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改革已经推行了很多年了,很多教育教学理念也不断地推出,声光电等科技手段也在语文课堂上被广泛地应用,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略显沉闷的课堂也一下子变得热热闹闹、有说有笑。学生好像也参与了,也学了,但令人困惑的是,语文教学成绩却没有明显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没见得显著地提高,作文还是不会写,诗歌鉴赏还是老大难。语文教学这种不理想的现状让人无法释怀。笔者以为,这与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不明确不无关系。
教学目标的指导作用
调查发现,《新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来,在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学目标仍常常被忽略。在很多课堂上,有些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过于分散,更有甚者,课堂根本没有目标可言,天马行空,任其发挥。由于失去了教学目标的约束,一部分教师的课上得自由而散漫,在热热闹闹的课堂气氛背后隐现出太多的浮躁和不安分。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既与部分教师错误的思想观念有关,更与部分教师对新课标理念的理解出现偏差有关。
在以往的教学观念里,人们认为教学目标是在教师已经吃透了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制定的,已充分考虑了学生“学”的因素,再写在自己的教案中,而从来不告诉学生,有意识无意识地把目标当成是一个隐秘的东西“藏着掖着”,在具体上课的时候才慢慢透露出来,引导出来,就像是和学生在玩“猜谜语”的游戏一样。其实,教师想保持教学的“私密性”,卖个关子,但学生就是不领情,往往跟着教师瞎转,教师说到哪里,学生跟到哪里,因为盲目而别无选择。那么一堂课只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而未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一直是被动学习的状态,那么到了上课结束,学生未必能在脑中对这堂课有一个整体的、完整的把握,当然效果也就不理想了。
因此,每堂课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都要侧重训练学生的某一方面的语文能力。按知识、技能、情感三大领域,高中语文教学能力目标分为四个层次:识记、理解、运用、评析。这四个层次又分为 10个具体目标:识记了解、分析、概括、掌握、综合、创造、欣赏、鉴别、评论。教师在开展每一项教学活动时,心中都要清楚是为了实现哪个能力训练目标。这样把教学目标交给学生,他们就能知道这堂课要掌握的是什么,朝着哪个方向思考,不至于觉得什么都要学,但什么都学不精了。
教学目标的反馈、调节作用
经常打篮球的人知道,投篮不中,往往需要从姿势上多次地做某种矫正动作。虽然看似机械,但从屡试不中到次次命中,正是靠不断矫正动作学会的。这其实就是用明确目标引导的反馈、调节作用。把具体的教学目标交给学生,他们能对眼前的学习进行评价,在比对中发现差异,再进行调节。如果无目标,那么即使他们发现了学习的不足,也无力、无方向进行改进。尤其要说的是,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两个特征,而工具性的运用,例如听、说、读、写的能力的使用,主要还是靠不断地练习,而这个过程必将漫长。所以,应该让学生掌握教学目标,进行有明确目标引导的自我反馈。
教学目标强化学习意志
学习是艰苦的,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且并非每堂课都生动有趣,充满欢乐。在许多情况下,学习是枯燥乏味的,这就要求学生要有顽强的毅力,需要保持有意注意,表现出有目的意志。当教学的内容及其方式方法越是不吸引人时,这种意志就越重要。如果缺乏具体教学目标的话,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无法真正通过集中注意力来表现自己的学习意志。相反,如果制定了正确的、具体的、符合学生学习心理发展规律的教学目标,可以强化学生的意志,磨炼他们顽强的学习毅力。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教学目标不能过高或过低,要有层次性,要有具体的规定,究竟解决哪些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必须尽量明确,让学生能有各自的收获感和成功感。只有通过学生努力能达到的教学目标才是最好的目标。
另外,鉴于一个班级的学生的认知结构、学习水平、动机意志等有一定的差异,如果目标过于“刚性”,那么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难消化”的现象,所以在制定目标的时候可以考虑制定“弹性目标”。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应该是教学目标与学生现实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大部分学生的发展水平来制定一个基本的教学目标,让学生都能达到,对部分学习能力差一点的学生不苛求,适当降低要求;而对优生可以提出更高水平的目标要求。在“大纲”不变的前提下进行增减,随时调整,尽量让教学目标落在他们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这样可大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语文学与教的水平。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教学目标既是一切教学过程的出发点,也是一切教学过程的归宿,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教师只有保证了方向的正确,目的地的正确,才能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去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学生的个体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师也要潜心钻研、正确地解读文本,把握准确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展现具体、可操作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每堂课都能“有的放矢”,真正有所得。那么,这样的课堂会更加充满活力和效力。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营市第二中学)
教学目标的指导作用
调查发现,《新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来,在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学目标仍常常被忽略。在很多课堂上,有些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过于分散,更有甚者,课堂根本没有目标可言,天马行空,任其发挥。由于失去了教学目标的约束,一部分教师的课上得自由而散漫,在热热闹闹的课堂气氛背后隐现出太多的浮躁和不安分。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既与部分教师错误的思想观念有关,更与部分教师对新课标理念的理解出现偏差有关。
在以往的教学观念里,人们认为教学目标是在教师已经吃透了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制定的,已充分考虑了学生“学”的因素,再写在自己的教案中,而从来不告诉学生,有意识无意识地把目标当成是一个隐秘的东西“藏着掖着”,在具体上课的时候才慢慢透露出来,引导出来,就像是和学生在玩“猜谜语”的游戏一样。其实,教师想保持教学的“私密性”,卖个关子,但学生就是不领情,往往跟着教师瞎转,教师说到哪里,学生跟到哪里,因为盲目而别无选择。那么一堂课只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而未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一直是被动学习的状态,那么到了上课结束,学生未必能在脑中对这堂课有一个整体的、完整的把握,当然效果也就不理想了。
因此,每堂课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都要侧重训练学生的某一方面的语文能力。按知识、技能、情感三大领域,高中语文教学能力目标分为四个层次:识记、理解、运用、评析。这四个层次又分为 10个具体目标:识记了解、分析、概括、掌握、综合、创造、欣赏、鉴别、评论。教师在开展每一项教学活动时,心中都要清楚是为了实现哪个能力训练目标。这样把教学目标交给学生,他们就能知道这堂课要掌握的是什么,朝着哪个方向思考,不至于觉得什么都要学,但什么都学不精了。
教学目标的反馈、调节作用
经常打篮球的人知道,投篮不中,往往需要从姿势上多次地做某种矫正动作。虽然看似机械,但从屡试不中到次次命中,正是靠不断矫正动作学会的。这其实就是用明确目标引导的反馈、调节作用。把具体的教学目标交给学生,他们能对眼前的学习进行评价,在比对中发现差异,再进行调节。如果无目标,那么即使他们发现了学习的不足,也无力、无方向进行改进。尤其要说的是,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两个特征,而工具性的运用,例如听、说、读、写的能力的使用,主要还是靠不断地练习,而这个过程必将漫长。所以,应该让学生掌握教学目标,进行有明确目标引导的自我反馈。
教学目标强化学习意志
学习是艰苦的,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且并非每堂课都生动有趣,充满欢乐。在许多情况下,学习是枯燥乏味的,这就要求学生要有顽强的毅力,需要保持有意注意,表现出有目的意志。当教学的内容及其方式方法越是不吸引人时,这种意志就越重要。如果缺乏具体教学目标的话,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无法真正通过集中注意力来表现自己的学习意志。相反,如果制定了正确的、具体的、符合学生学习心理发展规律的教学目标,可以强化学生的意志,磨炼他们顽强的学习毅力。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教学目标不能过高或过低,要有层次性,要有具体的规定,究竟解决哪些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必须尽量明确,让学生能有各自的收获感和成功感。只有通过学生努力能达到的教学目标才是最好的目标。
另外,鉴于一个班级的学生的认知结构、学习水平、动机意志等有一定的差异,如果目标过于“刚性”,那么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难消化”的现象,所以在制定目标的时候可以考虑制定“弹性目标”。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应该是教学目标与学生现实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大部分学生的发展水平来制定一个基本的教学目标,让学生都能达到,对部分学习能力差一点的学生不苛求,适当降低要求;而对优生可以提出更高水平的目标要求。在“大纲”不变的前提下进行增减,随时调整,尽量让教学目标落在他们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这样可大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语文学与教的水平。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教学目标既是一切教学过程的出发点,也是一切教学过程的归宿,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教师只有保证了方向的正确,目的地的正确,才能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去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学生的个体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师也要潜心钻研、正确地解读文本,把握准确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展现具体、可操作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每堂课都能“有的放矢”,真正有所得。那么,这样的课堂会更加充满活力和效力。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营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