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月28日清晨,科索沃警方以打击贪污腐败和有组织犯罪为名,在塞尔维亚族聚居地北米特罗维察展开“执法行动”,逮捕并扣押塞族、波黑公民及俄罗斯公民等20余人,造成多名警察、记者和联合国官员受伤。该事件引发塞尔维亚的强烈反应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命令武装力量和内务部队进入完全战备状态。
“执法行动”事件后,塞尔维亚和科索沃之间不断上演口水仗。塞尔维亚总理布尔纳比奇因“种族歧视的言论”被科索沃终身禁止“入境”,塞尔维亚副总理兼外长达契奇先后陷入“百元美钞书写科索沃属于塞尔维亚”和“联合国会议期间对科索沃代表团言语侮辱”的社交网络风波。更加遗憾的是,科索沃领导人甚至开始否认2013年签署的《布鲁塞尔协定》关于在科索沃北部建立塞族自治机构的内容。这些后续事件不仅进一步加剧塞科关系紧张,而且可能将过去数年的努力付之一炬,给塞尔维亚与科索沃实现“关系正常化”以及西巴爾干地区融入欧洲一体化进程蒙上阴影。《布鲁塞尔协定》在维系塞科双方共同融入欧洲一体化进程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若其执行继续陷入僵滞或者关键性内容遭到颠覆,破坏性后果将难以预料。
科索沃问题或者说塞尔维亚与科索沃关系议题由来已久。塞尔维亚族声称对科索沃地域拥有“历史权利”,因为它是中世纪塞尔维亚国家的摇篮和东正教发祥地。阿尔巴尼亚族则主张对该地域拥有“种族权利”,不仅因为其人数占据绝对优势,而且因为其是生活在这一带的伊利里亚人的后裔。1389年科索沃战役是一个重要拐点。在此后长达五个多世纪的奥斯曼帝国统治期间,几次大的民族迁徙改变了科索沃的人口比例和成份,不同的民族在这里混居、交融,不同的宗教在这里传播、碰撞,既传承了多样的文化,也播下了各民族间纷争和相互仇视的种子。大体的发展趋势并形成的现实是,改信伊斯兰教的阿尔巴尼亚族成为科索沃主体民族。
在20世纪多数时期,科索沃问题在南斯拉夫共同国家内部得到了抑制。而随着南斯拉夫国家解体,科索沃问题再次凸显和激化。一定程度上讲,悬而未决的科索沃问题使得前南斯拉夫国家的解体进程看上去尚未终结。2008年2月,科索沃单方面宣布脱离塞尔维亚而独立。表面上看,“科索沃最终地位问题”获得了解决,实则使塞科关系变得更加紧张与复杂。塞尔维亚从一开始就不承认科索沃的“独立”。在加入欧盟的导向以及美欧的压力和推动下,塞尔维亚与科索沃进行了数十轮谈判,于2013年4月签署以实现“关系正常化”为目标的《布鲁塞尔协定》。
尽管如此,对科索沃的主权或者说不承认科索沃独立是塞尔维亚的核心主张和根本原则。过去几年来,《布鲁塞尔协定》的执行屡遭困难,特别是在科索沃北部建立塞尔维亚族自治机构进展甚微。进入2018年,塞尔维亚和科索沃均希望在《布鲁塞尔协定》的执行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然而事与愿违,不仅“关系正常化”谈判搁浅,而且双方关系持续紧张。
先是2018年7~8月间塞总统武契奇提出“边界调整”或“领土互换”方案。该方案大体内容是,科索沃将塞族为主的米特罗维察地区包括加齐沃达给塞尔维亚,而塞尔维亚将阿族占主体的普雷舍沃山谷给科索沃。方案一经提出,便在塞尔维亚、科索沃以及国际社会引起广泛争议。虽然方案最终没有摆上谈判桌,但引发国际社会对西巴尔干地区“负面历史”的担忧,触痛人们关于战争与分离的敏感神经。
再是2018年11月科索沃单方面对塞尔维亚(与波黑)商品加征100%关税。此举严重违反《中欧自由贸易协定》和《稳定与联系协议》,损坏双方经贸关系,其负面影响不断向其他领域蔓延。欧盟多次调停、敦促科索沃撤回该决定未果。美国总统特朗普两度致信塞科领导人以促使双方达成一项全面永久性协议,美国政府出台《八点文件》并以制裁来“恫吓”科索沃。而科索沃均“不以为然”,以“两面手法”加以应对,把是否承认科索沃独立作为撤销报复性关税的前提,将经济议题政治化的意图十分明显。
后是2018年12月科索沃“议会”二读通过将安全部队转变为正规军队的提案。具体来说,科索沃将组建“国防部”,并在未来十年内将现有轻型武装的安全部队转型为5000人的强力部队和3000人的预备役。此举使西巴尔干地区形势骤然紧张。塞尔维亚表达了强烈谴责,并进行了全面对抗的准备。虽然事态暂未朝更糟糕的方向演进,但是美国、德国和英国等北约国家的默许与支持将不可避免使科索沃“建军”成为事实,这将成为影响未来塞科关系的一个隐患。
上述一系列事件使得原本脆弱的塞科关系进一步恶化,任何一个事件或意外都可能引发不良后果。
有分析人士指出,此次“执法行动”是科索沃方面的蓄意而为,旨在向公众展示当局对北部地区的控制能力,并转移公众的注意力。因为自2018年11月起科索沃单方面对塞尔维亚(与波黑)商品加征100%关税以来,科索沃经济、就业以及居民生活同样遭受很大影响。也有评论认为,每当一个事件或意外发生,塞科双方必然出现过激反应,这已经成为双方关系的一种常态,没有必要进行过度解读。不过,应当警醒的是,如果国际社会继续坐视不理或者应对不力的话,并非每一次危机都能幸运地得到化解。
事实上,自20世纪90年代起,科索沃问题在南斯拉夫解体进程中不断国际化,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介入科索沃危机将此推向高潮。此后,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丧失了对科索沃的控制权,后者交由联合国托管,并在国际社会和有关国际活动团体的帮助下开始重建。2005年,欧盟开始接替联合国科索沃临时行政当局特派团承担管理角色。不过,欧盟的职能主要集中在民事、法治等领域,和平与安全则由北约国际安全部队保障。很大程度上说,2008年科索沃单方面宣布独立至今这种状况依然没有根本改变。
过去十年来,在融入欧洲一体化的共同愿景下,塞尔维亚和科索沃努力达成实现“关系正常化”的脆弱共识。与此同时,双方对于独立地位之争仍是一个死结,或者说任何在地位问题上失衡的共识都缺乏根基。理论上讲,解决问题的钥匙在塞尔维亚和科索沃手上。然而,问题的复杂以及外部力量的意愿显然超出了塞科双方的把控。一言以蔽之,塞科任何一方可以轻而易举地破坏双方关系,而控制双方关系糟糕的程度以及使双方关系稳定或向好则主要取决于外部因素。
“执法行动”事件后,塞尔维亚和科索沃之间不断上演口水仗。塞尔维亚总理布尔纳比奇因“种族歧视的言论”被科索沃终身禁止“入境”,塞尔维亚副总理兼外长达契奇先后陷入“百元美钞书写科索沃属于塞尔维亚”和“联合国会议期间对科索沃代表团言语侮辱”的社交网络风波。更加遗憾的是,科索沃领导人甚至开始否认2013年签署的《布鲁塞尔协定》关于在科索沃北部建立塞族自治机构的内容。这些后续事件不仅进一步加剧塞科关系紧张,而且可能将过去数年的努力付之一炬,给塞尔维亚与科索沃实现“关系正常化”以及西巴爾干地区融入欧洲一体化进程蒙上阴影。《布鲁塞尔协定》在维系塞科双方共同融入欧洲一体化进程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若其执行继续陷入僵滞或者关键性内容遭到颠覆,破坏性后果将难以预料。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科索沃问题或者说塞尔维亚与科索沃关系议题由来已久。塞尔维亚族声称对科索沃地域拥有“历史权利”,因为它是中世纪塞尔维亚国家的摇篮和东正教发祥地。阿尔巴尼亚族则主张对该地域拥有“种族权利”,不仅因为其人数占据绝对优势,而且因为其是生活在这一带的伊利里亚人的后裔。1389年科索沃战役是一个重要拐点。在此后长达五个多世纪的奥斯曼帝国统治期间,几次大的民族迁徙改变了科索沃的人口比例和成份,不同的民族在这里混居、交融,不同的宗教在这里传播、碰撞,既传承了多样的文化,也播下了各民族间纷争和相互仇视的种子。大体的发展趋势并形成的现实是,改信伊斯兰教的阿尔巴尼亚族成为科索沃主体民族。
在20世纪多数时期,科索沃问题在南斯拉夫共同国家内部得到了抑制。而随着南斯拉夫国家解体,科索沃问题再次凸显和激化。一定程度上讲,悬而未决的科索沃问题使得前南斯拉夫国家的解体进程看上去尚未终结。2008年2月,科索沃单方面宣布脱离塞尔维亚而独立。表面上看,“科索沃最终地位问题”获得了解决,实则使塞科关系变得更加紧张与复杂。塞尔维亚从一开始就不承认科索沃的“独立”。在加入欧盟的导向以及美欧的压力和推动下,塞尔维亚与科索沃进行了数十轮谈判,于2013年4月签署以实现“关系正常化”为目标的《布鲁塞尔协定》。
尽管如此,对科索沃的主权或者说不承认科索沃独立是塞尔维亚的核心主张和根本原则。过去几年来,《布鲁塞尔协定》的执行屡遭困难,特别是在科索沃北部建立塞尔维亚族自治机构进展甚微。进入2018年,塞尔维亚和科索沃均希望在《布鲁塞尔协定》的执行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然而事与愿违,不仅“关系正常化”谈判搁浅,而且双方关系持续紧张。
先是2018年7~8月间塞总统武契奇提出“边界调整”或“领土互换”方案。该方案大体内容是,科索沃将塞族为主的米特罗维察地区包括加齐沃达给塞尔维亚,而塞尔维亚将阿族占主体的普雷舍沃山谷给科索沃。方案一经提出,便在塞尔维亚、科索沃以及国际社会引起广泛争议。虽然方案最终没有摆上谈判桌,但引发国际社会对西巴尔干地区“负面历史”的担忧,触痛人们关于战争与分离的敏感神经。
再是2018年11月科索沃单方面对塞尔维亚(与波黑)商品加征100%关税。此举严重违反《中欧自由贸易协定》和《稳定与联系协议》,损坏双方经贸关系,其负面影响不断向其他领域蔓延。欧盟多次调停、敦促科索沃撤回该决定未果。美国总统特朗普两度致信塞科领导人以促使双方达成一项全面永久性协议,美国政府出台《八点文件》并以制裁来“恫吓”科索沃。而科索沃均“不以为然”,以“两面手法”加以应对,把是否承认科索沃独立作为撤销报复性关税的前提,将经济议题政治化的意图十分明显。
后是2018年12月科索沃“议会”二读通过将安全部队转变为正规军队的提案。具体来说,科索沃将组建“国防部”,并在未来十年内将现有轻型武装的安全部队转型为5000人的强力部队和3000人的预备役。此举使西巴尔干地区形势骤然紧张。塞尔维亚表达了强烈谴责,并进行了全面对抗的准备。虽然事态暂未朝更糟糕的方向演进,但是美国、德国和英国等北约国家的默许与支持将不可避免使科索沃“建军”成为事实,这将成为影响未来塞科关系的一个隐患。
上述一系列事件使得原本脆弱的塞科关系进一步恶化,任何一个事件或意外都可能引发不良后果。
解铃还须系铃人
有分析人士指出,此次“执法行动”是科索沃方面的蓄意而为,旨在向公众展示当局对北部地区的控制能力,并转移公众的注意力。因为自2018年11月起科索沃单方面对塞尔维亚(与波黑)商品加征100%关税以来,科索沃经济、就业以及居民生活同样遭受很大影响。也有评论认为,每当一个事件或意外发生,塞科双方必然出现过激反应,这已经成为双方关系的一种常态,没有必要进行过度解读。不过,应当警醒的是,如果国际社会继续坐视不理或者应对不力的话,并非每一次危机都能幸运地得到化解。
事实上,自20世纪90年代起,科索沃问题在南斯拉夫解体进程中不断国际化,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介入科索沃危机将此推向高潮。此后,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丧失了对科索沃的控制权,后者交由联合国托管,并在国际社会和有关国际活动团体的帮助下开始重建。2005年,欧盟开始接替联合国科索沃临时行政当局特派团承担管理角色。不过,欧盟的职能主要集中在民事、法治等领域,和平与安全则由北约国际安全部队保障。很大程度上说,2008年科索沃单方面宣布独立至今这种状况依然没有根本改变。
过去十年来,在融入欧洲一体化的共同愿景下,塞尔维亚和科索沃努力达成实现“关系正常化”的脆弱共识。与此同时,双方对于独立地位之争仍是一个死结,或者说任何在地位问题上失衡的共识都缺乏根基。理论上讲,解决问题的钥匙在塞尔维亚和科索沃手上。然而,问题的复杂以及外部力量的意愿显然超出了塞科双方的把控。一言以蔽之,塞科任何一方可以轻而易举地破坏双方关系,而控制双方关系糟糕的程度以及使双方关系稳定或向好则主要取决于外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