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孔乙己》叙事模式与线索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10610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孔乙己》是鲁迅的著名小说之一,其体现了鲁迅的重要的小说叙事模式。其对于鲁迅的叙事模式也有深化之处,并且其双线线索增加了叙事模式的表现力,使这篇小说成为鲁迅小说中的经典之作。
  关键词:鲁迅;孔乙己;看与被看
  作者简介:郭淑亭(1997-),女,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3-0-01
  “看与被看”,一直是鲁迅小说中一个重要的模式,而鲁迅便是通过这“看与被看”来讽刺国民性。在《孔乙己》这篇小说中,鲁迅主要是用三层“看与被看”来体现孔乙己生存的荒谬性。孔乙己作为一个旧式的知识分子,已十年如一日的参加科举,在自己心中必然抱有着“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也一定认为“士农工商”,是在社会处于第一位,自然而然的有着“读书人”的优越感;知识分子是一个国家不可或缺的“君子”,而孔乙己在抱有这样的观念的同时,社会对他的评价又是如何?“孔乙己一到,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你一定有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你当真识字吗?”。这些话却真实了反映了孔乙己在社会中的地位,这种巨大的心理预期与现实评价的反差,集中地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地位和命运的悲剧性和荒谬性;这也构成了第一层“看与被看”。而这些故事的叙述,都是由“小伙计”完成的,小伙记忆一个旁观的视角,清楚的记录了孔乙己的迂腐,描绘了看客的麻木与残酷,在文章最后,“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辨,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神很像恳请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孔乙己在被封建势力摧残成这般模样时,掌柜和酒客们却没有同情,依旧拿他开玩笑,作为自己生活的笑料,这里的看客们像极了《药》的庸众“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他们对于孔乙己的态度,不仅体现了孔乙己生存的荒谬性,也凸显了中国人的国民性中的麻木与残酷;酒客们都是在看与自己毫无关联的孔乙己的生活,而这“看与被看”也正是国民生存的荒谬性的体现;这些都是第二层“看与被看”的模式所表达出来的。还有就是小伙计自己,在开始的酒店是“教人活泼不得”,而孔乙己来到后“才可以笑几声”。小伙计自己先是“附和着笑”,然后是冷酷地拒绝了孔乙己教自己识字的好意,“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吗?”这样一种变化,构成了一种被看客同化了的精神悲剧,他的背后隐含着作者在“看”,这样也就构成了第三层“看与被看”的模式。鲁迅便是在这三层“看与被看”的模式中批判了国民生存的悲哀,也正是对这些悲哀的层层解构,表现了鲁迅想为国民争取一个独立的人的地位的心里,摆脱这样的“看与被看”的荒谬。鲁迅小说的人物形象取材于“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展现他们真实生存的图景,以达到引起疗救的注意的目的。
  在《祝福》一文中也参透着这样的一种模式。在阿毛被狼吃了以后,祥林嫂到处向人倾诉自己的痛苦,人们的反应是什么?“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凄惨的故事。知道她说道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地去了。”在这样的一种“看与被看”的关系中,她们对于祥林嫂不幸的遭遇,是在“叹息”、“评论”,并在“咀嚼”成渣滓后,立即“厌烦和唾弃”,回以“又冷又尖”的“笑”。在这“看与被看”中,体现的是人性的冷漠与残忍,这也正是鲁迅所批判的国民性。
  《孔乙己》的双线矛盾。鲁迅在对于整篇文章的构思时,运用了双线冲突模式,首先一条,便是孔乙己与普通劳动大众的矛盾;这样的矛盾并非是单方面造成的,即是孔乙己与酒客们的双重对立关系。孔乙己在生活中愿意摆读书人的架子,自以为高人一等而且什么营生也不会,不愿意去做;而酒客们对他报以嘲笑的态度,这种嘲笑完全就是因为孔乙己的自身性格原因吗?这些酒客们自身也在受着封建思想的荼毒,有这小生产者的局限性,这些也使他们变得麻木不仁,是非不分。向别人的伤口上撒盐来安慰自己,正如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中说道:“北京的羊肉铺前常有几个人张着嘴看剥羊,仿佛颇愉快,人的牺牲能给与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这是何等病态的国民性?!而另一条矛盾线便是何举人和孔乙己。他们都是读书人,一个爬了上去,一个没爬上去。而爬上去的丁举人便可以借着手中的权与势来作威作福,将孔乙己打残,最终导致他死去。这般的罪孽深重却没有受到法律的制裁,这样必然激起了人们对孔乙己的死亡的怜悯和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憎恶。在这同情中强化了憎恶的情绪,深化了批判的力度,同意与憎恶并不是对立的,在这作品中是相辅相成的。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1.
  [2]李怡,郑家建.《鲁迅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7.
  [3]钱理群.《鲁迅作品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9.
其他文献
摘 要:空间转向是我国在文学领域中的一个新的突破,基于空间转向理论下的中国文学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在我国文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空间转向理论将文学带入了一个新的环境之中,促进了我国文学的进一步研究,对我国文学界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旨在向人们介绍空间转向理论的具体内涵,并分析基于空间转向视阈下的我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状况,以保持文学领域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空间转向视阈;中国;现当代文学  作者
摘 要:民俗学是一门充分反映人民群众集体生活的综合性文化学科,也是现当代文学艺术风格形成的重要渊源。民俗文化是人类生活中特定形成的一种集体文化意识,它是一门生活艺术,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这是民俗文化的本质所在。民俗学意识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文学的发展与社会的演进不断驱动着民俗学意识的发展,因此,民俗学意识与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民俗学意识与现当代文学
摘 要:我国文学事业还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文学中所蕴含的批评观念也在不断兴起发展。文学批评在我国文学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批判可以进一步提高它的质量和水平,对我国文学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旨在研究我国现当代文学批判观念,为未来文学事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批评;批判观念  作者简介:王一涵(1997-),女,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学专业。  [中
摘 要:在内容上,文学语言的评价标准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指语言是否简洁并且具有逻辑性。第二方面是指语言能否表达出主旨以及内含。而第三方面,是指文学语言是否能够前后一致。从结构上,文学的作品可以分为四大方面:第一方面语言的文字,词汇以及语句有独特特点,第二方面语调的标准性和结构的完整性,第三方面作品具有超越时空的特点。  关键词:文学语言;结构;内容;标准  作者简介:赵玥(1996.2-),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