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非穿透性小梁手术与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远期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于2011年12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60例青光眼患者,将其随机的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非穿透性小梁手术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小梁切除术法,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远期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患者的眼压均明显下降,而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40%,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穿透性小梁手术与小梁切除术对于治疗青光眼均具有较好的疗效,但是非穿透性小梁手术治疗后患者的并发症明显少于小梁切除术治疗了的患者,因此值得临床上广泛推广使用。
关键词:非穿透性小梁手术;小梁切除术;青光眼;远期疗效
青光眼是一种多因素导致的视神经病变的损害视觉功能的眼病,患者主要表现为视乳头结构异常和视野缺损、缩小。据统计,全球约有10%的患者因为患有青光眼而导致失明[1]。而眼压的升高极易导致青光眼患者的病情不断发展、加重,因此降低眼压是治疗青光眼的主要目标。对于降压的手术方法主要属于滤过性手术,Cairns于1968年发明了小梁切除术,进而不断的运用于临床治疗,但是,经过长期的实践发现,小梁切除术的治疗在手术后的早期与晚期均易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前房出血、脉络膜脱离、形成白内障等。这就激发了众多医学专家去寻找疗效更佳的治疗方法,经过多年的探讨,研究出了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这类手术主要包括粘弹剂小管切开术、深层巩膜切除术联合网状透明质酸钠生物胶膜或胶原植入术等[2]。由于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的无巩膜造空术,从而相比于传统的小梁切除术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本文,则要主要探讨非穿透性小梁手术与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远期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1年12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60例青光眼患者,其中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26例。患者年龄为26~78岁,平均年龄为43.67岁。手术前,患者的眼压为21~78mmHg,平均眼压为30.76mmHg。上述患者均只有其中一只眼患有青光眼。且患者之间一般资料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我们将这60例青光眼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发随机的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其中,我们对观察组采用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进行,对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治疗方法如下:
小梁切除术:首先在角巩膜缘的颞下方进行大小足以使细冲洗针头穿入前房的角膜穿刺,为手术过程中前房的注水、冲洗等工作做好准备。其次,直肌牵引线缝上后以角膜缘为基底用有齿镊夹住球筋和球结膜做全层切开直到角膜缘。同时切除角巩膜的深层组织,并切除掉角巩膜切口中暴露的虹膜,在清洗后恢复虹膜,从而在上方开始做球结膜瓣。最后使用尼龙线缝合巩膜瓣,并向前房注入平衡盐水用以恢复前房。
非穿透性小梁手术:首先,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手术前眼科的常规手术准备工作,并作以角膜缘为基底的矩形表层巩膜瓣和以穹窿部为基底的结膜瓣。其次,取出浸泡在0.25mg/L的丝裂霉素中的小棉片,在避免小棉片接触患者的结膜瓣伤口的基础上,将其放置在患者的巩膜瓣和结膜瓣下。3分钟后取出棉布,并使用150mL的盐平衡溶液对其进行反复冲洗。再次,巩膜带与在小梁网带后缘的结合处作两个约3mm长的垂直放射状切口,并且不断加深切口直至看见schlemm管内壁,充分保证schlemm管外壁打开,再将schlemm管外壁连同深层巩膜瓣一并切除。最后用尼龙线在巩膜瓣处进行缝合。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所有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 ±s),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在手术前的眼压为29.87mmHg与30.01mmHg,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眼压在手术后3个月为14.63mmHg,6个月为16.56mmHg,9个月为18.34mmHg,1年为17.95mmHg,而对照组的眼压在手术后3个月为11.98mmHg,6个月为13.78mmHg,9个月为17.65mmHg,1年为17.54mmHg。两组患者手术后的眼压相比于手术前均有明显下降,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之间手术后的眼压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我们发现,观察组中总共出现并发症的患者仅有4例占比13.3%,而对照组中共出现并发症的患者有12例占比40%,两组在并发症的发生率上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一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的对比分析
组别 眼压(mmHg) 并发症(n/%)
术前 术后3个月 术后6个月 术后9个月 术后1年
观察组 29.87 14.63 16.56 18.34 17.95 4(13.3)
对照组 30.01 11.98 13.78 17.65 17.54 12(40)
3.讨论
随着现代眼显微手术技术的提高,在抗青光眼滤过性手术中,小梁切除術已成为经典的术式,小梁切除术的成功率也伴随着抗代谢药物的广泛应用而大大提高,但是,小梁切除术在手术早期滤过过强,这时容易出现房角粘连关闭、黄斑囊样水肿、脉络膜脱离、恶性青光眼、角膜水肿等[3]由浅前房导致的相关并发症和白内障等,在手术后由于滤过泡的瘢痕化很容易导致手术失败。而一种新兴的青光眼滤过手术—非穿透性小梁手术相比于小梁切除术而言,因为手术没有打开前房,手术不进入前房而是切除阻碍房水外漏Schlemm管外侧壁及深层巩膜组织,手术对眼内组织骚动小[4],不影响眼内组织的正常生理,同时保留了内侧葡萄膜小梁网和狄氏膜,使房水从深层内侧小梁自发性渗出,眼压是随房水渗出而逐渐下降的,这就避免了复合小梁切除术因穿通前房而使眼压急剧下降及其可能引发的许多并发症的发生,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还通过多种途径引流来降低眼压,为了维持了减压室的存在,抑制滤过泡瘢痕形成,植入生物胶,保持了滤过道通畅,再联合应用丝裂霉素,可以明显减少术后滤过道的瘢痕化[5]。因此,非穿透性小梁手术并发症少,手术过程安全可靠,眼压控制稳定,远期疗效好。
参考文献:
[1]杨江勇.非穿透性小梁手术与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远期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2013,30:103-104.
[2]罗红,戴汉军.非穿透性小梁切除联合小梁切开术与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开角性青光眼的比较[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17:5151-5153.
[3]米娜瓦尔·阿不都,具尔提·哈地尔,买买提江·阿布都卡得尔,陈雪艺,简妮娅,艾克莱穆·艾尔肯.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与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8,12:1094-1099.
[4]霍鸣,李娟,张海江,吴昊.非穿透性与改良小梁手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远期疗效[J].国际眼科杂志,2008,02:396-397.
[5]覃淑华,朱峰,邵卫星.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远期疗效观察[J].眼科新进展,2004,06:475-476.
关键词:非穿透性小梁手术;小梁切除术;青光眼;远期疗效
青光眼是一种多因素导致的视神经病变的损害视觉功能的眼病,患者主要表现为视乳头结构异常和视野缺损、缩小。据统计,全球约有10%的患者因为患有青光眼而导致失明[1]。而眼压的升高极易导致青光眼患者的病情不断发展、加重,因此降低眼压是治疗青光眼的主要目标。对于降压的手术方法主要属于滤过性手术,Cairns于1968年发明了小梁切除术,进而不断的运用于临床治疗,但是,经过长期的实践发现,小梁切除术的治疗在手术后的早期与晚期均易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前房出血、脉络膜脱离、形成白内障等。这就激发了众多医学专家去寻找疗效更佳的治疗方法,经过多年的探讨,研究出了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这类手术主要包括粘弹剂小管切开术、深层巩膜切除术联合网状透明质酸钠生物胶膜或胶原植入术等[2]。由于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的无巩膜造空术,从而相比于传统的小梁切除术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本文,则要主要探讨非穿透性小梁手术与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远期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1年12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60例青光眼患者,其中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26例。患者年龄为26~78岁,平均年龄为43.67岁。手术前,患者的眼压为21~78mmHg,平均眼压为30.76mmHg。上述患者均只有其中一只眼患有青光眼。且患者之间一般资料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我们将这60例青光眼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发随机的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其中,我们对观察组采用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进行,对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治疗方法如下:
小梁切除术:首先在角巩膜缘的颞下方进行大小足以使细冲洗针头穿入前房的角膜穿刺,为手术过程中前房的注水、冲洗等工作做好准备。其次,直肌牵引线缝上后以角膜缘为基底用有齿镊夹住球筋和球结膜做全层切开直到角膜缘。同时切除角巩膜的深层组织,并切除掉角巩膜切口中暴露的虹膜,在清洗后恢复虹膜,从而在上方开始做球结膜瓣。最后使用尼龙线缝合巩膜瓣,并向前房注入平衡盐水用以恢复前房。
非穿透性小梁手术:首先,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手术前眼科的常规手术准备工作,并作以角膜缘为基底的矩形表层巩膜瓣和以穹窿部为基底的结膜瓣。其次,取出浸泡在0.25mg/L的丝裂霉素中的小棉片,在避免小棉片接触患者的结膜瓣伤口的基础上,将其放置在患者的巩膜瓣和结膜瓣下。3分钟后取出棉布,并使用150mL的盐平衡溶液对其进行反复冲洗。再次,巩膜带与在小梁网带后缘的结合处作两个约3mm长的垂直放射状切口,并且不断加深切口直至看见schlemm管内壁,充分保证schlemm管外壁打开,再将schlemm管外壁连同深层巩膜瓣一并切除。最后用尼龙线在巩膜瓣处进行缝合。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所有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 ±s),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在手术前的眼压为29.87mmHg与30.01mmHg,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眼压在手术后3个月为14.63mmHg,6个月为16.56mmHg,9个月为18.34mmHg,1年为17.95mmHg,而对照组的眼压在手术后3个月为11.98mmHg,6个月为13.78mmHg,9个月为17.65mmHg,1年为17.54mmHg。两组患者手术后的眼压相比于手术前均有明显下降,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之间手术后的眼压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我们发现,观察组中总共出现并发症的患者仅有4例占比13.3%,而对照组中共出现并发症的患者有12例占比40%,两组在并发症的发生率上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一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的对比分析
组别 眼压(mmHg) 并发症(n/%)
术前 术后3个月 术后6个月 术后9个月 术后1年
观察组 29.87 14.63 16.56 18.34 17.95 4(13.3)
对照组 30.01 11.98 13.78 17.65 17.54 12(40)
3.讨论
随着现代眼显微手术技术的提高,在抗青光眼滤过性手术中,小梁切除術已成为经典的术式,小梁切除术的成功率也伴随着抗代谢药物的广泛应用而大大提高,但是,小梁切除术在手术早期滤过过强,这时容易出现房角粘连关闭、黄斑囊样水肿、脉络膜脱离、恶性青光眼、角膜水肿等[3]由浅前房导致的相关并发症和白内障等,在手术后由于滤过泡的瘢痕化很容易导致手术失败。而一种新兴的青光眼滤过手术—非穿透性小梁手术相比于小梁切除术而言,因为手术没有打开前房,手术不进入前房而是切除阻碍房水外漏Schlemm管外侧壁及深层巩膜组织,手术对眼内组织骚动小[4],不影响眼内组织的正常生理,同时保留了内侧葡萄膜小梁网和狄氏膜,使房水从深层内侧小梁自发性渗出,眼压是随房水渗出而逐渐下降的,这就避免了复合小梁切除术因穿通前房而使眼压急剧下降及其可能引发的许多并发症的发生,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还通过多种途径引流来降低眼压,为了维持了减压室的存在,抑制滤过泡瘢痕形成,植入生物胶,保持了滤过道通畅,再联合应用丝裂霉素,可以明显减少术后滤过道的瘢痕化[5]。因此,非穿透性小梁手术并发症少,手术过程安全可靠,眼压控制稳定,远期疗效好。
参考文献:
[1]杨江勇.非穿透性小梁手术与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远期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2013,30:103-104.
[2]罗红,戴汉军.非穿透性小梁切除联合小梁切开术与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开角性青光眼的比较[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17:5151-5153.
[3]米娜瓦尔·阿不都,具尔提·哈地尔,买买提江·阿布都卡得尔,陈雪艺,简妮娅,艾克莱穆·艾尔肯.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与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8,12:1094-1099.
[4]霍鸣,李娟,张海江,吴昊.非穿透性与改良小梁手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远期疗效[J].国际眼科杂志,2008,02:396-397.
[5]覃淑华,朱峰,邵卫星.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远期疗效观察[J].眼科新进展,2004,06:475-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