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课堂主体已由“教的主体”变为“学的主体”,以求“教是为了达不教”的最终目的.也就是说,原来站在课堂边缘地带的学生要站到课堂的中心位置去主宰课堂, 真正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数学课堂当然也不例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的功夫主要在课外,要通过精心地备课让学生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去获取尽可能多的知识和能力,提高课堂效率,这是推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
下面就如何发挥课堂主阵地的作用谈一些想法及做法.
一、 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发展思维能力的内在动力.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坚持从诱发学生的兴趣入手,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使之能长久下去.
1.创设良好的活动情境
经过这么多年的教学经历,我发现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实践中,发现数学奥秘.如讲“直线公理”时,用一个钉子把一根木条钉在黑板上,发现木条可以绕钉子转动,再钉一个钉子发现木条被固定了.我边操作,边说:一点晃悠悠,两点定终身.通过实践学生发现结论:经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给学生学习的自由
自由活动是人发展的内在依据,学生的学习也应如此.我们应该让学生自发地、主动地学习,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
3.深入浅出,化难为易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围绕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以及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课前巧妙设计好思考题,并力求做到所设计的问题明确具体,“浅”中见“深”,具有启发性,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例如,数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讲数轴前,可先介绍温度计,再由温度计抽象化成数轴.如此深入浅出地描述,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
二 、提高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
力
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重要的是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开展师生、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开展,营造了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利于为他们的自我表现和相互间的交流提供更多、更广的空间.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和教学的需求,把自主学习、小组学习、班级集体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状态.
三 、提高课堂教学的关键是如何
处理好开放的教学和双基落实的关系
新教材提供的信息、背景丰富多彩,新理念下的探究随时进行,比起传统方法下的单一传授、机械训练,反复强化、双基落实的时间相对减少.如何在每节课中体现三维目标的整合,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落实双基、提高能力、发展思维的过程?这是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1.数学学习概念习题化
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在学好概念的基础上掌握数学的规律(包括法则、性质、公式、公理、数学思想和方法),并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练习是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发展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是他们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
2.问题解决智能化
“问题解决”即善于解题,是一种高级形式的学习活动.要善于把问题进行转化.数学教育的核心是数学思维教育,而数学问题的解答则是形成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素质的主要途径.为此,我们的数学教育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能够通过恒等或同解等方法,将问题转化,由繁到简,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3.训练方法科学化
只有采用科学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训练,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课堂训练应注意以下问题:
(1)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为此,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分阶段进行,随着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断加深,逐步提高对基本技能和能力的要求.
(2)训练的时间多长,数量多少,都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来确定,以便在不增加学生学习时间的条件下,取得尽可能好的效果.
(3)习题的编排要体现出教育性原则,应做到低起点、小步子、快节奏、大容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
(4)针对习题,精选习题.例如,为引入新课,选编知识衔接题;为巩固概念,选编基础变式题;为纠正差错,选编判断、选择题;为拓宽思路,选编多变、多解题;等等.
(5)注意评价激励,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发现学生的成绩与进步,要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发现错误,要引导学生找出原因及时改正.
总之,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要靠提高每堂课的效率.要想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内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的功夫主要在课外,要通过精心地备课让学生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去获取尽可能多的知识和能力,提高课堂效率,这是推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
下面就如何发挥课堂主阵地的作用谈一些想法及做法.
一、 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发展思维能力的内在动力.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坚持从诱发学生的兴趣入手,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使之能长久下去.
1.创设良好的活动情境
经过这么多年的教学经历,我发现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实践中,发现数学奥秘.如讲“直线公理”时,用一个钉子把一根木条钉在黑板上,发现木条可以绕钉子转动,再钉一个钉子发现木条被固定了.我边操作,边说:一点晃悠悠,两点定终身.通过实践学生发现结论:经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给学生学习的自由
自由活动是人发展的内在依据,学生的学习也应如此.我们应该让学生自发地、主动地学习,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
3.深入浅出,化难为易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围绕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以及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课前巧妙设计好思考题,并力求做到所设计的问题明确具体,“浅”中见“深”,具有启发性,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例如,数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讲数轴前,可先介绍温度计,再由温度计抽象化成数轴.如此深入浅出地描述,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
二 、提高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
力
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重要的是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开展师生、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开展,营造了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利于为他们的自我表现和相互间的交流提供更多、更广的空间.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和教学的需求,把自主学习、小组学习、班级集体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状态.
三 、提高课堂教学的关键是如何
处理好开放的教学和双基落实的关系
新教材提供的信息、背景丰富多彩,新理念下的探究随时进行,比起传统方法下的单一传授、机械训练,反复强化、双基落实的时间相对减少.如何在每节课中体现三维目标的整合,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落实双基、提高能力、发展思维的过程?这是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1.数学学习概念习题化
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在学好概念的基础上掌握数学的规律(包括法则、性质、公式、公理、数学思想和方法),并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练习是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发展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是他们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
2.问题解决智能化
“问题解决”即善于解题,是一种高级形式的学习活动.要善于把问题进行转化.数学教育的核心是数学思维教育,而数学问题的解答则是形成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素质的主要途径.为此,我们的数学教育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能够通过恒等或同解等方法,将问题转化,由繁到简,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3.训练方法科学化
只有采用科学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训练,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课堂训练应注意以下问题:
(1)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为此,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分阶段进行,随着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断加深,逐步提高对基本技能和能力的要求.
(2)训练的时间多长,数量多少,都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来确定,以便在不增加学生学习时间的条件下,取得尽可能好的效果.
(3)习题的编排要体现出教育性原则,应做到低起点、小步子、快节奏、大容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
(4)针对习题,精选习题.例如,为引入新课,选编知识衔接题;为巩固概念,选编基础变式题;为纠正差错,选编判断、选择题;为拓宽思路,选编多变、多解题;等等.
(5)注意评价激励,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发现学生的成绩与进步,要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发现错误,要引导学生找出原因及时改正.
总之,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要靠提高每堂课的效率.要想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内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