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隨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乡镇都在不断崛起,各项配套设施也得到不断的新建与完善。通过对秦岭河谷型乡镇的调查,发现和分析了当前群众文化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乡镇群众文化馆的设计经验,有助于建造可持续发展的、实用的群众文化馆,提高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水平,为相关行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镇建筑;建设;群众文化馆
一、秦岭河谷型乡镇群众文化馆发展现状
受特殊的地貌影响,秦岭河谷型地区的历史文化底蕴保存得较为完整,乡土民风淳朴、自然。但“两山夹一川”的地貌特征不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使当地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也停留在浅层,文化馆等建筑的设计水平较低,部分文化馆的空间布局、外形轮廓、建筑结构,都缺少与当地乡土气息对应的设计;部分文化馆并没有发挥实际作用,仅是一栋建筑。群众文化馆是服务于群众的,在未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质量的普遍提升,人民群众的审美也定会随之改变,因此,文化馆的建筑设计要结合绿色、环保、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找准群众文化馆的发展定位,寻求适合于群众文化馆发展的特色道路[1]。
二、群众文化馆设计原则(图一)
(一)开放性原则
群众文化馆的初衷是为人民群众服务,所以在建筑的空间、功能和外形的设计中要考虑公共性和开放性原则,满足镇区居民日常公共活动需求。
(二)整体性原则
群众文化馆要考虑与当地环境、当地建筑之间的联系,首先要考虑当地政策,其次是当地的环境、人文、宗教信仰。建筑与环境共生,二者息息相关,因此,文化馆建设要从外部空间、乡土文化、自然生态等方面综合考虑。
(三)人性化设计原则
由于乡镇居民的日常活动与城市居民有差别,所以对空间和场所有不同的功能需求。在针对群众文化馆的设计中,要让人民群众与建筑之间形成更多的互动,就要融入更多的人性化设计,增强人民群众对群众文化馆的亲切感。

(四)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原则
建筑设计要强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例如:群众文化馆的外部空间可以种植景观绿植;在建筑内部的设计上可以对局部空间进行减法处理,即加强采光、通风的同时与外界相通。在传统建筑的外部结构材料运用、内部空间处理、建筑结构设计、建筑色彩应用上,运用元素增减、变形的设计手法,能够为建筑增加更多的特色。
(五)真实性原则
在文化馆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首先要对当地的历史文化、人文情怀、宗教信仰等有一定的了解,在建筑形态的设计中,应结合当地的建筑特色、建筑材料、色彩运用、开窗方式等。
(六)创新性原则
对群众文化馆的建筑设计还应从当下人们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多方面考虑,参考当代建筑理念进行设计,去粗取精、不断创新。
三、群众文化馆在设计中的运用
(一)设计要点
1.营造“灰空间”
建设群众文化馆需要考虑到群众的使用舒适度,所以在设计上首先要定下合适的尺度、体量,还要考虑设计室内外的“灰空间”(图二),增加人与建筑的互动。“灰空间”是一种开放的、有过渡作用的复合空间,它通常位于建筑与室外空间的交界处,在群众文化馆设计中采用“灰空间”,不仅能让建筑空间更具有过渡性和开放性,也能使建筑与室外环境相协调,延伸了群众文化馆室内外的视觉空间。
2.虚实结合
群众文化馆建筑中“实”的部分过多,就会呈现严肃感,使群众的亲近感不足。在设计上,要协调“虚”与“实”的比例(图三),凸显群众文化馆的亲民、开放以及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初衷。
3.增加地域性元素
只有结合当地的建筑文化、建造技艺、宗教信仰、乡土文化,才能设计出具有乡土气息的群众文化馆,使之成为该地区的地标性建筑。为此,设计师应将地方文化元素融入建筑形体、色彩以及公共空间构成中,构造出地域性元素的综合体,彰显当地的乡土文化,使该地区的民风民俗能够融入建筑特色。
4.群众文化馆功能分区
空间是建筑的灵魂,在建筑内部设计空间环境时,要合理、灵活布置,满足群众的需求。依据功能,群众文化馆内部的空间主要划分为三种类型。
(1)群众活动空间
这种类型的活动空间由不同规模和人口性质的空间组成,参与者越多,空间结构越复杂。对有乡土气息的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作减法处理,能够增强群众对乡土文化的认识,是对乡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保护,也是对民俗文化的展示。对于大空间,可以与室外打通,进一步扩大大型空间的活动范围,使其适用性更强。
(2)学习空间
这类空间主要服务于满足人民群众对于新知识、新理念的学习需求,用来展示新技术、提供教育服务。由于该空间性质较为特殊,此类活动空间一般被设置在一些安静的区域内,以保证不受外部因素的打扰[2]。
(3)行政、管理空间
这种空间主要服务于群众文化馆的行政办公和管理。除了要求环境相对宁静,不受外界活动影响外,在设计时亦须考虑上述部分因素,集中办公空间,遵循用户的工作流程。只需一个办公室作为基础功能单位,就可以满足基本的管理要求。除了主办公室和会议室外,还要设计许多辅助空间,如大堂、展览厅、接待室等。这些辅助空间的功能与办公室、会议室的功能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设计过程中也应加以考虑。
5.群众文化馆景观设计
鉴于地方特色建筑多利用自然材料,并作简单的装饰,因此可以看出建筑与环境之间息息相关。建筑材料多取自当地自然环境,所以在建造时要考虑建筑与当地环境的关系,尽量就地取材,灵活搭配。要将建筑最终呈现的结果朴素地融合在原生的自然环境中。村落与群众文化馆之间既要在自然环境上形成融合,也要突出人工建设的功能。将人工建设与室内外空间自然联系在一起,就能营造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在秩序上的统一。

(二)设计目标
1.凸显地域特征
群众文化馆是乡镇建设工程中的重要建筑之一,应当凸显地方气息、乡土文化、地方特色,充分展示当地人民群众的传统文化。
2.风格统一
文化館的设计,要结合乡镇整体的建筑风貌,在建筑颜色、建筑材料、建筑细节、屋顶样式等元素上,尽量与当地建筑保持一致。
3.体现时代性
群众文化馆是新时代的地方特色建筑之一,因此要体现当今时代的特点,与新时代的科学技术紧密结合,体现鲜明的时代性。
4.功能全面
在群众文化馆的建设上,要全面考虑对外的服务窗口以及内部的功能需求。首先,文化馆的设计要基于国家的政策和标准;其次,要考虑乡镇经济发展需求;最后,要考虑群众的使用需求,保证功能全面,例如设置展览空间、VR体验区、户外广场等空间,以供镇区居民使用[3]。
四、结语
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我国人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逐渐提高。各地的群众文化馆建设大多处于起步阶段,距离满足当地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提高大众文化艺术素养、保护具有当地特色的民俗传统等目标还有一定距离。因此,在进行群众文化馆的设计时,要抵制千篇一律的设计思路,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建筑材料、建筑形式、建筑特色,与当地环境相协调。

基金项目
2021年西安培华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秦岭河谷型乡镇群众文化馆设计研究(项目编号:PHDC2021036)。
作者简介
王星,2000年7月生,男,汉族,陕西靖边人,西安培华学院,本科,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
参考文献
[1]魏舒乐.秦岭河谷型乡镇老年人居环境舒适性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5.
[2]李渊博.区县级文化馆的建筑设计研究—以兴城文化馆为例[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8.
[3]裴广宇.秦岭河谷型乡镇文博中心设计策略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8.
关键词:乡镇建筑;建设;群众文化馆
一、秦岭河谷型乡镇群众文化馆发展现状
受特殊的地貌影响,秦岭河谷型地区的历史文化底蕴保存得较为完整,乡土民风淳朴、自然。但“两山夹一川”的地貌特征不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使当地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也停留在浅层,文化馆等建筑的设计水平较低,部分文化馆的空间布局、外形轮廓、建筑结构,都缺少与当地乡土气息对应的设计;部分文化馆并没有发挥实际作用,仅是一栋建筑。群众文化馆是服务于群众的,在未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质量的普遍提升,人民群众的审美也定会随之改变,因此,文化馆的建筑设计要结合绿色、环保、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找准群众文化馆的发展定位,寻求适合于群众文化馆发展的特色道路[1]。
二、群众文化馆设计原则(图一)
(一)开放性原则
群众文化馆的初衷是为人民群众服务,所以在建筑的空间、功能和外形的设计中要考虑公共性和开放性原则,满足镇区居民日常公共活动需求。
(二)整体性原则
群众文化馆要考虑与当地环境、当地建筑之间的联系,首先要考虑当地政策,其次是当地的环境、人文、宗教信仰。建筑与环境共生,二者息息相关,因此,文化馆建设要从外部空间、乡土文化、自然生态等方面综合考虑。
(三)人性化设计原则
由于乡镇居民的日常活动与城市居民有差别,所以对空间和场所有不同的功能需求。在针对群众文化馆的设计中,要让人民群众与建筑之间形成更多的互动,就要融入更多的人性化设计,增强人民群众对群众文化馆的亲切感。

(四)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原则
建筑设计要强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例如:群众文化馆的外部空间可以种植景观绿植;在建筑内部的设计上可以对局部空间进行减法处理,即加强采光、通风的同时与外界相通。在传统建筑的外部结构材料运用、内部空间处理、建筑结构设计、建筑色彩应用上,运用元素增减、变形的设计手法,能够为建筑增加更多的特色。
(五)真实性原则
在文化馆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首先要对当地的历史文化、人文情怀、宗教信仰等有一定的了解,在建筑形态的设计中,应结合当地的建筑特色、建筑材料、色彩运用、开窗方式等。
(六)创新性原则
对群众文化馆的建筑设计还应从当下人们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多方面考虑,参考当代建筑理念进行设计,去粗取精、不断创新。
三、群众文化馆在设计中的运用
(一)设计要点
1.营造“灰空间”
建设群众文化馆需要考虑到群众的使用舒适度,所以在设计上首先要定下合适的尺度、体量,还要考虑设计室内外的“灰空间”(图二),增加人与建筑的互动。“灰空间”是一种开放的、有过渡作用的复合空间,它通常位于建筑与室外空间的交界处,在群众文化馆设计中采用“灰空间”,不仅能让建筑空间更具有过渡性和开放性,也能使建筑与室外环境相协调,延伸了群众文化馆室内外的视觉空间。
2.虚实结合
群众文化馆建筑中“实”的部分过多,就会呈现严肃感,使群众的亲近感不足。在设计上,要协调“虚”与“实”的比例(图三),凸显群众文化馆的亲民、开放以及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初衷。
3.增加地域性元素
只有结合当地的建筑文化、建造技艺、宗教信仰、乡土文化,才能设计出具有乡土气息的群众文化馆,使之成为该地区的地标性建筑。为此,设计师应将地方文化元素融入建筑形体、色彩以及公共空间构成中,构造出地域性元素的综合体,彰显当地的乡土文化,使该地区的民风民俗能够融入建筑特色。
4.群众文化馆功能分区
空间是建筑的灵魂,在建筑内部设计空间环境时,要合理、灵活布置,满足群众的需求。依据功能,群众文化馆内部的空间主要划分为三种类型。
(1)群众活动空间
这种类型的活动空间由不同规模和人口性质的空间组成,参与者越多,空间结构越复杂。对有乡土气息的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作减法处理,能够增强群众对乡土文化的认识,是对乡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保护,也是对民俗文化的展示。对于大空间,可以与室外打通,进一步扩大大型空间的活动范围,使其适用性更强。
(2)学习空间
这类空间主要服务于满足人民群众对于新知识、新理念的学习需求,用来展示新技术、提供教育服务。由于该空间性质较为特殊,此类活动空间一般被设置在一些安静的区域内,以保证不受外部因素的打扰[2]。
(3)行政、管理空间
这种空间主要服务于群众文化馆的行政办公和管理。除了要求环境相对宁静,不受外界活动影响外,在设计时亦须考虑上述部分因素,集中办公空间,遵循用户的工作流程。只需一个办公室作为基础功能单位,就可以满足基本的管理要求。除了主办公室和会议室外,还要设计许多辅助空间,如大堂、展览厅、接待室等。这些辅助空间的功能与办公室、会议室的功能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设计过程中也应加以考虑。
5.群众文化馆景观设计
鉴于地方特色建筑多利用自然材料,并作简单的装饰,因此可以看出建筑与环境之间息息相关。建筑材料多取自当地自然环境,所以在建造时要考虑建筑与当地环境的关系,尽量就地取材,灵活搭配。要将建筑最终呈现的结果朴素地融合在原生的自然环境中。村落与群众文化馆之间既要在自然环境上形成融合,也要突出人工建设的功能。将人工建设与室内外空间自然联系在一起,就能营造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在秩序上的统一。

(二)设计目标
1.凸显地域特征
群众文化馆是乡镇建设工程中的重要建筑之一,应当凸显地方气息、乡土文化、地方特色,充分展示当地人民群众的传统文化。
2.风格统一
文化館的设计,要结合乡镇整体的建筑风貌,在建筑颜色、建筑材料、建筑细节、屋顶样式等元素上,尽量与当地建筑保持一致。
3.体现时代性
群众文化馆是新时代的地方特色建筑之一,因此要体现当今时代的特点,与新时代的科学技术紧密结合,体现鲜明的时代性。
4.功能全面
在群众文化馆的建设上,要全面考虑对外的服务窗口以及内部的功能需求。首先,文化馆的设计要基于国家的政策和标准;其次,要考虑乡镇经济发展需求;最后,要考虑群众的使用需求,保证功能全面,例如设置展览空间、VR体验区、户外广场等空间,以供镇区居民使用[3]。
四、结语
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我国人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逐渐提高。各地的群众文化馆建设大多处于起步阶段,距离满足当地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提高大众文化艺术素养、保护具有当地特色的民俗传统等目标还有一定距离。因此,在进行群众文化馆的设计时,要抵制千篇一律的设计思路,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建筑材料、建筑形式、建筑特色,与当地环境相协调。

基金项目
2021年西安培华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秦岭河谷型乡镇群众文化馆设计研究(项目编号:PHDC2021036)。
作者简介
王星,2000年7月生,男,汉族,陕西靖边人,西安培华学院,本科,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
参考文献
[1]魏舒乐.秦岭河谷型乡镇老年人居环境舒适性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5.
[2]李渊博.区县级文化馆的建筑设计研究—以兴城文化馆为例[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8.
[3]裴广宇.秦岭河谷型乡镇文博中心设计策略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8.