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前,“天坑”还只是对重庆奉节小寨天坑的特称.类似的地貌在各地有不同的称谓,如“龙缸”“石院”“石围”“岩湾”“天盆”等,它们往往被当成岩溶地貌中竖井和漏斗的一种特殊形态,即“竖井状的巨型漏斗”或“漏斗状的巨型竖井”.后来,地质学家们发现,同一种地貌既叫漏斗,又称竖井,显然不合适.2001年,岩溶学家朱学稳先生首次提出将天坑从大型漏斗或竖井中分离出来,作为一个专门的喀斯特地貌术语.2005年,国际喀斯特天坑考察组在重庆、广西一带大规模考察后,“天坑”这个术语在国际喀斯特学术界获得了一致的认可,并开始用汉语拼音“tiankeng”通行国际.这是继石林(shilin)、峰林(fenglin)和峰丛(fengcong)之后,第四个由中国人定义并用汉语和拼音命名的喀斯特地貌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