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无为而治,坚守兴校育人

来源 :江西教育·管理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1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推行“无为而治”,可达“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为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的理想境界。“大道无为,无为而治”的思想对于当今的学校管理,值得借鉴,且能践行。
  一、无为而治彰显的是办学理念
  校长是学校的管理者,是治学治教的领航人,其理念的高度、视野的广度、践行的深度事关一校兴衰。办学理念明确到位,才能高屋建瓴地把握为与不为。办学理念要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和广泛的认同感,能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起积极的引导作用。
  我一贯秉持“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的管理风格,勤于学习找差距,勇于践行抓落实,善于反思求进步,精于沟通促和谐,严于自律树正气,乐于服务争突破。学校团队秉承“勤、实、严、毅”校训,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面向全体,关注个性”的办学理念,锁定“打造福建基础教育品牌,创建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办学目标,不断彰显“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办学特色。
  我校办学理念包含两个层次,一是突显教育的本意是挖掘人的潜能、实现人的发展,强调遵循人的发展规律和把握教育规律,师、生、校关系和谐,实现共同发展。这是个长期过程,是个体与群体行为由自发到自觉、由盲目到理智的提升过程。二是“面向全体”彰显“有教无类”,“关注个性”展现“因材施教”,前者是基本点,后者是着力点。个性是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任何人都有个性,个性化是人的存在方式。对于个性的关注应当“有所为”而因势利导,对于个性的趋向则应“有所不为”而顺其自然。
  基于对办学理念的高度认同,我校以学科教研团队建设和学生兴趣小组活动为切入点,着力锻造倾爱心、精业务、善协作、甘奉献的教师团队,着力培育有潜质、懂探究、能创新、有特长的学生群体,逐渐形成师生有板有眼学习、有声有色工作、有滋有味生活、有情有义交往的温馨氛围,在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实践中,独领风骚的足球俱乐部、风生水起的《云帆》文学社、屡创佳绩的田径运动队、初露锋芒的合唱团、崭露头角的舞蹈队,以及捷报频传的数、理、化、生、书法兴趣小组,成为书香校园一道道亮丽的风景。这当中,校长于导向当“有所为”,于活动当“有所不为”。
  二、无为而治凭借的是知人善任
  “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校长源于教师,又是学校灵魂,既肩负“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光荣使命,又委任他人、引领前行,亟须辨别轻重缓急,在事关大局和长远的事上“有所为”,在琐碎、重复的事上“有所不为”。而只有知人善任,才能人尽其才,才能无为而治。要能知人善任,首先要谦虚恭谨,其二是了然于胸,其三是用人所长,其四是用人不疑。
  “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也。”其中的“为之下”即待人谦恭之意,这不仅是一种姿态,更反映一个人内在品德和修养。人是重感情的,与其高高在上、高处不胜寒,不如放下架子、融入团队。校长应具备虚怀若谷、从善如流的风范,要有容人、容事的气度,在识贤、求贤上“有所为”,在用贤上“有所不为”。
  知人善任要用人所长。刘邦说,运筹帷幄之中而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食,我不如萧何;统领大军,作战必胜,攻城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位,人中豪杰,我任用他们,故能夺取天下。英国思想家以赛亚·伯林曾用“刺猬”和“狐狸”描述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前者意味有一个想法,让所有的事都套用这个想法;而后者意味从一个想法跳到另一个想法。这两类人都是可以派上用场的,因为不同的岗位,需要不同个性、特长的人来担当相应的角色。当今,女教师比例渐升。女教师细腻绵密,再加母性的伟大力量,可以自然而无障碍地对着异性学生抚头拍肩、谆谆教诲,而男教师却不可轻举妄动,所以,女教师担任班主任、心理咨询师、社团导师或是图书、宿舍、实验室管理员,常有天生潜质。
  校长要有伯乐寻千里马的精神,更要秉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信念,以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的主动性、创造性,不能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不能处处设限、时时干预,更加不能不懂装懂瞎指挥。要建立适合校情、有前瞻性的管理机制,建构部门与部门之间既相互协调、又相互制约的组织机构,如坚持学校分管领导、职能处室协调与年级组领导负责的条块结合模式,通过授权和分权的方式,有序、有力、有效地开展各项工作。
  三、无为而治仰仗的是文化驱动
  纽约贝尔实验室曾诞生十几个世界发明,在谈及治所之道时,陈煜耀博士总是对着“无为而治”的条幅说:“领导者的责任在于既要做到你在领导别人,又要做到别人并不认为你在干预他。”此话一语中的,这是一种无形驾驭,又是一种自觉认同。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回答“你的经营秘诀是什么”时,强调“我并没有什么秘诀,我经营的唯一方法是经常顺应自然的法则去做事”。这种理念实际是对“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诠释。
  孔子和鲁王在王宫夜谈,听到远处马车急驶的声音到了王宫前突然缓和,通过后再恢复疾行。孔子告诉鲁王:这一定是蘧伯玉的座车!隔天一问,果真如此。鲁王很惊异,问为何听声辨人?孔子说:只有像蘧伯玉这样守法的人,即使在深夜无人看守的王宫道路,也会遵守不得疾行的禁令,他是个真正不欺暗室的君子!这种高度的自觉,是个人修养使然,也是文化驱使。
  在老子眼里,有为与无为是相对的。君子自然无为,以无事取天下;如果持而盈之,不如恭谨谦让;要做到无为而治,就要一切顺其自然。在学校管理中,校长对各项工作要井井有条地落实,而全体师生却能“民忘于治,若鱼忘于水”,靠的就是这种文化认同与驱动。
  法国作家马尔罗断言:“21世纪的发展无非是文化的发展。”文化已成为事业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积极、和谐、持续的文化建构,必定给学校注入蓬勃生机与活力,必定让管理制度不再是师生的束缚而是一种行为自觉和境界趋向。现在,办学的竞争,表面上看是成绩的竞争、规模的竞争、设施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但归根到底是文化的竞争!文化驱动力属于软实力范畴,看似虚幻,却是无所不及、影响深远。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彰显,也是学校培养一代新人的内驱使命。
  文化是教化的过程,即以文化人的过程。学校文化就好比是一条河道,师生的行为如同河水。河道规范着河水,使河水在河道中奔流,但河水又会改变河道,或冲刷侵蚀,或沉淀淤积,从而悄然改变着流向,这是系统工程,是细工慢活,不可一蹴而就。校园文化建构的关键在于和谐氛围的营造,携手并肩地营造;在于力所能及的改善,持之以恒地改善。学校要不断构建校园阅读文化,提升教师人文素养,大力开展阅读经典、感悟大师、交流思想、共促成长的各类读书活动,营造书香校园的浓厚氛围。
  文化驱动最终会形成办学特色。站位更高、涵盖更广的办学特色,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公众的印象、评价和文化认同,是学校“无为而治”重要的隐性支撑。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兴校育人工作千头万绪,校长要善待人、善处事;要聚力而为、蓄势而为;要展现“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的坦荡气度,以包容心应对“异质思维”,在“存异”中“求同”,在“求同”中“化异”,这是一种胸襟,更是一种自信。多元乃繁荣之奥秘,一所学校越是向前发展,就越需要多样的个性表达,越需要整合各种意见形成统一意志的能力,越需要“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思考与践行。◆(作者单位:福建省安溪县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提高审美情趣,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有效的教学情境,就是充分再现教材的有关形象,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把学生带入一定的情境之中,使他们产生一定的内心体验,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中积极学习。小学语文教学离不开情境创设,它是实现语文教学 “三维”目标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小学语
摘要:新课改的相关要求下,培养学生生活化数学意识是主要的教学目标。如此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创设生活化情境,通过生动、鲜活的生活化实例,让学生能充分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并积极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全面提升整个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情境;方法  G623.5  近年来,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得以普及与运用[1]。小学生年龄较小,心理与发展机制尚不成熟,在知识学习中仍需科学的引
目的:了解15-24岁未婚流动人口的性相关知识、态度、行为和需求现状,为今后开展未婚流动人口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和服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与对象:采用结构式匿名问卷对长宁区109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遵循道的规律。道家的“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以“无为的方式”达到“有为的目的”。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见,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既然道以自然为本,那么对待事物就应该顺其自然,让事物按照自身规律自由发展,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否则,只会揠苗助长。人生、社会如此,学校教育教学亦是如此。
摘要:问题教学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在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实践中运用“问题情境”教学法,主要表现为精心选择教学材料,为问题情境创设奠定基础;巧妙安排教学结构,为“问题情境”创设选择良好的时机;适当改进教学形式,使“问题情境”的创设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教学;问题情境  TP3-4;G712  创造性思维活动一个标志是发现和提出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问题”,可以培养学
摘 要:伴随着初中新课程改革工程的进一步推进和逐渐深化,在全新的教学理念下将蕴含着探究式、开放型、创新化的教学思维与途径方法合理灵活地融入初中生物的课堂教学之中,从而营造活跃协调、寓教于乐的课堂氛围,着重激发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新化探索以及实践型能力,进而适时有效地完成初中生物教学思维的更新以及教学模式的改进,从而实现高效课堂创设与初中生物教育教学的统一双赢。  关键词:初中生物;高效课堂;方
先看几个有趣的教育故事:  A. 一个女孩初学小提琴,琴声如同锯木头,父母不愿听,孩子一气之下跑到幽静的树林中练琴。突然,她听到一位老人的赞许:“我的耳朵聋了,什么也听不见,只感觉你拉得不错!”小女孩受到鼓励,每天都到树林里为老人拉琴。每奏完一曲,老人都发自内心地说:“谢谢,拉得真不错!”  终于,家长惊异地发现了女儿琴声的优美,忙问“受到了什么名师的指点”。原来,林中的老人是著名的器乐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