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灶性缺血预处理对鼠脑核因子-κB基质金属蛋白酶-9基因表达及脑水肿的影响

来源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以往有关脑缺血保护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外源性干预措施,很少涉及缺血状态下脑的内源性保护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观察局灶脑缺血预处理对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 NF-κB)及其靶基因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MMP-9)基因表达的影响. 方法 45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其中预缺血组和假手术组分别在2 h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及22 h再灌注前3 d给予10 min的IPC或假手术,对照组仅给予2次假手术,采用干湿重法、免疫组织化学和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技术比较各组脑含水量、NF-κB表达及MMP-9的 mRNA转录. 结果预缺血组NF-κB免疫组化染色的积分吸光度值IA和MMP-9的mRNA表达水平均低于假手术组 (16 098.2±1 265.3和23 565.8±1978.4,50.7 %和84.13%, P<0.01),脑水肿亦轻于后者(缺血侧脑含水量:81.7%和86.4%, 非缺血侧脑含水量77.0%和79.3%, P均<0.05). 结论局灶性IPC可抑制NF-κB激活和MMP-9的基因转录,减轻脑水肿,NF-κB/ MMP-9下调可能是IPC保护血脑屏障的分子机制之一。

其他文献
大多认为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是自身免疫性周围神经病,大量临床试验证明,有效的免疫治疗可缩短住院时间并改善预后.最早发现的有效的免疫治疗方法是血浆置换,已成为GBS治疗试验疗效评价的参照;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为重型GBS患者的一线用药,尤其对儿童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患者更有意义;糖皮质激素的疗效颇有争议;脑脊液过滤可能是一种颇有前景的治疗方法;β干扰素从细胞免疫的角度为GBS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