  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不断设立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不断地设疑,可触发学生渴望质疑,这就有了认识的需要,最终师生共同解决问题.为了让学生弄清复数集的有关性质,我先让学生判断这样两个结论,甲:a2+b2≥b2a2+b2-c2≥0;乙:a2+b2-c2≥0a2+b2≥c2.问题提出后,大部分同学由于受实数集的影响,认为甲、乙均正确,还有一部分学生感到怀疑,又苦于说不出道理.此时,教师立即摆出反例,如a2=1+i,b2=1,c2=i,说明乙不正确.反例一举出,疑虑解决,课堂气氛顿时活跃.学生趁此激情,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反思,去探求,得出不少复数集和实数集性质不同的例子.
  4.通过创造困境来创设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需要制造一些“陷阱”,会使学生一时陷入困境,这时教师不必越俎代庖,而是耐心启发,稍加点化,直至走出困境.这样,容易产生“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课堂教学情境.为了说明用两边取模的方法,解有关复数方程,我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证明(z+1)2n+(z-1)2n=0(n∈N*)只有纯虚数根.问题一提出,学生就埋头验证,课堂气氛由平静逐渐变得紧张,大家愁眉苦脸,我巡视后发现,由于思维定势,学生主要用两种方法:设z=a+bi(a,b∈R),或设z=r(cosθ+isinθ),由于运算繁琐,大家都走进了深渊,均无结果.这时我一语道破天机:将(z+1)2n+(z-1)2n=0变为(z+1)2n=-(z-1)2n后,采用两边取模法得|z+1|=|z-1|,又z≠0,问题立即解决.原来这么简捷,学生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师生共同在活跃、轻松的气氛中完成了这一节课的教学任务.
  5.通过一题多变和一题多解来创设
  对某些数学问题,如果能寻求多种渠道,探索出最简捷的解决办法,这是师生渴望追求的目标.一题多解能活跃思维气氛,唤起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思维的广泛性.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如何从题海战中解脱出来,加深学生对教材的兴趣,充分发挥课本例习题的辐射功能,教师讲解例题是关键.除一题多解外,在处理例习题时,若能剖析它的思想结构,同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适当地更换题目中的条件和结论,甚至有所超脱,做到一题多变,让学生去思考,去探求,并最终解决,这样会使学生发现例习题更深层次的内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例1 求函数y=cosx+3sinx,x∈0,π4的值域.
  从该题出发,教师可设计一组解题方法相关(辅助角法)的系列题让学生思考:
  (1)若函数y=asinx+(a-1)cosx的最大值为5,求a的值.(直接用辅助角法)
  (2)求函数y=sinx2+cosx的值域.(分式问题整式化后再用辅助角法)
  (3)画出函数y=sin3x+π3+3sinπ6-3x的图像,并求周期和单调区间.(先由sinπ6-3x=cos3x+π3,再用辅助角法,再回答问题)
  (4)求函数y=3-x+3x-6的值域.(先由(3-x)2+(x-2)2=1可令cosα=3-x,sinα=2-x,进一步有y=cosα+3sinα,α∈0,π2即代数问题三角化后,再用辅助角法)
  (5)若不等式x+4-x2-m<0恒成立,求m的取值范围.(仿(4)代数问题三角化后,再用变量分离思想,然后再用辅助角法)
  随着上述问题的进一步加深和复杂化,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化归意识,培养了学生坚强的解题意识和品质,讲解例1的效果不言而喻.
  例2 当a为何值时,关于x的方程2lgx-lg(x-1)=lga有一解?有两解?
  问题一提出,大部分学生稍加思考后,从基本方法出发,很快得出下列两种思路:
  思路1 将原方程化成:x2-ax+a=0(x>1),分Δ<0,Δ=0,Δ>0讨论.
  思路2 令f(x)=x2-ax+a(x>1),考虑f(x)的零值点.
  在此,教师启发:能否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同学们经过思考和讨论得出:
  思路3 令y=x2(x>1)和y=a(x-1),考虑两图像的交点情况.
  教师再启发:题目中涉及两个元x和a,能否用变量分离思想解决?教师引导,师生共同研究得出:
  思路4 化成a=x2x-1=1-1x2+1x=1-x-122+14(x>1).
  思路5 化成a=x2x-1=x-1+1x-1+2(x>1).
  思路6 令y=x2x-1(x>1)和y=a,考虑两图像的交点情况.(此时画y=x2x-1的图像可由教师讲解完成)
  随着一个个一题多变问题的解决和一题多解方法的展现,学生无不流露出喜悦感,这无疑加深了学生对教材和数学题目的感情,效果不言而喻.
  6.通过学生参与来创设
  “在仍然很不完善的数论中,还得把最大的希望寄托于观察之中,这些观察将导致我们继续获得以后尽力予以证明的新的性质.”——欧拉语.由此可见,观察探索是我们认识数学问题的重要途径.然而,高三复习课上,许多老师往往把观察探索过程压缩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把重点放在结论的运用、题型的整理分类上,致使学生只能模仿套路,难以在新的情景下独立解决新的问题.正确的做法应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从而寻找正确的结论,发现解题的思路.
  例如,已知椭圆x2a2+y2b2=1,F1,F2为其焦点,能否在椭圆上找到一点P,使得∠F1PF2=90°?若存在,说明点P的个数.
  为完成此题,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椭圆x2a2+y2b2=1,并就椭圆的扁圆程度,让学生直观观察P点的存在情况,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画出以F1F2为直径的圆,观察椭圆和圆的位置关系对P点个数的影响,并结合下列三种具体情形进行讨论:
  情形1 若椭圆方程为x24+y23=1,求P点的个数,并求离心率e.
  情形2 若椭圆方程为x24+y22=1,求P点的个数,并求离心率e.
  情形3 若椭圆方程为x24+y21=1,求P点的个数,并求离心率e.
  在学生观察图形并完成上述三个问题后,教师可提问:由上述三种情形,大家得出什么结论?学生不难得出:
  当0  当e=22时,点P有两个(此时以F1F2为直径的圆与椭圆有两个公共点);
  当1>e>22时,点P有四个(此时以F1F2为直径的圆与椭圆有四个公共点).
  并就一般情形予以验证.
  像这样不断地引导、启发、探索,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过程的方法将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对今后的成才大有裨益.
  7.通过设置空白来创设
  在新课开始或引入新知识时,教师巧设悬念,问而不需回答,故意留下空白.例如:在讲二项式定理时,先从学生熟悉的乘法公式(a+b)2=a2+2ab+b2,(a+b)3=a3+3a2b+3ab2+b3出发,运用组合方法分析(a+b)4=C04a4+C14a3b+C24a2b2+C34ab3+C44b4的展开规律,接着教师提问:(a+b)n(n∈N)的展开式如何?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解疑心,而且会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为了指导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免不了要讲解分析一定量的例题和习题.但有的教师喜欢把问题分析得过于细致和透彻,或者把类似的问题重复讲解,实际上这不利于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经验的数学教师常常在讲解分析中设置一些空白,当问题讲到关键之处有意卡住,或者有意揭示出某些不完整的规律.例如,在讲解“求函数y=2-x-3x-3的值域”时,教师揭示函数的单调性后,留下让学生完成空白.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求数学问题的潜在创造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在某一数学知识的教学结束后,提出一个或几个与以后的学习有关的悬念,埋下伏笔,让学生带着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强烈愿望结束对某一知识的学习,往往会取得“言犹尽而意无穷”的教学效果.如讲授椭圆结束时,可提出下列问题:如果平面内一动点P到两定点F1,F2的距离之差为常数2a,当|F1F2|>2a时,动点P的轨迹如何?如果|F1F2|<2a或|F1F2|=2a时,动点P的轨迹又会怎样?学生对上述问题,通过发散思维想象,会做出种种猜疑、设想和推测,待到学习双曲线时会立刻豁然开朗.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银行业监管机构相关调查权即银行业监管机构对银行业金融机构以外的相关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的权力。银行业监管机构的该项权力是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
课堂教学已经由单一的知识取向转变为知识、技能和学习过程的三维取向,也就是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取技能、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学习由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转变为全身心地自主学习的过程,要坚持以学生为主线,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力求做到数学知识与学生能力的和谐统一,如何才能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和谐统一呢?
新疆地处中国——中亚自由贸易区的中心枢纽地区,是中国唯一与中亚陆地接壤的通道,改革开放以来,沿边与八个国家接壤的地缘优势对外经贸发展非常有利,良好的多边关系为新疆兵团的
在高中阶段,复习是学生最终掌握知识,并运用已有知识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的关键阶段.能否做好复习阶段的教学工作,直接决定了教师教学工作的成败.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方案的设置上,必须要有针对性,而且必须要有一定的逻辑性,这样才能保证复习课教学的全面性和系统性.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提出问题·求解反思·巩固练习”的复习模式.下文将以一道例题作为载体,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提出问题  例题:
摘要:数学一直在基础教育中受到高度的重视,这是与其自身的分量与价值成正比的它是其他理科知识、科学技术的基础。其自身的独立性也是无可替代的。数学一直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学习,与我们的语言课程并驾齐驱,足见其重要性。由此高等数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但是在这改革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认清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优化改革策略。  关键词 高等教学;改革;问题
【摘要】本文根据笔者的切身教学经验,阐述了高中数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高中数学;创新教育;途径    一、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    在数学课堂上应尽量保持和谐欢快的气氛,给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探求问题带来兴趣。教师可通过实施引趣、激疑、悬念、讨论等方法来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被积极带动。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美欧债务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经济安全问题受到广泛而持续的关注。当前我国经济安全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贸易保护主义与我国产业和贸易安全;人民币过快、过度升值;资本账户开放过
当今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教师要有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知识和新的能力,光靠粉笔和黑板是绝对不行的.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因此,信息技术的使用是数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产物. 运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它能变静为动,变复杂为简单,变难懂为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