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中的刑事需罚性判断——以被害人教义学为视角

来源 :政治与法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bear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下关于网络犯罪的研究形成了一种简单的逻辑模式,即危害行为作为底数,借助网络传播实现了指数爆炸并可使社会危害性无限地扩展。这首先忽视了对"底数"的需罚性判断,是对教义学思维的偏离。应当以被害人教义学为切入点,展开新型问题的教义学思考。我国对于被害人教义学的研究整体上缺乏观念的一致性、表述的统一性,以"免责效果"为单位可以简单梳理为:被害人自陷风险≤被害人承诺≤被害人自我答责。在刑事政策中运用被害人教义学理论对网络灰色行为做出宽容与缓和评价,有利于培养国民的网络理性,更好地融入"互联网+"时代,并且网络刑法
其他文献
盖房子要打好基础,同样,设计基础课程的建设与改革也成为设计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首要任务。我国的设计基础教学大体上源于两个体系:一是改革开放前的“工艺美术”教学体系;二是改革
文章研究了基于可变提前期的单制造商-单销售商供应链生产库存联合优化问题,假设销售商的需求是服从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提前期是订货批量的线性函数,销售商允许缺货且短缺部分
我国《立法法》修改以后设区市立法权的行使实践表明,设区市的立法需求总体上是比较旺盛的。就立法权限的遵循而言,所谓"越权立法"尚未成为设区市立法权行使中的比较明显的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